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具體來說涉及一種用于潤滑多種柴油機噴
油嘴針閥偶件與噴油泵柱塞偶件的潤滑油增壓泵。
背景技術:
柴油機是汽車與各種車輛、艦船的動力,提煉柴油的石油資源日益枯竭,為此,世 界各國都在尋找柴油的替代燃料。世界各國經過研究試驗,公認煤制二甲醚是替代柴油的 清潔燃料。但柴油機噴油嘴針閥偶件與噴油泵柱塞偶件工作時,針閥與針閥座之間及柱塞 與柱塞套之間依靠柴油潤滑與密封,柴油機燃用二甲醚時由于二甲醚的液體粘度(0. 15Kg/ m s)比柴油液體粘度(3 8Kg/m s)小很多,針閥與針閥座及柱塞與柱塞套很快就磨損 失效、燃料泄漏。這一問題阻礙了在柴油機上燃用二甲醚燃料。國內外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 是在柴油機上燃用加添加劑提高粘度的二甲醚燃料,這不僅增加了燃料成本,同時又帶來 添加劑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問題。新發(fā)明的多種燃料柴油機噴油泵及多種燃料 柴油機噴油器用高壓潤滑油潤滑噴油泵柱塞偶件與噴油嘴偶件,解決了柴油機燃用二甲醚 時油泵柱塞偶件與噴油嘴針閥偶件磨損的問題,但需要在其工作時連續(xù)提供微流量的高壓 潤滑油。采用申請人發(fā)明的《多種燃料柴油機機油增壓泵》(專利號Z L200610048333. 7)供 給高壓潤滑油,其專利產品的高壓油缸內的推動柱塞的活塞的換向是由換向閥改變供油通 道實現的,而換向閥的移動又是由活塞移動時活塞上的導油槽改變與油缸上的換向油道的 聯通實現的,由于高壓潤滑的噴油泵柱塞偶件與噴油嘴針閥偶件的間隙很小(僅0. 002 0. 006mm),潤滑油泄漏量很小,因而柱塞與活塞移動很慢,活塞上的導油槽與導油道的連通 很慢,導致換向閥移動慢,活塞與柱塞換向緩慢,柱塞換向和吸油行程不泵油,在實際使用 中存在效率低,柱塞換向和吸油過程不能連續(xù)、穩(wěn)定的供給高壓潤滑,噴油泵柱塞和噴油嘴 針閥偶件極易出現因缺乏潤滑油而磨損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避免上述《多種燃料柴油機增壓泵》不能連續(xù)穩(wěn)定 地泵送高壓潤滑油、噴油嘴針閥偶件及噴油泵柱塞偶件極易出現磨損失效、燃料泄漏的問 題,提供一種利用低壓潤滑油泵或柴油機機油道的低壓機油的能量向柱塞偶件與噴油嘴偶 件連續(xù)輸送高壓潤滑油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連續(xù)用高壓潤滑油潤滑噴油嘴針閥與 針閥座及噴油泵柱塞與柱塞套,徹底解決柱塞偶件與針閥偶件磨損失效及泄漏的問題。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包括泵體,泵 體上設有高壓出油道接口 、進油道接口以及回油道接口 ,其特征在于泵體內設有油缸、左高 壓油缸、右高壓油缸以及換向油缸;油缸內設有活塞、活塞將油缸的內腔分為油缸左油腔與 油缸右油腔,油缸左油腔與相對油缸缸徑較小的左高壓油缸相連通,油缸右油腔與相對油 缸缸徑較小的右高壓油缸相連通;左高壓油缸內設有左柱塞,左柱塞上設有左柱塞油孔、左 柱塞前導油槽、左柱塞后導油槽及左柱塞軸肩,左柱塞軸肩兩側分別經過左限位板及左彈簧與活塞相連接;右高壓油缸內設有右柱塞,右柱塞上設有右柱塞油孔、右柱塞前導油槽、 右柱塞后導油槽及右柱塞軸肩,右柱塞軸兩側分別經右限位板及右彈簧與活塞相連接;換 向油缸內設有換向閥,換向閥把換向油缸分隔為換向油缸左油腔與換向油缸右油腔,換向 閥上設有左導油槽與右導油槽;左高壓油缸內設有左環(huán)形進油槽、左環(huán)形泄油槽,右高壓 油缸內設有右環(huán)形進油槽、右環(huán)形泄油槽;左高壓油腔經左單向閥、左高壓油道、高壓出油 道與高壓出油道接口相連通,右高壓油腔經右單向閥、高壓出油道、高壓出油道接口與噴油 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相連通,柴油機主油道經過進油道接口與進油道連通,進油道分別 與左環(huán)形進油槽、左高壓油缸、右高壓油缸、右環(huán)形進油槽、換向油缸左油腔、及換向油缸右 油腔相連通;柴油機回油道經回油道接口與回油道連通,回油道分別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左高 壓油缸、右高壓油缸、右環(huán)形泄油槽、換向油缸左油腔、及換向油缸右油腔相連通;換向油缸 左油腔經左換向油道分別與左高壓油缸、右高壓油缸相連通,換向油缸右油腔經右換向油 道分別與右高壓油缸、左高壓油缸相連通;油缸左油腔經油缸左油道與換向油缸相連通,油 缸右油腔經油缸右油道與換向油缸相連通。 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時,左柱塞前導油槽與進 油道、左換向油道連通,左柱塞后導油槽與回油道、右換向油道連通;換向油缸右油腔經右 換向油道、左高壓油缸、左柱塞后導油槽、回油道與回油道接口連通;進油道接口經進油道、 左高壓油缸、左柱塞前導油槽、左換向油道與換向油缸左油腔連通。 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時,油缸右油腔經油缸右 油道、換向油缸、右導油槽、回油道與回油道接口相連通;進油道接口經進油道、換向油缸、 左導油槽、油缸左油道與油缸左油腔相連通。 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活塞與右柱塞后端連接,右柱塞油孔在右環(huán)形進 油槽與右環(huán)形泄油槽之間時,右高壓油腔經右單向閥、高壓出油道、高壓出油道接口與噴油 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連通。 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活塞在油缸右油腔一端,左柱塞油孔與左環(huán)形進 油槽相連通、右柱塞油孔與右環(huán)形泄油槽相連通,右高壓油腔經右柱塞油孔、右環(huán)形泄油 槽、回油道、回油道接口與柴油機回油道連通,進油道接口經進油道、左環(huán)形進油槽、左柱塞 油孔與左高壓油腔相連通。 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活塞在油缸右油腔一端,右柱塞后導油槽與回油
道及左換向油道相連通,右柱塞前導油槽與低壓進油道及右換向油道相連通,換向油缸左
油腔經左換向油道、右高壓油缸、右柱塞后導油槽、回油道與回油道接口連通,進油道接口
經進油道、右高壓油缸、右柱塞前導油槽、右換向油道與換向油缸右油腔相連通。 活塞在油缸右油腔一端、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時,油缸左油腔經油缸左
油道、換向油缸、左導油槽、回油道與回油道接口連通;進油道接口經進油道、換向油缸、右
導油槽、油缸右油道與油缸右油腔連通。 換向閥在換向油腔左油腔一端、活塞與左柱塞后端連接、左柱塞油孔在左環(huán)形進 油槽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之間時,左高壓油腔經左單向閥、左高壓油道、高壓出油道、高壓出油
道接口與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連通。 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時,右柱塞油孔與右環(huán)形 進油槽連通,左柱塞油孔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連通,左高壓油腔經左柱塞油孔、左環(huán)形泄油槽、
4回油道與回油道接口連通,進油道接口經低壓進油道、右環(huán)形進油槽、右柱塞油孔與右高壓 油腔連通。 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時,潤滑油增壓泵又回到 起始工作狀態(tài),開始又一工作循環(huán)。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在柴油機工作時能連續(xù)向柴油機的噴油泵柱塞偶件及 噴油器針閥偶件供給高壓潤滑油,保證柱塞偶件及針閥偶件工作可靠,解決了柴油機燃用 二甲醚等低液體粘度燃料時噴油泵柱塞偶件及噴油嘴針閥偶件磨損失效問題,使柴油機可 以燃用二甲醚、甲醇、乙醇等多種低液體粘度燃料。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換向閥在換向 油缸左油腔一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換向閥在換向 油缸中間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換向閥在換向 油缸右油腔一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的結構 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腔右油腔一端,活塞與 右柱塞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右柱塞 油孔與右環(huán)形泄油槽連通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活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右柱 塞后端與活塞的連接脫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右油腔一端,活塞在 油缸右油腔一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活塞在右油腔一端,換向閥在換向油缸 中間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活塞在右油腔一端,換向閥在換向油 缸左油腔一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的結構 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活塞 與左柱塞后端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左柱 塞油孔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活塞 與左柱塞后端連接脫開,活塞在油缸左油腔一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換向閥在換向油缸左油腔一端,活塞在油缸左油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l(wèi)-泵體,2-油缸,3-油缸左油腔,4-油缸右油腔,5-換向油缸,6-換向油缸 左油腔,7-換向油缸右油腔,8-左高壓油缸,9-左高壓油腔,10-右高壓油缸,11-右高壓油 腔,12-左環(huán)形進油槽,13-左環(huán)形泄油槽,14-左單向閥,15-右環(huán)形進油槽,16-右環(huán)形泄 油槽,17-右單向閥,18-活塞,19-左限位板,20-左彈簧,21-右限位板,22-右彈簧,23-左 柱塞,24-左柱塞油孔,25-左柱塞前導油槽,26-左柱塞后導油槽,27-右柱塞,28-右柱塞 油孔,29-右柱塞前導油槽,30-右柱塞后導油槽,31-換向閥,32-左導油槽,33-右導油槽, 34-左高壓油道,35-高壓出油道,36-高壓出油道接口 , 37-進油道接口 , 38-進油道,39-回 油道接口 , 40-回油道,41-左換向油道,42-右換向油道,43-油缸左油道,44-油缸右油道, 45-左柱塞軸肩,46-左柱塞后端,47-右柱塞軸肩,48-右柱塞后端,49-柴油機主油道, 50-柴油機回油道,51-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
潤滑油增壓泵,包括泵體1,高壓出油道接口 36,進油道接口 37,回油道接口 39 ;泵 體內設有油缸2,與油缸2左油腔3相連通的缸徑較小的左高壓油缸8、與油缸2右油腔4 相連通的缸徑較小的右高壓油缸10、換向油缸5 ;油缸2內設有活塞18、活塞18將油缸2的 內腔分為油缸左油腔3與油缸右油腔4,在左高壓油缸8內設有左柱塞23,左柱塞23上設 有左柱塞油孔24、左柱塞前導油槽25、左柱塞后導油槽26及左柱塞軸肩45,左柱塞軸肩45 分別經過左限位板19及左彈簧20與活塞18相連接;在右高壓油缸10內設有右柱塞27, 右柱塞27上設有右柱塞油孔28、右柱塞前導油槽29、右柱塞后導油槽30及右柱塞軸肩47, 右柱塞軸肩47分別經右限位板21及右彈簧22與活塞18相連接,換向油缸5內設有換向 閥31,換向閥31把換向油缸分隔為換向油缸左油腔6與換向油缸右油腔7,換向閥31上設 有左導油槽32與右導油槽33,左高壓油缸8內設有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右 高壓油缸10內設有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右環(huán)形泄油槽16,左高壓油腔9經左單向閥14、左高 壓油道34、高壓出油道35與高壓出油道接口 36相連通,右高壓油腔11經右單向閥17、高 壓出油道35、高壓出油道接口 36與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51相連通,柴油機主油道 49經過進油道接口 37與進油道38連通,進油道38分別與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左高壓油缸8、 右高壓油缸10、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及換向油缸5相連通;柴油機回油道50經回油道接口 39 與回油道40連通,回油道40分別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左高壓油缸8、右高壓油缸10、右環(huán)形 泄油槽16及換向油缸5相連通,換向油缸左油腔6經左換向油道41分別與左高壓油缸8、 右高壓油缸10相連通,換向油缸右油腔7經右換向油道42分別與右高壓油缸10、左高壓油 缸8相連通;油缸左油腔3經油缸左油道43與換向油缸5相連通,油缸右油腔4經油缸右 油道44與換向油缸5相連通。 如圖1所示泵體1的進油道接口 37與柴油機主油道49相連接,回油道接口 39 與柴油機回油道連接,高壓出油道接口 36與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相連。
如圖l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左油腔6—端,活塞18在油缸左油腔3—端時, 左柱塞前導油槽25與進油道38、左換向油道41連通,左柱塞后導油槽26與回油道40、右 換向油道42連通;換向油缸右油腔7經右換向油道42、左高壓油缸8、左柱塞后導油槽26、 回油道40與回油道接口 39連通;進油道接口 37經進油道38、左高壓油缸8、左柱塞前導油槽25、左換向油道41與換向油缸左油腔6連通,柴油機主油道49的低壓潤滑油沿上述通道 進入換向油缸左油腔6推動換向閥31向換向油缸右油腔7 —端快速移動,換向油缸右油腔 7中的潤滑油從回油道接口 39排入發(fā)動機回油道。 如圖2所示活塞18在油缸左油腔3 —端,繼圖1所示,換向油缸左油腔6內的低 壓潤滑油推動換向閥31移動到換向油缸5中間時,換向閥31阻斷油缸左油道43及右油道 44的通道,換向油缸左油腔6中低壓潤滑油推動換向閥31繼續(xù)向換向油缸右油腔7 —端快 速移動。 如圖3所示活塞18在油缸左油腔3—端,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右油腔7—端時, 油缸右油腔4經油缸右油道44、換向油缸5、右導油槽33、回油道40與回油道接口 39相連 通;柴油機主油道49經進油道接口 37、進油道38、換向油缸5、左導油槽32、油缸左油道43 與油缸左油腔3相連通,柴油機主油道49中的低壓潤滑油沿上述通道進入油缸左油腔3,油 缸左油腔3內的低壓潤滑油的壓力推動活塞18向油缸右油腔4 一端移動,油缸右油腔4中 的潤滑油沿上述通道潤滑排入柴油機回油道50。 如圖4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右油腔7 —端,繼圖3所示,油缸左油腔3內 的低壓潤滑油壓力推動活塞18繼續(xù)向油缸右油腔4一端移動,活塞18經右彈簧22推動右 柱塞27向右高壓油腔11移動,右柱塞油孔28與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的連通斷開時,右高壓油 腔11中的油壓升高,對右柱塞27的阻力大于右彈簧22的彈力,右柱塞軸肩47壓縮右彈簧 22、右柱塞27停止移動,活塞18與右限位板21繼續(xù)向油缸右油腔4的方向移動,右柱塞軸 肩47與右限位板21的連接脫開。 如圖5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右油腔7 —端,繼圖3、圖4所示,活塞18繼續(xù) 向油缸右油腔4 一端移動,活塞18與右柱塞后端48連接,活塞18推動右柱塞27向右高壓 油腔11方向移動,右柱塞油孔28在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與右環(huán)形泄油槽16之間時,右高壓油 腔11中的潤滑油壓力升高,右單向閥17開啟,右高壓油腔11經右單向閥17、高壓出油道 35、高壓出油道接口 36與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51連通。右高壓油腔11中的高壓 潤滑油進入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51。 如圖6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右油腔7—端,活塞18在油缸右油腔4一端, 左柱塞油孔24與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相連通、右柱塞油孔28與右環(huán)形泄油槽16相連通,右高 壓油腔11經右柱塞油孔28、右環(huán)形泄油槽16、回油道40、回油道接口 39與柴油機回油道 50連通,右高壓油腔ll中的潤滑油泄入回油道40,右高壓油腔11中的油壓迅速下降,右單 向閥17關閉,右彈簧22推動右柱塞27向右高壓油腔11 一端快速移動;進油道接口 37經 進油道38、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左柱塞油孔24與左高壓油腔9相連通,柴油機主油道中的潤 滑油進入左高壓油腔9。 如圖7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右油腔7 —端,活塞18在油缸右油腔4 一端, 右柱塞油孔28與右環(huán)形泄油槽16相連通時,繼圖6所示,右柱塞后端48與活塞18的連接 脫開,右彈簧22推動右柱塞27向右高壓油腔11 一端快速移動。 如圖8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右油腔7—端、活塞18在油缸右油腔4一端, 繼圖7所示右柱塞軸肩47分別經右彈簧22及右限位板21與活塞18相連接時,右柱塞后 導油槽30與回油道40及左換向油道41相連通,右柱塞前導油槽29與低壓進油道38及右 換向油道42相連通,換向油缸左油腔6經左換向油道41、右高壓油缸10、右柱塞后導油槽
730、回油道40與回油道接口 39連通,進油道接口 37經進油道38、右高壓油缸10、右柱塞前 導油槽29、右換向油道42與換向油缸右油腔7相連通,柴油機主油道49中的低壓潤滑油沿 上述通道進入換向油缸右油腔7推動換向閥31向換向油缸左油腔6 —端快速移動,換向油 缸左油腔6中的潤滑油排入柴油機回油道50。 如圖9所示繼圖8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5中間,換向閥31阻斷油缸左油 道43及油缸右油道44的通道,活塞18靜止不動,換向右油腔7內的低壓潤滑油推動換向 閥31繼續(xù)快速向換向油缸左油腔6 —端快速移動。 如圖10所示活塞18在油缸右油腔4一端、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左油腔6—端 時,油缸左油腔3經油缸左油道43、換向油缸5、左導油槽32、回油道40與回油道接口 39連 通;進油道接口 37經進油道38、換向油缸5、右導油槽33、油缸右油道44與油缸右油腔4連 通。柴油機主油道49中的低壓潤滑油沿上述通道進入油缸右油腔4推動活塞18向油缸左 油腔3 —端移動,油缸左油腔3中的潤滑油排入柴油機回油道50。 如圖11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左油腔6 —端,繼圖10所示,活塞18在從油 缸右油腔4 一端向油缸左油腔3 —端連續(xù)移動中,活塞18經左彈簧20推動左柱塞23向左 高壓油腔9 一端移動,左柱塞油孔24與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的連通斷開時,左高壓油腔9內油 壓升高,對左柱塞23的阻力大于左彈簧20的彈力時,左柱塞軸肩45壓縮左彈簧20,左柱塞 23停止移動,活塞18與左限位板19繼續(xù)向油缸左油腔3 —端移動,左限位板19與左柱塞 軸肩45的連接脫開。 如圖12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腔左油腔6—端、活塞18與左柱塞后端46連 接、左柱塞油孔24在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之間時,活塞18推動左柱塞23 向左高壓油腔9 一端移動,左高壓油腔9內油壓升高,左單向閥14開啟,左高壓油腔9經左 單向閥14、左高壓油道34、高壓出油道35、高壓出油道接口36與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 管51連通。左高壓油腔9中的高壓潤滑油進入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51。
如圖13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左油腔6 —端、活塞18在油缸左油腔3 —端 時,右柱塞油孔28與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連通,左柱塞油孔24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連通,左高 壓油腔9經左柱塞油孔24、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回油道40與回油道接口 39連通,左高壓油腔 9中潤滑油泄入柴油機回油道50,油壓迅速下降,左單向閥14關閉,左彈簧20推動左柱塞 23向左高壓油腔9 一端快速移動,進油道接口 37經低壓進油道38、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右柱 塞油孔28與右高壓油腔11連通,柴油機主油道49中的低壓潤滑油進入右高壓油腔11。
如圖14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左油腔6—端,活塞18在油缸腔3—端、左柱 塞油孔24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連通時,繼圖13所示,左柱塞后端48與活塞18的連接脫開, 左彈簧20推動左柱塞23向左高壓油腔9 一端快速移動。 如圖15所示換向閥31在換向油缸左油腔6—端,活塞18在油缸左油腔3—端, 繼圖14所示,左彈簧20推動左柱塞23向左高壓油腔9 一端快速移動至左柱塞軸肩45與 左限位板19連接時,潤滑油增壓泵又到了圖1示的起始工作狀態(tài),開始又一工作循環(huán)。
權利要求
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包括泵體(1),泵體(1)上設有高壓出油道接口(36)、進油道接口(37)以及回油道接口(39),其特征在于泵體(1)內設有油缸(2)、左高壓油缸(8)、右高壓油缸(10)以及換向油缸(5);油缸(2)內設有活塞(18)、活塞(18)將油缸(2)的內腔分為油缸左油腔(3)與油缸右油腔(4),油缸左油腔(3)與相對油缸(2)缸徑較小的左高壓油缸(8)相連通,油缸右油腔(4)與相對油缸(2)缸徑較小的右高壓油缸(10)相連通;左高壓油缸(8)內設有左柱塞(23),左柱塞(23)上設有左柱塞油孔(24)、左柱塞前導油槽(25)、左柱塞后導油槽(26)及左柱塞軸肩(45),左柱塞軸肩(45)兩側分別經過左限位板(19)及左彈簧(20)與活塞(18)相連接;右高壓油缸(10)內設有右柱塞(27),右柱塞(27)上設有右柱塞油孔(28)、右柱塞前導油槽(29)、右柱塞后導油槽(30)及右柱塞軸肩(47),右柱塞軸肩(47)兩側分別經右限位板(21)及右彈簧(22)與活塞(18)相連接;換向油缸(5)內設有換向閥(31),換向閥(31)把換向油缸分隔為換向油缸左油腔(6)與換向油缸右油腔(7),換向閥(31)上設有左導油槽(32)與右導油槽(33);左高壓油缸(8)內設有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右高壓油缸(10)內設有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右環(huán)形泄油槽(16);左高壓油腔(9)經左單向閥(14)、左高壓油道(34)、高壓出油道(35)與高壓出油道接口(36)相連通,右高壓油腔(11)經右單向閥(17)、高壓出油道(35)、高壓出油道接口(36)與噴油泵、噴油嘴高壓潤滑油管(51)相連通,柴油機主油道(49)經過進油道接口(37)與進油道(38)連通,進油道(38)分別與左環(huán)形進油槽(12)、左高壓油缸(8)、右高壓油缸(10)、右環(huán)形進油槽(15)、換向油缸左油腔(6)、及換向油缸右油腔(7)相連通;柴油機回油道(50)經回油道接口(39)與回油道(40)連通,回油道(40)分別與左環(huán)形泄油槽(13)、左高壓油缸(8)、右高壓油缸(10)、右環(huán)形泄油槽(16)、換向油缸左油腔(6)、及換向油缸右油腔(7)相連通;換向油缸左油腔(6)經左換向油道(41)分別與左高壓油缸(8)、右高壓油缸(10)相連通,換向油缸右油腔(7)經右換向油道(42)分別與右高壓油缸(10)、左高壓油缸(8)相連通;油缸左油腔(3)經油缸左油道(43)與換向油缸(5)相連通,油缸右油腔(4)經油缸右油道(44)與換向油缸(5)相連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潤滑多種柴油機噴油嘴針閥偶件與噴油泵柱塞偶件的潤滑油增壓泵,解決了柴油機燃用二甲醚等低液體粘度燃料時噴油嘴針閥偶件及噴油泵柱塞偶件磨損失效、燃料泄漏的問題。一種柴油機潤滑油增壓泵包括泵體、高壓出油道接口、進油道接口、回油道接口。泵體內設有裝有活塞的油缸、裝有左柱塞的左高壓油缸、裝有右柱塞的右高壓油缸及裝有換向閥的換向油缸,左柱塞與右柱塞上設有油孔及前導油槽和后導油槽,換向閥上設有右導油槽與左導油槽,各油缸之間設有連通油道。本發(fā)明解決了柴油機不依賴燃油潤滑而采用高壓潤滑油潤滑噴油泵柱塞偶件及噴油嘴針閥偶件所需要解決的高壓潤滑油供給問題。
文檔編號F04B1/00GK101776002SQ20101010976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5日
發(fā)明者姚武, 朱建軍, 王淑平, 鄭國璋, 郭建玲, 靳紅玲 申請人:鄭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