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fā)動機缸體加工裝置,特別涉及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
背景技術:
工裝是指制造過程中所用的各種工具,發(fā)動機缸體加工時,需要對缸體的缸孔進行加工。由于缸體結構、形狀復雜,加工的平面及孔較多,壁厚不均勻,剛度較低,因此在加工時需要精度要求較高。缸孔是氣體壓縮燃燒和膨脹的空間,并對活塞起導向作用,缸孔表面是發(fā)動機磨損最嚴重的表面之一,它的質量決定了發(fā)動機的使用壽命。目前,通過高精度的加工裝置,能夠提升缸孔的加工精度,但是,在加工時,加工工裝同樣會對加工精度和產品質量產生重大影響。目前的缸孔加工工裝,其結構較復雜,成本較高不易維護,且穩(wěn)定性、精度還有待提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能夠提升缸孔加工精度,結構較簡單,便于維護的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包括基座,支撐部,塞部,彈性件和限位部,所述支撐部設置在基座中部,支撐部一端設有凹槽,塞部設置在支撐部底部且與凹槽相對設置,所述彈性件設置在凹槽中且兩端分別抵靠凹槽和塞部,所述限位部設置在基座上且設置在基座邊緣,所述支撐部包括頭部,頭部側面設有斜面部,缸體設置在支撐部上方,所述頭部對應缸孔,所述斜面部與缸孔邊緣接觸。
以下為本實用新型的附屬技術方案。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支撐部包括柱體,柱體與頭部連接,柱體插設在基座中。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柱體與基座之間設有環(huán)狀墊塊,環(huán)狀墊塊與頭部底端間隔設置。
作為優(yōu)選方案,工裝設置在機床的工作臺上,工裝上方設有加工頭。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機床包括多個加工頭,多個加工頭并列設置。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基座設有容納腔,所述支撐部設置在容納腔中。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容納腔底部設有螺紋部,所述塞部和螺紋部通過螺紋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能夠提升缸孔壁厚均勻性,從而避免在加工過程中缸孔內圓柱度產生變化,影響發(fā)動機性能;同時,能夠減小支撐部與缸孔的接觸面積,避免缸孔粗糙引起的誤差;此外,其結構較簡單,且便于彈性件更換,維護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的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和優(yōu)勢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實施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包括基座1,支撐部2,塞部3,彈性件4和限位部5,所述支撐部2設置在基座1中部,支撐部2一端設有凹槽21。塞部3設置在支撐部2底部且與凹槽21相對設置。所述彈性件4設置在凹槽21中且兩端分別抵靠凹槽21和塞部3。所述限位部5設置在基座1上且設置在基座1邊緣,通過限位部可防止缸體10移動。所述支撐部2包括頭部22,頭部22側面設有斜面部221。缸體10設置在支撐部2上方,所述頭部22對應缸孔20,所述斜面部221與缸孔20邊緣接觸。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支撐部和彈性件,使得支撐部始終能與缸孔無間隙配合,確定缸孔的中心線,當缸體放置在支撐部上并保持平衡時,即可確認缸孔中心線。通過支撐部的斜面部與缸孔邊緣接觸,能夠減少接觸面積,避免缸孔邊緣的粗糙引起誤差。此外,通過更換不同的彈性件,能夠適應不同的缸體,擴大了工裝的使用范圍。
如圖1至圖3所示,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2包括柱體23,柱體23與頭部22連接,柱體23插設在基座中,通過柱體23對頭部22進行支撐,所述凹槽設置在柱體23中。所述柱體23與基座1之間設有環(huán)狀墊塊6,環(huán)狀墊塊與頭部22底端間隔設置。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工裝使用在機床100上,工裝設置在機床100的工作臺101上,工裝上方設有加工頭102,通過機床的加工頭可對缸孔進行加工。所述機床100包括多個加工頭102,多個加工頭102并列設置,通過設置多個加工頭且每個加工頭采用不同的刀具,通過工作臺的移動,使得缸體能夠位于不同加工頭下方,從而對缸孔進行多工序處理,減少了缸體搬動,提升了生產效率。所述基座1設有容納腔11,所述支撐部2設置在容納腔11中。所述容納腔11底部設有螺紋部12,所述塞部3和螺紋部12通過螺紋連接,從而便于塞部的安裝和拆卸,便于彈簧取出更換。
本實施例的發(fā)動機缸孔機床加工工裝能夠提升缸孔壁厚均勻性,從而避免在加工過程中缸孔內圓柱度產生變化,影響發(fā)動機性能;同時,能夠減小支撐部與缸孔的接觸面積,避免缸孔粗糙引起的誤差;此外,其結構較簡單,且便于彈性件更換,維護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較佳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