本發(fā)明涉及鍋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鍋爐的余熱回收利用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的燃氣熱載體鍋爐,其回收利用率低,往往造成能量的浪費;鍋爐與節(jié)能器之間的管道較長,輸入鍋爐中的水壓較小,進水效率低;節(jié)能器的煙氣管道中缺少除塵裝置,需要定期除塵,影響余熱回收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申請人進行研究及改進,提供一種生物燃料型鍋爐余熱回收系統(tǒng),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種生物燃料型鍋爐余熱回收系統(tǒng),包括給水泵,所述給水泵的出口處連接輸入管,所述輸入管通過第三閘閥連接輸出管;還包括鍋爐,所述鍋爐的頂部設置有輸入水的接口,所述接口處通過轉接頭與輸出管連通;位于第三閘閥兩端的輸出管上還分別連接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連接至節(jié)能器的兩端,所述第一管路同時與輸入管接通;所述輸出管上靠近所述鍋爐的一端連接有增壓管,所述增壓管與增壓泵連接;
所述節(jié)能器包括煙氣通道、安裝于所述煙氣通道中的蛇形管,所述蛇形管的豎直段上套設有煙塵吸管,所述煙塵吸管的側壁帶有壁腔,煙塵吸管的側壁設有多個弧形凸起部,所述弧形凸起部上設有抽吸孔,位于蛇形管的豎直段的一側設有抽吸管,所述抽吸管與所述煙塵吸管的壁腔連通并與抽塵裝置連接。
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通過在節(jié)能器與鍋爐之間設置增壓泵,有效地提高鍋爐的進水壓力,提高進水速度,避免長時間余熱的散失。本發(fā)明的節(jié)能器中,蛇形管上隔開設置煙塵吸管,并設置弧形凸起部,增大與煙塵的接觸面積,提高除塵效果,采用抽吸方式,對蛇形管周圍被積留下的煙塵吸除,煙塵清理周期,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節(jié)能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轉接頭;2、接口;3、鍋爐;4、輸出管;5、節(jié)能器;51、煙氣通道;52、蛇形管;53、煙塵吸管;531、壁腔;532、弧形凸起部;533、抽吸孔;54、抽吸管;6、第二溫度計;7、第二壓力表;8、第二閘閥;9、第一閘閥;10、第三閘閥;11、輸入管;12、第二管路;13、第一管路;14、第一壓力表;15、第一溫度計;16、增壓管;17、增壓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生物燃料型鍋爐余熱回收系統(tǒng),包括給水泵,給水泵的出口處連接輸入管11,輸入管11通過第三閘閥10連接輸出管4;還包括鍋爐3,鍋爐3的頂部設置有輸入水的接口2,接口2處通過轉接頭1與輸出管4連通;位于第三閘閥10兩端的輸出管4上還分別連接有第一管路13和第二管路12,第一管路13和第二管路12連接至節(jié)能器5的兩端,第一管路13同時與輸入管11接通;第一管路13上安裝有第一閘閥9,第二管路12上安裝有第二閘閥8。第一管路13上還安裝有第一溫度計15和第一壓力表14。第二管路12上還安裝有第二溫度計6和第二壓力表7。溫度計和壓力表的設計,可以及時反正管路中的溫度和壓力;輸出管4上靠近鍋爐3的一端連接有增壓管16,增壓管16與增壓泵17連接;
如圖2所示,節(jié)能器5包括煙氣通道51、安裝于煙氣通道51中的蛇形管52,蛇形管52的豎直段上套設有煙塵吸管53,煙塵吸管53的側壁帶有壁腔531,煙塵吸管53的側壁設有多個弧形凸起部532,弧形凸起部532上設有抽吸孔533,位于蛇形管52的豎直段的一側設有抽吸管54,抽吸管54與煙塵吸管53的壁腔531連通并與抽塵裝置連接。
為了提高進水效率,本發(fā)明中,輸出管4上靠近所述鍋爐3的一端連接有增壓管16,所述增壓管16與增壓泵17連接。增壓泵17可有效地增大進水壓力,提高進水效率。本發(fā)明于蛇形管52上隔開設置煙塵吸管53,并設置弧形凸起部532,增大與煙塵的接觸面積,提高除塵效果,采用抽吸方式,對蛇形管52周圍被積留下的煙塵吸除,煙塵清理周期,降低生產成本。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fā)明,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fā)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改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