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fā)動機部件,具體涉及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
背景技術:
一般發(fā)動機的結構是在缸蓋的排氣側安裝一個單獨的鑄鐵或者不銹鋼排氣歧管, 來排出燃燒的廢氣。需要的發(fā)動機艙空間較大,導致整機在整車上布置困難。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它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 能減少零件的使用數(shù)量,降低成本,提高發(fā)動機排氣的效率和催化劑的效率。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包括缸蓋本體、與缸蓋本體 的排氣側面相通的排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排氣歧管與缸蓋本體為一個整體,在缸蓋本體的 排氣道內設有多條冷卻水道,在排氣歧管內設有與多條冷卻水道相通的預鑄水道。所述的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其設在排氣歧管內的預鑄水道與設在缸 蓋本體的排氣道內的第一冷卻水道、第二冷卻水道、第三冷卻水道、第四冷卻水道和第五冷 卻水道相通;在排氣歧管還設有四條廢氣道,缸蓋本體的排氣道內的第二冷卻水道、第三冷卻 水道和第四冷卻水道環(huán)繞四條廢氣道,四條廢氣道與諧振腔相通。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排氣歧管比傳統(tǒng)排氣歧管短,熱負荷遠高于傳統(tǒng)排氣歧管,所 以,在排氣歧管上設置了預鑄水道。預鑄水道通過與缸蓋本體的排氣道內的多條冷卻水相 連,將缸蓋本體內的冷卻液引入到排氣歧管內,經(jīng)過排氣歧管內的預鑄水道的循環(huán),再通過 一個出口排出排氣歧管進入到缸蓋本體的冷卻水道,與缸蓋本體的冷卻液一起進入外循 環(huán)。本實用新型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由于缸蓋本體上的排氣道短,從而減 小了發(fā)動機的寬度尺寸,便于整車的發(fā)動機倉布置;發(fā)動機沒有排氣歧管,也發(fā)動機沒有排 氣密封墊、安裝螺栓等零件,從而降低了成本;廢氣到三元催化器的距離短,溫度下降幅度 小,能滿足催化器對起燃溫度的高要求,從而滿足越來越嚴的排放法規(guī);缸蓋上的排氣道可 以做出較大的諧振腔,對廢氣波動調諧,優(yōu)化發(fā)動機性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圖1的B-B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0013] 參見圖1、圖2和圖3所示的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包括缸蓋本體1、與 缸蓋本體的排氣側面相通的排氣歧管2,排氣歧管與缸蓋本體為一個整體,在缸蓋本體的排 氣道內設有多條冷卻水道,在排氣歧管內設有與多條冷卻水道相通的預鑄水道9;設在排 氣歧管內的預鑄水道與設在缸蓋本體的排氣道內的第一冷卻水道4、第二冷卻水道5、第三 冷卻水道6、第四冷卻水道7和第五冷卻水道8相通;在排氣歧管還設有四條廢氣道10,缸 蓋本體的排氣道內的第二冷卻水道5、第三冷卻水道6和第四冷卻水道7環(huán)繞四條廢氣道, 四條廢氣道與諧振腔3相通。缸蓋本體的冷卻液從第一冷卻水道進入排氣歧管的預鑄水道 9,流經(jīng)第二冷卻水道、第三冷卻水道、第四冷卻水道,最后通過第五冷卻水道將冷卻液排回 到缸蓋本體冷卻水道,隨缸蓋本體的冷卻液排出。缸蓋本體與排氣歧管鑄造為一體,廢氣通 過諧振腔排出缸蓋。
權利要求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包括缸蓋本體(1)、與缸蓋本體的排氣側面相通的排氣歧管(2),其特征在于排氣歧管(2)與缸蓋本體(1)為一個整體,在缸蓋本體(1)的排氣道內設有多條冷卻水道,在排氣歧管(2)內設有與多條冷卻水道相通的預鑄水道(9)。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其特征在于設在排氣歧 管(2)內的預鑄水道(9)與設在缸蓋本體(1)的排氣道內的第一冷卻水道(4)、第二冷卻 水道(5)、第三冷卻水道(6)、第四冷卻水道(7)和第五冷卻水道⑶相通;在排氣歧管⑵ 設有四條廢氣道(10),缸蓋本體⑴的排氣道內的第二冷卻水道(5)、第三冷卻水道(6)和 第四冷卻水道(7)環(huán)繞四條廢氣道(10),四條廢氣道與諧振腔(3)相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集排氣歧管于一體的氣缸蓋,包括缸蓋本體、缸蓋本體的排氣側面相通的排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排氣歧管與缸蓋本體為一個整體,在缸蓋本體的排氣道內設有多條冷卻水道,在排氣歧管內設有與多條冷卻水道相通的預鑄水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由于缸蓋本體上的排氣道短,從而減小了發(fā)動機的寬度尺寸,便于整車的發(fā)動機倉布置;發(fā)動機沒有排氣歧管,也沒有發(fā)動機排氣密封墊、安裝螺栓等零件,從而降低了成本;廢氣到三元催化器的距離短,溫度下降幅度小,能滿足催化器對起燃溫度的高要求;缸蓋上的排氣道可以做出較大的諧振腔,對廢氣波動調諧,優(yōu)化了發(fā)動機的性能。
文檔編號F02F1/40GK201582006SQ201020055290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8日
發(fā)明者成衛(wèi)國, 李春, 閔龍, 高興華 申請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