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電動座椅的減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電動座椅的減速裝置。
背景技術:
已知的用于車輛的電動座椅設備包括一種減速裝置,這種減速裝置減小諸如電動 馬達之類的驅動源的輸出軸的轉速并且轉而將得到的轉速(如轉數(shù))傳遞給對電動座椅的 活動部進行驅動的驅動軸。DE10327103A1 (下文稱作對比文件1)公開了這樣的減速裝置。 根據(jù)對比文件1,電動馬達(馬達)包括兩個附連部,在這兩個附連部上各自形成有通孔。 兩個螺釘插入相應的通孔以便與設置在齒輪減速箱處的相應內螺紋嚙合。因而,馬達穩(wěn)固 地固定至齒輪減速箱。此外,根據(jù)JPH10-147164A(下文稱作對比文件2),電動馬達(馬達)的輸出軸以 及設置在殼體內的減速部借助于線纜彼此連接,從而將馬達的驅動力傳遞至減速部。馬達 經由兩個螺釘穩(wěn)固地固定至滑動支架并且殼體也經由兩個螺釘固定至滑動支架。根據(jù)對比文件1,需要兩個螺釘來將馬達固定至齒輪減速箱。此外,形成在齒輪減 速箱處的內螺紋以及上緊兩個螺釘會導致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且,根據(jù)對比文件2,需要兩 個螺釘以及將馬達固定至滑動支架,這也會導致制造成本的增加。因而需要存在這樣一種用于電動座椅的減速裝置,這種用于電動座椅的減速裝置 通過減少部件的數(shù)目、用于處理和集成的工時以及減少電動馬達至減速裝置的固定附連件 來降低制造成本。
發(fā)明內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一種用于電動座椅的減速裝置,所述減速裝置適于固定 至座椅框架,所述減速裝置包括蝸輪,其與馬達的輸出軸同軸且一體地轉動;斜齒輪,其 與所述蝸輪嚙合,并且與對所述電動座椅的活動部進行驅動的驅動軸同軸且一體地轉動; 殼,其包括以可轉動方式支撐所述蝸輪的殼本體并且包括所述斜齒輪插過的圓形開口部, 所述殼包括殼蓋,所述殼蓋緊固至所述殼本體并且封閉所述殼本體的所述開口部,所述殼 固定至所述馬達的殼體;以及馬達固定裝置。馬達固定裝置包括第一裝配部,其設置在所 述殼體處并且圍繞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第一接合部,其沿著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 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一裝配部處形成;第二裝配部,其在所述殼本體處形成并且所述第一 裝配部裝配至其上;第二接合部,其沿著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二 裝配部處形成并且設置為在所述第一裝配部裝配至所述第二裝配部的情況下沿著與所述 馬達的所述輸出軸垂直的方向和所述第一接合部重疊;以及接合突起,其在所述殼蓋處形 成并且在所述殼蓋緊固至所述殼本體的情況下與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根據(jù)前述公開內容,第一裝配部裝配至第二裝配部,然后馬達的殼體組裝在殼本 體上。當殼蓋緊固至殼本體時,在殼蓋處形成的接合突起與殼本體的第二接合部和第一接 合部接合,從而防止殼體與殼本體脫開。根據(jù)這種簡單結構,馬達穩(wěn)固地組裝在殼山而無需螺釘,這可以導致不使用螺紋構件。而且,可以消除用于在殼本體處形成內螺紋的步驟、將 螺釘組裝至殼本體的步驟等,從而實現(xiàn)生產成本的降低。在所述殼本體處形成的所述第二裝配部包括裝配孔,而在所述殼體處設置的所述 第一裝配部包括裝配突起,所述裝配突起以防止所述裝配突起相對于所述裝配孔轉動的方 式裝配至所述裝配孔,在所述裝配突起的端部處以突伸的方式和以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 軸同軸的方式形成有圓柱形裝配部,所述圓柱形裝配部裝配至圓柱形裝配孔,所述圓柱形 裝配孔在所述殼本體的所述第裝配孔的遠離所述馬達的端部處以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 軸同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殼本體處形成的所述第二裝配部包括冒口部(paddingportion),而在所述 殼體處設置的所述第一裝配部包括鎖定部和圓柱形裝配部,所述鎖定部以防止所述鎖定部 相對于所述冒口部轉動的方式裝配至所述冒口部,所述圓柱形裝配部在所述鎖定部的端部 以突伸的方式和以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同軸的方式形成,所述圓柱形裝配部裝配至以 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同軸的方式在所述殼本體處形成的圓柱形裝配孔。根據(jù)這種簡單結構一殼體的圓柱形裝配部裝配至以突伸的方式并以與馬達的 輸出軸同軸的方式形成的圓柱形裝配鏜孔(圓柱形裝配孔),所述殼體組裝至殼本體上。簡 單形狀的裝配部可導致降低的成本。減速裝置進一步包括軸承構件,所述軸承構件設置在所述殼本體處并且以可轉動 方式分別支撐所述蝸輪的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由于在蝸輪兩側由第一軸承構件和第二軸承構件獲得軸承部在殼本體中實現(xiàn),所 以很容易以低成本方式獲得第一軸承構件和第二軸承構件之間的高度準確的同軸度,并且 獲得蝸輪的穩(wěn)定轉動。所述蝸輪的所述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之一包括臺階部,所述臺階部與所述軸承構 件中的一個軸承構件的端面接觸,所述一個軸承構件相對于所述軸承構件中的另一個軸承 構件設置地更靠近所述馬達,在所述軸承構件中的所述一個軸承構件處形成的凸緣部與所 述圓柱形裝配部的端面接觸,以便限制所述蝸輪朝著所述馬達運動。因而,限制蝸輪朝著馬達運動,并且蝸輪得以適當定位。蝸輪的定位通過這種簡單 結構獲得,從而實現(xiàn)生產成本的降低。所述殼本體和所述殼蓋由樹脂材料形成。因此,實現(xiàn)了減速裝置的總體重量和成本的降低。
根據(jù)下述結合考慮了附圖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上述和附加特點以及特征會變得 更明顯,其中圖1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用于車輛的座椅設備的立體圖,該座椅設 備配備有座椅傾斜設備,該座椅傾斜設備包括減速裝置;圖2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設備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傾斜設備的馬達驅動單元的立體圖;圖4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減速裝置的橫截面圖;圖5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減速裝置的分解立體圖6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馬達固定裝置的橫截面圖;圖7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減速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并且圖8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馬達固定裝置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說明根據(jù)適用于車輛座椅設備用座椅傾斜設備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減速裝置。 在下文中,例如前——后(即縱向)、左——右(寬度方向)以及頂——底之類的方向和方 位對應于就坐于車輛用座椅(即電動座椅)上的乘客觀察到的方向和方位。此外,在下文 中,將作為示例主要來說明設置在座椅右側處的座椅傾斜設備。如圖1所示,用于車輛的座椅設備2包括下軌道4、上軌道6、用作座椅框架并且坐 墊安裝于其上的下臂8、以及座椅傾斜設備10。座椅傾斜設備10包括驅動馬達單元28,驅 動馬達單元28包括減速裝置3。根據(jù)座椅設備2,在車輛縱向延伸的下軌道4經由支架14 固定至用于車輛的地板12。上軌道6可滑動地組裝到下軌道4上。上軌道6相對于下軌道 4的相對滑動能夠通過鎖定機構而在鎖定狀態(tài)和解鎖狀態(tài)之間改變。下臂8通過支架構件 16、18、螺栓以及螺母20等組裝至上軌道6的上部。座椅靠背的上臂經由調角機構組裝至 下臂8的上部,以便能夠相對于下臂8轉動。座椅傾斜設備10沿縱向安裝于下臂8的前部處。如圖1和2所示,座椅傾斜設備 10包括側框架板22、扇形齒輪24、與在扇形齒輪24的第一端處形成的外齒輪24a嚙合的 小齒輪26(見圖3)、驅動小齒輪26的驅動馬達單元28、以及與扇形齒輪24的第二端連接 的擺動桿構件30。側框架板22包括頂板部22a和側板部22b,側板部22b彎曲以在頂板部 22a和側板部22b之間形成角度。側框架板22由下臂8在側板部22b的后端形成的轉動中 心孔23處以樞轉方式支撐。也就是說,裝配螺釘25插入側框架板22的轉動中心孔23以 及在下臂8處形成的裝配孔32。如圖2所示,側板部22b包括通孔34、長形孔36、以及樞 孔40,小齒輪26插入通孔34內,設置為將驅動馬達單元28附連至下臂8的一對支撐突起 120之一插入長形孔36內(下文有詳述),支撐螺釘63插入穿過樞孔40,使得支撐螺釘63 與擺動桿構件30的一個端部(即支撐孔61)接合。如圖1所示,用作電動座椅的活動部的前緣板42通過鉚釘44固定至側框架板22 的頂板部22a?;蛘?,前緣板42可以直接形成在側框架板22處。前緣板42構成坐墊框架 的一部分,坐墊的下表面固定至所述坐墊框架上。如圖2所示,在扇形齒輪24的中心處形成有轉動中心孔46。具有弧形形狀并且與 小齒輪26嚙合的外齒輪24a形成在扇形齒輪24的第一端處。而且,在扇形齒輪24的第二 端處形成有操作孔60,以便連接至擺動桿構件30。此外,在扇形齒輪24處形成有導槽55, 以便沿著具有弧形形狀的外齒輪24a延伸。支撐突起120之一插入導槽55內,由此引導扇 形齒輪24的擺動操作。固定螺釘48包括從基部順次布置的凸緣部48a、周邊光滑部48b以 及鋸齒部48c,并且固定螺釘48以這種方式插入轉動中心孔46 卩,鋸齒部48c組裝在轉 動中心孔46上而不發(fā)生相對轉動。固定螺釘48的鋸齒部48c還以固定螺釘48被阻止相 對于驅動傳遞棒50轉動的方式裝配到驅動傳遞棒50的端部。驅動傳遞棒50將驅動力矩 傳遞到另一個座椅傾斜設備,該另一個座椅傾斜設備設置在座椅的左側并且包括升降桿構 件、擺動桿構件、側框架板等。固定螺釘48的周邊光滑部48b由下臂8的裝配孔52樞轉地支撐。如圖2所示,擺動桿構件30包括在一端的支撐孔61和在另一端的連接孔58。連 接螺釘56插入到連接孔58內以及在扇形齒輪24的第二端處形成的操作孔60內,以便扇 形齒輪24與擺動桿構件30以能夠相對轉動的方式連接。在擺動桿構件30的一端處形成 的支撐孔61通過支撐螺釘63連接至側框架板22的樞孔40,以便擺動桿構件30相對于側 框架板22能夠轉動。如圖1-3所示,驅動馬達單元28包括兩個支撐突起120,所述兩個支撐突起120以 驅動馬達單元28組裝在座椅設備2上面的狀態(tài)朝著下臂8突伸。如圖2和4所示,在支撐 突起120的相應端面與下臂8的內部側表面相接觸的情況下,螺釘構件128從下臂8的外 側表面,并分別插入在支撐突起120處形成的導孔126內。螺釘構件128與在殼本體74處 形成的內螺紋構件109嚙合并上緊,以便被設置在導孔126的相應端部周圍。從而,驅動馬 達單元28固定至下臂8。內螺紋構件109由金屬制成并且通過夾物模壓方式設置在殼本體 74的螺絲夾孔處。如圖5所示,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馬達62和減速裝置3通過馬達固定裝置87彼此固 定。馬達62包括由線圈等形成的軛和殼體68。殼體68是支撐軛部67的構件。殼體68包 括作為裝配突起的第一裝配部64。馬達固定裝置87包括設置在殼體68處的第一裝配部64以及形成在第一裝配部 64處的第一接合部64a(在圖5中,上第一接合部64a和下第一接合部64a)。馬達固定裝 置87還包括形成在殼本體74處的第二裝配部74a以及形成在第二裝配部74a處的第二接 合部74b (在圖5中,兩個上第二接合部74b和兩個下第二接合部74b)。第二裝配部74a用 作裝配孔。馬達固定裝置87進一步包括接合突起76a(在圖5中,上接合突起76a和下接 合突起76a),所述接合突起76a用于防止在第一裝配部64裝配在第二裝配部74a上的情況 下第一裝配部64與第二裝配部74a在沿著馬達62的輸出軸62a的方向上脫開。形成在殼 蓋76處的上接合突起76a沿著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插入被設置為沿著與馬 達62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即,在水平方向)彼此疊置的上第一接合部64a和兩個上 第二接合部74b。形成在殼蓋76處的下接合突起76a以相同的方式沿著與馬達62的輸出 軸62a垂直的方向插入被設置為沿著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彼此疊置的下第 一接合部64a和兩個下第二接合部74b。如圖5所示,從圖6中馬達固定裝置87的橫截面觀察時第一裝配部64具有基本 為矩形的實體形狀,同時形成對馬達62的輸出軸62a進行圍繞的圓柱空心部6a。第一裝配 部64的頂表面和底表面基本彼此平行,同時沿著馬達62的輸出軸62a方向的第一側表面 和第二側表面基本彼此平行。第一裝配部64的頂表面、底表面、第一側表面以及第二側表 面以第一裝配部64和第二裝配部74a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之間的相應間隙小的方式裝 配至第二裝配部74a上。因而,馬達62相對于殼本體74的定位準確且容易實施。第一裝 配部64可以以這樣的方式裝配至第二裝配部74a,即,第一裝配部64的第一側表面和第二 側表面略微壓配合至第二裝配部74a的內表面,從而也實現(xiàn)馬達62相對于殼本體74準確 且容易的定位。在第一裝配部64的端面處形成有突出端部64d,以便朝著殼本體74突伸。突出端 部64d用作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同軸的圓柱形裝配部。
蝸輪72包括分別在第一端和第二端處的軸部(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如圖5和 6中所示,在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處分別形成第一臺階部72a和第二臺階部72b。在圖6中 設置在右側的第一臺階部72a包括與蝸輪72的推力軸相垂直延伸的第一接觸面72c。第 一接觸面72c與第一軸承構件65a的面向馬達62的端面接觸。因為這種接觸,阻止了蝸輪 72沿著遠離馬達62的方向移動。圖6中面向馬達62并且設置在左側的第二臺階部72b包括與蝸輪72的推力軸相 垂直延伸的第二接觸面72d。第二接觸面72d與第二軸承構件65b的形成有凸緣部65c的 端面接觸。第一裝配部64的突出端部64d與凸緣部65c的面向馬達62的端面接觸,從而 限制蝸輪72沿朝向馬達62的方向移動。每個第一接合部64a具有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相垂直的縱部并且形成具有預 定寬度的槽。上第一接合部64a和下第一接合部64a形成在第一裝配部64的上表面和下 表面上,從而彼此沿相反方向開設。每個第一接合部64a延伸穿過第一裝配部64的第一側 表面直至第一裝配部64的第二側表面。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第一裝配部64的垂直于每個第 一接合部64a縱向的橫截面形狀是在上表面和下表面處分別具有開口的矩形形狀?;蛘?, 矩形形狀可以具有在上表面或下表面處形成的開口。在殼本體74處形成的第二裝配部74a由裝配壁74c、74d、74e和74f (即,上壁74c、 下壁74d、第一豎壁74e和第二豎壁74f)在上側、下側、左側和右側圍繞形成。第二裝配部 74a朝著馬達62敞開。第二裝配部74a具有的形狀使得第一裝配部64裝配至第二裝配部 74a。具體的,第二裝配部74a具有由裝配壁74c、74d、74e和74f限定的空間,由此形成與 第一裝配部64的外形基本相同的基本為矩形的實體形狀。如圖6所示,在第二裝配部74a的遠離馬達62的內端部處形成有用作圓柱形裝配 孔的裝配鏜孔74g,以便接收第一裝配部64的突出端部64d。裝配鏜孔74g的內周與突出 端部64d的外周之間的間隙限定為稍微大于第一裝配部64的外表面與第二裝配部74a的 內表面之間的間隙。因而,吸收了在第一裝配部64裝配至第二裝配部74a時的定位差,這 使得在各種條件下都是組件。此外,突出端部64d裝配至裝配鏜孔74g以便提高馬達62的 支撐強度。在第一裝配部64的端面處形成的突出端部64d形成為圓柱形形狀,所述圓柱形形 狀具有朝向殼本體74的開口。突出端部64d的內空間中容納蝸輪72的第二端的端部。如圖5所示,通過穿透第一豎壁74e和第二豎壁74f形成矩形形狀來形成第二接 合部74b。具體地,在第一豎壁74e的上部和下部處以穿透方式并且沿豎直方向彼此平行地 分別形成上第二接合部74b和下第二接合部74b。利用相同的方式,在第二豎壁74f的上 部和下部處以穿透方式并且沿豎直方向彼此平行地分別形成上第二接合部74b和下第二 接合部74b。在第一裝配部64裝配至第二裝配部74a的情況下,在相應的第一豎壁74e和 第二豎壁74f的上部處形成的上第二接合部74b設置為與上第一接合部64a在垂直于馬達 62的輸出軸62a的方向上重疊。利用相同的方式,在相應的第一豎壁74e和第二豎壁74f 的下部處形成的下第二接合部74b設置為與下第一接合部64a在垂直于馬達62的輸出軸 62a的方向上重疊。減速裝置3主要包括殼本體74、覆蓋殼本體74的開口部78的殼蓋76、設置在殼 本體74內并且借助于線纜62b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連接的蝸輪72、可轉動地支撐蝸輪72的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的第一軸承構件65a和第二軸承構件65b、以及與蝸輪72嚙合的 斜齒輪。如圖6所示,在馬達62的輸出軸62a的端部處形成有第一線纜裝配孔。而且,在 蝸輪72的第二端處形成有第二裝配孔。線纜62b布置在第一裝配孔和第二裝配孔之間以 便將蝸輪72和馬達62的輸出軸62a連接地能夠作為一個單元轉動。第一軸承構件65a和第二軸承構件65b布置并裝配于殼本體74處分別形成的第 一孔88和第二孔89內。第一孔88和第二孔89由階梯鉆頭等同時從第二裝配部74a的開 口側加工。因而,第一孔88和第二孔89形成為具有彼此高的同軸度。第一軸承構件65a 的外周裝配至第一孔88,而第二軸承構件65b的凸緣部65c裝配至第二孔89。于是第一軸 承構件65a和第二軸承構件65b構造為彼此具有高度準確的同軸度,由此獲得蝸輪72的穩(wěn) 定轉動。殼本體74和殼蓋76由例如ABS樹脂形成。殼本體74包括蝸輪接收部84和斜齒 輪接收部86。在上文中,第一孔88和第二孔89由鉆頭等加工?;蛘撸敋け倔w74由豎直 模制而成時,加工成軸向孔形狀的銷可以放置在樹脂模具中并且在模制之后除去,由此獲 得第一孔88和第二孔89。斜齒輪82以斜齒輪82的軸線與蝸輪72的軸線垂直的方式接收于斜齒輪接收部 86中。如圖4所示,在斜齒輪82的一個表面處形成的以短長度柱形狀突伸的軸部82a由在 斜齒輪接收部86處形成的本體側軸承部94以可轉動方式支撐。如圖5所示,在蝸輪接收部84和斜齒輪接收部86之間形成有開口部96。蝸輪72 和斜齒輪82在開口部96中彼此嚙合。斜齒輪82包括圍繞斜齒輪82的軸向中心孔98以 等距離設置的三個接合槽100。用作驅動軸的輸出小齒輪102經由第一端裝配至軸向中心 孔98和接合槽100,從而防止輸出小齒輪102相對于斜齒輪82轉動。如圖4和5所示,大體在輸出小齒輪102的軸向中心處沿著周向形成有凸緣部 102a,以便接收斜齒輪82的推力載荷。此外,在輸出小齒輪102的第一端處形成有插入軸 102b,圍繞插入軸102b、沿著凸緣部102a等間距地形成有三個接合裝配部102c。插入軸 102b插入斜齒輪82的軸向中心孔98,同時接合裝配部102c與斜齒輪82的相應接合槽100 接合。因而,斜齒輪82和輸出小齒輪102—體轉動。小齒輪26在輸出小齒輪102的第二 端處的軸部處形成,并且與扇形齒輪24的外齒輪24a嚙合。在輸出小齒輪102的中間部形 成有周邊光滑軸部104,以便與凸緣部102a接觸。具體地,周邊光滑軸部104在輸出小齒輪 102的第二端處靠近凸緣部102a形成。輸出小齒輪102由殼蓋76的蓋側軸承部106在周 邊光滑軸部104處以可轉動方式支撐。如圖4和5所示,在殼本體74的開口部78的外周側形成有一對冒口部110。在各 冒口部Iio處形成有螺紋夾孔108以便穿設各冒口部110。在相應的螺紋夾孔108處通過 夾物模制方式提供由金屬制成的內螺紋構件109。從而,螺紋構件128 (下文有述)與相應 的內螺紋構件109嚙合。在殼本體74的上外周側處形成有一對接合鉤116,而在殼本體74 的下外周側設置的蝸輪接收部84的外周處形成有接合部118 (見圖3和5)。支撐突起120在殼蓋76的朝向相應冒口部110的部分處形成,以便從冒口部110 沿相反方向突伸。導孔126穿過相應的支撐突起120。螺紋構件128從附連有下臂8的一側插入相應的支撐突起120。螺紋構件128與 殼本體74處形成的螺紋夾孔108的內螺紋構件109嚙合,從而將減速裝置3附連到下臂8。
在殼蓋76的上外周側處形成有一對接合臂132,以便朝著殼本體74突伸并與殼本 體74的一對接合鉤116能夠接合。在殼蓋76的下外周側處形成有條形接合部134,以便朝 著殼本體74突伸并與殼本體74的接合部118能夠接合。在殼蓋76處形成的兩個接合突起76a (上接合突起和下接合突起)朝著殼本體74 突伸。在第一裝配部64裝配至第二裝配部74a的情況下,上接合突起76a與分別在第二裝 配部74a的第一豎面74e和第二豎面74f上形成的上第二接合部74b以及第一裝配部64 的上第一接合部64a接合,以便上殼本體側接合部74a與上第一接合部64a沿與馬達62的 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重疊。利用相同的方式,在第一裝配部64裝配至第二裝配部74a的 情況下,下接合突起76a與分別在第二裝配部74a的第一豎面74e和第二豎面74f上形成 的下第二接合部74b以及第一裝配部64的下第一接合部64a接合,以便下殼本體側接合部 74a與下第一接合部64a沿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重疊。每個接合突起76a的 橫截面形狀與第二接合部74b的形狀以及第一接合部64a的形狀基本相同。接合突起76a 的外尺寸稍小于第二接合部74b或第一接合部64a的外尺寸。當馬達62的殼體68與殼本體74彼此裝配并且殼蓋76緊固至殼本體74時,在上 第二接合部74b和下第二接合部74b與上第一接合部64a和下第一接合部64a設置為沿與 馬達62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彼此重疊的情況下,殼蓋76的上接合突起76a和下接合 突起76a穿過并接合上第二接合部74b和下第二接合部74b以及上第一接合部64a和下第 一接合部64a。因而,防止馬達62在馬達62的輸出軸62a的推力方向上脫位,從而確保將 馬達62保持在殼本體74處。此時,由于第一裝配部64以相對小的間隙裝配至第二裝配部 74a或者壓配合至第二裝配部74a,所以包括第一裝配部64的馬達62由包括第二裝配部 74a的殼本體74牢固地支撐。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每個第二接合部74b形成為矩形。此時,第二接合部74b的每 個形狀可以修改,只要其與橫截面形成為槽形的第一接合部64a的每個形狀匹配即可。于 是,根據(jù)第二接合部74b的這種形狀,可以修改殼蓋76的每個接合突起76a的形狀。接下來參照圖1和2說明具有上述結構的減速裝置3的操作。例如,在升起座椅 傾斜設備10的情況下,馬達62被驅動以便馬達62的驅動力經由減速裝置3傳遞給輸出小 齒輪102,輸出小齒輪102從而轉動(見圖3)。當輸出小齒輪102轉動時,與小齒輪26嚙 合的扇形齒輪24的外齒輪24a向下運動,從而向上轉動扇形齒輪24的操作孔60 ( S卩,扇形 齒輪24沿圖2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在連接孔58處以可轉動方式連接到操作孔60的擺 動桿構件30隨著扇形齒輪24的轉動而向上運動。另一方面,擺動桿構件30的支撐孔61連接至側框架板22的樞孔40。因而,隨著 擺動桿構件30的向上運動,側框架板22圍繞轉動中心孔23向上轉動。于是,當側框架板 22向上轉動時,緊固至側框架板22的前緣板42以及坐墊的前部向上運動。從而實現(xiàn)座椅 傾斜設備10的操作。根據(jù)上述說明,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裝配部64和第二裝配部74a首先裝配至 彼此,然后馬達62的殼體68組裝至殼本體74上。接下來,當殼蓋76緊固至殼本體74時, 在殼蓋76處形成的接合突起76a與相應的第一接合部64a以及殼本體74的相應第二接合 部74b接合,以便防止殼體68從殼本體74脫位。根據(jù)這樣的簡單結構,馬達62穩(wěn)固地組 裝在包括殼本體74和殼蓋76的減速裝置3上,這會導致不使用螺紋構件。此外,會消除在殼本體74處形成內螺紋的步驟、將螺釘組裝至殼本體74等,由此實現(xiàn)生成成本的降低。而且,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蝸輪72的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由設置在殼本體74內的 第一軸承構件65a和第二軸承構件65b支撐。因為在蝸輪72的兩側處的軸承部由第一軸 承構件65a和第二軸承構件65b實現(xiàn),所以以低成本實現(xiàn)了第一軸承構件65a和第二軸承 構件65b之間的高度準確的同軸度。因而,獲得了蝸輪72的穩(wěn)定轉動。此外,軸承構件65a 和軸承構件65b各自由鉆頭等在圓柱形孔處提供。因而,軸承構件65a和軸承構件65b穩(wěn) 固地沿徑向支撐負荷。此外,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在蝸輪72的第二軸部處形成的第二臺階部72b的第二 接觸面72d與第二軸承構件65b的面向馬達62的端面彼此接觸,同時第二軸承構件65b的 凸緣部65c的面向馬達62的端面與用作圓柱形裝配部的突出端部64d的端面彼此接觸。于 是,限制了蝸輪72朝著馬達62運動并且蝸輪72得以準確定位。這種簡單結構實現(xiàn)了蝸輪 72的準確定位和生產成本的降低。而且,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殼本體74和殼蓋76由輕質樹脂制成,從而降低了減速 裝置3的總體重量和成本。下文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在于馬達固定裝置 的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下文僅僅說明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下文將 省略對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和結構進行的說明。此外,第一實施方式 與第二實施方式中相同的部件在圖中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號。如圖7和8所示,馬達固定裝置140的第二裝配部135a是在殼本體135處形成的 圓柱形裝配孔。在殼體136處設置的第一裝配部141包括裝配突起137和在裝配突起137 的端部處形成的圓柱形裝配部138。裝配突起137形成為大體矩形實體形狀。在第二實施 方式中,冒口部110還用作第二裝配部。在裝配突起137的相應表面的角處以朝著殼本體135突出預定量的方式形成有四 個鎖定部139。具體地,各自形成為板形的兩個鎖定部139從裝配突起137的一個豎面朝 著殼本體135延伸,各自形成為板形的另兩個鎖定部139從裝配突起137的另一個豎面朝 著殼本體135延伸。從一個豎面延伸的兩個鎖定部139和從另一個豎面延伸的兩個鎖定部 139彼此平行。第一接合部136b形成為沿著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穿設相應 的鎖定部139。每個第一接合部136b的形狀與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接合部74b的形狀 相同。圓柱形裝配部138突出預定量,以便與馬達62的從裝配突起137的端面開始的輸出 軸62a同軸。圓柱形裝配部138裝配至在殼本體135處形成的第二裝配部135a,由此實現(xiàn) 馬達62相對于殼本體135的定位和支撐。當圓柱形裝配部138裝配至在第二裝配部135a時,四個鎖定部139設置在殼本體 135的豎直側面135c和135d的外面。兩個第二接合部135b形成為沿著與馬達62的輸出 軸62a垂直的方向穿設豎直側面135c和135d,以便沿著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 向與第一接合部136b重疊。每個第二接合部135b的形狀與第一接合部136b的形狀相同。在殼蓋76緊固至殼本體135的情況下,在殼蓋76處形成的接合突起76a與在裝 配突起137的靠近殼蓋76設置的一個豎面處形成的第一接合部136b接合,并最終與在裝 配突起137的遠離殼蓋76設置的另一個豎面處形成的第一接合部136b接合。因而,防止 馬達62在輸出軸62a的推力方向上脫位。第二實施方式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這樣的簡單結構——殼體136的突伸為與馬達62的輸出軸 62a同軸的圓柱形裝配部138裝配至用作圓柱形裝配孔的第二裝配部135a——實現(xiàn)將殼體 136穩(wěn)固地裝配至殼本體135。因而,進一步得到了降低的生產成本和容易固定的裝置。根據(jù)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殼本體74、135以及殼蓋76由ABS樹脂 制成?;蛘?,殼本體74、135以及殼蓋76可以由例如玻璃纖維和芳族聚酰胺纖維之類的增 強纖維制成。根據(jù)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減速裝置適用于座椅傾斜設備?;蛘撸瑴p 速裝置可以適用于用于車輛的座椅設備的滑動機構等。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電動座椅(2)的減速裝置(3),所述減速裝置(3)適于固定至座椅框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裝置(3)包括蝸輪(72),其與馬達(62)的輸出軸(62a)同軸且一體地轉動;斜齒輪(82),其與所述蝸輪(72)嚙合,并且與對所述電動座椅(2)的活動部(42)進行驅動的驅動軸(102)同軸且一體地轉動;殼(74,135,76),其包括以可轉動方式支撐所述蝸輪(72)的殼本體(74,135),并且包括圓形開口部(78),所述斜齒輪(82)被插入所述圓形開口部(78),所述殼(74,135,76)包括殼蓋(76),所述殼蓋(76)緊固至所述殼本體(74,135)并且封閉所述殼本體(74,135)的所述開口部(78),所述殼(74,135,76)固定至所述馬達(62)的殼體(68,136);以及馬達固定裝置(87),其包括第一裝配部(64,141,137,138),其設置在所述殼體(68,136)處并且圍繞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出軸(62a);第一接合部(64a,136b),其沿著與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一裝配部(64,141)處形成;第二裝配部(74a,135a,110),其在所述殼本體(74,135)處形成并且所述第一裝配部(64,138)裝配至其上;第二接合部(74b,135b),其沿著與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二裝配部(74a,110)處形成并且設置為在所述第一裝配部(64,138)裝配至所述第二裝配部(74a,135a)的情況下沿著與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和所述第一接合部(64a)重疊;以及接合突起(76a),其在所述殼蓋(76)處形成并且在所述殼蓋(76)緊固至所述殼本體(74,135)的情況下與所述第一接合部(64a,136b)和所述第二接合部(74b,135b)接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速裝置(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殼本體(74)處形成的 所述第二裝配部(74a)包括裝配孔(74a),而在所述殼體(68)處設置的所述第一裝配部 (64)包括裝配突起(64),所述裝配突起(64)以防止所述裝配突起(64)相對于所述裝配孔 (74a)轉動的方式裝配至所述裝配孔(74a),在所述裝配突起(64)的端部處以突伸的方式 和以與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出軸(62a)同軸的方式形成有圓柱形裝配部(64d),所述圓 柱形裝配部(64d)裝配至圓柱形裝配鏜孔(74g),所述圓柱形裝配鏜孔(74g)在所述殼本 體(74)的所述裝配孔(74a)的遠離所述馬達(62)的端部處以與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 出軸(62a)同軸的方式形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速裝置(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殼本體(135)處形成的所 述第二裝配部包括冒口部(110),而在所述殼體(136)處設置的所述第一裝配部(141)包括 鎖定部(139)和圓柱形裝配部(138),所述鎖定部(139)以防止所述鎖定部(139)相對于所 述冒口部(110)轉動的方式裝配至所述冒口部(110),所述圓柱形裝配部(138)在所述鎖定 部(139)的端部以突伸的方式和以與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出軸(62a)同軸的方式形成, 所述圓柱形裝配部(138)裝配至以與所述馬達(62)的所述輸出軸(62a)同軸的方式在所 述殼本體(135)處形成的圓柱形裝配孔(135a)。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減速裝置(3),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軸承構件(65a, 65b),所述軸承構件(65a,65b)設置在所述殼本體(74,135)處并且以可轉動方式分別支撐所述蝸輪(72)的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減速裝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蝸輪(72)的所述第一軸 部和第二軸部之一包括臺階部(72b),所述臺階部(72b)與所述軸承構件中的一個軸承構 件(65b)的端面接觸,所述一個軸承構件(65b)相對于所述軸承構件中的另一個軸承構件 (65a)設置地更靠近所述馬達(62),在所述軸承構件中的所述一個軸承構件(65b)處形成 的凸緣部(65c)與所述圓柱形裝配部(64d)的端面接觸,以便限制所述蝸輪(72)朝著所述 馬達(62)運動。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速裝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殼本體(74,135)和所述殼 蓋(76)由樹脂材料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電動座椅的減速裝置(3),包括蝸輪(72)、斜齒輪(82)、包括殼本體(74,135)和殼蓋(76)的殼、以及馬達固定裝置(87)。馬達固定裝置(87)包括設置在殼體處的第一裝配部(64,141,137,138);在第一裝配部(64,141)處形成的第一接合部;在殼本體處形成并且第一裝配部(64,138)裝配至其上的第二裝配部(74a,135a,110);第二接合部(74b,135b),其在第二裝配部(74a,110)處形成并且設置為在第一裝配部裝配至第二裝配部(74a,135a)的情況下沿著與馬達的輸出軸(62a)垂直的方向和第一接合部(64a)重疊;以及接合突起(76a),其在殼蓋處形成并且在殼蓋緊固至殼本體的情況下與第一接合部(64a,136b)和第二接合部(74b,135b)接合。
文檔編號F16H1/16GK101987583SQ20101024402
公開日2011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古賀義孝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