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茶葉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食性腌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福建是茶葉的主要產地之一,特別是烏龍茶。近年來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茶葉的產量快速提升。然而受到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好茶、高端茶一直是消費者熱捧的對象,而低劣的茶葉則被廢棄,不僅浪費了茶葉資源,同時造成茶葉經濟效益的損失。茶葉中含有大量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咖啡堿等有益物質,充分開發(fā)利用茶葉資源,對于提升茶葉的總體經濟效益,提高茶農的收入,豐富茶葉產品具有重要的意義。據此,本發(fā)明建立一種可食性腌茶的制作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茶葉的綜合利用效率,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茶葉的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食性腌茶的制作方法,制得的腌茶為綠色,茶香明顯,含有大量的還原糖、咖啡堿、氨基酸、茶多酚,茶葉中含有的還原糖含量達到130mg/g以上,咖啡堿含量達到28mg/g以上,氨基酸含量達到16mg/g以上,茶多酚含量達到19mg/g以上,腌茶外觀呈綠色,茶香明顯,適合長期保存。該發(fā)明有效提高茶葉的綜合利用效率,提高了茶葉的經濟效益,創(chuàng)造了茶葉附加值。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食性腌茶的制作方法,以茶青為原料,采用曬青、搖青、發(fā)酵、殺青、揉捻、調味和腌制工藝,所述各工藝的詳細步驟如下:
(1)鮮葉采摘:以武夷山巖茶茶樹的一芽四葉為原料;
(2)曬青:曬青時間15~30min,期間每隔5min翻動茶葉一次,直至茶青葉片水分流失,50%下垂,顏色顯深綠色為止;
(3)搖青、發(fā)酵:曬青后的茶葉置于搖青機的搖青桶中,茶葉體積為搖青桶體積的0.25~0.5倍,一次搖青轉速為15~25r/min,時間1~2min,取出茶青靜置發(fā)酵30~45min,二次搖青轉速為15~25r/min,時間2~3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45min,三次搖青轉速為15~25r/min,時間3~4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45min,四次搖青轉速為15~25r/min,時間4~5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45min,五次搖青轉速為15~25r/min,時間5~6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45min,六次搖青轉速為15~25r/min,時間6~7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45min;
(4)殺青:按照傳統(tǒng)茶青的殺青方法進行殺青;
(5)揉捻、調味:將殺青后的茶葉取出,人工揉捻3~5min,加入茶葉質量4~6%的食鹽,人工揉捻2~4min,加入茶葉質量3~5%的白糖,人工揉捻4~6min,加入茶葉質量1~2%的紅葡萄酒,人工揉捻10~15min;
(6)腌制:將揉捻、調味后的茶葉轉入陶瓷罐中,茶葉量為陶瓷罐體積的0.75倍,陶瓷罐口采用軟木塞封口,軟木塞與陶瓷罐接觸的邊緣采用石蠟密封,再將陶瓷罐置于陰涼干燥的地窖中,地窖溫度在15~25℃,濕度在70~80wt%,腌制時間5~6個月,即可制得一種可食性腌茶。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以茶青為原料,將茶青進行初步的曬青、搖青、發(fā)酵提高茶葉中的酶活性,同時通過揉捻使茶葉表皮軟化,再對茶葉進行調味和腌制,使所制成的茶葉不僅保留了茶葉原有的香氣,同時降低茶葉中的多酚含量,提高茶葉中多糖、茶氨酸、咖啡堿含量,茶葉中含有的還原糖含量達到130mg/g以上,咖啡堿含量達到28mg/g以上,氨基酸含量達到16mg/g以上,茶多酚含量達到19mg/g以上,腌茶外觀呈綠色,茶香明顯,有效保證腌茶的風味,提高茶葉的綜合利用效率,提高茶葉的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不僅僅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可食性腌茶的制作方法,以茶青為原料,采用曬青、搖青、發(fā)酵、殺青、揉捻、調味和腌制工藝,所述各工藝的詳細步驟如下:
(1)鮮葉采摘:以武夷山巖茶大紅袍茶樹的一芽四葉為原料;
(2)曬青:于晴天中午的12點,將茶青置于烈日下曬青,曬青時間15min,期間每隔5min翻動茶葉一次,直至茶青葉片水分流失,50%下垂,顏色顯深綠色為止;
(3)搖青、發(fā)酵:曬青后的茶葉置于搖青機的搖青桶中,茶葉體積為搖青桶體積的0.25倍,一次搖青轉速為15r/min,時間2min,取出茶青靜置發(fā)酵30min,二次搖青轉速為15r/min,時間3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min,三次搖青轉速為15r/min,時間4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min,四次搖青轉速為15r/min,時間5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min,五次搖青轉速為15r/min,時間6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min,六次搖青轉速為15r/min,時間7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0min;
(4)殺青:按照傳統(tǒng)茶青的殺青方法進行殺青;
(5)揉捻、調味:將殺青后的茶葉取出,人工揉捻3min,加入茶葉質量4%的食鹽,人工揉捻2min,加入茶葉質量3%的白糖,人工揉捻4min,加入茶葉質量1%的紅葡萄酒,人工揉捻10min;
(6)腌制:將揉捻、調味后的茶葉轉入陶瓷罐中,茶葉量為陶瓷罐體積的0.75倍,陶瓷罐口采用軟木塞封口,軟木塞與陶瓷罐接觸的邊緣采用石蠟密封,再將陶瓷罐置于陰涼干燥的地窖中,地窖溫度在15℃,濕度在70wt%,腌制時間6個月,即可制得一種可食性腌茶。
采用本發(fā)明制作的大紅袍腌茶,茶葉中含有的還原糖含量達到130mg/g以上,咖啡堿含量達到29mg/g以上,氨基酸含量達到16mg/g以上,茶多酚含量達到19mg/g以上,腌茶外觀呈綠色,茶香明顯。
實施例2
一種可食性腌茶的制作方法,以茶青為原料,采用曬青、搖青、發(fā)酵、殺青、揉捻、調味和腌制工藝,所述各工藝的詳細步驟如下:
(1)鮮葉采摘:以武夷山巖茶水仙茶樹的一芽四葉為原料;
(2)曬青:于晴天中午的14點,將茶青置于烈日下曬青,曬青時間30min,期間每隔5min翻動茶葉一次,直至茶青葉片水分流失,50%下垂,顏色顯深綠色為止;
(3)搖青、發(fā)酵:曬青后的茶葉置于搖青機的搖青桶中,茶葉體積為搖青桶體積的0.5倍,一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1min,取出茶青靜置發(fā)酵45min,二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2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三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3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四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4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五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5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六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6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
(4)殺青:按照傳統(tǒng)茶青的殺青方法進行殺青;
(5)揉捻、調味:將殺青后的茶葉取出,人工揉捻5min,加入茶葉質量6%的食鹽,人工揉捻4min,加入茶葉質量5%的白糖,人工揉捻6min,加入茶葉質量2%的紅葡萄酒,人工揉捻15min;
(6)腌制:將揉捻、調味后的茶葉轉入陶瓷罐中,茶葉量為陶瓷罐體積的0.75倍,陶瓷罐口采用軟木塞封口,軟木塞與陶瓷罐接觸的邊緣采用石蠟密封,再將陶瓷罐置于陰涼干燥的地窖中,地窖溫度在25℃,濕度在80wt%,腌制時間6個月,即可制得一種可食性腌茶。
采用本發(fā)明制作的水仙腌茶,茶葉中含有的還原糖含量達到125mg/g以上,咖啡堿含量達到28mg/g以上,氨基酸含量達到16mg/g以上,茶多酚含量達到18mg/g以上,腌茶外觀呈綠色,茶香明顯。
實施例3
一種可食性腌茶的制作方法,以茶青為原料,采用曬青、搖青、發(fā)酵、殺青、揉捻、調味和腌制工藝,所述各工藝的詳細步驟如下:
(1)鮮葉采摘:以武夷山巖茶肉桂茶樹的一芽四葉為原料;
(2)曬青:于晴天中午的13點,將茶青置于烈日下曬青,曬青時間20min,期間每隔5min翻動茶葉一次,直至茶青葉片水分流失,50%下垂,顏色顯深綠色為止;
(3)搖青、發(fā)酵:曬青后的茶葉置于搖青機的搖青桶中,茶葉體積為搖青桶體積的0.3倍,一次搖青轉速為20r/min,時間2min,取出茶青靜置發(fā)酵45min,二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3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三次搖青轉速為20r/min,時間3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35min,四次搖青轉速為20r/min,時間5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五次搖青轉速為20r/min,時間6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六次搖青轉速為25r/min,時間7min,取出茶葉靜置發(fā)酵45min;
(4)殺青:按照傳統(tǒng)茶青的殺青方法進行殺青;
(5)揉捻、調味:將殺青后的茶葉取出,人工揉捻5min,加入茶葉質量5%的食鹽,人工揉捻4min,加入茶葉質量4%的白糖,人工揉捻6min,加入茶葉質量2%的紅葡萄酒,人工揉捻15min;
(6)腌制:將揉捻、調味后的茶葉轉入陶瓷罐中,茶葉量為陶瓷罐體積的0.75倍,陶瓷罐口采用軟木塞封口,軟木塞與陶瓷罐接觸的邊緣采用石蠟密封,再將陶瓷罐置于陰涼干燥的地窖中,地窖溫度在20℃,濕度在70%,腌制時間6個月,即可制得一種可食性腌茶。
采用本發(fā)明制作的肉桂腌茶,茶葉中含有的還原糖含量達到130mg/g以上,咖啡堿含量達到28mg/g以上,氨基酸含量達到16mg/g以上,茶多酚含量達到19mg/g以上,腌茶外觀呈綠色,茶香明顯。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