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減震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抗風減震裝置以及柱式減震吊桿。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建設的大跨度拱橋和鋼桁架拱橋,大量應用了細長直立桿件作為剛性吊桿,常見的截面形式為圓柱式、圓形、H型和矩形。隨著技術的進步,拱橋的跨度大幅增加,吊桿長度隨之增加,在風的作用下更容易出現(xiàn)風致振動問題,從而導致橋梁構(gòu)件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壞。圓柱式吊桿造型優(yōu)美,受力性能良好,加工方便,在大跨度拱橋和鋼桁架拱橋中開始逐漸應用,作為大體積結(jié)構(gòu),圓柱式吊桿在風的作用下容易出現(xiàn)風致振動,控制其風致振動可以減小橋梁構(gòu)件的損傷,以保證橋梁整體結(jié)構(gòu)的安全。
目前國內(nèi)外對抑制剛性吊桿風致振動的主要措施是安裝阻尼器。發(fā)明人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阻尼器對降低吊桿風致振動有明顯的效果,但其費用較高,經(jīng)濟性較差。
有鑒于此,設計制造出一種抑振明顯、經(jīng)濟實用的抗風減震裝置以及柱式減震吊桿特別是在柱式吊桿生產(chǎn)中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風減震裝置,能夠降低在風或風雨作用下的風振幅值,抑振明顯、經(jīng)濟實惠、結(jié)構(gòu)簡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柱式減震吊桿,能夠降低在風或風雨作用下的風振幅值,抑振明顯、經(jīng)濟實惠、施工方便、結(jié)構(gòu)簡單。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一種抗風減震裝置,包括裝置本體、第一風嘴、第二風嘴、第一耗能板和第二耗能板,第一風嘴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的一側(cè),第二風嘴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相對第一風嘴的一側(cè),第一耗能板與第一風嘴連接,以使第一耗能板在風力作用下相對第一風嘴擺動,第二耗能板與第二風嘴連接,以使第二耗能板在風力作用下相對第二風嘴擺動。
進一步地,第一風嘴包括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均與裝置本體焊接,第一耗能板連接于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之間。
進一步地,第一風嘴還包括多個第一固定件,第一連接板通過多個第一固定件與第二連接板固定連接,第一耗能板設置有多個第一通孔,每個第一固定件分別穿過一個第一通孔。
進一步地,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連接并形成V形,且V形的開口朝向地面,第一耗能板的頂部分別與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固定連接,第一耗能板的底部通過多個第一固定件與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活動連接。
進一步地,第二風嘴包括第三連接板和第四連接板,第三連接板和第四連接板均與裝置本體焊接,第二耗能板連接于第三連接板和第四連接板之間。
進一步地,第二風嘴還包括多個第二固定件,第三連接板通過多個第二固定件與第四連接板固定連接,第二耗能板設置有多個第二通孔,每個第二固定件分別穿過一個第二通孔。
進一步地,第三連接板和第四連接板連接并形成V形,且V形的開口朝向地面,第二耗能板的頂部分別與第三連接板和第四連接板固定連接,第二耗能板的底部通過多個第二固定件與第三連接板和第四連接板活動連接。
進一步地,抗風減震裝置還包括用于引導雨水流向的導流板,導流板呈倒三角形,且固定安裝于裝置本體的頂端。
進一步地,導流板設置有用于通過氣流的通風口,裝置本體的頂端設置于通風口內(nèi)。
一種柱式減震吊桿,包括底座和抗風減震裝置,抗風減震裝置包括裝置本體、第一風嘴、第二風嘴、第一耗能板和第二耗能板,裝置本體為吊桿本體,第一風嘴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的一側(cè),第二風嘴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相對第一風嘴的一側(cè),第一耗能板與第一風嘴連接,以使第一耗能板在風力作用下相對第一風嘴擺動,第二耗能板與第二風嘴連接,以使第二耗能板在風力作用下相對第二風嘴擺動,底座固定安裝于吊桿本體的底部。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抗風減震裝置以及柱式減震吊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抗風減震裝置,將第一風嘴和第二風嘴相對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的兩側(cè),第一耗能板與第一風嘴連接,第二耗能板與第二風嘴連接。當風力作用于抗風減震裝置時,第一耗能板和第二耗能板相對于裝置本體擺動,在改變風場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自身振動進行耗能,減小風振。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減震裝置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抗風減震裝置由于采用了相對安裝于裝置本體兩側(cè)的風嘴和可以擺動的耗能板,所以能夠改變風場,通過耗能板自身擺動降低在風或風雨作用下裝置本體的風振幅值,抑振明顯、經(jīng)濟實惠、結(jié)構(gòu)簡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式減震吊桿,包括抗風減震裝置,能夠改變風場,降低在風或風雨作用下吊桿本體的風振幅值,抑振明顯、經(jīng)濟實惠。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柱式減震吊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抗風減震裝置一個視角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抗風減震裝置另一個視角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為圖1中IV的局部放大視圖。
圖標:10-柱式減震吊桿;100-抗風減震裝置;110-裝置本體;120-第一風嘴;121-第一連接板;123-第二連接板;125-第一固定件;130-第二風嘴;131-第三連接板;133-第四連接板;135-第二固定件;140-第一耗能板;141-第一通孔;150-第二耗能板;151-第二通孔;160-導流板;161-通風口;200-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jié)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內(nèi)”、“外”、“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chǎn)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gòu)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僅用于區(qū)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水平”、“豎直”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jié)構(gòu)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設置”、“相連”、“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下述的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實施例
請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柱式減震吊桿10,大量應用于大跨度拱橋和鋼桁架拱橋,以減小橋梁的風致振動。該柱式減震吊桿10包括底座200和抗風減震裝置100,底座200固定安裝于抗風減震裝置100的底部,以將抗風減震裝置100與橋梁穩(wěn)定連接起來。
請參照圖2,該抗風減震裝置100包括裝置本體110、第一風嘴120、第二風嘴130、第一耗能板140、第二耗能板150和導流板160。本實施例中,裝置本體110即為吊桿本體。第一風嘴120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110的一側(cè),第二風嘴130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110相對第一風嘴120的一側(cè)。第一風嘴120與第二風嘴130相對設置,以改善吊桿的氣動外形,減小風力對裝置本體110的影響。第一耗能板140與第一風嘴120連接,以使第一耗能板140在風力作用下相對第一風嘴120擺動,第二耗能板150與第二風嘴130連接,以使第二耗能板150在風力作用下相對第二風嘴130擺動,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的振動對風力產(chǎn)生的能量進行消耗,以減小裝置本體110的風致振動。導流板160安裝于裝置本體110的頂部,以對雨水進行分流,防止風雨共振現(xiàn)象的發(fā)生。
請結(jié)合參照圖3和圖4,第一風嘴120包括第一連接板121、第二連接板123和多個第一固定件125。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均與裝置本體110焊接。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連接并形成V形,且V形的開口朝向地面,以對沿裝置本體110流落下來的雨水進行分流,最大程度上減少雨水對第一耗能板140的影響。第一連接板121通過多個第一固定件125與第二連接板123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25水平設置,第一固定件125為螺栓和螺母的配合組件。在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對應的位置均設置有多個限位孔(圖未標),每個螺栓依次水平穿過第一連接板121上的一個限位孔和第二連接板123上對應的一個限位孔,然后用一個螺母進行固定。
第一耗能板140連接于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之間。第一耗能板140的頂部分別與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固定連接。第一耗能板140的底部通過多個第一固定件125與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活動連接。第一耗能板140設置有多個第一通孔141,每個第一固定件125分別穿過一個第一通孔141,以對第一耗能板140的擺動方向進行限制。
本實施例中,第一耗能板140靠近裝置本體110的一側(cè)與裝置本體110留有一定的間隙,第一耗能板140遠離裝置本體110的一側(cè)伸出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一段距離。由于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二連接板123呈V形布置,且V形的開口朝向地面,所以當風力作用到第一耗能板140上時,第一耗能板140的頂部固定,第一耗能板140的底部發(fā)生擺動進行耗能,以降低裝置本體110的風振幅值。
第二風嘴130包括第三連接板131、第四連接板133和多個第二固定件135。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均與裝置本體110焊接。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連接并形成V形,且V形的開口朝向地面,以對沿裝置本體110流落下來的雨水進行分流,最大程度上減少雨水對第二耗能板150的影響。第三連接板131通過多個第二固定件135與第四連接板133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35水平設置,第二固定件135為螺栓和螺母的配合組件。在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對應的位置均設置有多個限位孔,每個螺栓依次水平穿過第三連接板131上的一個限位孔和第四連接板133上對應的一個限位孔,然后用一個螺母進行固定。
第二耗能板150連接于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之間。第二耗能板150的頂部分別與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固定連接。第二耗能板150的底部通過多個第二固定件135與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活動連接。第二耗能板150設置有多個第二通孔151,每個第二固定件135分別穿過一個第二通孔151,以對第二耗能板150的擺動方向進行限制。
本實施例中,第二耗能板150靠近裝置本體110的一側(cè)與裝置本體110留有一定的間隙,第二耗能板150遠離裝置本體110的一側(cè)伸出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一段距離。由于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呈V形布置,且V形的開口朝向地面,所以當風力作用到第二耗能板150上時,第二耗能板150的頂部固定,第二耗能板150的底部發(fā)生擺動進行耗能,以降低裝置本體110的風振幅值。
本實施例中,第一風嘴120、第二風嘴130、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均為兩個,但并不僅限于此,對第一風嘴120、第二風嘴130、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的數(shù)量不作具體限定,但凡能夠?qū)崿F(xiàn)降低風雨天氣下裝置本體110風振幅值的第一風嘴120、第二風嘴130、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的數(shù)量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板121、第二連接板123、第三連接板131和第四連接板133均呈三棱臺形。第一連接板121和第三連接板131通過裝置本體110連接,組成流線型線條;第二連接板123和第四連接板133通過裝置本體110連接,組成流線型線條。當平行于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的風力作用于抗風減震裝置100上時,順著裝置本體110兩側(cè)的流線型線條流動,最大程度上減小了風力對抗風減震裝置100的影響。
請繼續(xù)參照圖2,導流板160呈倒三角形,用于引導雨水流向。導流板160上設置有用于通過氣流的通風口,裝置本體110的頂端設置于通風口內(nèi)。當垂直于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的風力作用于抗風減震裝置100上時,位于裝置本體110頂部的氣流從通風口流出,減小了風力對抗風減震裝置100的影響。
本實施例提供的抗風減震裝置100的工作原理是,將第一風嘴120和第二風嘴130相對固定連接于裝置本體110的兩側(cè),第一耗能板140與第一風嘴120連接,第二耗能板150與第二風嘴130連接。當風力作用于抗風減震裝置100時,通過設置第一風嘴120和第二風嘴130使裝置本體110具有較好的氣動外形,從而改善其抗渦振性能;第一風嘴120和第二風嘴130還可以對雨水進行分流,在風雨共同作用下可以防止裝置本體110的風雨共振現(xiàn)象;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相對于裝置本體110擺動,在將均勻流變?yōu)槲闪鞯耐瑫r,也可以通過自身振動進行耗能,進一步減小裝置本體110的風振。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減震裝置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抗風減震裝置100由于采用了相對安裝于裝置本體110兩側(cè)的第一風嘴120和第二風嘴130以及可以擺動的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所以能夠改善裝置本體110的氣動外形,在改變風場的同時通過第一耗能板140和第二耗能板150的擺動降低在風或風雨作用下裝置本體110的風振幅值,抑振明顯、經(jīng)濟實惠、結(jié)構(gòu)簡單,使柱式減震吊桿10施工方便,易于檢查、維修和更換。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