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支架控制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控制煤礦井下支護設備-液壓支架-用的控制閥,尤其涉及該用途的手動控制閥。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說明書CN85205289中公開了一種具有初始承載力自保作用的抗污染操縱閥。這種閥與手柄相關聯(lián)的小閥芯活動地套裝于端堵之中,該件可在端堵之中自由滑動。但當該閥由將高壓液引至閥體的工作液出口的工作狀態(tài)轉(zhuǎn)換至將工作液出口與回油口相連通的工作狀態(tài)時,上述小閥芯是靠回油腔中的回油背壓復位的。而在實際工作中,這種復位方式工作不可靠,即復位動作不靈活,這將直接導致該閥的回油通路的斷面小于設計斷面,從而使回油阻力增大,系統(tǒng)背壓增高。當系統(tǒng)背壓增大時,必然導致被控制的液壓支架動作遲緩,速度緩慢。從而使綜采工作面上的支護設備(即液壓支架)的動作滯后,跟不上采煤機的開采速度,影響了開采速度和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在保證大流量的前提下動作靈活的控制閥,尤其是一種復位動作靈活的控制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得以實現(xiàn)的。
一種用于控制液壓支架的控制閥,包括一個閥體,其中平行地設置兩條階梯孔,與階梯孔垂直地相間設置兩條通孔將兩條階梯孔分別連通;
閥體的一端設有驅(qū)動機構(gòu);閥體的另一端于階梯孔中裝有端接頭;閥體設手柄端裝有帶階梯形通孔的端堵;閥座通過過液套由端堵固定于階梯孔中;中空閥芯的一端與端接頭的內(nèi)孔活動配合,并置于其中,其另一端則與閥座的內(nèi)孔活動配合并從其中穿過,中空閥芯上的過液孔的后面設有與閥座相配合形成密封副的矩形密封圈,中空閥芯外套裝有將其壓在閥座上的彈簧;小閥芯的大直徑端與端堵與過液套的內(nèi)孔活動配合地置于其中,其小直徑端則從端堵中向外延伸,在小閥芯與端堵及過液套的內(nèi)孔之間還設有小閥芯的復位彈簧,其大直徑端部通過帶有軸向通孔的螺釘固定有密封座,小閥芯中還設有軸向盲孔和與盲孔相通的徑向通孔。
矩形密封圈通過護套固定于中空閥芯上,護套與中空閥芯通過螺紋互連接。
中空閥芯的中部呈錐形,與閥座組成密封副。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附加彈簧使小閥芯在彈簧力的壓迫下強制性復位。因此,在該閥換位時,小閥芯的復位動作準確迅速,這樣便充分準確地保持了該閥的回油斷面在實際使用中完全達到設計斷面的大小。這將有效地減少該閥的回油阻力,降低系統(tǒng)的背壓,進而保證了支架的動作速度。很明顯,這對于提高綜采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均有積極的意義。
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是中空閥芯,且將工作液的出口,即該閥與被控制部件工作腔相連接的出口置于閥體的后部,這將使本實用新型所述控制閥內(nèi)部的過液通道中的彎路減少,從而減少了該閥的液壓阻力。也正是由于采用了這種結(jié)構(gòu),使得該閥的過液斷面得以增加,從而使得流量也隨之增加,實現(xiàn)了大流量。本實用新型所述控制閥的流量可達200L/min。
本實用新型控制閥的出液口是一個用螺紋與閥體相連接的端接頭。因此,簡單地更換一個零件,即可使該閥適應各種管徑規(guī)格的液壓系統(tǒng),這使得該閥的適用范圍較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大。此外,本實用新型控制閥的外部聯(lián)接尺寸與常規(guī)的片閥相同,因此與現(xiàn)有的片閥具有良好的互換性。
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的形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予以詳細的描述,通過這種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及效果將變得更清晰。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控制閥的局部剖視圖。
參見
圖1,其中閥體1的橫斷面是矩形,與閥體1的對稱軸線平等地設置有兩條貫穿閥體1縱向全長的階梯孔2。階梯孔2的兩端呈階梯形,且其最外端為螺紋孔。沿閥體1的縱向?qū)ΨQ軸線并與該軸線垂直地相間設置兩條通孔3和4,其中通孔3是壓力液進液孔,通孔4是回液孔。在閥體1的一端,通過防塵罩21將手柄22,凸經(jīng)23和壓塊24裝在閥體1的一端。在閥體1這一端的階梯孔2中裝有端堵8,端堵8的端部設有螺紋,藉此將其固定于階梯孔之中。端堵8內(nèi)沿其軸線開有階梯形通孔,中空的過液套7與端堵8接觸側(cè)的內(nèi)孔與端堵8的內(nèi)孔直徑相同。
小閥芯13的外形亦呈階梯狀,其小直徑端從端堵8的小直徑孔中向閥體1外面伸出,其大直徑段與過液套7的內(nèi)孔相配合,并可在其中往復滑動。小閥芯13上還設有外徑小于端堵8和過液套7相同內(nèi)孔直徑的凸肩25。在端堵8、過液套7,小閥芯13及其凸肩25所圍成的空腔內(nèi),在小閥芯13的大直徑段上裝有使小閥芯13復位的彈簧14。小閥芯13的大直徑端部鑲裝有密封座16,該密封座16由帶有軸向通孔19的螺釘15壓裝于小閥芯13上。從小閥芯13的大直徑端部開始沿其軸向設有盲孔17,與盲孔17相通的通孔18將裝設復位彈簧14的空腔27與過液套7內(nèi)的空腔26通過通孔19與盲孔17相互連通。
過液套7的另一端將閥座6壓在階梯孔2中的凸肩上。閥座6中的階梯形通孔與其中的中空閥芯9的相應段的直徑相配合對應,使中空閥芯9能在閥座6中自由滑動。中空閥芯9由套裝于其外的彈簧12壓在閥座6上。在
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中空閥芯9上設有矩形密封圈11,套裝于中空閥芯9上的護套20通過螺紋將矩形密封圈11固定于中空閥芯9上。矩形密封圈11與閥座6一起組成高壓密封副,而閥芯9上的過液孔10前面的凸肩與閥座6內(nèi)孔中的凸臺一起形成中空閥芯9的定位機構(gòu),由此保證矩形密封圈11不被壓壞。中空閥芯9的另一端 與端接頭5相應部分的內(nèi)孔相互配合,使其能在該內(nèi)孔中自由往復滑動。
端接頭5用螺紋與閥體1固連,其伸于閥體1之外的端部可制成不同尺寸,因而可適應不同規(guī)格的膠管,因此,只需簡單地更換該零件即可使本實施例所述控制閥適應不同規(guī)格的管路系統(tǒng),從而擴大其使用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在圖中未表示,在中空閥芯9上不采用矩形密封圈11與閥座一起組成高壓密封副,而是在閥芯的相應部分設置圓錐形的凸肩,并在閥座上設置與之相配合的錐形凹座,由此組成密封副。使用這種密封副時,最好是用聚乙烯等材料制做凹座。當然也可用這類材料制成圓錐形凸臺固定于閥芯上,而采用硬質(zhì)閥座,由此組成高壓密封副。
為清晰簡明起見,附
圖1中對各密封圈處作了簡化,因這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常識。因此,在不影響表明本實用新型實質(zhì)的前提下,將其省略。
下面將參照
圖1,對本實施例所述控制閥的工作過程予以簡述。
當手柄擺動由凸輪23推動壓塊24使小閥芯13向下運動時,密封座16密封住中空閥芯9的上部開口從而關斷端接頭5與回油口4的通路,并使該閥芯向下移動,矩形密封圈11脫離閥座6,則高壓油從進油口3經(jīng)過液孔10至端接頭5。而另一部分高壓油則經(jīng)孔19,盲孔17和通孔18至空腔27中,并到達小閥芯13的端面28上,從而平衡掉其上的液壓力。
當手柄復位后,中空閥芯9在彈簧12的作用下復位,小閥芯則在復位彈簧14的作用下迅速復位,此時主要靠該彈簧使其復位。故復位迅速,無遲緩,這樣就充分保證了設計額定的回油過液斷面,有效地減小了閥體中的回油阻力,這也就意味著有效地減小了系統(tǒng)中的背壓。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控制液壓支架的控制閥,包括(a)一個閥體(1),其中平行地設置兩條階梯孔(2),與階梯孔(2)垂直地相間設置兩條通孔(3,4)將兩條階梯孔(2)分別連通;(b)閥體的一端設有驅(qū)動機構(gòu);(c)閥體的另一端于階梯孔(2)中裝有端接頭(5);其特征在于(d)閥體設手柄端裝有帶階梯形通孔的端堵(8);(e)閥座(6)通過過液套(7)由端堵(8)固定于階梯孔(2)中;(f)中空閥芯(9)的一端與端接頭(5)的內(nèi)孔活動配合,并置于其中,其另一端則與閥座(6)的內(nèi)孔活動配合并從其中穿過,中空閥芯(9)上的過液孔(10)的后面設有與閥座(6)相配合形成密封副的矩形密封圈(11),中空閥芯(9)外套裝有將其壓在閥座(6)上的彈簧(10);(h)小閥芯(13)的大直徑端與端堵(8)和過液套(7)的內(nèi)孔活動配合地置于其中,其小直徑端則從端堵(8)中向外延伸,在小閥芯(13)與端堵(8)及過液套(7)的內(nèi)孔之間還設有小閥芯(13)的復位彈簧(14),其大直徑端部通過帶有軸向通孔(19)的螺釘(15)固定有密封座(16),小閥芯(13)中還設有軸向盲孔(17)和與盲孔(17)相通的徑向通孔(18)。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閥,其特征在于,矩形密封圈(11)通過護套(20)固定于中空閥芯(9)上,護套(20)與中空閥芯(9)通過螺紋互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閥,其特征在于,中空閥芯(9)的中部呈錐形,與閥座(6)組成密封副。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控制煤礦井下支護設備——液壓支架用的控制閥,閥體中平行地設置兩條通孔,閥體的一端設有驅(qū)動機構(gòu),中一端為端接頭。通孔中設有中空閥芯,其上端設有用彈簧復位的小閥芯。小閥芯的下端開有向上的孔,因此在驅(qū)動機構(gòu)動作后壓力液將由此孔進入由小閥芯和端堵構(gòu)成的空腔中使該閥保持在開啟狀態(tài)。由于將出液口布置在閥體后部。所以過液阻力??;流量大。用彈簧使小閥芯復位保證了動作的準確性且迅速,這使得回油阻力降低,系統(tǒng)背后降低。
文檔編號E21D15/51GK2113343SQ9123079
公開日1992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1991年1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1991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高希民, 李生錄 申請人:北京煤礦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