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車輛用制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825898閱讀:15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車輛用制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用制動裝置,其包括液壓增壓器,其具有控制活塞,該控制活塞進行動作,以使基于所述增力液壓發(fā)生室的液壓的反力和來自制動操作部件的制動操作輸入相互平衡,并對應于該控制活塞沿軸向的動作,來調節(jié)所述液壓發(fā)生源的液壓,將調節(jié)后的液壓作用在所述增力液壓發(fā)生室上;行程模擬器,其設置在所述制動操作部件與所述控制活塞之間,以得到所述制動操作部件的操作行程感,并且,所述車輛用制動裝置對應于所述增力液壓發(fā)生室的液壓,來使主缸進行工作。
背景技術
具有行程模擬器的車輛用制動裝置,在例如日本特開2003-251299號公報中已經公開,其中的行程模擬器在制動操作部件與控制活塞之間安裝設置有橡膠狀的彈性體,在這種行程模擬器中,使輸入給控制活塞的制動操作力的變化近似于實際的制動操作狀態(tài)。但是,在釋放制動操作力時,希望對應于制動操作力的減少的制動操作部件的返回量較小,換句話說,在制動操作行程與操作載荷的關系方面,優(yōu)選在減輕驅動者的操作負擔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滯后幅度,然而,在所述以往技術中,不可能將滯后幅度設定得較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這種情況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根據行程模擬器的制動操作行程與操作載荷的關系而能夠有效地得到滯后特性的車輛用制動裝置。
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輛用制動裝置,包括液壓增壓器,其具有控制活塞,該控制活塞進行動作,以使基于增力液壓發(fā)生室的液壓的反力和來自制動操作部件的制動操作輸入相互平衡,并對應于該控制活塞沿軸向的動作,來調節(jié)液壓發(fā)生源的液壓,將調節(jié)后的液壓作用在所述增力液壓發(fā)生室上;和行程模擬器,其設置在所述制動操作部件與所述控制活塞之間,以得到所述制動操作部件的操作行程感,并且,所述車輛用制動裝置對應于所述增力液壓發(fā)生室的液壓,來使主缸進行工作,其第一個特征是,所述控制活塞形成為圓筒狀,其內周面的一部分做成隨著向前方直徑逐漸變小的錐面,所述行程模擬器包括輸入部件,其可沿軸向滑動地容納在所述錐面的后方側的所述控制活塞中,并與所述制動操作部件連接;以及彈性體,其裝入設置在該輸入部件與所述控制活塞之間,并且容納在控制活塞中,該彈性體形成圓筒狀,以對應于伴隨所述輸入部件的前進動作的軸向壓縮力的作用而產生彈性變形,并且對應于所述軸向壓縮力的增大,受到所述錐面的約束,來阻止從前部開始依次變形。
根據這樣的結構,對應于制動操作部件的制動操作,輸入部件前進時,沿軸向壓縮彈性體,同時,輸入部件前進,對應于該軸向壓縮而彈性體產生彈性變形,但是,由于對應于所述軸向壓縮力的增大,通過控制活塞的錐面的約束,從而能夠從前部依次阻止該彈性部件的彈性變形,因此,輸入載荷相對于制動操作部件操作行程的變化量變大,相對于該情況,在緩和制動操作部件所產生的制動操作力時,在通過錐面的約束從而阻止彈性體的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隨著該約束而增大的彈性能量沿著其返回方向作用在制動操作部件上,因此,可使行程模擬器的制動操作行程與操作載荷的關系具有非線性特性,并且,可擴大滯后幅度,能夠減輕驅動者的操作負擔。此外,由此可得到與將主缸、負壓增壓器及車輪制動器組合在一起的一般車輛用制動裝置同等的操作感,而減少驅動者不舒適感。
另外,本發(fā)明在上述第一特征的基礎上,還具有下述第二特征所述彈性體形成為,在所述載荷不作用的狀態(tài)下,在整個軸向長度上其外徑相同的圓筒狀。根據該結構,由于彈性體的形狀簡單,很容易進行彈性體的成形,并可避免在彈性體上產生偏載荷,提高了彈性體的耐久性。
進一步,本發(fā)明在上述第一、第二特征的基礎上,還具有下述第三特征所述行程模擬器,在所述輸入部件與所述控制活塞之間,串聯地安裝有彈性材料制成的所述彈性體和彈簧系數設定成小于該彈性體的金屬制成的彈簧部件,所述彈簧部件的設定載荷設定成,小于與所述彈簧部件串聯連接的其他彈簧部件的設定載荷,以能發(fā)揮前后方向的彈力。
根據該第三特征的結構,由于處于彈性體上預先作用有來自彈簧部件的載荷的狀態(tài)下,所以,即使彈性體產生疲勞,也能通過彈簧部件吸收這種疲勞,在通常制動時不會感覺到無效行程,可得到彈性體及彈簧部件的兩個階段的操作模擬特性,而與彈性體的疲勞無關。而且,由于彈簧部件的設定載荷設定成小于與所述彈簧部件串聯連接的其他彈簧部件的設定載荷,以能發(fā)揮前后方向的彈力,因此,在制動操作初期,在彈簧部件發(fā)揮的彈力向控制活塞的作用結束之后,彈性體開始彈性變形,在制動操作初期,通過行程模擬器的彈簧部件的變形,得到無效行程,可使制動操作初期的制動輸入變得比較小,能夠提高操作感。
本發(fā)明的上述內容與其他的目的、特征及優(yōu)點,通過下文按照附圖的詳細說明的最佳實施例,會更加清楚明了。


圖1是表示車輛用制動裝置全體構成的制動液壓系統(tǒng)圖。
圖2是主液壓缸的放大縱斷面圖。
圖3是液壓增壓器及行程仿真器的縱斷面圖。
圖4是作為液壓增壓器一部分的增壓閥附近的閉閥狀態(tài)的放大縱斷面圖。
圖5是作為液壓增壓器一部分的減壓閥附近的開閥狀態(tài)的放大縱斷面圖。
圖6是控制活塞及行程仿真器的放大縱斷面圖。
圖7是第1閥裝置開閥時的對應于圖4的斷面圖。
圖8是第2閥裝置開閥時的對應于圖4的斷面圖。
圖9是圖5的箭頭9所示部分的放大圖。
圖10是隨著增壓閥的開閥,工作液的流量變化的示意圖。
圖11是行程仿真器的作用特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圖1~圖11,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首先,在圖1中,四輪車輛的制動裝置具有下列部分串聯型(tandem)主缸M;液壓增壓器(booster)13,根據從制動操作部件,即從制動踏板11輸入的制動操作力,調節(jié)液壓產生源12的液壓,并使其作用在上述主缸M上;行程模擬器14,安裝在上述制動踏板11與液壓增壓器13之間。
上述主缸M與液壓增壓器13共同使用的殼體(casing)15,由前端封閉的有底圓筒形的缸體16和本體17構成,本體17形成為圓筒形并在后端有向內凸緣部17a,并且同軸地結合在缸體16的后部。缸體16的后端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本體17的前部。在缸體16的后端與本體17之間,夾持著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本體17中的隔離器(separator)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并且把第一套筒19夾在隔離器18與第二套筒20之間。
一并參照圖2,在缸體16上形成有前端封閉的第一缸孔21;主缸M使得背面朝向增力液壓工作室22并向后方側受到彈力作用的后部主活塞23,能夠滑動地嵌合在第一缸孔21中;向后方側受到彈力作用并且配置在后部主活塞23前方的前部主活塞24,能夠滑動地嵌合在第一缸孔21中;在后部主活塞23與前部主活塞24之間形成有后部輸出液壓室25;在缸體16的前端封閉部與前部主活塞24之間形成有前部輸出液壓室26。
在缸體16上設有與后部輸出液壓室25連通的后部輸出口27,和與前部輸出液壓室26連通的前部輸出口28。還有,在后部輸出液壓室25中,在后部主活塞23與前部主活塞24之間,壓縮地設有對后部主活塞23向后方側施力的后部回位彈簧29;在前部輸出液壓室26中,在缸體16的前部封閉端與前部主活塞24之間,壓縮地設有對前部主活塞24向后方施力的前部回位彈簧30。
在主缸M上附設了儲液室31,在該儲液室31中互相劃分形成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儲液室31a、31b、31c。在缸體16的軸線方向上隔開間隔的位置,一體設有向上突出的與第二儲液室31b連通的圓筒形后部連接筒部32,和與第一儲液室31a連通的圓筒形前部連接筒部33。
后部主活塞23是通過小直徑連接部23c把前方側以及后方側活塞部23a、23b連接設置成一體而形成的部件,在前方側活塞部23a上,安裝了允許工作液體流向后部輸出液壓室25一側,并與第一缸孔21的內面滑動接觸的杯狀密封件34,在后方側活塞部23b上,安裝了與第一缸孔21的內表面滑動接觸的杯狀密封件35。
在后部主活塞23的外周與第一缸孔21的內面之間,在前方側和后方側活塞部23a、23b之間,形成了環(huán)狀的后部補液室36,在缸體16上開設了始終與該后部補液室36連通并在后部連接筒部32內開口的補液口37,從儲液室31的第二儲液室31b供給的制動液供應給后部補液室36。
在后部主活塞23上,安裝有在該后部主活塞23回到后退極限位置上時,使后部輸出液壓室25與后部補液室36連通的中心閥38。
這個中心閥38具有下列部分閥殼39,同軸地安裝在后部主活塞23的前端部上;軸向通道40,通向后部補液室36,同軸穿設在后部主活塞23的前方側活塞部23a上,并且在閥殼39內,在前方側活塞部23a的前端部上開口;閥芯41,能夠前后移動地容納在閥殼39內,并且能封閉軸向通道40的前端開口部;閥簧42,容納在閥殼39內,對閥芯41施加朝向后方,即朝向封閉軸向通道40的方向的彈力;擋銷(stopper pin)43,當后部主活塞23處于后退極限時,使閥芯41克服閥簧42的彈力而保持在前進位置上,而當后部主活塞23前進時,允許閥芯41通過閥簧42進行后退動作,即關閉閥門動作。
在后部主活塞23的小直徑連接部23c上,設有沿著該小直徑連接部23c的一條直徑線的,在該小直徑連接部23c的軸向上的長度較長的長孔形通孔44,該通孔44的兩端與后部補液室36連通。擋銷43固定在缸體16上,并穿過通孔44,連接設置(連設)在閥芯41上并穿過軸向通道40的閥桿41a的后端,抵接在擋銷43上。
借助于這樣的中心閥38,當后部主活塞23處于后退極限時,由于用擋銷43推壓閥桿41a,因此閥芯41便處于打開軸向通道40的位置上,閥門打開,使后部輸出液壓室25與通孔44之間連通,并且能夠把來自后部補液室36的補充液體供給給后部輸出液壓室25。此外,當后部主活塞23從后退極限位置前進時,由于擋銷43相對于后部主活塞23進行相對移動,以便能夠位于通孔44內的后方,因此閥芯41便借助于閥簧42的彈力,移動到封閉軸向通道40的位置,后部補液室36與后部輸出液壓室25之間被阻斷。
前部主活塞24是通過用小直徑連接部24c把前方活塞部和后方活塞部24a、24b連接成一體而形成的部件,在前方側活塞部24a上安裝了杯狀密封件45,該杯狀密封件45允許工作液體向前部輸出液壓室26側流入,并與第一缸孔21的內面滑動接觸。在后方側活塞部24b上,安裝了與第一缸孔21的內面滑動接觸的杯狀密封件46。
在前部主活塞24的外周與第一缸孔21的內面之間,在前方活塞部與后方活塞部24a、24b之間,形成了環(huán)狀的前部補液室47,在缸體16上穿設有補液口48,補液口48始終與上述前部補液室47連通,并在前部連接筒部33內開口,從儲液室31的第一儲液室31a供給的制動液供應給前部補液室47。
在前部主活塞24上,安裝有中心閥49,中心閥49在該前部主活塞24回到后退極限位置上時,使前部輸出液壓室26與前部補液室47連通。
這個中心閥49具有下列部分閥殼50,同軸地安裝在前部主活塞24的前端部上;軸向通道51,與前部補液室47連通,而且同軸地穿設在前部主活塞24的前方側活塞部24a上,在閥殼50內向前方側活塞部24a的前端部開口;閥芯52,能夠前后移動地容納在閥殼50內,并且能封閉軸向通道51的前端開口部;閥簧53,容納在閥殼50內,對閥芯52施加朝向后方,即朝向封閉軸向通道51的方向的彈力;以及擋銷54,當前部主活塞24處于后退極限時,使閥芯52克服閥簧53的彈力而保持在前進位置上,但在前部主活塞24前進時,允許由閥簧53讓閥芯52作后退動作,即關閉閥門動作。
在前部主活塞24的小直徑連接部24c上,設有沿著該小直徑連接部24c的一條直徑線的、在該小直徑連接部24c的軸向上的長度較長的長孔形通孔55,該通孔55的兩端與前部補液室47連通。擋銷54固定在缸體16上并穿過通孔55,連接設置在閥芯52上并穿過軸向通道51的閥桿52a的后端,抵接在擋銷54上。
借助于這樣的中心閥49,當前部主活塞24處于后退極限時,由于用擋銷54推壓閥桿52a,因此閥芯52便處于軸向通道51打開的位置上,從而閥門打開,前部輸出液壓室26與通孔55之間連通,因而能夠把來自前部補液室47的補充液體供應給后部輸出液壓室26。此外,當前部主活塞24從后退極限位置前進時,由于擋銷54相對于前部主活塞24進行相對移動,以便其位于通孔55內的后方,于是閥芯52便借助于閥簧53的彈力,移動到封閉軸向通道51的位置,前部補液室47與前部輸出液壓室26之間被阻斷。
即,主缸M構成為在后部主活塞23和前部主活塞24上安裝有進行開閥動作的中心閥38、49的中心閥式結構,中心閥38、49在兩個主活塞23、24后退時,將來自儲液室31的制動液供應給后部及前部輸出液壓室25、26。
在后部和前部主活塞23、24之間設有限制這兩個主活塞23、24之間最大間隔的最大間隔限制裝置56。這種最大間隔限制裝置56具有下列部件保持器(retainer)57,抵接在前部主活塞24上的后方側活塞部24b的背面上;桿部58,連接設置在安裝在后部主活塞23上的中心閥38的閥殼39的前端中央部上并向前方延伸,并且其前部能夠移動地穿過保持器57的中央部;以及卡合部件59,用螺紋連接在上述桿部58的前端,能從前方側卡合在上述保持器57上。而且,在上述閥殼39與保持器57之間,設有被壓縮的后部回位彈簧29,而保持器57實際上處于固定在前部主活塞24上的狀態(tài)。
借助于這種最大間隔限制裝置56,由于卡合部件59從前方卡合在保持器57的中央部上,因此能限制后部及前部主活塞23、24之間的最大間隔。
請再看圖1,上述主缸M的后部輸出口27,通過液壓調節(jié)器60連接在右前輪用車輪制動器B1和左后輪用車輪制動器B2上,而前部輸出口28,通過液壓調節(jié)器60連接在左前輪用車輪制動器B3和右后輪用車輪制動器B4上。而且,液壓調節(jié)器60是以往公知的裝置,它能自由地控制從后部及前部輸出口27、28輸出的制動液壓,在制動操作時,能夠實行防抱死制動控制,并且在非制動操作狀態(tài)下,能夠實行牽引力控制等自動制動控制。
圖3中,液壓增壓器13具有下列部件圓筒形背壓活塞64,讓前端朝向增力液壓工作室22并能夠滑動地容納在殼體15的本體17中;調壓閥裝置65,由增壓閥106和減壓閥107構成,并安裝在背壓活塞64的內部;控制活塞66,使基于連接在上述增力液壓工作室22上的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液壓的反作用力,與來自制動踏板11的制動操作輸入互相平衡,并使上述調壓閥裝置65進行調壓工作;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安裝在上述調壓閥裝置65與控制活塞66之間,根據上述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液壓產生的反作用力施加在控制活塞66上;以及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安裝在上述背壓活塞64與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之間,當制動踏板11的制動操作輸入變大時,把液壓產生源12輸出的液壓和由反作用彈簧112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與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產生的反作用力加在一起,施加在上述控制活塞66上。
在構成殼體15的一部分并與缸體16的后部同軸地結合的本體17上設有大直徑孔69,和直徑比大直徑孔69小的中直徑孔71。大直徑孔69使上述缸體16的后端、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以液密的方式從前端側嵌合,而中直徑孔71在與大直徑孔69的后端之間形成環(huán)狀的臺階部70,并且同軸地與大直徑孔69的后端連接。在本體17后端上的向內凸緣部17a,限定中直徑孔71的后端,并形成直徑比上述中直徑孔71小的小直徑孔72。
在把板簧73安裝在隔離器18與第一套筒19之間的狀態(tài)下,把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大直徑孔69中,并且由主缸M上的缸體16的后端與上述臺階部70所夾持。而且,借助于板簧73所產生的彈力,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在吸收相對于缸體16的后端與臺階部70之間的距離的尺寸公差的同時,被可靠地固定在本體17的前部。
上述隔離器18是短圓筒形的部件,在其內周上形成直徑比主缸M上的缸體16的第一缸孔21稍微小一點的第二缸孔74,而第一套筒19是形成直徑與第一缸孔21相同的第三缸孔75的圓筒形部件。還有,第二套筒20是帶臺階的圓筒形部件,它具有形成為一體的如下部分嵌合在本體17的大直徑孔69中的大直徑部20a;以及形成直徑比第二缸孔74的直徑稍微小一點的第四缸孔76并從大直徑部20a向后方延伸的小直徑部20b,大直徑部20a的后端抵接在臺階部70上。而且,借助于以液密方式嵌合并固定在本體17內的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從前方側依次形成了與第一缸孔21同軸的第二~第四缸孔74、75、76。
上述背壓活塞64具有下列形成一體的部分嵌合在第二缸孔74中能夠滑動的前側小直徑部64a;后側小直徑部64b,具有比前側小直徑部64a的直徑稍微小一點的外徑,并且能夠滑動地嵌合在外徑比前側小直徑部64a小一些的第四缸孔76中;以及中間大直徑部64c,連接前側小直徑部64a與后側小直徑部64b之間,并且以有間隙的狀態(tài)插入第三缸孔75中,中間大直徑部64c形成為直徑比前側小直徑部64a和后側小直徑部64b的直徑大的、帶有臺階的圓筒形。
在本體17上,從前方隔開間隔地依次設有下列部分連接口77,其在與主缸M的缸體16和隔離器18之間相對應的位置上,在大直徑孔69的內面開口;輸入口78,其在與隔離器18和第一套筒19之間相對應的位置上,在大直徑孔69的內面上開口;輸出口79,其在第一套筒19的軸向中間部,在大直徑孔69的內面上開口;以及釋放口80,其在中直徑孔71的前部內面上開口。
如圖1所示,在上述輸入口78上連接著液壓產生源12,該液壓產生源12具有下列部分把工作液體從儲液室31的第三儲液室31c中抽吸上來的泵81;連接在這臺泵81的排出口側的蓄能器(accumulator)82;液壓傳感器83,用于檢測蓄能器82的液壓,并控制上述泵81的工作,從液壓產生源12向輸入口78供應高壓的一定液壓。此外,釋放口80連接在儲液室31的第三儲液室31c上。
在本體17中的大直徑孔69的內面上,設有使得連接口77的內端敞開的環(huán)狀凹部86;使得輸入口78的內端敞開的環(huán)狀凹部87;和使得輸出口79的內端敞開的環(huán)狀凹部88。分別從兩側密封這些環(huán)狀凹部86、87、88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即O形密封圈89、90、91、92,安裝在主缸M的缸體16、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的外周上。即,從兩側密封環(huán)狀凹部86的O形密封圈89、90安裝在缸體16與隔離器18的外周上,并與大直徑孔69的內面彈性接觸;與上述O形密封圈90之間夾著環(huán)狀凹部87的O形密封圈91,安裝在第一套筒19的外周上,并與大直徑孔69的內面彈性接觸;與上述O形密封圈91之間夾著環(huán)狀凹部88的O形密封圈92,安裝在第二套筒20的大直徑部20a的外周上,并與大直徑孔69的內面彈性接觸。
可是,在把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合在大直徑孔69中的過程中,安裝在第二套筒20外周上的O形密封圈92必須越過環(huán)狀凹部86~88,安裝在第一套筒19的外周上的O形密封圈91必須越過環(huán)狀凹部86、87,而安裝在隔離器的18外周上的O形密封圈90必須越過環(huán)狀凹部86,而當三個O形密封圈90~92中的多個,即至少兩個同時通過環(huán)狀凹部86~88中的多個嵌入方向的前緣時,在嵌入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時必須施加很大的力量,而且,當施加過大的力時,還會損傷O形密封圈90~92,會對組裝性能產生不好的影響。
因此,在沿著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的嵌入本體17的方向上,各環(huán)狀凹部86~88的前緣相互間的間隔L1、L2的尺寸要設定為,在把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上述本體17時,避免多個上述O形密封圈90~92同時通過各環(huán)狀凹部86~88的前緣的值。在本實施例中,環(huán)狀凹部86、87的上述前緣相互間的間隔L1設定為,小于O形密封圈90、91相互之間的間隔L3,而環(huán)狀凹部87、88的上述前緣相互之間的間隔L2設定為,小于O形密封圈91、92相互之間的間隔L4。
請一并參照圖4,背壓活塞64的前側小直徑部64a,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隔離器18的第二缸孔74中并能夠滑動。背壓活塞64的中間大直徑部64c,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第一套筒19的第三缸孔75中并能夠滑動,在前側小直徑部64a的外周與第一套筒19的內周之間,形成環(huán)狀通道93,在隔離器18與第一套筒19之間,形成與環(huán)狀通道93連通的流道94,通過這條流道94,與輸入口78連通的環(huán)狀凹部87與上述環(huán)狀通道93連通。
而且,上述環(huán)狀通道93的前后兩側,用安裝在隔離器18與背壓活塞64之間的環(huán)形密封部件,即O形密封圈95,和安裝在第一套筒19與背壓活塞64之間的環(huán)形密封部件,即O形密封圈96來密封。O形密封圈95安裝在隔離器18的內周,即第二缸孔74的內面上,能夠彈性地與背壓活塞64上的前側小直徑部64a的外周滑動接觸,而O形密封圈96安裝在背壓活塞64上的中間大直徑部64c的外面上,能夠彈性地與第一套筒19的內周,即第三缸孔75的內面接觸。
請一并參照圖5,在第二套筒20上的小直徑部20b的內周,即第四缸孔76的內面上,安裝著彈性地與背壓活塞64上的后側小直徑部64b的外周接觸的O形密封圈97。另一方面,在第一和第二套筒19、20上,設有外端與環(huán)狀凹部88連通的流道98,環(huán)狀凹部88與輸出口79連通并設在本體17的內面上。在第一和第二套筒19、20之間,在第一套筒19的內周與第二套筒20的小直徑部20b的內周上,形成了通向上述流道98的環(huán)狀凹部99,該環(huán)狀凹部99的前后兩側,用上述O形密封圈96、97密封。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環(huán)形止擋件(stopper)100抵接在本體17的向內凸緣部17a上,在保持器102與第二套筒20之間,設有被壓縮的圍繞著背壓活塞64的后半部的螺旋彈簧103,保持器102的內周從前方側抵接并卡合在擋環(huán)101上,該擋環(huán)101安裝于背壓活塞64的后側小直徑部64b上的后端部的外周上,借助于這個彈簧103的彈力,對背壓活塞64施加朝向后方彈力。于是,上述擋環(huán)101抵接在止擋件100上的位置,就是背壓活塞64后退的極限,上述止擋件100抵接在本體17的向內凸緣部17a上,而處于后退極限的背壓活塞64的前端,在朝向增力液壓工作室22的同時,還抵接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的后部主活塞23背面的外周緣部的全部上,在此狀態(tài)下,后部主活塞23也成了后退的極限。
如圖4明確表示的,在主缸M的缸體16后端的上部,設有沿著半徑方向延伸的凹槽138,以便在與抵接在該缸體16后端上的本體17的前端之間形成通道137。上述通道137使與連接口77連通的環(huán)狀凹部86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之間連通。此外,在后部主活塞23的后端,在與抵接在該主活塞23的后端上的背壓活塞64的前端之間,設有凹槽140,這條凹槽形成把增力液壓導向主活塞23的背面與背壓活塞64的前端之間的通道139。該凹槽140形成為,沿著后部主活塞23上的一條直徑線延伸,并與設置在后部主活塞23上的通孔44的軸線,即與擋銷43的軸線平行。
于是,連接口77通過環(huán)狀凹部86和通道137,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連通,而上述通道139,在背壓活塞64抵接在后部主活塞23上的狀態(tài)下,起到把增力液壓工作室22的液壓作用在后部主活塞23與背壓活塞64之間的作用。
在本體17內部的第二套筒20與向內凸緣部17a之間,形成了容納上述彈簧103并包圍著背壓活塞64的彈簧室104,這個彈簧室104與釋放口80連通。此外,彈簧室104與通向輸出口79的環(huán)狀凹部99之間,用O形密封圈97密封。
在背壓活塞64的軸向中間部內面上,設有與其成為一體的,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向內凸緣部64d,在向內凸緣部64d的內周上,形成了與背壓活塞64同軸的通孔108。在上述向內凸緣部64d的前方,帶有臺階的圓筒形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能夠滑動地嵌合在背壓活塞64中,而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又同軸地且能夠相對滑動地嵌合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中。
此外,前面朝向增力液壓工作室22的端壁部件109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背壓活塞64的前端部上,從前方抵接并卡合在該端壁部件109的外周部上的擋環(huán)110安裝在背壓活塞64的前端部內周上。還有,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端,安裝有過濾器111,這種過濾器111在周向上有許多開口部128、…,并且在呈有底筒形的過濾器框架127的內面上設有網狀部件129。通過設置在該過濾器111與上述端壁部件109之間的被壓縮的反作用彈簧112的彈力,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受到從前方抵接在向內凸緣部64d上的一側的作用力。
于是,就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與過濾器111,以及上述端壁部件109之間,在背壓活塞64內形成了輸入室113。這個輸入室113通過設置在背壓活塞64上的連通孔114,與環(huán)狀通道93連通。即,來自液壓產生源12的高壓工作液體導入輸入室113中,在端壁部件109的外周上,安裝有對輸入室113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之間進行密封并與背壓活塞64的內周彈性接觸的O形密封圈115。
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中間部內面上,設有朝向前方的環(huán)狀臺階部68a,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部,以抵接在上述臺階部68a上的方式嵌合有帶有臺階的圓筒形閥座部件117,閥座部件117在外周上具有與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內周彈性接觸的O形密封圈116,在閥座部件117的前方,在安裝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內周上的擋環(huán)118與閥座部件117之間,設有板簧119。這樣,閥座部件117便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并固定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部,并通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支承在背壓活塞64上。
另一方面,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在外周上具有與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后部內周彈性接觸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120,并且能夠滑動地嵌合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部。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內,形成有朝向上述閥座部件117的背面并朝向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的增力液壓產生室121。此外,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外周和背壓活塞64的內周之間,形成有環(huán)狀室122,增力液壓產生室121通過設置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上的連通孔123與環(huán)狀室122連通。還有,在背壓活塞64中的中間大直徑部64c上,設有使環(huán)狀室122與環(huán)狀凹部99連通的連通孔124,而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則通過連通孔123、環(huán)狀室122、連通孔124、環(huán)狀凹部99和流道98與輸出口79連通。而且,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外周上,安裝有前后夾著環(huán)狀室122并與背壓活塞64的內周彈性接觸的O形密封圈125、126。
在圖6中,控制活塞66是在前端具有端壁66a的有底圓筒形部件,它在形成本體17的后端的向內凸緣部17a的小直徑孔72中,能夠滑動地嵌合,并且同軸地插入背壓活塞64后側的小直徑部64b中。而且,在向內凸緣部17a的內周,即小直徑孔72的內面上,安裝有與控制活塞66的外周彈性接觸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130,在控制活塞66的外面上,在整個周面上設有形成為一體的限制凸部131,這個限制凸部131通過從前方側抵接并嵌合在上述向內凸緣部17a的內周緣部,來限制控制活塞66的后退極限。
在向內凸緣部64d的后方,在背壓活塞64與控制活塞66之間,形成有釋放室132,這個釋放室132通過設置在止擋件100上的連通孔133與彈簧室104連通。即,釋放室132通過連通孔133、彈簧室104和釋放口80,與儲液室31上的第三儲液室31c連通。
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具有貫穿上述通孔108并向后方延伸的延長筒部67a,該延長筒部67a與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形成為一體并同軸,該延長筒部67a的后端始終都抵接在上述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此外,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容納有能產生彈力的彈簧134,該彈簧對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后端,即對上述延長筒部67a的后端施加使其與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接觸的彈力。
此外,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上,設有同軸地圍繞著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延長筒部67a并穿過上述通孔108的延長筒部68b,該延長筒部68b與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形成為一體且同軸。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抵接在背壓活塞64的向內凸緣部64d上而處于后退極限位置上的狀態(tài)下,雖然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上的延長筒部68b的后端配置成,位于抵接在背壓活塞64的向內凸緣部64d上而被固定在該背壓活塞64上的板狀止擋件(sheet stopper)135的后方,但位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延長筒部67a的后端前方。
因此,當控制活塞66相對于背壓活塞64前進時,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就與控制活塞66一起前進,當由制動踏板11施加的制動操作輸入增大,而使控制活塞66的前進移動量達到預定數值以上時,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后端便抵接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
請再看圖4,增壓閥106是由沿著控制活塞66的軸向排列的第一及第二閥門裝置141、142所構成的,它們根據從制動踏板11輸入的制動操作輸入的增大而依次打開。增壓閥106具有這樣的結構第二閥門裝置142的密封直徑大于第一閥門裝置141的密封直徑,而第二閥門裝置142在從已經打開的第一閥門裝置141流過來的流量達到最大之前,就開始打開。
第一閥門裝置141由下列部件構成前端設有第一閥座143的圓筒形滑動部件144;保持器146,在內部形成與通向液壓產生源12的輸入室113連通的閥室145;閥芯147,能落座在朝向閥室145內部的上述第一閥座143上,并且能夠滑動地嵌合在上述保持器146中;第一閥簧148,對該閥芯147施加使其落座在第一閥座上作用力,并且設置在保持器146與閥芯147之間;推壓桿149,能抵接在閥芯147上,連接在控制活塞66上并與其聯動,插入上述滑動部件144中,并且能沿著軸向作相對移動。
此外,第二閥門裝置142由下列部件構成作為與第一閥門裝置141的共同結構元件而設置在上述滑動部件144上的閥部150;帶有臺階的圓筒形閥座部件117,使上述滑動部件144能夠滑動地嵌合在其中,并且在前端設有第二閥座151;作為與第一閥門裝置141的共同結構元件的上述保持器146;第二閥簧152,對該閥部150施加使其落座在第二閥座151上的作用力,并且設置在保持器146與上述滑動部件144之間;推壓桿149,其為與第一閥門裝置141的共同結構元件。
滑動部件144和閥座部件117是構成被插入裝置156的部件,在滑動部件144能夠滑動地嵌合在閥座部件117中的狀態(tài)下,被插入裝置156插入并支承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中,由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能夠滑動地嵌合在背壓活塞64中,因此被插入裝置156就能插入并支承在背壓活塞64中。
上述保持器146通過壓入被安裝在構成被插入裝置156的一部分的閥座部件117的前端部外周上。在該保持器146內形成有朝向滑動部件144前端的第一閥座143以及閥座部件117前端的第二閥座151的閥室145。此外,在保持器146的前部,設有與其成為一體的形成為有底圓筒狀的導向筒部146b,在該導向筒部146b的前端,設有在中央部具有與輸入室113連通的開放孔153的端壁146a。第一閥門裝置141的閥芯147是通過在能夠滑動地嵌合在導向筒部146b中的滑動部件154的后部,固定能落座在第一閥座143上的球體155而構成的。即,閥芯147能夠滑動地嵌合在保持器146中,而第一閥簧148壓縮設置在上述端壁146a與滑動部件154之間。
在滑動部件144上,設有與其同軸的如下部分前端在第一閥座143的中央部開口的第一閥孔157;滑動孔158,直徑比第一閥孔157大,前端與第一閥孔157連通,并且后端敞開。另一方面,在閥座部件117上,設有與其同軸的如下部分前端在第二閥座151的中央部開口的第二閥孔159;以及滑動孔160,直徑與第二閥孔159相同,前端與第二閥孔159連通,后端敞開。滑動部件144同軸地貫穿第二閥孔159并能夠滑動,并且能夠滑動地嵌合在滑動孔160中。
推壓桿149將其前端部配置在第一閥孔157內,并能夠滑動地嵌合在滑動部件144的滑動孔158中。在閥座部件117內,在上述推壓桿149上設有與其形成為一體的推壓凸緣部149a,該推壓凸緣部149a能夠抵接在滑動部件144的后端并推壓該滑動部件144向前方移動。在閥座部件117上設有與其形成為一體的限制凸緣部117a,限制凸緣部117a從滑動孔160的后部內面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并且通過從后方抵接在上述推壓凸緣部149a上,以限制推壓桿149的后退極限。
在上述推壓凸緣部149a前方,在推壓桿149上,設有與滑動孔158的內面滑動接觸的滑動部149b。在該滑動部149b的前方側,該推壓桿149形成為直徑減小,并且其與滑動部件144的內面之間形成環(huán)狀室163。
于是,如圖7所示,在通過推壓桿149的前端推壓閥芯147,使得該閥芯147離開第一閥座143時,閥室145便與上述環(huán)狀室163連通。而且,在推壓凸緣部149a抵接在限制凸緣部117a上的狀態(tài)下,推壓桿149的前端與閥芯147之間的距離,小于滑動部件144的后端與推壓凸緣部149a之間的距離,所以,當推壓桿149前進時,閥芯147在離開第一閥座143之后,由于推壓桿149仍繼續(xù)前進,于是,推壓凸緣部149a便向前方推壓滑動部件144。
第二閥門裝置142的閥部150是在第一閥座143后方設置在滑動部件144上的部件,它能落座在第二閥座151上,該閥部150的密封直徑比閥芯147落座在第一閥座143上時的密封直徑大。因此,如圖8所示,在第一閥門裝置141打開之后,推壓桿149仍繼續(xù)前進,滑動部件144向前方被推壓,從而閥部150離開第二閥座151,第二閥門裝置142便打開。
在閥座部件117的滑動孔160的內面,設有許多將其后端向閥座部件117的后端開放的流通槽161…,在滑動部件144上設有使上述環(huán)狀室163與各流通槽161…連通的許多連通孔164…。
因而,閥座部件117中的滑動孔160和許多流通槽161…便形成了流通通道162,當第一閥門裝置141打開時,從閥室145流入環(huán)狀室163的工作液體,便通過連通孔164…再經過流通通道162并流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側,而當第二閥門裝置142打開時,閥室145內的工作液體,便經過流通通道162內并流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側。
另外,雖然在保持器146的側壁上,設置了許多使通向液壓產生源12的輸入室113與閥室145連通的連通孔165…,但是,這些連通孔165…都設置在保持器146的側壁上,相對于第一閥門裝置141中的閥芯147的在第一閥座143上的落座位置位于與閥芯147相反的一側,即后方側。
上述推壓桿149的后部突入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內,推壓桿149能夠滑動地嵌合在圓盤形整流部件168的中央部。因而,整流部件168便通過抵接在閥座部件117的朝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面上,能夠關閉上述流通通道162的通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開口端,只用推壓桿149,就能引導整流部件168的軸向移動。而且,上述流通通道162的朝向整流部件168的面,形成平坦面168a。
請參閱圖5,在上述整流部件168的后方,在推壓桿149上,還壓入并固定有彈簧支承部件169,而彈簧170壓縮設置在整流部件168與彈簧支承部件169之間。另一方面,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與上述推壓桿149同軸并插入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在嵌合并抵接在該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部上的保持器171與整流部件168之間,設有受到壓縮的彈簧134。于是,雖然整流部件168通過彈簧134、170所產生的彈力而受到向閥座部件117一側的作用力,但是,彈簧134、170的彈力被設定成這樣的程度范圍內,即通過打開第一閥門裝置141,并根據來自液壓產生源12的液壓作用在流通通道162上,能夠使整流部件168離開閥座部件117。
嵌合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部的保持器171,在與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之間形成閥室172。在保持器171上設有許多連通增力液壓產生室121與閥室172的連通孔173…。此外,在保持器171的中央部上設有圓筒形的導向筒部174,推壓桿149的后端部能夠滑動地嵌合在該導向筒部174中。此外,在朝向閥室172的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上設有閥座175,在推壓桿149的后端上,設有做成半球形的、能落座在閥座175上的閥部176。
減壓閥107由上述閥座175和能落座在該閥座175上的上述閥部176構成。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設有同軸的下列部分在上述閥座175的中央部開口的閥孔177;釋放通道178,直徑比閥孔177的直徑大,其前端與閥孔177連通,并且一直延伸到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后端。由于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始終抵接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后端上,因此釋放通道178的后端實際上是關閉的。
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中間部設有許多將內端與上述釋放通道178連通的連通孔179…,當減壓閥107打開時,來自釋放通道178的工作液體通過上述連通孔179…、臨時儲存室180和節(jié)流孔181,向釋放室132流動。
上述臨時儲存室180在第一和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7、68之間形成,它在朝向后方側并設置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外周上的環(huán)狀臺階部67b,和與該臺階部67b對置并朝向前方而設置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內周上的環(huán)狀臺階部68c之間,形成為圍繞著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環(huán)狀。
此外,上述節(jié)流孔181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的延長筒部67a的外周與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延長筒部68b的內周之間形成,借助于在延長筒部67a的外周與延長筒部68b的內周之間設置只有公差大小的環(huán)狀間隙,以形成上述節(jié)流孔181。
而且,連通孔179…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設置成,至少在減壓閥107從關閉狀態(tài)開始打開的時候,位于與臨時儲存室180相對應的位置上。
在這種液壓增壓器13中,從制動踏板11輸入的制動操作輸入,通過行程模擬器14輸入給控制活塞66中,再從控制活塞66對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作用向著前方的推壓力。于是,在控制活塞66相對于背壓活塞64的在前進方向上的移動量不到預定值的狀態(tài)下,只有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抵接在控制活塞66上,利用閥部176隨著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進落座在閥座175上,減壓閥107關閉,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和釋放室132之間被阻斷,控制活塞66、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和推壓桿149繼續(xù)前進。隨著推壓桿149的前進,在增壓閥106中,首先閥芯147離開滑動部件144前端的第一閥座143,第一閥門裝置141打開,接著,通過推壓桿149的繼續(xù)前進,推壓桿149便推壓滑動部件144,閥部150離開第二閥座151,第二閥門裝置142打開。
此外,在減壓閥107關閉的狀態(tài)下,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液壓作用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由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和控制活塞66后退,以使從制動踏板11輸入的制動操作輸入與基于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液壓力平衡,因此在減壓閥107打開的同時,增壓閥106關閉,通過這種增壓閥106與減壓閥107的反復的開閉,來自液壓產生源12的輸出液壓被調節(jié)到與從制動踏板11輸入的制動操作輸入相對應的增力液壓,然后作用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上。此外,當控制活塞66相對于背壓活塞64在前進方向上的移動量達到預定值以上時,除了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以外,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也抵接在控制活塞66上,這樣,在借助于輸入室113的液壓向后方推壓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液壓力的基礎上,加上作為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彈簧112的彈力,因此作用在控制活塞66上的反作用力增大了。
請參閱圖1,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連通并設置在本體17上的連連接口77,通過常閉式自動制動加壓用線性電磁閥184連接在液壓產生源12上,并且還通過常閉式再生協(xié)調用減壓線性電磁閥185連接在儲液室31的第三儲液室31c上。即,在增力液壓工作室22與液壓產生源12之間,設有常閉式自動制動加壓用線性電磁閥184,在增力液壓工作室22與儲液室31之間設有常閉式再生協(xié)調用減壓線性電磁閥185。
此外,與增力液壓產生室121連通的輸出口79,通過串聯連接的常開式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和常開式再生協(xié)調用加壓線性電磁閥187,連接在上述連接口77上。第一單向閥188與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并聯連接,并且允許工作液體從上述輸出口79向連接口77側流動,而第二單向閥189則與上述再生協(xié)調用加壓線性電磁閥187并聯連接,并且允許工作液體從上述連接口77向上述輸出口79側流動。
即,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之間,設有與第一單向閥188并聯的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以及與第二單向閥189并聯連接的再生協(xié)調用加壓線性電磁閥187。
而且,在輸出口79與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之間,連接著制動操作量檢測用液壓傳感器190,在再生協(xié)調用加壓線性電磁閥187與連接口77之間,連接著自動制動反饋控制用液壓傳感器191。
這樣,由于在液壓產生源12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之間,設有常閉式自動制動加壓用線性電磁閥184,而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之間,設有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和第一單向閥188,第一單向閥188與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并聯連接,并且容許制動液體從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向增力液壓工作室22側流動,所以,即使在制動踏板11沒有操作的時候,即,在調壓閥裝置65不工作的時候,也能通過控制自動制動加壓用線性電磁閥184和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開閉,來調節(jié)增力液壓工作室22的液壓,就能夠進行使制動液壓作用在處于非制動狀態(tài)下的車輪制動器B1~B4上的自動制動控制。而且,在自動制動時,在自動制動減壓用線性電磁閥186關閉的狀態(tài)下,通過操作制動踏板11,調壓閥裝置65便工作,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產生的液壓高于增力液壓工作室22的液壓時,就能通過第一單向閥188使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的液壓作用在增力液壓工作室22上,從而與平常制動操作時一樣,能夠使主缸M工作。
此外,由于在增力液壓工作室22與儲液室31之間,設有常閉式再生協(xié)調用減壓線性電磁閥185,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之間,設有常開式再生協(xié)調用加壓線性電磁閥187和第二單向閥189,第二單向閥189與再生協(xié)調用的加壓線性電磁閥187并聯并允許制動液體從增力液壓工作室22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流動,所以,在制動操作狀態(tài)下再生時,通過控制再生協(xié)調用加壓線性電磁閥187和再生協(xié)調用減壓線性電磁閥185開閉,來調節(jié)增力液壓工作室22的液壓,就能夠使得與平常的制動時相比處于偏置狀態(tài)的制動液壓從主缸M輸出,在再生協(xié)調用加壓線性電磁閥187關閉時,制動踏板11恢復原位時,就能使增力液壓工作室22的液壓通過第二單向閥189向儲液室31側釋放出去。
請參閱圖6,行程模擬器14裝在控制活塞66內,它具有下列部件輸入活塞194,作為輸入部件,在與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之間形成行程液體室193,并以液密方式且能夠軸向滑動地嵌合在控制活塞66中;彈性裝置195,容納在行程液體室193中,安裝在該輸入活塞194與上述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之間。
輸入活塞194,能夠滑動地嵌合在控制活塞66的后部,并借助于安裝在控制活塞66后端部上的擋環(huán)196被限制其后退極限位置,連接在制動踏板11上的輸入桿197的前端部以頭部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在輸入活塞194上。即,根據制動踏板11的操作產生的制動操作力,通過動力輸入桿197輸入給輸入活塞194,輸入活塞194便根據這種制動操作力的輸入而前進。而且,在輸入活塞194的外周上安裝有與控制活塞66的內周滑動接觸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198。
彈性裝置195是彈性體199和金屬制的螺旋彈簧200隔著能夠滑動地容納在控制活塞66中的滑動部件201串聯連接而成的裝置,彈性體199通過橡膠等彈性材料形成為筒狀,螺旋彈簧200的彈力載荷設定得比彈性體199小。彈性體199設置在滑動部件201與輸入活塞194之間,螺旋彈簧200設置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與滑動部件201之間。
而且,彈性體199和螺旋彈簧200是在輸入活塞194與控制活塞66之間串聯安裝,并且在制動踏板11的制動操作初期,使螺旋彈簧200產生的彈力作用在控制活塞66上,通過滑動部件201抵接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在螺旋彈簧200的彈力對控制活塞66的作用結束之后,彈性體199才開始彈性變形。
此外,螺旋彈簧200的設定載荷應該設定成,小于與螺旋彈簧200串聯連接的其它彈性部件的設定載荷,以使其產生前后方向的彈力。在本實施例中,設定為小于彈簧134的設定載荷,彈簧134隔著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與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而串聯連接在螺旋彈簧200上,并收容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
與控制活塞66同軸并穿過彈性體199的導向軸202的前端部,壓入滑動部件201的中央部,這根導向軸202的后端部則能夠滑動地嵌合在輸入活塞194中。即,在輸入活塞194的中央部,同軸地設有滑動孔203和有底孔204,滑動孔203使導向軸202的后端部能夠滑動地嵌合,有底孔204的直徑做得比該滑動孔203大,并且將其前端連接在滑動孔203的后部,而其后端是封閉的。導向軸202的后端部隨著輸入活塞194相對于導向軸202向前方作相對移動而突入有底孔204中。
在控制活塞66的前端的端壁66a上穿設有許多通孔205…,許多通孔205…使得與該端壁66a的前面對置的釋放室132與行程液體室193連通,并且離控制活塞66中心的距離相同,工作液體通過這些通孔205…導入控制活塞66內的行程液體室193中。
上述各通孔205…在控制活塞66前進到超過預定的前進行程時,就被固定在背壓活塞64上的板狀止擋件135所關閉。這個板狀止擋件135是由保持器206和保持在該保持器206上的彈性密封部件207構成的,保持器206通過把它的外周壓入背壓活塞64上的后側小直徑部64b的內周中,抵接在向內凸緣部64d上,從而固定在背壓活塞64上。
在圖9中,保持器206是用具有剛性的材料,例如用金屬形成為環(huán)狀的部件,它具有形成為一體的下列部分從后方抵接在上述向內凸緣部64d上的環(huán)狀板部206a;內筒部206b,圍繞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延長筒部68b而形成為圓筒形,并且前端連接在環(huán)狀板部206a的內周部上;外筒部206c,形成為同軸地圍繞著該內筒部206b的圓筒狀,前端連接在上述環(huán)狀板部206a的外周部上。外筒部206c壓入背壓活塞64中,在上述延長筒部68b與內筒部206b之間形成環(huán)狀的微小間隙208。
彈性密封部件207是具有內外雙重圓筒形唇部207a、207b的部件,它通過沿著上述控制活塞66半徑方向,并在上述通孔205…的內側和外側與端壁66a的前面接觸,從而把各個通孔205…堵塞。唇部207a、207b插入內筒部206b和外筒部206c之間而被燒結接合在保持器206上,而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沒有抵接在其上的自然狀態(tài)下,上述唇部207a、207b的一部分從保持器206向控制活塞66側突出。
而且,從彈性密封部件207的唇部207a、207b與端壁66a接觸的狀態(tài)開始,控制活塞66繼續(xù)前進時,保持器206上的內筒部206b和外筒部206c就能在彈性密封部件207的外側抵接在上述端壁66a的前面而能夠獲得金屬接觸,沿著控制活塞66的半徑方向,在通孔205…的內側和外側與端壁66a的前面接觸的上述唇部207a、207b的半徑方向外方,外筒部206c與端壁66a的前面接觸,而在上述唇部207a、207b半徑方向的內側,內筒部206b與端壁66a的前面接觸。
此外,在保持器206的背面,即,在環(huán)狀板部206a和外筒部206c的外面上設有連通槽209,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與彈性密封部件207的唇部207a、207b接觸的狀態(tài)下,連通槽209使保持器206的內側與釋放室132中的控制活塞66的外側部連通。
即,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與彈性密封部件207的唇部207a、207b接觸的狀態(tài)下,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延長筒部68b也與上述端壁66a接觸,保持器206與延長筒部68b之間便通過微小間隙208和連通槽209,與釋放室132中的控制活塞66的外側部分連通,從而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與彈性密封部件207接觸的狀態(tài)下,彈性密封部件207的內側的保持器206的后部所面對的空間,就不會隨著控制活塞66的后退而變?yōu)樨搲海阅鼙3执髿鈮毫Α?br> 還是在圖6中,控制活塞66形成為有底圓筒形,并且在輸入活塞194前方側,使其內周面的一部分作為錐面210而隨著靠近前方直徑逐漸變小。在本實施例中,控制活塞66的靠前的前半部分形成為把內周面做成錐面210的錐形筒部66b。
滑動部件201在上述錐面210的前方能夠滑動地容納在控制活塞66內。此外,安裝在滑動部件201與輸入活塞194之間的彈性體199形成為圓筒形,它根據伴隨輸入活塞194的前進動作的軸向壓縮力的作用而發(fā)生彈性變形,并且根據上述軸向壓縮力的增大,通過上述錐面210的限制,阻止從前部開始依次變形,在沒有載荷作用的狀態(tài)下,呈軸向全長上的外徑都相同的圓筒形。
另外,嵌合在輸入活塞194中,而其后端部被支承在該輸入活塞194上的導向軸202形成圓筒形,在其軸向的全長上具有同軸的釋放通道211。在輸入活塞194上,在裝有密封部件198部分的前部,沿著輸入活塞194的半徑方向設有多個的通道212…,這些通道212…的內端在與釋放通道211連通的有底孔204上開口。于是,各條通道212…和上述有底孔204,使得在行程液體室193中的彈性體199與控制活塞66之間與導向軸202的釋放通道211連通。
此外,在滑動部件201上,還設有與上述釋放通道211的前端同軸地連通的釋放通道213。在滑動部件201抵接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時,為了避免由端壁66a堵塞釋放通道213,在滑動部件201的前端面上設置了許多沿著半徑方向的凹槽214…。
借助于這種結構,當控制活塞66前進時,在通孔205…被板狀止擋件135所關閉而使行程液體室193達到液壓鎖定狀態(tài)之前,控制活塞66內的彈性體199與控制活塞66之間,便通過通道212…、有底孔204、釋放通道211、213、凹槽214及通孔205…與釋放室132連通。即,在把工作液體密封在控制活塞66內部之前的控制活塞66的前進行程中,彈性體199與控制活塞66之間與釋放室132,即與儲液室31連通。
在連接在制動踏板11上的輸入桿197上,安裝著覆蓋控制活塞66從本體17突出來的凸出部的保護罩215的后端部,這個保護罩215的前端部安裝在本體17的后端部上。而且,在本體17的后端部上,設有使保護罩215內部連通到外部去的釋放通道216。
接著,說明本實施例的作用。串聯型主缸M由能夠滑動地容納在其缸體16中的下列部分構成背面朝向增力液壓產生室22的后部主活塞23,和前部主活塞24,在與后部主活塞23之間形成后部輸出液壓室25,并且其前面朝向前部輸出液壓室26。在與上述缸體16一起構成殼體15并連接在缸體16上的本體17中,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并固定著下列部分短圓筒形的隔離器18;圓筒形第一套筒19,與該隔離器18之間形成流道94,并配置在隔離器18的后方;配置在第一套筒19后方的帶有臺階的圓筒形第二套筒20。此外,在液壓產生源12的液壓失效時,能直接推壓后部主活塞23的背壓活塞64,在與第一套筒19的內周之間形成與上述流道94連通的環(huán)狀通道93,并且能夠滑動地嵌合在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上。密封環(huán)狀通道93前側的O形密封圈95安裝在隔離器18的內周上,并且與背壓活塞64的外周彈性接觸。密封環(huán)狀通道后側的O形密封圈96安裝在背壓活塞64的外周上,并與第一套筒19的內周彈性接觸。
因此,即使背壓活塞64前進時直接推壓后部主活塞23,密封背壓活塞64與隔離器18之間的O形密封圈95也不會移動,因此,能把隔離器18的軸向長度設定得很短,能夠縮短殼體15的軸向長度,從而能有助于縮短車輛用制動裝置整體的軸向長度。
此外,由于第一套筒19形成為其內徑比隔離器18的內徑大,并且在軸向的全長上具有相同的內徑,而背壓活塞64形成為帶有臺階的圓筒形,并且具有如下部分前側小直徑部64a,在與第一套筒19的內周之間形成環(huán)狀通道93,并能夠滑動地嵌合在隔離器18中;和中間大直徑部64c,直徑形成為比前側小直徑部64a大,并能夠滑動地嵌合在第一套筒19中,所以能很容易地形成環(huán)狀通道93。
在本體17的內周上設有使連接口77的內端敞開的環(huán)狀凹部86;使輸入口78的內端敞開的環(huán)狀凹部87;和使輸出口79的內端敞開的環(huán)狀凹部88,在主缸M的缸體16、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的外周上,安裝了分別從兩側密封這些環(huán)狀凹部86、87、88的O形密封圈89、90、91、92,但是,在沿著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本體17的方向上,各個環(huán)狀凹部86~88的前緣相互之間的間隔L1、L2的值設定成,在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上述本體17時,能避免上述多個這些O形密封圈90~92的前緣同時通過這些環(huán)狀凹部,在本實施例中,把環(huán)狀凹部86、87的上述前緣相互之間的間隔L1設定為小于O形密封圈90、91相互之間的間隔L3,把環(huán)狀凹部87、88的上述前緣相互之間的間隔L2設定為小于O形密封圈91、92相互之間的間隔L4。
通過設定這種上述間隔L1~L4,在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并組裝在本體內的過程中,在三個O形密封圈90~92中的至少兩個不會同時通過環(huán)狀凹部86~88中的多個嵌入方向上的前緣,嵌入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時就不需要很大的力量。由于不必施加很大的力量就能把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所以不會損傷O形密封圈90~92,并且能夠容易把隔離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并安裝在本體17中,從而能夠提高組裝性能。
此外,由于背壓活塞64是借助于回位彈簧103受到通過止擋件100抵接在向內凸緣部17a上的后退極限側作用力的部件,回位彈簧103被壓縮設置在第二套筒20與安裝在背壓活塞64后部的保持器102之間,并圍繞著背壓活塞64的后半部,所以主缸M側的后部回位彈簧29就不需要產生對背壓活塞64施加后退極限側的彈力。
因此,由于為使后部主活塞23前進,只要把超過較小彈力的液壓作用在增力液壓工作室22上就可以了,所以在制動操作的初期,不會延遲主缸M的開始工作,通過把對背壓活塞64施加后退極限側作用力的回位彈簧103的彈力設定得比較大,就能夠使背壓活塞64在啟動后可靠地回到其后退的極限位置上。
此外,由于液壓增壓器13具有的控制活塞66形成為與背壓活塞64分開的另一個部件,它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液壓降低時,能抵接在背壓活塞64上并進行推壓動作,因而吸收從背壓活塞64前端到控制活塞66后端的公差,能夠提高組裝性能。并且由于在制動踏板11的非操作狀態(tài)下,處于后退極限位置上的背壓活塞64的前端抵接在后部主活塞23上,因此能對背壓活塞64本身組裝到液壓增壓器13上的公差進行管理,不需要調節(jié)液壓增壓器13與主缸M結合過程中的無效行程了,因而能提高其組裝性能。
而且,由于在制動踏板11的非操作狀態(tài)下,背壓活塞64的前端抵接在后部主活塞背面上的整個周緣上,從而能保證通過背壓活塞64的推壓使主活塞23順利地進行工作。
還有,在背壓活塞64前端與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的抵接部之間,形成了把來自液壓增壓器13的液壓引導到背壓活塞64的前端和后部主活塞的背面上去的通道139,從而在背壓活塞64的抵接狀態(tài)下,能夠很容易地把增壓后的液壓作用在后部主活塞23的整個背面上。此外,由于在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上,設有與背壓活塞64的前端之間形成通道139的凹槽140,因而就能很容易地在背壓活塞64的前端與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之間形成通道139。
此外,雖然在后部主活塞23上設有沿著該后部主活塞23的一條直徑線并在沿著后部主活塞23的軸線方向上較長的通孔44,主缸M構成為固定在缸體16上的擋銷43穿過通孔44的中心閥門型,但,由于上述凹槽140與通孔44的軸線平行并設置在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上,因此,在后部主活塞23插入缸體16中時,可以利用該后部主活塞23背面的凹槽140來定位,從而提高了組裝性能。
在液壓增壓器13中產生的增力液壓,一旦從本體17中排出來之后,就導入缸體16內的增力液壓工作室22中。在缸體16的后端與隔離器18之間,形成有使環(huán)狀凹部86與增力液壓工作室22連通的通道137,環(huán)狀凹部86與導入來自液壓增壓室13的增力液壓的連接口77連通,從而能簡化從缸體16與本體17的外部把增力液壓引導到增力液壓工作室22中去的通道結構。而且,由于隔離器18抵接在缸體16的后端,而通道137由設置在缸體16的上部后端上的凹槽138與隔離器18形成的,所以,通過凹槽138把缸體16的上部位置清楚地表示出來,缸體16與本體17的組裝就變得很容易,還提高了從增力液壓工作室22把空氣抽出來的性能。
液壓增壓器13具有控制活塞66、增壓閥106和減壓閥107,并安裝在背壓活塞64的內部??刂苹钊?6使從制動踏板11傳遞過來的制動操作輸入作用在前進方向上,而使基于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液壓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后退方向上。增壓閥106設置在增力液壓產生室121與連通液壓產生源12的輸入室113之間,在上述控制活塞66前進時閥門打開,而在控制活塞66后退時閥門關閉。減壓閥107設置在與儲液室31相通的釋放室132與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之間,在控制活塞66前進時閥門關閉,而在控制活塞66后退時閥門打開。增壓閥106由隨著輸入的制動操作輸入的增大而依次打開的第一及第二閥門裝置141、142構成,第二閥門裝置142的密封直徑設定得比第一閥門裝置141的密封直徑大。
這樣,在制動操作輸入小的制動操作初期,通過打開啟動載荷(打開閥門所需要的力)小的第一閥門裝置141,就能確保初期的響應性,而在強力操作制動踏板11時,也能使第一和第二閥門裝置141、142一起打開而提高其響應性,因而在提高增壓閥106的初期響應性的同時,還能提高在強力操作制動踏板11時的增壓閥106的響應性。
此外,第一和第二閥門裝置141、142沿著控制活塞66的軸線方向并排配置,能夠使由第一和第二閥門裝置141、142構成的增壓閥106的結構緊湊。并且第二閥門裝置142構成為,應該在打開的第一閥門裝置141流出的流量達到最大之前就打開。因此,如圖10所示,隨著推壓桿149的前進,在第一閥門裝置141打開之后,在達到第一閥門裝置141的最大打開流量之前,第二閥門裝置142就打開了,使得第一和第二閥門裝置141、142隨著制動操作輸入的增大而連續(xù)且順利地打開,避免產生分段感,能獲得良好的操作感。
增壓閥106的第一閥門裝置141具有下列部件滑動部件144,構成插入并支承在背壓活塞64中的被插入裝置156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設有第一閥座143;保持器146,與液壓產生源12連通,并且形成朝向第一閥座143的閥室145,安裝在被插入裝置156的閥座部件117上;閥芯147,在能落座在第一閥座143上的同時,能夠滑動地嵌合在保持器146上;第一閥簧148,設置在保持器146與閥芯147之間,并且對上述閥芯147施力,以使其落座在第一閥座143上;推壓桿149,能抵接在閥芯147上,連接在控制活塞66上而與它聯動,并插入滑動部件144中,能沿著軸向移動。
借助于第一閥門裝置141的這種結構,把第一閥座143設置在構成插入背壓活塞64中之前的被插入裝置156的一部分的滑動部件144中,把閥芯147收容在安裝在該被插入裝置156上的保持器146內的閥室145中,把第一閥簧148設置在閥芯147與保持器146之間,并且把推壓桿149插入滑動部件144中,就能預先把增壓閥106的構成元件組裝在被插入裝置156中,從而能夠提高增壓閥106的組裝性能。
此外,由于使通向液壓產生源12的輸入室113與閥室145連通的通孔165以如下方式設置在保持器146的側壁上,即相對于閥芯147落座在第一閥座143上的位置而位于與閥芯147相反一側,所以從通孔165流入閥室145中的高壓工作液體,流過閥芯147的側方,而不向第一閥座143側流動,從而能避免閥芯147被卷入工作液體的流動中,有利于提高閥芯147的落座性能。
第二閥門裝置142具有下列部件設置在與第一閥門裝置141共用的結構元件,即滑動部件144上的閥部150;閥座部件117,具有能讓該閥部150落座的第二閥座151,并且使上述滑動部件144能夠滑動地嵌合;與第一閥門裝置141共用的結構元件,即上述保持器146;第二閥簧152,設置在保持器146與上述滑動部件144之間,對閥部150施加使其落座在第二閥座151上的作用力。第一及第二閥門裝置141、142共用的推壓桿149形成為,在制動操作輸入增大時,第一閥門裝置141打開,之后推壓上述滑動部件144,以使閥部150離開第二閥座151。
即,盡管把增壓閥106具有做成分兩個階段打開的閥門結構,但因為滑動部件144、保持器146和推壓桿149是第一和第二閥門裝置141、142共用的結構元件,因而能抑制零件數量的增加,做成緊湊的結構。
還有,在閥座部件117的內面上,設置了沿著軸向延伸的流通槽161,當第二閥門裝置142上的閥部150離開第二閥座151時,流通槽161的一端與閥室145連通,而其另一端能與增力液壓產生室121連通。由于閥座部件117上的滑動孔160和許多流通槽161…形成流通通道162,因此在第二閥門裝置142打開時,就能使工作液體從閥室145經過流通通道162流入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而不必增大閥座部件1 17的內周直徑,即,不導致液壓增壓器13成為大型化,就能確保工作液體充分的流通量。而且,在第一閥門裝置141打開時,由于從閥室145流入環(huán)狀室163中的工作液體是經過連通孔164…在流通通道162內流動而流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一側的,所以,即使在第一閥門裝置141打開時,流動阻力變小,能讓閥室145的工作液體流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側。
此外,推壓桿149能夠滑動地嵌合在圓盤形的整流部件168的中央部。該整流部件168抵接在閥座部件117的朝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面上,能關閉流通通道162的朝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開口端。根據來自液壓產生源12,即來自輸入室113的液壓作用在流通通道162上,利用離開閥座部件117程度的彈力,對只通過上述推壓桿149被引導作軸向移動的整流部件168施加朝向閥座部件117側的彈力,隨著增壓閥106的打開,從液壓產生源12流過來的高壓工作液體,在經過流通通道162流入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內的過程中,把整流部件168推開,以使其離開閥座部件117,從而高壓工作液體流入增力液壓產生室121內,進行整流,這樣,就能抑制伴隨增壓閥106的打開所產生的工作噪音,并能抑制脈動的產生。而且,整流部件168的軸向的移動,只用能夠滑動地嵌合在整流部件168的中央部中的推壓桿149來導向,所以能避免整流部件168在軸向移動時產生阻力和被卡住,從而能保證整流部件168的順利工作。
此外,通過改變整流部件168的朝向流通通道162的受壓面積,就能改變打開整流部件168所需的壓力,因而能增大設計的自由度。而且,由于整流部件168的朝向流通通道162的面形成為平坦面168a,因此僅通過改變流通通道162的內徑和形狀,就能改變打開整流部件168的壓力,從而能進一步增大設計的自由度。
在控制活塞66上,同軸地連接著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以便把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液壓在后退方向上作用。這個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嵌合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中,并能沿著軸向相對滑動,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還設有在減壓閥107打開時通向增力液壓產生室121的釋放通道178。該釋放通道178通過臨時儲存室180和節(jié)流孔181連接在釋放室132上。上述臨時儲存室180用于臨時儲存來自釋放通道178的工作液體,上述節(jié)流孔181設置在,面對控制活塞66的前面并與儲液室31連通的釋放室132與臨時儲存室180之間。
這樣,隨著減壓閥107打開,使得增力液壓產生室121中的高壓釋放到高壓釋放室132中時,工作液體從設置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的釋放通道179,通過臨時儲存室180和節(jié)流孔181流向釋放室132,所以節(jié)流孔181便對臨時儲存在臨時儲存室180中的工作液體進行節(jié)流,使高壓的液壓緩慢地向釋放室132側釋放,從而能夠抑制產生工作聲音。
此外,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外周和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內周上,分別設有互相相對的臺階部67b、68c,由于臨時儲存室180在兩個臺階部67b、68c之間形成為圍繞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環(huán)形,因此能很容易地形成臨時儲存室180。
還有,節(jié)流孔181是通過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外周與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內周之間設定只有公差大小的環(huán)狀間隙而形成的,所以能很容易地形成節(jié)流孔181。
行程模擬器14,是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彈性體199和用彈簧常數比該彈性體199小的金屬制造的螺旋彈簧200,串聯安裝在連接于制動踏板11上的輸入活塞194與控制活塞66之間而構成的,在制動操作初期,螺旋彈簧200所產生的彈力對控制活塞66的作用結束之后,再使彈性體199開始彈性變形。螺旋彈簧200的設定載荷設定為,小于與螺旋彈簧200串聯連接的另一個彈簧134的設定載荷,以使其產生前后方向的彈力。
因此,由于彈性體199處于有螺旋彈簧200的載荷預先作用在它上面的狀態(tài)下,所以,即使彈性體199產生彈性疲勞現象,這種疲勞現象也會被螺旋彈簧200所吸收,所以在平常制動時不會感覺到無效行程,能獲得彈性體199和螺旋彈簧200所形成的兩個階段的操作模擬特性,而與彈性體199的彈性疲勞無關。而且,在制動操作的初期,是通過使行程模擬器14的螺旋彈簧200變形來獲得無效行程的,并且使制動操作初期的制動操作輸入比較小,能提高操作感。
另外,控制活塞66做成圓筒形,并且使其內周面的一部分隨著靠近前方形成直徑逐漸變小的錐面210。行程模擬器14的彈性體199容納在控制活塞66中,并安裝在輸入活塞194與控制活塞66之間,而輸入活塞194在錐面210后方側能夠軸向滑動地容納在控制活塞66中,并連接在制動踏板11上。這個彈性體199形成為成筒形,它根據伴隨輸入活塞194的前進動作的軸向壓縮力的作用,發(fā)生彈性變形,與此同時,還根據軸向壓縮力的增大,由于受到上述錐面210的限制,阻止從前部開始依次發(fā)生變形。
即,如圖11所示,當輸入活塞194根據制動踏板11的制動操作而前進時,在前進行程達到S1之前,壓縮螺旋彈簧200,因此行程便根據輸入載荷成比例地增加。然后,在輸入活塞194一邊沿軸向壓縮彈性體199,一邊前進時,彈性體199雖然根據這種軸向壓縮而發(fā)生彈性變形,但是根據上述軸向壓縮力的增大,彈性體199的彈性變形受到控制活塞66的錐面210的限制,從其前部依次發(fā)生的變形受到阻止,所以輸入載荷相對于制動踏板11的操作行程的變化量增大了。與此相反,當使制動踏板11施加的制動操作力減小時,在通過錐面210的限制而阻止彈性體199的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由于伴隨限制而增大的彈性能量在使制動踏板11返回的方向上作用于制動踏板11,因此在行程模擬器14上的制動操作行程與操作載荷的關系具有非線性的特性,并且能夠增大滯后的幅度,能減輕駕駛員的操作負擔。此外,由于這一現象,就能獲得與組合主缸、負壓增壓器和車輪制動器組合起來的普通車輛用制動裝置同樣的操作感,并且減少了駕駛員的不舒服的感覺。
此外,由于彈性體199形成為,在沒有載荷作用的狀態(tài)下,整個軸向長度上的外徑完全相同的圓筒形,因此彈性體199的形狀簡單,比較容易成形彈性體199,避免了在彈性體199上發(fā)生不均衡載荷,從而能提高彈性體199的耐久性。
另外,因為工作液體導入控制活塞66中,在把工作液體密閉在控制活塞66內之前的控制活塞66的前進行程中,彈性體199與控制活塞66之間與儲液室31是連通的。這樣,在控制活塞66達到規(guī)定的前進行程之前,控制活塞66內的工作液體就不會在處于彈性體199與控制活塞66之間時被密封在其中,能使彈性體199可靠地抵接在控制活塞66的內周面上,從而能獲得所希望的滯后性能,也不會影響操作性。
此外,在輸入活塞194中,同軸設有使彈性體199與控制活塞66之間與儲液室31連通的釋放通道211,并支承有穿過彈性體199的圓筒形導向軸202,用簡單的結構就能形成釋放通道211。
控制活塞66形成為,在前端有端壁66a的有底圓筒形,端壁66a的前面朝向與儲液室31連通并形成在背壓活塞64內的釋放室132,并且還設有通孔205。輸入活塞194以液密的方式能夠滑動地嵌入控制活塞66中,并與端壁66a之間形成了行程液體室193。由于在控制活塞66預定量以上的前進行程中關閉通孔205的彈性密封部件207具有剛性,同時,保持在壓入背壓活塞64中的保持器206中,所以,當控制活塞66的前進行程超過預定量時,控制活塞66前端的通孔205被關閉,則行程液體室193處于密閉狀態(tài),阻止了輸入活塞194在前進方向上相對于控制活塞66的相對移動,因而,在液壓產生源12失效時,能抑制因行程模擬器14而導致無效的制動踏板11的行程和反作用力增加。而且,由于簡化了在控制活塞66在預定量以上的前進行程中,把工作液體密閉在控制活塞66內的結構,還有,由于彈性密封部件207是既具有剛性,又保持在壓入背壓活塞64中的保持器206中,所以,把保持器206,即把彈性密封部件207組裝到背壓活塞64中去就變得很容易。
此外,通過把彈性密封部件207燒結接合在金屬制保持器206上,能提高彈性密封部件207密合在保持器206上的性能。
還有,由于在端壁66a上設置了許多通孔205…,所以能使得工作液體根據輸入活塞194的動作以良好的響應性在行程液體室193與釋放室132之間流動。由于能使這些通孔205…一起關閉的上述環(huán)狀彈性密封部件207,保持在形成為環(huán)狀的上述保持器206上,因此通過只用單一的彈性密封部件207就能把許多通孔205…都關閉起來,能減少部件的數量。而且,由于在保持器206的背面上設有連通槽209,連通槽209在彈性密封部件207與端壁66a接觸的狀態(tài)下,使保持器206的內側與釋放室132中的控制活塞66的外側部分連通,所以,在用彈性密封部件207關閉了各個通孔的狀態(tài)下,保持器206的內部便處于大氣壓力的狀態(tài),在控制活塞66從與彈性密封部件207接觸的狀態(tài)后退的過程中,能夠避免在保持器206的前、后產生壓力差,從而能防止由于產生了壓力差而使保持器206在背壓活塞64上的固定狀態(tài)變得不穩(wěn)定。
還有,保持彈性密封部件207的保持器206,在彈性密封部件207的外側抵接在上述端壁66a的前面上,可獲得金屬接觸,不會發(fā)生彈性密封部件207從保持器206的邊緣鼓出來,或因鼓出來而受到磨損,從而在控制活塞66的預定量以上的前進行程中,能夠提高把工作液體密閉在控制活塞66內的過程中的密封性能。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本發(fā)明并不是僅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中所記載的本發(fā)明的前提下,能夠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說明了對串聯型主缸M進行增力驅動的液壓增壓器,但,本發(fā)明也可以應用在對把單獨一個主活塞能夠滑動地收容在殼體中的主缸進行增力驅動的液壓增壓器上。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制動裝置,包括液壓增壓器(13),其具有控制活塞(66),該控制活塞(66)進行動作,以使基于增力液壓發(fā)生室(121)的液壓的反力和來自制動操作部件(11)的制動操作輸入相互平衡,并對應于該控制活塞(66)沿軸向的動作,來調節(jié)液壓發(fā)生源(12)的輸出液壓,將調節(jié)后的液壓作用在所述增力液壓發(fā)生室(121)上;和行程模擬器(14),其設置在所述制動操作部件(11)與所述控制活塞(66)之間,以得到所述制動操作部件(11)的操作行程感,并且,所述車輛用制動裝置對應于所述增力液壓發(fā)生室(121)的液壓,來使主缸(M)進行工作,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活塞(66)形成為圓筒狀,其內周面的一部分做成隨著向前方而直徑逐漸變小的錐面(210),所述行程模擬器(14)包括輸入部件(194),其可沿軸向滑動地容納在所述錐面(210)的后方側的所述控制活塞(66)中,并與所述制動操作部件(11)連接;以及彈性體(199),其裝入設置在該輸入部件(194)與所述控制活塞(66)之間,并且容納在控制活塞(66)中,該彈性體(199)形成圓筒狀,以對應于伴隨所述輸入部件(194)的前進動作的軸向壓縮力的作用而產生彈性變形,并且對應于所述軸向壓縮力的增大,而受到所述錐面(210)的約束,來阻止從前部開始的依次變形。
2.根據權利要求1記載的車輛用制動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彈性體(199)形成為,在所述軸向壓縮力不作用的狀態(tài)下,在整個軸向長度上其外徑相同的圓筒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記載的車輛用制動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行程模擬器(14),在所述輸入部件(194)與所述控制活塞(66)之間,串聯地安裝有彈性材料制成的彈性體(199)和彈簧系數設定成小于該彈性體(199)的金屬制成的彈簧部件(200),所述彈簧部件(200)的設定載荷設定成,小于與所述彈簧部件(200)串聯連接的其他彈簧部件(134)的設定載荷,以能發(fā)揮前后方向的彈力。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用制動裝置,其具有設置在液壓增壓器的控制活塞與制動操作部件之間的行程模擬器。其中,控制活塞(66)的內周面的一部分形成為向前方直徑逐漸變小的錐面(210),行程模擬器(14)包括輸入部件(194),其可沿軸向滑動地容納在該錐面(210)后方側的控制活塞(66)中,并與制動操作部件連接;以及彈性件(199),其安裝設置在輸入部件(194)與控制活塞(66)之間,并且容納在控制活塞(66)中,該彈性體(199)形成圓筒狀,以對應于伴隨輸入部件(194)的前進動作的軸向壓縮力的作用而產生彈性變形,并且對應于軸向壓縮力的增大,而受到錐面(210)的約束,來阻止從前部開始的依次變形。借此,能夠使制動操作行程與操作載荷的關系具有非線性的特性,并且,能夠有效地得到滯后特性。
文檔編號B60T11/12GK1840392SQ20061006704
公開日2006年10月4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田方和宏, 酒井恒司, 青木康史, 鈴木健二, 中野博士 申請人:日信工業(yè)株式會社, 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夏津县| 安徽省| 新巴尔虎左旗| 信宜市| 通河县| 增城市| 县级市| 榕江县| 庆阳市| 金寨县| 博湖县| 德保县| 九龙县| 墨竹工卡县| 抚松县| 孙吴县| 中超| 孟津县| 丹东市| 甘洛县| 临漳县| 万年县| 大足县| 台东县| 闻喜县| 宁武县| 衢州市| 厦门市| 浑源县| 永昌县| 久治县| 贡嘎县| 邵阳市| 松滋市| 津市市| 乐都县| 临西县| 凤庆县| 通道| 宜昌市|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