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紡紗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紡織紗筒。
背景技術:
:
紗筒是一種用于紡紗纏繞并收納的裝置,廣泛應用于紡織品生產加工。紗筒一般設置成圓錐形,下面口徑大,上面口徑小,圓錐形的設計可以更便于紗線環(huán)繞紗筒進行旋轉放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實現(xiàn)多組紗線放置,減少工作空間要求的紡織紗筒。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紡織紗筒,包括紗筒本體、隔板、第一限位撐塊、第二限位撐塊、滑軌和絲桿,所述第一限位撐塊和第二限位撐塊設置為左、右對稱結構,并且第一限位撐塊和第二限位撐塊的上端設置為與紗筒本體下部內壁相配合的圓弧面結構,所述第一限位撐塊和第二限位撐塊的上端設置為與紗筒本體上部內壁相配合的圓弧面結構,所述滑軌固定設置在隔板上,所述第一限位撐塊和第二限位撐塊均配合安裝在滑軌上,所述絲桿的中部通過軸承安裝在第一限位撐塊上,所述絲桿的右端通過螺紋結構連接在第二限位撐塊上,所述絲桿左端設置為六角體結構。
作為優(yōu)選,所述隔板上、下板面同心設置有與紗筒本體下端和上端相配合的限位槽。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限位撐塊、第二限位撐塊的對應面上配合開設有彈簧槽,所述彈簧槽內設置有彈簧。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限位撐塊和第二限位撐塊的上、下兩端的圓弧面結構上均設置有防滑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之處是:本發(fā)明通過絲桿控制第一限位撐塊、第二限位撐塊撐開力實現(xiàn)對上、下紗筒本體撐緊固定,在不改變原有紗筒結構的基礎上,可將任意個紗筒組合在一起,實現(xiàn)多組紗線放置,減少工作空間要求的紡織紗筒,此外,本結構還具有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的一種紡織紗筒,包括紗筒本體1、隔板2、第一限位撐塊3、第二限位撐塊4、滑軌5和絲桿6,所述第一限位撐塊3和第二限位撐塊4設置為左、右對稱結構,并且第一限位撐塊3和第二限位撐塊4的上端設置為與紗筒本體1下部內壁相配合的圓弧面結構,所述第一限位撐塊3和第二限位撐塊4的上端設置為與紗筒本體1上部內壁相配合的圓弧面結構,所述滑軌5固定設置在隔板2上,所述第一限位撐塊3和第二限位撐塊4均配合安裝在滑軌5上,所述絲桿6的中部通過軸承安裝在第一限位撐塊3上,所述絲桿6的右端通過螺紋結構連接在第二限位撐塊4上,所述絲桿6左端設置為六角體結構,操作人員可通過扳手作用在六角體結構上,以實現(xiàn)對絲桿6轉動調節(jié)。
所述隔板2上、下板面同心設置有與紗筒本體1下端和上端相配合的限位槽,采用這種結構可便于安裝定位紗筒本體。
在實際始終,為了避免因震蕩而造成第一限位撐塊3、第二限位撐塊4與紗筒本體1發(fā)生碰撞而產生位移,所述第一限位撐塊3、第二限位撐塊4的對應面上配合開設有彈簧槽,所述彈簧槽內設置有彈簧7,彈簧7可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
作為第一限位撐塊3和第二限位撐塊4的上、下兩端的圓弧面結構一種優(yōu)選的設置方式,所述第一限位撐塊3和第二限位撐塊4的上、下兩端的圓弧面結構上均設置有防滑紋。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