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的側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一種重力鑄造輪轂模具,尤其涉及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模具的側模具。
背景技術:
汽車輪轂模具,一般分為壓力鑄造輪轂模具和重力鑄造輪轂模具,國內的重力鑄造輪轂模具一直沿用從臺灣引入的模具工藝卻沒有更新與改進。
傳統(tǒng)的重力鑄造輪轂模具,一般包括上模、下模、側模等組成部分,側模在重力鑄造輪轂模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附圖1所示,為傳統(tǒng)的重力鑄造輪轂模具,整套模具主要由側模1A、上模2、下模3組成,中心位置為該套模具所對應鑄造的汽車輪轂4。其中,側模1A左右各一個,如附圖2所示,它主要由上筋板11、腹板12、下筋板13、中間加強肋18、支撐筋14組成,中間加強肋18位于上筋板11和下筋板13之間,且和上筋板11、下筋板13平行。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利用該種構造的模具所鑄造的車輪轂,其RIM部位始終存在泄氣率過高的問題。RIM,即車輪轂的輪網(wǎng)部位,也就是車輪轂中和輪胎接觸的部位,RIM部位泄氣率過高,關系到輪轂、輪胎、乘用車的使用安全。而車輪轂RIM部位泄氣率過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所利用的側模具存在不合理的散熱方式,造成模具溫度場對鑄件凝固的干擾。
發(fā)明內容
針對傳統(tǒng)技術中的不足,本發(fā)明特提出一種側模具,利用該側模具所鑄造的汽車輪轂,其RIM部位泄氣率過高的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的側模具,主要由上筋板11、腹板12、下筋板13、支撐筋14組成。上筋板11位于腹板12的上部且與腹板12垂直連接,下筋板13位于腹板12的下部且與腹板12垂直連接,支撐筋14位于上筋板11的外側與下筋板13的外側之間,支撐筋14的條數(shù)為一條或一條以上,且與上筋板11、下筋板13垂直連接。
由于筋板本身不僅具有加強機械強度的作用,而且也具有散熱的作用,如果在腹板12的上下筋板11、13之間再設置筋板,雖然增強了模具的機械強度,同時也增加了對腹板12的散熱,而上下筋板之間的位置,剛好對應的是汽車輪轂的RIM部位。如果該部位散熱不恰當,就會導致該部位存在一個不合理的溫度場,導致鑄造的汽車輪轂RIM部位補縮困難,從而導致RIM部位泄氣。
本發(fā)明中,為增加側模熱穩(wěn)定性不致于變形過大,上述的一條或一條以上支撐筋14位于上筋板11的外側與下筋板13的外側之間;所謂上筋板或下筋板的外側之間位置,主要是指支撐筋14與腹板12之間留有間隙,從而減少腹板12的散熱的路徑。多條支撐筋14,既可以是與上筋板11、下筋板13都垂直連接,也可以以人字架類的結構與上筋板11、下筋板13連接,還可以在支撐筋14之間設置橫向連接的支撐筋,只要達到足夠的機械強度即可,皆是等同的應用方案。
為了進一步改善技術效果,本發(fā)明在側模具的上筋板11的頂部內側設置環(huán)形槽15;環(huán)形槽15一方面起阻斷部分熱量向筋板散熱傳導,另一方面在槽內加保溫棉可起到減小散熱面積的功效,這樣,可以更好的解決模具溫度場對鑄件凝固的干擾的問題。
為了進一步改善技術效果,將側模BC段的模具壁壁厚設置為從上壁到下壁厚度逐漸增大,例如,側模壁的厚度從20mm過渡到35mm;而側模BC段所對應的車輪轂的位置正是車輪轂的RIM部;同時在鑄造工藝上,在側模腹板的上部位置加貼保溫棉,以利于側模上部位置的保溫,避免上部位置的鑄料提前凝固,影響補縮。這樣的改進,有利于汽車輪轂RIM部的順序凝固。
為了進一步改善技術效果,本發(fā)明把冒口16縮小,并移至側模上筋板的下內側,這樣的技術改進,由于在側模上部位置的增加了保溫材料,對整個冒口16的保溫更有實際價值,可以避免冒口16處的鑄料提前凝固,從而達到既減小鑄件重量又能達到完美產(chǎn)品的目的。
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改進措施,可以達到如下有益效果(1)比較傳統(tǒng)模具和本發(fā)明的溫度場,發(fā)現(xiàn)中間加強肋18對整個鑄件的溫度場影響非常大,而本發(fā)明的側模溫度從BC段的上部到下部區(qū)域呈非常均勻的梯度,在前30秒內基本保持25°左右的溫度梯度。
(2)鑄造分析。傳統(tǒng)模具在12秒時BC段的最下部溫度已高于上部,上部此時已對其喪失補縮功能,而BC段對應于輪轂的RIM部,正是泄氣率最高的部位,在本發(fā)明中,BC段的壁厚從上到下逐漸增大,因此,本發(fā)明所對應的輪轂RIM部呈非常均勻的順序凝固冷卻狀態(tài),降低了RIM部的泄氣率。
(3)本發(fā)明側冒口16的補縮時間比傳統(tǒng)模具也延長了大約40秒,這也吻合于下一個循環(huán)鑄件的凝固順序。非常有利于輪轂整體RIM部的順序凝固,從而有效的降低了輪轂RIM部的泄氣率。
本發(fā)明廣泛應用于各類重力鑄造汽車輪轂模具中,對于降低輪轂RIM部的泄氣率有顯著的作用,能提高產(chǎn)品的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圖1是傳統(tǒng)重力鑄造汽車輪轂模具的組裝示意圖;圖2是傳統(tǒng)模具側模的背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傳統(tǒng)模具側模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背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應用于整套重力鑄造汽車輪轂模具的組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4所示,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的側模具,由上筋板11、腹板12、下筋板13、支撐筋14組成,上筋板11位于腹板12的上部且與腹板12垂直,下筋板13位于腹板12的下部且與腹板12垂直,支撐筋14位于上筋板11的外側與下筋板13的外側之間,支撐筋14的條數(shù)為4條,且與上筋板11、下筋板13垂直連接。環(huán)形槽15位于側模具上筋板11頂部內側處,且位于邊冒口16的側面。
如圖5所示,邊冒口16位于上筋板11的下內側,在邊冒口16的下面,就是側模具的BC段,它對應于輪轂的RIM部,它們的關系可以通過圖6更加清楚的看到,圖6中的BC段就是對應于輪轂RIM部的區(qū)域,我們用標號17來標注對應于輪轂的RIM部位。在圖6中,其中的AB段就是邊冒口16的區(qū)域,相比較傳統(tǒng)的模具,邊冒口16的區(qū)域有所減小。在圖5和圖6中,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BC段的模具壁厚度,遵循著從上到下逐漸增大的原則,具體的數(shù)據(jù)為20毫米過渡到35毫米。
由于本發(fā)明僅僅涉及到重力鑄造輪轂模具的側模具,而側模具只是輪轂模具的一部分,為了清楚的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應用,我們附加了參考圖7,在圖7中,標號1的為側模具,左右各一個,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左側模和右側模,它們兩個合成為一個圓形的輪廓,它們就是本發(fā)明技術改進的客體;2為重力鑄造輪轂模具的上模,它主要形成輪轂中心安裝車軸的部分,所述的輪轂的中心是連接制動鼓(或制動盤)、輪盤和半軸的重要零件,它用軸承套裝在軸管或轉向節(jié)軸頸上;3為重力鑄造輪轂模具的下模,它主要形成輪轂的外觀,即通常我們在汽車的輪胎上能看到的部分,比如輻條等;4為該套模具重力鑄造的汽車輪轂。在重力鑄造輪轂模具中,應用本發(fā)明,能有效的降低所對應車輪轂RIM部的泄氣率,提高車輪轂使用的安全系數(shù)。
權利要求
1.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的側模具,包括腹板(1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上筋板(11),上筋板(11)位于腹板(12)的上部且與腹板(12)垂直連接;還包括一個下筋板(13),下筋板(13)位于腹板(12)的下部且與腹板(12)垂直連接;還包括支撐筋(14),支撐筋(14)位于上筋板(11)的外側與下筋板(13)的外側之間;所述支撐筋(14)的條數(shù)為一條或一條以上,且與上筋板(11)、下筋板(13)垂直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側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筋板(11)的頂部內側設置有環(huán)形槽(15)。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側模具,其特征在于側模具BC段的模具壁厚從上到下逐漸增大。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側模具,其特征在于側模具BC段的壁厚從20mm過渡到35mm。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12)的外表面的上部,貼有一層保溫棉。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側模具,其特征在于側模具邊冒口(16)位于上筋板(11)的下內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重力鑄造汽車輪轂模具的側模具,主要由上筋板11、腹板12、下筋板13、支撐筋14組成。上筋板11位于腹板12的上部且與腹板12垂直,下筋板13位于腹板12的下部且與腹板12垂直,支撐筋14位于上筋板11的外側與下筋板13的外側之間,支撐筋14的條數(shù)為一條或一條以上,且與上筋板11、下筋板13垂直連接。應用本發(fā)明所鑄造的汽車輪轂,能有效的降低RIM部的泄氣率,提高產(chǎn)品的質量,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在重力鑄造汽車輪轂的生產(chǎn)中,本發(fā)明作為側模具,具有廣泛的應用。
文檔編號B22C9/28GK1857823SQ20061003482
公開日2006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4月6日
發(fā)明者簡偉文, 程正明 申請人:佛山市南海奔達模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