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隱形保險杠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保護與人生命安全的護車裝置,尤其是能在汽車靜止或運行中自動伸出或縮進的隱形保險杠。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公知的汽車保護裝置構(gòu)造是由剛性保護杠與車底部一體連接而成,當車禍發(fā)生瞬間,它們均近似于剛性碰撞,由Amv = F* At知,汽車從高速到低速動量變化是一定的,作用力和作用時間成反比,剛性碰撞作用時間短,沖擊力大,易造成大的損壞和人員傷亡,給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大的威脅。
發(fā)明內(nèi)容為了克服現(xiàn)有的汽車剛性保護不能有效延長作用時間,不能減小沖擊力、降低破壞程度和減少人員傷亡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隱形保險杠,該隱形保險杠不僅能保護車輛不受大的損壞,減少人員傷亡,而且能在汽車靜止或運行中自動伸出或縮進。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在槽型托板上,吊簧、護車板、中柱連接桿、前柱連接桿、拉簧、手柄、手柄轉(zhuǎn)軸、轉(zhuǎn)軸和活動軸連接桿、活動軸、前柱連接豎桿、彈簧套管、后柱、踏板、踏板豎桿、中柱、前柱、彈簧有序連接,隱形保險杠是通過槽型托板上的固定孔,用螺栓固定在汽車底盤下的。護車板和前柱之間是由彈簧連接的,彈簧的彈性系數(shù)由汽車動量的最大變化量來決定。中柱和吊簧板之間有吊簧,中柱在吊簧作用下經(jīng)過手柄和踏板操作是可以自動升起和降落的,中柱升起時,前柱和后柱成為一體,護車板收回,中柱降落時,前柱、中柱和后柱共成為一體,護車板伸出。中柱兩端有中柱入端,中柱下落后,兩中柱入端和后柱入孔及前柱入孔是吻合的。后柱和汽車底盤、槽型托板是固定成一體的,是一起來抵抗外力沖擊的。前柱連接桿和后柱連接桿之間有拉簧,當手柄和踏板同時作用將護車板移到最大位移時,中柱剛好下落,此時前柱、中柱、后柱成為一體,當手柄單獨作用時,中柱自動上升,前柱和后柱成為一體,此時護車板收回。彈簧套管和護車板是一體的,彈簧套管的內(nèi)徑略大于前柱直徑,從外部看不到彈簧,在受到外力時,前柱在彈簧套管內(nèi)是可以進出的,進出距離由外力和彈簧彈性系數(shù)決定。兩中柱由中柱連接桿連接成一體,中柱連接桿上有踏板豎桿,踏板豎桿上有踏板。兩前柱由前柱連接桿連接成一體,前柱連接桿上有手柄。當汽車靜止或低速不需過高要求保險時,可將護車板自動收回,與一般車輛無異;當汽車高速或需過高要求保險時,可將護車板自動彈出,一旦與車輛或障礙物碰撞,由Amv = F* At知,在動量變化一定時,由于延長了相互作用時間,使撞擊力大幅度減小,從而達到減輕車輛損壞和減少人員傷亡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保護車輛和減少人員傷亡的同時,視具體情況可將護車板自動彈出或縮進,僅采用部分機械元件,結(jié)構(gòu)簡單。
[0006]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縱剖面構(gòu)造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側(cè)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俯視圖。圖中I.吊簧板,2.吊簧,3.固定栓,4.護車板,5.中柱連接桿,6.前柱連接桿,7.拉簧,8.手柄,9.手柄轉(zhuǎn)軸,10.轉(zhuǎn)軸和活動軸連接桿,11.活動軸,12.前柱連接豎桿,13.彈簧套管,14.固定孔,15.槽型托板,16.后柱,17.踏板,18.踏板豎桿,19.中柱,20.中 柱入端,21.如柱入孔,22.如柱,23.彈黃,24.后柱入孔,25.后柱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I中,吊簧(2) —端固定在吊簧板(I)上,另一端固定在中柱(19)上的固定栓⑶上,護車板⑷和彈簧套管(13)是一體的,兩中柱(19)由中柱連接桿(5)連接,兩前柱(22)由前柱連接桿(6)連接,拉簧(7) —端與后柱連接桿(25)連接,另一端與前柱連接桿(6)連接。在駕駛室內(nèi)的手柄(8)與手柄轉(zhuǎn)軸(9)連接,過汽車底部后通過轉(zhuǎn)軸和活動軸連接桿(10)和活動軸(11)連接,活動軸(11)在前柱連接桿(12)上,前柱(22) —端有前柱入孔(21),另一端通過彈簧和彈簧套管(13)連接。中柱(19)上有中柱入端(20),踏板(17)與踏板豎桿(18)相連,踏板豎桿(18)和中柱連接桿(5)是一體的。兩后柱(16)由后柱連接桿(25)連接并與車底部成一體,連接后均放入槽型托板(15)內(nèi),用螺栓通過固定孔(14)將槽型托板(15)固定在車的底部。向后拉動手柄(8),前柱(22)向前運動,中柱
(19)自動彈起,松手柄(8),在彈簧(7)作用下,前柱(22)和后柱(16)相接,護車板(4)收回。向后拉手柄(8)使前柱(22)和后柱(16)分離至一定距離,用腳踩踏板(17),兩中柱
(19)落于槽型托板(15)的槽內(nèi),松開手柄(8),在拉簧(7)作用下,前柱(22)后移,通過中柱入端(20)、前柱入孔(21)和后柱入孔,前柱、中柱、后柱連成一體,護車板(4)伸出。在圖2所示實施例中,護車板(4)和彈簧套管(13) —體,彈簧(23)在彈簧套管內(nèi)一端與護車板⑷相連,另一端與前柱(22)相連,兩前柱(22)有前柱連接桿(6)連接,前柱連接桿(6)上有活動軸(11)、手柄轉(zhuǎn)軸(9)和手柄(8),兩中柱(19)之間有中柱連接桿(5),中柱連接桿(5)上有踏板(17),中柱(19)上有吊簧(2),兩后柱(16)之間有后柱連接桿(25)。拉簧(7) —端與前柱連接桿(6)相連,另一端與后柱連接桿(25)相連,前柱
(22)上有ill柱入孔(21),中柱(19)兩端有中柱入端(20),后柱(16) ill端有后柱入孔(24),槽型托板(15)上有固定孔(14),通過固定孔(14)固定在車的底部。在圖3所示實施例中,吊簧⑵一端與吊簧板⑴相連,另一端與固定栓⑶相連,前柱連接桿(6)上有拉簧(7),踏板豎桿(18) —端和中柱連接桿相連,另一端和踏板
(17)相連,轉(zhuǎn)軸和活動軸連接桿(10) —端和手柄(8)相連,另一端通過手柄轉(zhuǎn)軸(9)、活動軸(11)和前柱連接桿相連,兩中柱(19)之間有中柱連接桿(5)相連,兩前柱(22)之間有前柱連接桿(6)相連,兩后柱(16)與槽型托板(15)和車底盤固定為一體,護車板⑷和前柱(22)之間有彈簧連接。槽型托板(15)上有固定孔(14)。在圖4所示實施例中,護車板(4)和前柱(22)之間有彈簧(23)連接,前柱連接豎桿(12) —端和前柱連接桿(6)相連,另一端和活動軸(11)相連,轉(zhuǎn)軸和活動軸連接桿(10)一端和活動軸(11)相連,另一端和手柄轉(zhuǎn)軸(9)相連,手柄轉(zhuǎn)軸(9)上有手柄(8),吊簧(2) —端與中柱(19)相連,另一端與固定栓連接,中柱(19)上有中柱連接桿(5),踏板豎桿(18) —端和中柱連接桿(5)相連,另一端和踏板(17)相連,中柱(19)兩端有中柱入端 (20),拉簧(7) —端與前柱連接桿(6)相連,另一端與后柱連接桿(25)相連,后柱(16)固定在槽型托板(15)槽內(nèi),后柱(16) —端有后柱入孔(24)。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隱形保險杠,在固定在汽車底盤下的槽型托板上,吊簧、護車板、中柱連接桿、前柱連接桿、拉簧、手柄、手柄轉(zhuǎn)軸、轉(zhuǎn)軸和活動軸連接桿、活動軸、前柱連接豎桿、彈簧套管、后柱、踏板、踏板豎桿、中柱、前柱、彈簧有序連接,其特征是隱形保險杠是通過槽型托板上的固定孔,用螺栓固定在汽車底盤下的。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護車板和前柱之間是由彈簧連接的,彈簧的彈性系數(shù)由汽車動量的最大變化量來決定。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中柱和吊簧板之間有吊簧,中柱在吊簧作用下經(jīng)過手柄和踏板操作是可以自動升起和降落的,中柱升起時,前柱和后柱成為一體,護車板收回,中柱降落時,前柱、中柱和后柱共成為一體,護車板伸出。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中柱兩端有中柱入端,中柱下落后,兩中柱入端和后柱入孔及前柱入孔是吻合的。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后柱和汽車底盤、槽型托板是固定成一體的,是一起來抵抗外力沖擊的。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前柱連接桿和后柱連接桿之間有拉簧,當手柄和踏板同時作用將護車板移到最大位移時,中柱剛好下落,此時前柱、中柱、后柱成為一體,當手柄單獨作用時,中柱自動上升,前柱和后柱成為一體,此時護車板收回。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彈簧套管和護車板是一體的,彈簧套管的內(nèi)徑略大于前柱直徑,從外部看不到彈簧,在受到外力時,前柱在彈簧套管內(nèi)是可以進出的,進出距離由外力和彈簧彈性系數(shù)決定。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兩中柱由中柱連接桿連接成一體,中柱連接桿上有踏板豎桿,踏板豎桿上有踏板。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隱形保險杠,其特征是兩前柱由前柱連接桿連接成一體,前柱連接桿上有手柄。
專利摘要一種能夠保護車輛和人身安全的隱形保險杠。它是在槽型托板上,吊簧、護車板、中柱連接桿、前柱連接桿、拉簧、手柄、手柄轉(zhuǎn)軸、轉(zhuǎn)軸和活動軸連接桿、活動軸、前柱連接豎桿、彈簧套管、后柱、踏板、踏板豎桿、中柱、前柱、彈簧有序連接,將槽型托板固定在汽車底盤下部,護車板根據(jù)情況可自動伸出或縮進,伸出后在遇到撞擊時,能延長撞擊時間,大幅度減小撞擊力,以確保車輛和人身的安全。
文檔編號B60R19/38GK202608708SQ20122017091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張震 申請人: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