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硫后充氣處理裝置的輪胎夾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利用輪胎加硫裝置加過硫的加硫后輪胎安裝到(裝載)加硫后充氣處理裝置(以下稱為PCI裝置)上、或將由PCI裝置處理過的冷卻后輪胎卸下(卸載)時所用的PCI裝置的輪胎夾持裝置。
另外,使用PCI裝置,利用主體側的輪緣模具和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將加硫后的輪胎保持成接近車輪安裝的狀態(tài),向其內(nèi)部供給壓縮空氣,從而在保持輪胎形狀的同時冷卻輪胎,使形狀穩(wěn)定。
當將加硫后的輪胎裝在PCI裝置上時,使用來回移動于PCI裝置和輪胎加硫裝置之間的裝載裝置;或者,在從PCI裝置中卸下冷卻后的輪胎時,使用來回移動于PCI裝置和輪胎取出位置之間的卸載裝置。
在PCI裝置中,利用主體側輪緣模具和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將輪胎保持成接近車輪安裝的狀態(tài)。另外,在裝入輪胎以及卸下輪胎時,必需通過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離開主體側的輪緣模具,將兩個輪緣模具分離;再將裝載裝置放入兩個輪緣模具之間,可將加硫后的輪胎裝在主體側輪緣模具上;或者,將卸載裝置放入,可將冷卻后的輪胎從主體側的輪緣模具上提出。
但是,在以前的裝置中,當將裝載裝置或卸載裝置放入主體側的輪緣模具和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之間時,為了不使這些裝置與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干涉,需要使裝卸側輪緣模具的行程(上升)增大,如此一來,PCI裝置尺寸增大,制造成本負擔也增大。
另外,在將裝載裝置或卸載裝置放入兩個輪緣模具之間時,正因為要防止干涉而使兩個輪緣模具分離開來,才進行裝卸側的輪緣模具的離開動作。因此,加硫后輪胎的裝入工序或冷卻后輪胎的卸下工序僅因增加裝卸側輪緣模具的離開工序這一步而變得復雜,從而就有了不能提高作業(yè)效率的所謂問題。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要將輪胎夾持裝置安裝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這樣可在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夾持輪胎的狀態(tài)下,進行用裝載裝置的裝載和用卸載裝置的卸載。
據(jù)此,可以去除在將裝載裝置或卸載裝置放入時使裝卸側輪緣模具離開從而使兩個輪緣模具分離的所謂工序,使裝載工序和卸載工序僅省略掉該步就提高作業(yè)效率。
另外,關于使裝卸側輪緣模具與主體側輪緣模具離開或連接時的行程量,也只要用夾持的輪胎不干涉主體側輪緣模具的行程量就足夠,因此將提供能使裝置小型化的PCI裝置的輪胎夾持裝置作為課題。
即是說,本發(fā)明的特征點在于可裝卸地夾持輪胎(加硫后的輪胎或冷卻后的輪胎)的止動爪安裝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
首先,說明利用具有這個輪胎夾持裝置的PCI裝置,通過裝載裝置,將加硫后的輪胎,從輪胎加硫裝置開始安裝到PCI裝置上時候的工序。
在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與裝載裝置結合的狀態(tài)下,將裝卸側的輪緣模具移動至輪胎加硫裝置上,再利用設置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的止動爪,夾持加硫后輪胎,使該輪胎保持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接著,在這個狀態(tài)下,將裝載裝置移動至PCI裝置上,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與主體側的輪緣模具結合。這時,由于加硫后的輪胎保持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因此可以在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與主體側的輪緣模具連接的同時而能使該加硫后的輪胎保持在兩個輪緣模具之間。
這樣,通過將輪胎夾持裝置安裝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可以在利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夾持輪胎的狀態(tài)下,由裝載裝置進行裝載。
因此,在使裝載裝置進入PCI裝置中時,可以排除現(xiàn)有的要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離開而分離兩個輪緣模具的所謂工序,使裝載工序僅簡化該步就提高作業(yè)效率。
另外,關于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與主體側的輪緣模具結合時的行程量,由于只要是以將夾持的加硫后輪胎放入PCI裝置時不干涉主體側的輪緣模具的量運動就足夠,因此可作到裝載裝置的小型化。
下面來說明利用具有輪胎夾持裝置的PCI裝置,通過卸載裝置,將冷卻后的輪胎從PCI裝置上卸下時候的工序。
將由裝載裝置裝在PCI裝置上的加硫后的輪胎,在保持在主體側的輪緣模具和裝卸側輪緣模具之間的狀態(tài)下進行冷卻。
當卸下冷卻后的輪胎時,使卸載裝置與裝卸側的輪胎模具結合,同時,利用設置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的止動爪,夾持冷卻后的輪胎,保持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中。接著,在解除兩個輪緣模具的結合后,在利用卸載裝置帶著冷卻后輪胎的同時,將裝卸側的輪緣模具移動至輪胎取出位置。這樣,可解除止動爪對冷卻后輪胎的夾持,將冷卻后的輪胎放到指定的位置。
因此,通過將輪胎夾持裝置安裝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可在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夾持輪胎的狀態(tài)下,由卸載裝置進行卸載。
這樣,可以排除現(xiàn)有的在將卸載裝置放入PCI裝置中時、要使裝卸側輪緣模具離開而分離兩個輪緣模具的所謂工序,卸載工序僅省略該步就提高作業(yè)效率。
另外,關于裝卸側輪緣模具與主體側輪緣模具分離時的行程量,由于只要是以在從PCI裝置中取出夾持的冷卻后輪胎時不干涉主體側的輪緣模具的量運動就足夠,因此,可作到使卸載裝置的小型化。
圖1為表示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裝有輪胎夾持裝置的PCI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視圖,圖2為其仰視圖,圖3為其側視圖,圖4為PCI裝置的整體側視圖,圖5為PCI裝置的整體平面圖。
在圖4中,1為PCI裝置A的主框架,設有以上端作為輪胎更換位置M,以下端作為輪胎冷卻位置N的上下反轉結構的回轉工作臺10。
如圖1所示,在上述回轉工作臺10的兩端,通過主體凸緣20,安裝著主體側的輪緣模具2。
在主體側的輪緣模具2的外表面的外圓周邊緣上,形成有與加硫后輪胎T1的胎邊部外面相對的胎邊支承面21。另外,還在其外面中心部,安裝有形成了連接孔(未圖示)的凸出連接臺(バヨネツト)22。23為充氣用口,它與形成于主體側輪緣模具2中的空氣口24連通。
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與上述主體側輪緣模具2在相對狀態(tài)下可分合地連接。裝卸側輪緣模具3安裝在上部凸緣30的下面,在其下面外圓周邊緣處形成有與加硫后輪胎T1的胎邊部外面相對的胎邊支承面31,另外,在其下面中心部,突出設有與上述凸出連接臺22的結合孔可分合地連接的凸出連接臺插銷32。
另外,在上部凸緣30的上表面的中心處,安裝著離合器片33。后面所述的輪胎送入和取出裝置5與該離合器片33可離合地連接。
此外,在上部凸緣30上還安裝有輪胎夾持裝置4。在該輪胎夾持裝置4上設有三個(兩個或4個,多個也可以)止動爪40,它們用于可裝卸地夾持位于與裝卸側輪緣模具3的胎邊支承面31之間的輪胎(加硫后的輪胎T1或冷卻后的輪胎T2)的胎邊部分。
如圖2所示,各個止動爪40是將板彎曲成3個大致的月牙形,以120°的等間隔配置在裝卸側輪緣模具3的下面?zhèn)忍帲哂嘘P閉時、對輪胎的出入無障礙而打開時、可與輪胎的胎邊緊密接觸的結構。
如圖1所示,各個止動爪40的安裝結構是,各個止動爪用的驅動軸41在上下方向貫通上部凸緣30地支承于軸承42。止動爪40固定在驅動軸41的下面貫通端上。另外,在各個驅動軸41的中間作出齒輪部43,與該齒輪部43嚙合的齒輪44嵌入凸出連接臺插銷32的端部,而且,驅動用氣缸46通過連桿45連接于驅動軸41中的一根驅動軸41的上端。
因此,當使爪驅動用氣缸46作進退運動時,各個止動爪40通過連桿45在由齒輪部43和齒輪44連動帶動的同時,以驅動軸41為中心同時轉動,可在后退到比胎邊支承面31更內(nèi)側的退出位置(圖2中的虛線位置)和突出成越過胎邊支承面31的進入位置(圖2中的實線位置)之間進退。
這樣,使止動爪40進入,可以夾持輪胎的胎邊部;或者,使止動爪40退出,則可以消除夾持;同時,不會妨礙與主體側輪緣模具2相對的裝卸側輪緣模具3的裝卸動作。
另外,在圖4和圖5中,5為輪胎送入取出裝置,它同時有將由輪胎加硫裝置(未圖示)加過硫的加硫后輪胎T1裝入PCI裝置A中的功能,和將由PCI裝置A冷卻過的冷卻后輪胎T2送至取出位置的卸載功能。
該輪胎送入取出裝置5,在沿著縱向框架50升降的升降臺51上,設有轉動臂56,該轉動臂56,可以利用兩個氣缸52、53和臂連桿54,以基軸55為中心轉動。在該轉動臂56的前端,設有一個利用氣缸57而動作的連接部58。
在這種情況下,轉動臂56在輪胎加硫裝置中的輪胎固定位置X和PCI裝置中的輪胎固定位置Y之間往復轉動的同時,可以將兩個輪胎固定位置X、Y的中間部位作為輪胎取出位置Z,能夠停在各個位置上。
另外,上述連接部58,由于可以利用氣缸57的運動,可離合地與設置在上述上部凸緣30上的離合器片33連接,則在連接狀態(tài)下,通過使氣缸57動作,可以使裝卸側輪緣模具3和主體側輪緣模具2可分合地連接。
下面,利用圖6來說明PCI裝置的輪胎送入取出工序。
首先,使在PCI裝置A的輪胎固定位置Y上(圖6-a)的轉動臂56下降,使裝卸側輪緣模具3與該轉動臂56的前端連接(圖6-b)。在這個狀態(tài)下,使止動爪40突出,從而夾持冷卻后的輪胎T2。接著,在解除了裝卸側輪緣模具3和主體側輪緣模具2的連接以后,在帶有夾持了冷卻后輪胎T2的裝卸側輪緣模具3的同時,使轉動臂56上升(圖6-c),接著移動至輪胎取出位置Z(圖6-d)。在使轉動臂56下降至取出臺6上后,使止動爪40退出,從裝卸側輪緣模具3中取出冷卻后的輪胎T2(圖6-e)。到此就是從PCI裝置A上卸下冷卻后的輪胎T2的工序。
這樣,通過將輪胎夾持裝置4安裝在裝卸側輪緣模具3上,可以利用裝卸側輪緣模具3,在夾持狀態(tài)下卸下冷卻后輪胎T2。
因此,可以排除在使轉動臂56從PCI裝置A退出時、使裝卸側輪緣模具3離開從而使兩個輪緣模具2、3分離的所謂現(xiàn)有的工序,卸載工序僅簡化該步就提高作業(yè)效率。
另外,關于消除裝卸側輪緣模具3和主體側輪緣模具2的連接時的上升行程量,由于當使夾持的冷卻后輪胎T2從PCI裝置A退出時,以不干涉主體側輪緣模具2的行程量上升就足夠,因此能夠作到輪胎送入取出裝置5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在將冷卻后的輪胎T2卸下到取出臺6上以后,使連接著裝卸側輪緣模具3的轉動臂56上升(圖6-f),接著在將轉動臂56移動至輪胎加硫裝置中的輪胎固定位置X以后(圖6-g),使轉動臂56下降,使設置在裝卸側輪緣模具3上的止動爪40突出從而夾持加硫后的輪胎T1(圖6-h)。然后,一邊帶有夾持了加硫后輪胎T1的裝卸側輪緣模具3,一邊使轉動臂56上升(圖6-i),接著移動到PCI裝置A中的輪胎固定位置Y(圖6-j)。這時,使轉動臂56下降,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和主體側的輪緣模具2連接,將加硫后的輪胎T1保持在兩個輪緣模具2、3之間(圖6-k)。其次,在解除轉動臂56與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的連接后,使轉動臂56上升(圖6-1)。到此就是將加硫后的輪胎T1從輪胎加硫裝置裝在PCI裝置A上的工序。
這樣,通過將輪胎夾持裝置4安裝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上,可以利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在夾持狀態(tài)下,裝入加硫后的輪胎T1。
因此,可以排除在使轉動臂56進入PCI裝置A時、要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離開從而使兩個輪緣模具2、3分離的所謂現(xiàn)有的工序,裝載工序僅簡化該步就提高作業(yè)效率。
另外,關于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和主體側的輪緣模具2連接時的下降行程量,由于在使夾持的加硫后輪胎T1進入PCI裝置A時,只要以不干涉主體側的輪緣模具2的行程量下降就足夠,因此可以作到輪胎送入取出裝置5的小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在將加硫后的輪胎T1裝在PCI裝置A上以后,使回轉工作臺10上下反轉(圖6-m),使裝在PCI裝置A上的加硫后的輪胎T1轉動至輪胎冷卻位置N,在該處進行冷卻處理;同時,首先將在冷卻位置N冷卻處理的冷卻后輪胎T2轉動至輪胎更換位置M,用上述同樣的工序,將冷卻后的輪胎T2卸下,同時接著將加硫后的輪胎T1裝在PCI裝置A上。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但具體的結構不限于此。
例如,關于止動爪,雖然在實施方式中是利用轉動實現(xiàn)進退的結構,也可以使用在半徑方向擴張和縮小的止動爪。
又,在實施方式中,雖然作為一個應用例子,演示了同時具有將加硫后的輪胎裝在PCI裝置上的功能,和卸下冷卻后輪胎的功能的輪胎送入取出裝置,但也可以分別設計裝載用的裝載裝置和卸載用的卸載裝置,對該兩個裝置分別使用本發(fā)明;或者在一個裝置(例如,裝載裝置)上使用本發(fā)明,而在另一個裝置(例如,卸載裝置)上,采用以前的結構。
另外,輪胎送入取出裝置(包含裝載裝置、卸載裝置),不是必需使用轉動臂的,例如,也可以通過在導軌上行走而移動至輪胎加硫裝置中的輪胎固定位置、PCI裝置中的輪胎固定位置和輪胎取出位置。
產(chǎn)業(yè)上應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對本發(fā)明的PCI裝置的輪胎夾持裝置來說,由于其安裝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因此可以利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在夾持輪胎的狀態(tài)下,通過裝載裝置進行裝載和通過卸載裝置進行卸載。
這樣,可以排除在使裝載裝置或卸載裝置進入時、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離開而分離兩個輪緣模具的所謂工序,使裝載工序和卸載工序儀簡化該步就能提高作業(yè)效率。
另外,關于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與主體側的輪緣模具離開或連接時的行程量,由于只要是以夾持的輪胎不干涉主體側的輪緣模具的行程量運動就足夠,因此具有能使裝置小型化的所謂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加硫后充氣處理裝置的輪胎夾持裝置,該加硫后充氣處理裝置具有主體側的輪緣模具和裝卸側的輪緣模具,在兩個輪緣模具上形成有與加硫后輪胎的胎邊部外面相對的胎邊支承面,在將加硫后的輪胎保持在該胎邊支承面之間的狀態(tài)下,冷卻該加硫后的輪胎從而使形狀穩(wěn)定,該夾持裝置的特征在于將輪胎的胎邊部可裝卸地夾持在與裝卸側輪緣模具的胎邊支承面之間的止動爪設置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
全文摘要
一種加硫后充氣處理裝置的輪胎夾持技術,它排除在裝載裝置或卸載裝置進入時、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離開而分離兩個輪緣模具的所謂工序,裝載工序和卸載工序僅簡化該步就使作業(yè)效率得以提高。另外,關于使裝卸側的輪緣模具與主體側的模具離開或連接時的行程量,由于只要以夾持的輪胎不干涉主體側的輪緣模具的行程量運動就足夠,因此可以作到裝置的小型化。加硫后充氣處理裝置A具有主體側的輪緣模具2和裝卸側的輪緣模具3,在兩個輪緣模具上,形成有與加硫后輪胎T1的胎邊部外面相對的胎邊支承面21、31,在將加硫后的輪胎保持在胎邊支承面之間的狀態(tài)下,冷卻該加硫后輪胎,使其形狀穩(wěn)定。在裝卸側的輪緣模具上設有止動爪40,該止動爪用于將輪胎的胎邊部分可裝卸地夾持在與裝卸側輪緣模具的胎邊支承面之間。
文檔編號B29D30/00GK1436116SQ01811172
公開日2003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月9日
發(fā)明者市丸寬展 申請人:株式會社市丸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