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以及具有鷗翼門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以及具有鷗翼門的汽車。其中,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導柱,設置在鷗翼門的防撞梁上,朝向汽車的側圍延伸;和至少一個密封件,設置在側圍上,每個密封件與一個導柱相對應,用于在關閉鷗翼門時,接納對應的導柱。本發(fā)明的側碰增強結構確保了鷗翼門防撞梁在受到側面碰撞時,可將受到的側碰沖擊力順利地分散至側圍上,有效降低了鷗翼門受到側面碰撞時的受力,大大降低了乘員艙內(nèi)人員受到傷害的可能。
【專利說明】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以及具有鷗翼門的汽車【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汽車安全技術,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以及具有鷗翼門的汽車。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技術中的鷗翼門汽車在造型時缺少側圍B柱,側碰時對乘員艙內(nèi)人員傷害較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般在鷗翼門內(nèi)增加強度很高的防撞梁。但是由于防撞梁與側圍沒有連接,無法將沖擊時受到的力很好的分散到側圍上,導致鷗翼門碰撞時變形嚴重,嚴重影響乘員艙內(nèi)人員生命。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以及汽車,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側圍無法有效地吸收鷗翼門的沖擊力能量,影響人員生命的問題。
[000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導柱,設置在所述鷗翼門的防撞梁上,朝向所述汽車的側圍延伸;和至少一個密封件,設置在所述側圍上,每個所述密封件與一個所述導柱相對應,用于在關閉所述鷗翼門時,接納對應的所述導柱。
[0005]優(yōu)選地,每個所述密封件包括:引導管,用于引導對應的所述導柱穿入其中;阻擋壁,設置在所述引導管的遠端,以遮蓋住所述引導管的至少一部分中央通孔,阻擋對應的所述導柱從所述引導管中穿出,從而承接所述鷗翼門經(jīng)由對應的所述導柱傳遞來的側碰力;以及力量分散部,設置在所述引導管的近端,以將所述側碰力傳遞到所述側圍。
[0006]優(yōu)選地,所述力量分散部包括在所述引導管的近端處從所述引導管的周壁沿沿垂直于所述引導管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向外延伸的底板、從所述底板的外周緣處沿平行于所述引導管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延伸的連接板、以及從所述連接板的近端周緣沿垂直于所述引導管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向外延伸的突緣。
[0007]優(yōu)選地,所述側圍上形成有與每個所述密封件相對應的安裝孔;每個所述密封件被安裝成使得其所述突緣的底表面抵靠于對應的所述安裝孔的周緣外表面上,而每個所述密封件的除其突緣之外的部分均穿過對應的所述安裝孔,處于所述側圍內(nèi)側或內(nèi)部。
[0008]優(yōu)選地,所述側圍上的每個所述安裝孔處均安裝有密封條。
[0009]優(yōu)選地,所述導柱和所述密封件的數(shù)量皆為兩個,兩個所述導柱分別設置在所述防撞梁的兩個對稱角上,兩個所述密封件設置在所述側圍上與兩個所述導柱相對應的部位處。
[0010]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具有鷗翼門的汽車,其鷗翼門以及車體的鷗翼門側圍上設置有本發(fā)明的上述側碰增強結構。
[0011]在鷗翼門防撞梁上設置的導柱以及側圍上的密封件,確保了鷗翼門防撞梁在受到側面碰撞時,可將受到的側碰沖擊力順利地分散至側圍上,有效降低了鷗翼門受到側面碰撞時的受力,大大降低了乘員艙內(nèi)人員受到傷害的可能。進一步地,側圍上設置的密封件不僅保證了能夠在側圍與鷗翼門之間進行很好的密封,而且也對鷗翼門導柱順利插入側圍中提供了很好的導向。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0013]圖1為鷗翼門的外側結構,該鷗翼門中采用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側碰增強結構;
[0014]圖2為本發(fā)明的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的實施例的鷗翼門結構的內(nèi)側示意圖,其中省略了防撞梁;
[0015]圖3為圖2的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的A處放大示意圖;
[0016]圖4為本發(fā)明的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的導柱結構示意圖;
[0017]圖5為本發(fā)明的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的側圍結構示意圖;
[0018]圖6為圖5的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的B處放大示意圖;
[0019]圖7為本發(fā)明的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的密封件結構示意圖;
[0020]圖8為圖7的密封件的另一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不同附圖中的相同結構部分采用統(tǒng)一的附圖標記。
[0022]圖1和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種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導柱11和至少一個密封件30,導柱11設置在鷗翼門10的防撞梁13上,朝向汽車的側圍20延伸,密封件30設置在側圍20上,每個密封件30與一個導柱11相對應。密封件30用于在關閉El翼門10時,接納對應的導柱11。
[0023]密封件30可以對導柱進行導向,并且在鷗翼門以及防撞梁受到?jīng)_擊力時,密封件和導柱的配合可以將沖擊力由鷗翼門傳導至側圍上,與此同時,密封件30在起到受力傳遞的同時,還可以保證鷗翼門關閉時的密封要求,以避免防撞梁設置有突出的導柱而使鷗翼門無法關閉或者鷗翼門關閉時無法密封的問題出現(xiàn)。
[0024]如圖5和圖6所示,密封件30鑲嵌在側圍20上。每個密封件30具有引導管31、阻擋壁和力量分散部,其中,引導管31用于引導對應的導柱11穿入其中,阻擋壁設置在引導管31的遠端,阻擋壁遮蓋住引導管31的至少一部分中央通孔,阻擋對應的導柱11從引導管31中穿出,從而承接鷗翼門10經(jīng)由對應的導柱11傳遞來的側碰力,力量分散部設置在引導管31的近端,以將側碰力傳遞到側圍20。
[0025]阻擋壁用于阻擋住導柱,當導柱11通過引導管31的導向并且撞擊到阻擋壁上時,阻擋壁把受到的沖擊力傳導至連接在一起的力量分散部上,力量分散部通過較大的面積將沖擊力分散到側圍上。[0026]分散部的結構具體參見圖7和圖8,結合上述圖示,力量分散部設置有底板32、連接板和突緣33,底板32設置在引導管31的近端處,底板32從引導管31的周壁沿沿垂直于引導管31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向外延伸,連接板從底板的外周緣處沿平行于引導管31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延伸、突緣33從連接板的近端周緣沿垂直于引導管31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向外延伸。
[0027]為了安裝密封件30,側圍20上形成有與每個密封件相對應的安裝孔,每個密封件30被安裝成使得其突緣33的底表面抵靠于對應的安裝孔的周緣外表面上,而每個密封件30的除其突緣33之外的部分均穿過對應的安裝孔,處于側圍20內(nèi)側或內(nèi)部。
[0028]由于在側圍設置有安裝孔,為了保證鷗翼門關閉時的密封性,側圍20上的每個安裝孔處均安裝有密封條。這樣可以密封安裝孔。
[0029]如圖2和圖3所示,導柱11的第一端安裝在防撞梁13的內(nèi)部,導柱11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13的外部,如圖1和圖4所示,導柱11的第一端形成了外徑大于導柱11的外徑的突盤。導柱11的第一端的突盤可以通過螺釘與防撞梁連接或者可以與防撞梁焊接。
[0030]如圖1和圖2所示,導柱11和密封件30的數(shù)量皆為兩個,兩個導柱11分別設置在防撞梁13的兩個對稱角上,兩個密封件30設置在側圍20上與兩個導柱11相對應的部位處,導柱11裝在防撞梁的對稱角上,增大了導柱之間的距離,這樣可以最大化將受到的沖擊力有效地的分散到側圍上,保護乘員艙內(nèi)的人員生命。如圖3所示,鷗翼門防撞梁上的導柱11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防撞梁上同時穿過鷗翼門內(nèi)板,使得導柱安裝板的強度得到了保證。
[0031]本發(fā)明還提供了圖中未示出的一種具有鷗翼門的汽車的實施例,汽車設置有上述實施例的側碰增強結構,側碰增強結構同樣設置有導柱11和密封件30,其他的結構與上述的側碰增強結構相同。
[0032]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的修改或者同等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0033]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jù)本發(fā)明公開的內(nèi)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fā)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汽車鷗翼門的側碰增強結構,包括: 至少一個導柱(11),設置在所述鷗翼門(10)的防撞梁(13)上,朝向所述汽車的側圍(20)延伸;和 至少一個密封件(30 ),設置在所述側圍(20 )上,每個所述密封件(30 )與一個所述導柱(11)相對應,用于在關閉所述鷗翼門(10)時,接納對應的所述導柱(11)。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碰增強結構,其特征在于, 每個所述密封件(30)包括: 引導管(31),用于引導對應的所述導柱(11)穿入其中; 阻擋壁,設置在所述引導管(31)的遠端,以遮蓋住所述引導管(31)的至少一部分中央通孔,阻擋對應的所述導柱(11)從所述引導管(31)中穿出,從而承接所述鷗翼門(10)經(jīng)由對應的所述導柱(11)傳遞來的側碰力;以及 力量分散部,設置在所述引導管(31)的近端,以將所述側碰力傳遞到所述側圍(20)。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碰增強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力量分散部包括在所述引導管(31)的近端處從所述引導管(31)的周壁沿沿垂直于所述引導管(31)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向外延伸的底板(32)、從所述底板的外周緣處沿平行于所述引導管(31)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延伸的連接板、以及從所述連接板的近端周緣沿垂直于所述引導管(31)的中心軸線的方向向外延伸的突緣(33)。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側碰增強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側圍(20)上形成有與每個所述密封件相對應的安裝孔; 每個所述密封件(30)被安裝成使得其所述突緣(33)的底表面抵靠于對應的所述安裝孔的周緣外表面上,而每個所述密封件(30)的除其突緣(33)之外的部分均穿過對應的所述安裝孔,處于所述側圍(20)內(nèi)側或內(nèi)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側碰增強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側圍(20)上的每個所述安裝孔處均安裝有密封條。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側碰增強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柱(11)和所述密封件(30)的數(shù)量皆為兩個,兩個所述導柱(11)分別設置在所述防撞梁(13 )的兩個對稱角上,兩個所述密封件(30 )設置在所述側圍(20 )上與兩個所述導柱(11)相對應的部位處。
7.一種具有鷗翼門的汽車,其具有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側碰增強結構。
【文檔編號】B60J5/04GK103552531SQ201310525915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田琛琛, 錢金歡, 李偉, 隋軍, 金愛君, 李國林, 李宏華, 李功賦, 吳成明, 馮擎峰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