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示例還具有儲能懸架部件216,所述儲能懸架部件216通過第二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234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212,在本示例中,第二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234位于后部并且是上空氣彈簧安裝托架的形式,原因在于這個懸架系統(tǒng)210包括布置在儲能懸架部件216和框架構件212之間的空氣彈簧236。
[0078]為了提供阻尼,懸架系統(tǒng)210包括減震器238,所述減震器238的上端240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震動聯(lián)接件242,所述框架構件震動聯(lián)接件242示出為安裝托架的形式,并且所述減震器238在下端244處以常規(guī)方式(例如通過適當?shù)木o固件)聯(lián)接到后傾角調(diào)整件222的托架延伸部。應當理解的是,如關于第一示例討論的那樣,未示出某些部件(例如用于將各種部件緊固在一起的緊固件),以用于更好地觀察更主要的部件,但是在不背離本公開的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多種緊固部件和緊固方法。
[0079]如可以在圖3E至3G的各個視圖中可見的那樣,儲能懸架部件216包括:軸座部分250 ;第一端部252,所述第一端部252在本示例中位于軸座部分250的前方;和第一臂254,所述第一臂254在軸座部分250和第一端部252之間延伸并且具有小外傾角。在本示例中還包括:第二端部256,所述第二端部256在本示例中位于軸座部分250的后方;和第二臂258,所述第二臂258在軸座部分250和第二端部256之間延伸。與第一不例相同,沒有精確界定第三示例的軸座部分250,而其是沿著儲能懸架部件216的軸聯(lián)接到此的部分。第一端部252和第二端部256應當理解為位于儲能懸架部件216的遠端附近并且包括所述遠端的區(qū)域。在第三示例中,軸座部分250示出為具有貫穿其中的垂直孔268,所述垂直孔268能夠與車軸聯(lián)接組件218 —起使用,以用于連接和/或定位目的,但是應當理解的是可以根據(jù)需要使用替代構造,例如具有多于一個這樣的貫穿其中的垂直孔或者一個或者多個貫穿其中的橫向孔,或者根本不設置孔。
[0080]儲能懸架部件216通常具有上表面260和下表面262,并且能夠沿著儲能懸架部件216的長度在任意選定的位置處通過測量在選定位置處的上表面260和下表面262之間的距離來確定儲能懸架部件216的厚度。類似地,當從上方觀察并且沿著部件的向前方向閱圖時,儲能懸架部件216具有右側表面264和左側表面266。因此,能夠沿著儲能懸架部件216的長度在任意選定的位置處通過測量選定位置處的右側表面264和左側表面266之間的距離來確定儲能懸架部件216的寬度。
[0081]圖3A至圖3G分別在上、下、右側和左側表面260、262、264、266上包括線,這些線旨在表示發(fā)生尺寸變化的部位,這有助于定位在第三示例儲能懸架部件216中何處為厚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的漸縮部,這通過比較圖3E至3G顯而易見。第三示例的軸座部分250通常位于側線290和292表示的位置處,其厚度大于寬度并且具有恒定的厚度和寬度而沒有漸縮部。
[0082]第三示例儲能懸架部件216包含與現(xiàn)有技術裝置中發(fā)現(xiàn)的典型漸縮部不同的漸縮部。圖3E至3G圖解了儲能懸架部件216具有第一臂254,所述第一臂254構造成在本示例中包括第一漸縮部,所述第一漸縮部位于軸座部分250的前方并且開始于豎直線272的位置,其中,隨著第一臂254延伸向第一端部252,第一臂254的寬度從豎直線272處的位置至豎直線276處的位置減小。第一臂254沿著其長度在與豎直線276相關的位置處具有最小寬度。第一臂254包括第二漸縮部,其中,隨著第一臂254延伸向第一端部252,第一臂254的厚度從側線278處的位置至側線280處的位置減小,這在比較圖3E和3F與圖3G時顯而易見。這種比較還顯示出沿著第一臂設置有至少一個這樣的部分,在所述部分處存在第一漸縮部和第二漸縮部。第一臂254還包括第三漸縮部,所述第三漸縮部較之第一漸縮部距離軸座部分250更遠,其中,隨著第一臂254延伸向第一端部252,第一臂254的寬度從豎直線276處的位置至豎直線284處的位置逐漸增加。
[0083]在第一端部252處增寬對于第一端部252的結構有益。與前述示例相同,第三示例的第一端部252構造成包括上開孔眼286。這在比較圖3E和3G與3F時可見。儲能懸架部件216經(jīng)由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228在上開孔眼286處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212。如可以在圖3A和3C中所見,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228包括襯套232,所述襯套232穿過孔眼286并且連接到安裝托架230,所述安裝托架230還連接到框架構件212。儲能懸架部件216的第一臂254中的漸縮部提供了有利的更具有順應性的橫向彈簧應變率以及第一臂254中的恒定的豎直和橫向應力,與此同時還減小了傳遞到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228和車軸聯(lián)接組件218的力。
[0084]如可以在圖3E至3G中所見,第三示例的儲能懸架部件216實際上沿著其長度包括寬度和厚度方向上的多個漸縮部。上述漸縮部組合的用法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常規(guī)實踐相反并且允許有利地減輕重量和改進橫向順應性,與此同時實現(xiàn)了沿著第一臂254的大體恒定的豎直和橫向應力。在第一臂254中具有其它漸縮部,例如,其它第四漸縮部,所述其它第四漸縮部較之第二漸縮部距離軸座部分250更遠,其中,第一臂254的厚度從側線280處的位置至側線288處的位置減小,這在比較圖3E和3F與圖3G時顯而易見。當觀察相關圖3E至3G時顯而易見的是第一臂254沿著其長度在與側線288相關的位置處具有最小厚度。第一臂254中的其它漸縮部較之第二和第四漸縮部距離軸座部分250更遠,其中,隨著第一臂254延伸向第一端部252,第一臂254的厚度從側線288處的位置增加。當運動到第一端部252中并且呈現(xiàn)上開孔眼286形式時,附加厚度有利。
[0085]在第一臂254包括其它漸縮部的情況下(其中,第一臂254的厚度從側線290處的位置至側線278處的位置減小,這可以在比較圖3E和3F與3G時顯而易見),可以在軸座部分250的正前方發(fā)現(xiàn)本示例中另一個漸縮部。這個厚度方向上的附加漸縮部有利于減輕重量并且提供了更快速的厚度減小率。這允許相對快速地從足夠厚的軸座部分250過渡到適當厚度,隨后所述適當厚度能夠在第一臂254的更大部分內(nèi)進一步地逐步漸縮,以用于管理彈簧應變率和應力。如能夠在比較圖3E至3F時顯而易見的是,為了相同的優(yōu)勢在第二臂258中存在類似的漸縮部,其中,第二臂258的厚度從側線292處的位置至側線294處的位置減小。這之后是其它漸縮部,其中,隨著第二臂258朝向第二端部延伸256,第二臂258的厚度從側線294處的位置至側線298處的位置減小。還存在其它漸縮部,其中,隨著第二臂258進一步朝向第二端部延伸256,第二臂258的厚度從側線298處的位置至側線299處的位置減小。隨著第二臂258朝向第二端部延伸256,第二臂258開始于源自軸座部分250的恒定寬度,并且在第二臂258中存在寬度方向上的漸縮部,其中,隨著第二臂258進一步朝向第二端部延伸256,第二臂258的寬度從豎直線294處的位置至豎直線297處的位置增加。
[0086]在第三示例的儲能懸架部件216的曲棍狀構造的情況下,第二端部256比軸座部分250寬并且提供了更寬的支撐件,所述更寬的支撐件位于空氣彈簧236的正下方。在本示例中,空氣彈簧236位于頂部并且例如通過螺栓、螺紋柱上的螺母等的緊固件經(jīng)由貫穿第二端部256的垂直孔274聯(lián)接到第二端部256。
[0087]在寬度和厚度方向上使用上述多個漸縮部提供了支撐構件形式的極其有利的儲能懸架部件216,所述支撐構件可用于用于輪式車輛或拖車的底盤的懸架裝置中。盡管在第三示例中示出了線性漸縮部,但是本公開并不旨在局限于線性漸縮部并且能夠使用其它形式的漸縮部。用于第三示例懸架系統(tǒng)的部件的制造材料和方法與先前示例提及的制造材料和方法類似。還應當理解的是盡管可以在沿著儲能懸架部件的相同位置處發(fā)生寬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漸縮部的過渡轉變,但是如可以在圖3E至圖3G所見,在第三示例儲能懸架部件216中,在豎直線276處的位置處第一臂254的寬度最小,而在側線288的位置處第一臂254的厚度最小。在如豎直線276和側線280表示的第一臂254內(nèi)的相同位置處漸縮部的寬度和厚度發(fā)生變化。如豎直線296和側線298所示,在第二臂258內(nèi)發(fā)生影響寬度和厚度的漸縮部的一致變化。如上所述,這種過渡轉變不需要一致,但是如前述提及,當形成一個漸縮部以改變寬度或者厚度中的一個時,有利的是存在這樣的一個漸縮部,以便使得寬度或者厚度中的另一個也發(fā)生變化。
[0088]參照圖4A至圖4D,第四示例懸架系統(tǒng)310示出為將輪式車輛或拖車的底盤一側上的縱向延伸框架構件312聯(lián)接到布置在框架構件312下方的橫向延伸車軸314。第四示例懸架系統(tǒng)310包括儲能懸架部件316,所述儲能懸架部件316示出處于支撐構件構造中。
[0089]車軸314通過車軸聯(lián)接組件318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儲能懸架部件316,所述車軸聯(lián)接組件318構造成使用懸掛構造將車軸314連接到儲能懸架部件316,其中,所述儲能懸架部件316在車軸314上方延伸。車軸聯(lián)接組件318包括包括安置在車軸314頂部上的第一安裝墊片320,后傾角調(diào)整件322布置在車軸314和儲能懸架部件316之間,第二安裝墊片324位于儲能懸架部件316下方,并且一對U形螺栓326用于將上述部件夾持在一起。
[0090]儲能懸架部件316通過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328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312,所述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328是安裝托架330的形式并且在本示例中包括連接到此的襯套332。與先前示例相同,安裝托架可以具有多種構造,并且可以容許安裝多種類型的襯套,包括在圖1lA至圖11F、12A至12B、13和14中示出的特別有利的類型的襯套。本示例還具有通過第二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334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312的儲能懸架部件316,所述第二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334是上空氣彈簧安裝托架的形式,原因在于這個懸架系統(tǒng)310包括布置在下空氣彈簧支撐件346和框架構件312之間的空氣彈簧336,所述下空氣彈簧支撐件346在上和下延伸部347處連接到儲能懸架部件316。
[0091]為了提供阻尼,懸架系統(tǒng)310包括減震器338,所述減震器338的上端340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震動聯(lián)接件342,所述框架構件震動聯(lián)接件342示出為安裝托架的形式,并且所述減震器338在下端344處以常規(guī)方式(例如通過適當?shù)木o固件)聯(lián)接到后傾角調(diào)整件322的托架延伸部。應當理解的是,如關于第一示例討論的那樣,未示出某些部件(例如用于將各種部件緊固在一起的緊固件),以用于更好地觀察更主要的部件,但是在不背離本公開的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多種緊固部件和緊固方法。
[0092]如可以在圖4E至4G的各個視圖中所見的那樣,儲能懸架部件316包括:軸座部分350 ;第一端部352,所述第一端部352位于軸座部分350的前方;和第一臂354,所述第一臂354在軸座部分350和第一端部352之間延伸并且包括小外傾角。在第四示例中,下空氣彈簧支撐件346包括上和下延伸部347,所述上和下延伸部347將軸座部分350的后部分接收在它們之間并且例如通過焊接或者其它適當緊固方法連接到此。軸座部分350的后部分在下空氣彈簧支撐件346的上和下延伸部之間具有恒定的寬度和厚度。沒有精確界定第四示例的軸座部分350,而其是沿著儲能懸架部件316的軸聯(lián)接到此的部分。第一端部352應當理解為位于儲能懸架部件316的遠端附近并且包括所述遠端的區(qū)域。在第四示例中,軸座部分350示出為具有貫穿其中的橫向孔368,所述橫向孔368能夠與車軸聯(lián)接組件318一起使用,以用于連接和/或定位目的,但是應當理解的是可以根據(jù)需要使用替代構造,例如具有多于一個這樣的貫穿其中的垂直孔或者一個或者多個貫穿其中的橫向孔,或者根本不設置孔。
[0093]儲能懸架部件316通常具有上表面360和下表面362,并且能夠沿著儲能懸架部件316的長度在任意選定的位置處通過測量在選定位置處的上表面360和下表面362之間的距離來確定儲能懸架部件316的厚度。類似地,當從上方觀察并且沿著部件的向前方向閱圖時,儲能懸架部件316具有右側表面364和左側表面366。因此,能夠沿著儲能懸架部件316的長度在任意選定的位置處通過測量選定位置處的右側表面364和左側表面366之間的距離來確定儲能懸架部件316的寬度。
[0094]圖4A至圖4G分別在上、下、右側和左側表面360、362、364、366上包括線,這些線旨在表示發(fā)生尺寸變化的部位,這有助于定位在第四示例儲能懸架部件316中何處為厚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的漸縮部,這通過比較圖4E至4G顯而易見。第四示例的軸座部分350通常位于由側線390和392表示的位置之間。在圖4F中顯示出了圖4E和4G中示出位于軸座部分350的左側表面366上的豎直線370的意義,其闡釋了軸座部分350具有漸縮部,所述漸縮部使得寬度從軸座部分350的前方開始,準確地說從第一臂354中的豎直線372處開始并且繼續(xù)至軸座部分350直到豎直線370的位置處逐漸減小,在所述位置處,軸座部分350隨后轉變?yōu)楹愣▽挾炔⑶蚁蚝笱由斓捷S座部分350的后部。
[0095]如能夠在圖4E至4G中所見的那樣,第四示例的軸座部分350的厚度大于寬度,并且至少包括這樣的漸縮部,因為儲能懸架部件漸縮,以使得寬度從豎直線372表示的位置至豎直線370表示的位置逐漸減小,所以漸縮部使得軸座部分350的前部中的寬度逐漸減小。因此,在軸座部分350中具有漸縮部,所述漸縮部將大體位于軸座部分350的前部中的由側線390和豎直線370表示的位置之間,而且存在一個這樣的部分,所述部分的寬度在由豎直線370表示的位置和由側線392表示的位置之間恒定不變。
[0096]第四示例儲能懸架部件316包含與現(xiàn)有技術裝置中發(fā)現(xiàn)的典型漸縮部不同的漸縮部。圖4E至4G圖解了儲能懸架部件316具有第一臂354,所述第一臂354構造成包括位于軸座部分350的前方并且開始于豎直線372處的位置的第一漸縮部,其中,隨著第一臂354延伸向第一端部352,第一臂354的寬度從豎直線372處的位置至豎直線376處的位置減小。第一臂354沿著其長度在與豎直線376相關的位置處具有最小寬度。第一臂354包括第二漸縮部,其中,隨著第一臂354延伸向第一端部352,第一臂354的厚度從側線378處的位置至側線380處的位置減小,這在比較圖4E至圖4G時顯而易見。這種比較還顯示出沿著第一臂354設置有至少一個這樣的部分,在所述部分處存在第一漸縮部和第二漸縮部。第一臂354還包括第三漸縮部,所述第三漸縮部位于第一漸縮部的前方,其中,隨著第一臂354延伸向第一端部352,第一臂354的寬度從豎直線376處的位置至豎直線384處的位置逐漸增加。
[0097]在第一端部352處增寬對于第一端部352的結構有益。與前述示例相同,第四示例的第一端部352構造成包括上開孔眼386。這在比較圖4E至4G時可見。儲能懸架部件316經(jīng)由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328在上開孔眼386處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312。如可以在圖4A和4C中所見,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328包括襯套332,所述襯套332穿過孔眼386并且連接到安裝托架330,所述安裝托架330還連接到框架構件312。儲能懸架部件316的第一臂354中的漸縮部提供了有利的更加具有順應性的橫向彈簧應變率以及第一臂354中的恒定的豎直和橫向應力,與此同時還減小了傳遞到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328和車軸聯(lián)接組件318的力。
[0098]如可以在圖4E至4G中所見,第四示例的儲能懸架部件316實際上沿著其長度包括寬度和厚度方向上的多個漸縮部。與前述示例相同,上述漸縮部組合的用法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常規(guī)實踐相反并且允許有利地減輕重量和提高橫向順應性,與此同時實現(xiàn)了沿著第一臂354的大體恒定的豎直和橫向應力。在第一臂354中具有其它漸縮部,例如,其它第四漸縮部,所述其它第四漸縮部位于第二漸縮部的前方,其中,第一臂354的厚度從側線380處的位置至側線388處的位置減小,這在比較圖4E至4G時顯而易見。第一臂354沿著其長度在與側線388相關的位置處具有最小厚度。第一臂354中的其它漸縮部位于第二和第四漸縮部前方,其中,隨著第一臂354延伸向第一端部352,第一臂354的厚度從側線388處的位置增加。當運動到第一端部352中并且呈現(xiàn)上開孔眼386形式時,附加厚度有利。
[0099]在第一臂354包括其它漸縮部的情況下(其中,第一臂354的厚度從側線390處的位置至側線378處的位置減小,這可以在比較圖4E至4G時顯而易見),可以在軸座部分350的正前方發(fā)現(xiàn)另一個漸縮部。這個厚度方向上的附加漸縮部有利于減輕重量并且提供了更快速的厚度減小率。這允許相對快速地從足夠厚的軸座部分350過渡到適當厚度,隨后所述適當厚度能夠在第一臂354的更大部分內(nèi)進一步地逐步漸縮,以用于管理彈簧應變率和應力。
[0100]在第四示例的儲能懸架部件316的縱向構造的情況下,聯(lián)接到軸座部分350的后部的下空氣彈簧支撐件346提供了更寬的支撐件,所述更寬的支撐件位于空氣彈簧336的正下方??諝鈴椈?36位于頂部并且例如通過螺栓、螺紋柱上的螺母等形式的緊固件經(jīng)由貫穿下空氣彈簧支撐件346的垂直孔聯(lián)接到后空氣彈簧支撐件346。
[0101]在寬度和厚度方向上使用上述多個漸縮部提供了支撐構件形式的極其有利的儲能懸架部件316,所述支撐構件可用于用于輪式車輛或拖車的底盤的懸架裝置中。盡管在第四示例中示出了線性漸縮部,但是本公開并不旨在局限于線性漸縮部并且能夠使用其它形式的漸縮部。用于第四示例懸架系統(tǒng)的部件的制造材料和方法與先前示例提及的制造材料和方法類似。還應當理解的是盡管可以在沿著儲能懸架部件的相同位置處發(fā)生寬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漸縮部的過渡轉變,但是如可以在圖4E至圖4G所見,在第四示例儲能懸架部件316中,在豎直線376的位置處第一臂354的寬度最小,而在側線388的位置處第一臂354的厚度最小。在如豎直線376和側線380表示的第一臂354內(nèi)的相同位置處漸縮部的寬度和厚度發(fā)生變化。如上所述,這種過渡轉變不需要一致,但是如前述提及,當形成漸縮部,以使得寬度或者厚度中的一個變化時,有利的是設置這樣的漸縮部,以便使得寬度或者厚度中的另一個方也發(fā)生變化。
[0102]參照圖5A至第五示例懸架系統(tǒng)410示出為用于將輪式車輛或拖車的底盤的一側上的縱向延伸框架構件412聯(lián)接到橫向延伸車軸414,所述橫向延伸車軸414布置在框架構件412下方。第五示例懸架系統(tǒng)410包括儲能懸架部件416,其示出為通常稱作支撐構件的構造,所述支撐構件具有與第一臂縱向對齊的第二臂。
[0103]車軸414通過車軸聯(lián)接組件418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儲能懸架部件416,所述車軸聯(lián)接組件418構造成使用懸掛構造將車軸414聯(lián)接到儲能懸架部件416,其中,所述儲能懸架部件416在車軸414上方延伸。車軸聯(lián)接組件418包括第一安裝墊片420,所述第一安裝墊片420位于車軸414的頂部上,后傾角調(diào)整件422布置在車軸414和儲能懸架部件416之間,第二安裝墊片424位于儲能懸架部件416下方,一對U形螺栓426用于將上述部件夾持在一起。
[0104]儲能懸架部件416通過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428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412,所述第一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428是安裝托架430的形式并且在本示例中包括連接到此的襯套432。與針對在此前述示例中的一些討論的那樣,安裝托架和襯套可以具有多種構造,包括在圖1lA至11F、12A至12B、13和14中示出的尤為有利類型的襯套。本示例還具有儲能懸架部件416,所述儲能懸架部件416通過第二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434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412,在本示例中,第二框架構件聯(lián)接組件434是上空氣彈簧安裝托架的形式,原因在于這個懸架系統(tǒng)410包括布置在儲能懸架部件416和框架構件412之間的空氣彈簧436。
[0105]為了提供阻尼,懸架系統(tǒng)410包括減震器438,所述減震器438的上端440操作性地聯(lián)接到框架構件震動聯(lián)接件442,所述框架構件震動聯(lián)接件442示出為安裝托架的形式,并且所述減震器438在下端444處以常規(guī)方式(例如通過適當?shù)木o固件)聯(lián)接到后傾角調(diào)整件422的托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