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三?;视头肿又芯哂懈倪M的脂肪酸分布的向日葵油、種子和植物的制作方法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的向日葵油,并且與由野生型向日葵種子獲得的油相比,所述向日葵油在三?;视?TAG)分子的位置sn-1與sn-3之間具有改進的脂肪酸分布。本發(fā)明還涉及含有具有所述特征的內(nèi)生油的向日葵植物和種子。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生產(chǎn)所述向日葵植物的方法和所述向日葵油的用途。
背景技術:
油和脂肪主要由甘油三酯形成,甘油三酯是由甘油骨架和與甘油的三個羥基酯化的三個脂肪酸形成的分子(Gunstone等,1994)。油的化學和物理以及營養(yǎng)特征由油的脂肪酸組成和所述脂肪酸在不同甘油三酯類物質(zhì)中的分布決定。脂肪酸的三個立體化學位置命名為sn-1、sn-2和sn-3。油在特定的溫度下為固體或者具有良好穩(wěn)定性的事實與脂肪酸中雙鍵的減少量有關。含油種子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脂肪酸是具有18個碳原子和2個雙鍵的亞油酸(18:2)和僅具有1個雙鍵的油酸(18:1),其使得這些油在室溫下為液態(tài)。一些油,例如得自大豆和低芥酸菜子的油,還含有具有18個碳原子和3個雙鍵的亞麻酸(18:3)。上述脂肪酸由于它們含有一個或多個雙鍵因而是不飽和的。植物油還含有少量的不具有任何雙鍵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具有16個碳的棕櫚酸(16:0)、具有18個碳的硬脂酸(18:0)、具有20個碳的花生酸(20:0)和具有22個碳的山俞酸(22:0)。
依賴于甘油三酯分子中的脂肪酸和其位置,不飽和脂肪酸有益于健康并且飽和脂肪酸是無影響或有害健康的。另一方面,一些熱帶植物的油和動物脂肪含有短的和中等鏈長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具有12個碳的月桂酸(12:0)和肉豆蔻酸,后者是具有14個碳的飽和脂肪酸(14:0)并且對健康最為有害。棕櫚酸和硬脂酸是溫帶植物油中發(fā)現(xiàn)的常見飽和脂肪酸(表1)。棕櫚酸被認為對健康稍微有害,并且硬脂酸被認為是沒有影響的。
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考慮取決于甘油三酯分子中的脂肪酸位置的第二種特征。飽和長鏈脂肪酸如果未鍵接到甘油的中間位置(sn-2)上則是較不有害的。在脂肪消化過程中,胰脂肪酶使在甘油的sn-1和sn-3位置上發(fā)現(xiàn)的脂肪酸水解。在中間位置上的脂肪酸在保持與甘油鍵接并形成具有凈化(detergent)特征且被完全同化的單酸甘油酯的同時,從位置sn-1和sn-3釋出的脂肪酸與鈣或鎂反應并產(chǎn)生含有所述金屬的不溶性鹽,使得腸內(nèi)吸收非常困難。因此,將它們排泄出來。如表1中所示,除棕櫚油以外,植物油的所有飽和脂肪酸均未位于位置sn-2上,因此它們并未不利地影響膽固醇含量,即使它們具有高的棕櫚酸含量(例如,可可脂)或中等棕櫚酸含量(例如,橄欖油)。
表1可食用脂肪和油的脂肪酸組成
等1997;Chow 1992;Gunstone等1994)
對于許多食品制劑而言,食品工業(yè)需要具有良好穩(wěn)定性的軟化或固體脂肪(例如,動物脂肪)。當然,面包、糕點、人造奶油和涂抹料(spread)需要固體脂肪,而油炸工業(yè)需要耐熱氧化的液態(tài)油。在80年代,按照營養(yǎng)學專家的推薦和消費者的需求,食品工業(yè)從動物脂肪轉(zhuǎn)向植物油。這些植物油并不具有用于所述食品制劑的適當特征;它們必須通過部分氫化和/或酯交換反應進行化學改性。氫化采用氫氣和作為催化劑的重金屬使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還原。在該方法的過程中,飽和脂肪酸增加,但同時人造脂肪酸順式和反式異構體的數(shù)目也增加。盡管反式異構體是不飽和脂肪酸,但它們具有類似于飽和脂肪酸的物理特征。這些反式脂肪酸的主要問題在于就膽固醇含量而言它們甚至比動物的飽和脂肪酸更差,并且它們包括一些主要的脂肪酸缺點或者與某些癌癥,例如婦女乳腺癌有關。
化學酯交換導致甘油三酯分子內(nèi)的所有脂肪酸重新分布;隨后通過分餾可獲得富含飽和甘油三酯的部分。通過該方法,使健康的植物油轉(zhuǎn)化為在位置sn-2上具有許多飽和脂肪酸的不健康脂肪,例如豬油。這種油將增加低密度(差的)膽固醇??傊糜谑怪参镉突瘜W改性的方法并不特別健康,其以使新的油較不健康的方式改變了所述油的特征。考慮到技術和營養(yǎng)數(shù)據(jù),最佳的油應該是具有增加含量的硬脂酸作為飽和脂肪酸(優(yōu)選通過sn-1和sn-3位置鍵接到甘油骨架上)和油酸或亞油酸作為不飽和脂肪酸(鍵接到三個sn位置上)的天然植物油。
在突變發(fā)生步驟之后,選擇和確定多個向日葵脂肪酸突變系(Osorio等,1995)。一些上述突變株在種子油中具有高含量的飽和脂肪酸具有至少26%的硬脂酸的CAS-3;具有至少中等含量的硬脂酸(12-16%)的CAS-4和CAS-8。對生化研究和進一步重組之后選擇的上述材料和其它材料例如CAS-29、30和31進行廣泛的種質(zhì)采集(表2)。
表2選自Sunflower Collection of Instituto de la Grasa,CSIC,Seville,Spain的向日葵材料的脂肪酸組成
突變株的遺傳特征表明,改變的脂肪酸水平的遺傳是配子體性的,并且通過在降低數(shù)量的位點上的等位基因來控制,這使得其易于以很少的回交循環(huán)到達目標近交系。所述突變性狀的時間和空間表現(xiàn)的研究表明,僅在種子形成過程中表現(xiàn)出突變性狀,所述性狀很少受到生長溫度的影響并且不在植物組織中表現(xiàn)。這些向日葵突變系不具有旁系負面影響,例如擬南芥屬和低芥酸菜子高硬脂酸突變株中發(fā)現(xiàn)的影響。
植物甘油三酯通過甘油-3-P途徑(Kennedy途徑)生產(chǎn)。開始(
圖1),發(fā)生sn-1和sn-2位置上的甘油3-磷酸酯與酰基輔酶A酯的?;?,分別用酶、甘油3-磷酸酯?;D(zhuǎn)移酶(GPAT)和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ate)?;D(zhuǎn)移酶(LPAAT)生產(chǎn)磷脂酸酯(phosphatidate)。然后將磷脂酸酯用磷脂酸酯磷酸水解酶水解為甘油二酯,隨后可用?;o酶A將甘油二酯進一步?;援a(chǎn)生甘油三酯(用甘油二酯?;D(zhuǎn)移酶催化的反應,DAGAT)。最后一種酶專門用于甘油三酯生物合成。所述酰基轉(zhuǎn)移酶調(diào)節(jié)脂肪酸的立體化學分布。
在分析向日葵突變株甘油三酯組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38種不同的分子類物質(zhì)(Fernández-Moya等,2000)。但出乎意料的是,用高硬脂酸系列合成的甘油三酯在位置sn-1和sn-3上不具有如根據(jù)推測滿足所有油的Vander Wal(1960)理論所預期的無規(guī)分布。造成上述不尋常分布的酶是酰基轉(zhuǎn)移酶,所述?;D(zhuǎn)移酶由酰基輔酶A集合(pool)和甘油-3-P合成甘油三酯??紤]到在植物體系中甘油三酯合成意味著沒有飽和脂肪酸鍵接到甘油的sn-2位置上 等,1997),造成上述效果的特定酶應該是甘油-3P酰基轉(zhuǎn)移酶和/或甘油二酯?;D(zhuǎn)移酶。
在產(chǎn)生本發(fā)明的研究中,已開發(fā)出計算飽和脂肪酸在TAG sn-1和sn-3位置上的相對分布的數(shù)學系數(shù),alpha S(αS)。αS的值為0(意思是其中一個位置上不存在任何飽和脂肪酸)-0.5(兩個位置具有相同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如果根據(jù)Vander Wal理論產(chǎn)生甘油三酯分布,則α=0.5,并且不同的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均勻分布。這在飽和脂肪酸分布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情況下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在這些位置之一上存在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則α小于0.5,并且雙飽和甘油三酯的量小于理論上所預期的。這恰好是本發(fā)明人在向日葵油,主要是硬脂酸高于12%的向日葵油中所發(fā)現(xiàn)的。當α=0.5時,可獲得有利于制備用于涂抹料、人造奶油、起酥油(shortening)、面包、糕點等的軟化脂肪的雙飽和甘油三酯的最大量,在甘油三酯分子的位置sn-1和sn-3上的飽和脂肪酸分布中所述α值越小,對于上述特定食品用途而言所述油越差。因此,對于特定用途而言,在TAG sn-1和sn-3位置上具有有利的飽和脂肪酸相對分布的突變向日葵可基于值α的計算進行選擇。
在知道甘油三酯的總的飽和脂肪酸組成(S)、sn-2中的飽和脂肪酸組成(S2)(所述兩者可根據(jù) 等(1997)計算)和甘油三酯分子類物質(zhì)組成(其可根據(jù)Fernández-Moya等(2000)計算)的情況下可計算所述系數(shù)。
表3在每個TAG位置上的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的百分率(S1、S2和S3)與S、S2和α的關系S總的飽和脂肪酸含量;S2sn-2飽和脂肪酸含量;αsn-1與sn-3位置之間飽和脂肪酸的分布系數(shù)。
不同TAG亞類的百分率(三飽和的,SSS;雙飽和的,SUS;單飽和的,SUU;和三不飽和的,UUU)通常使用下式計算SSS(%)=S1S2S3/10000 (i)SUS(%)=(U1S2S3+S1U2S3+S1S2U3)/10000 (ii)SUU(%)=(S1U2U3+U1S2U3+U1U2S3)/1000(iii)UUU(%)=U1U2U3/10000 (iv)使用表3中針對S1、S2、S3、U1、U2和U3所給出的值,我們可通過以下推理計算不同TAG中的分布系數(shù)α的值a)根據(jù)三飽和TAG類物質(zhì)(SSS)SSS(%)=S1S2S3/10000 (i)將表3的S1、S2和S3的值代入,我們得到S1S2S3=[(3S-S2)α]×S2×[(3S-S2)(1-α)]=(3Sα-S2α)×S2×(3S-3Sα-S2-S2α)=(3SS2α-S22α)×(3S-3Sα-S2-S2α)=9S2S2α-9S2S2α2-3SS22α+3SS22α2-3SS22α+3SS22α2+S23α-S23α2=(-9S2S2+6SS22-S23)α2+(9S2S2-6SS22+S3)α (v)
在(i)內(nèi)重排,S1S2S3-10000SSS(%)=0將等式(v)的S1S2S3值代入,(-9S2S2+6SS22-S23)α2+(9S2S2-6SS22+S23)α-10000SSS(%)=0,α值作為二次方程(ax2+bx+c=0)計算,由于a=-b,所述方程可進行簡化,α=-b±b2-4ac2a=-b2a±b2-4ac2a=0.5±a2-4ac2a]]>其中a=-9S2S2+6SS22-S23,b=9S2S2-6SS22+S23且c=10000SSS(%),SSS(%)為種子/油中的三飽和TAG的總量。
b)根據(jù)雙飽和TAG類物質(zhì)(SUS)SUS(%)=(U1S2S3+S1U2S3+S1S2U3)/10000(ii)將表3的S1、S2、S3、U1、U2和U3的值代入,我們得到U1S2S3=[100-(3S-S2)α]×S2×[(3S-S2)(1-α)]=300SS2-300SS2α-100S22+100S22α-9S2S2α+9S2S2α2+3SS22α-3SS22α2+3SS22α-3SS22α2-S23α+S23α2(vi)S1U2S3=(3S-S2)α×(100-S2)×[(3S-S2)(1-α)]=900S2α-300SS2α-9S2S2α+3SS22α-900S2α2+300SS2α2+9S2S2α2-3SS22α2-300SS2α+100S22α+3SS22α-S23α+300SS2α2-100S22α2-3SS22α2+S23α2(vii)S1S2U3=[(3S-S2)α]×S2×[100-(3S-S2)(1-α)]=300SS2α-9S2S2α+9S2S2α2+3SS22α-3SS22α2-100S22α+3SS22α-3SS22α2-S23α+S23α2(viii)
在(ii)內(nèi)重排,(U1S2S3+S1U2S3+S1S2U3)-10000SUS(%)=0分別將等式(vi)、(vii)和(viii)的U1S2S3、S1U2S3和S1S2U3值代入,并且以α為函數(shù)分組(600SS2-18SS22+27S2S2-900S2-100S22+3S23)α2+(-600SS2+18SS22-27S2S2+900S2+100S22-3S23)α+300SS2-100S22-10000SUS(%)=0α值作為二次方程計算,由于a=-b,所述方程可進行簡化,α=-b±b2-4ac2a=-b2a±b2-4ac2a=0.5±a2-4ac2a]]>其中a=600SS2-18SS22+27S2S2-900S2-100S22+3S23且c=300SS2-100S22-10000SUS(%),SUS(%)為種子/油中的雙飽和TAG的總量。
c)根據(jù)單飽和TAG類物質(zhì)(SUU)SUU(%)=(S1U2U3+U1S2U3+U1U2S3)/10000 (iii)將表3的S1、S2、S3、U1、U2和U3的值代入,我們得到S1U2U3=30000Sα-900S2α+900S2α2+300SS2α-300SS2α2-10000S2α+300SS2α-300SS2α2-100S22α+100S22α2-300SS2α+9S2S2α-9S2S2α2-3SS22α+3SS22α2+100S22α-3SS22α+3SS22α2+S23α-S23α2(ix)U1S2U3=10000S2-300SS2+300SS2α+100S22-100S22α-300SS2α+9S2S2α-9S2S2α2-3SS22α+3SS22α2+100S22α-3SS22α+3SS22α2+S23α-S23α2(x)U1U2S3=30000S-10000S2-30000Sα+10000S2α-300SS2+100S22+300SS2α-100S22α-900S2α+300SS2α+
900S2α2-300SS2α2+9S2S2α-3SS22α-9S2S2α2+3SS22α2+300SS2α-100S22α-300SS2α2+100S22α2-3SS22α+S23α+3SS22α2-S23α2(xi)在(iii)內(nèi)重排,(S1U2U3+U1S2U3+U1U2S3)-10000SUU(%)=0分別將等式(ix)、(x)和(xi)的S1U2U3、U1S2U3和U1U2S3值代入,并且以α為函數(shù)分組(-1200SS2+18SS22-27S2S2+1800S2+200S22-3S23)α2+(1200SS2-18SS22+27S2S2-1800S2-200S22+3S23)α-600SS2+200S22+30000S-10000SUU(%)=0α值作為二次方程計算,由于a=-b,所述方程可進行簡化,α=-b±b2-4ac2a=-b2a±b2-4ac2a=0.5±a2-4ac2a]]>其中a=-1200SS2+18SS22-27S2S2+1800S2+200S22-3S23且c=-600SS2+200S22+30000S-10000SUU(%),SUU(%)為種子/油中的單飽和TAG的總量。
d)根據(jù)三不飽和TAG類物質(zhì)(UUU)UUU(%)=U1U2U3/10000 (iv)將表3的U1、U2和U3的值代入,我們得到U1U2U3=(600SS2-6SS22+9S2S2-900S2-100S22+S23)α2+(-600SS2+6SS22-9S2S2+900S2+100S22-S23)α+300SS2-100S22-30000S+1000000 (xii)在(iv)內(nèi)重排,U1U2U3-10000UUU(%)=0將等式(xii)的U1U2U3值代入,并且以α為函數(shù)分組
(600SS2-6SS22+9S2S2-900S2-100S22+S23)α2+(-600SS2+6SS22-9S2S2+900S2+100S22-S23)α+300SS2-100S22-30000S+1000000-10000UUU(%)=0α值作為二次方程計算,由于a=-b,所述方程可進行簡化,α=-b±b2-4ac2a=-b2a±b2-4ac2a=0.5±a2-4ac2a]]>其中a=600SS2-6SS22+9S2S2-900S2-100S22+S23,且c=300SS2-100S22-30000S+1000000-10000UUU(%),UUU(%)為種子/油中的三不飽和TAG的總量。
在TAG類物質(zhì)通過GLC的測定中為了避免由實驗誤差產(chǎn)生的偏離,我們將αS定義為由SSS計算的α值(αSSS)、由SUS計算的α值(αSUS)、由SUU計算的α值(αSUU)和由UUU計算的α值(αUUU)的加權平均值。
αS=(αSSS×SSS(%)+(αSUS×SUS(%)))+(αSUU×SUU(%))+(αUUU×UUU(%))(SSS(%)+SUS(%)+SUU(%)+UUU(%))]]>在飽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分子的位置sn-1與sn-3之間的無規(guī)分布中,每種飽和脂肪酸的50%應該在每個位置上,最佳的是具有最多的SUS甘油三酯分子,分別地,S是飽和脂肪酸且U為不飽和脂肪酸。圖2表示如果sn-1與sn-3之間發(fā)生無規(guī)分布,則隨著飽和脂肪酸含量的提高,向日葵油中不同TAG類物質(zhì)的比例。使用sn-2位置上的向日葵飽和脂肪酸的含量 等,1997)并且提高公式(i)、(ii)、(iii)和(iv)中總的飽和脂肪酸含量的值,將0.5代入α產(chǎn)生所述曲線。
油的α系數(shù)還可通過化學分析TAG分子的三個sn位置上的脂肪酸組成來計算。所述分析可根據(jù)Laakso和Christie(1990)或Takagi和Ando(1991)提議的方法進行。這些方法使得可以知曉三個sn位置上的脂肪酸含量,但是需要大尺寸的樣品而不適用于小樣品,例如我們方法中的半個種子。在這種情況下公式如下,αS為所述兩個值中的最小值,除了當兩者均為0.5時。在這種情況下,α=0.5。
本發(fā)明人已研究了在實際的向日葵油中在TAG中的這種分布。如所預期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標準(normal)和高飽和的向日葵油中飽和脂肪酸(S)主要位于甘油分子的位置sn-1和sn-3上并且很少量位于sn-2上。如所預期的和根據(jù) 等的數(shù)據(jù)(1997),在該位置上的主要脂肪酸是油酸和亞油酸。但是,酰基并未根據(jù)1,3-無規(guī)、2-無規(guī)的理論(Vander Wal,1960)分布。飽和脂肪酸(棕櫚酸和硬脂酸)并未均勻分布。這些結果與前述數(shù)據(jù)(Reske等,1997)相一致,所述數(shù)據(jù)顯示主要在相對于具有4.8%硬脂酸的商品向日葵而言硬脂酸含量提高(11%)時,飽和脂肪酸的位置sn-3優(yōu)先于位置sn-1。硬脂酸含量和油酸/亞油酸比率(從高油酸至高亞油酸)不同的向日葵油的TAG分布列于圖3。已發(fā)現(xiàn),基于應用1,3-無規(guī)、2-無規(guī)理論所觀察的位置sn-2上的組成和總的脂肪酸含量,對于不同飽和脂肪酸含量而言所預期的向日葵TAG類物質(zhì)組(SSS、SUS、SUU和UUU)的理論值不同于被分析的種子中所發(fā)現(xiàn)的TAG組成。TAG組成已通過GLC和通過不飽和度分組的所述TAG類物質(zhì)的數(shù)據(jù)(Fernández-Moya等,2000)測定。
如圖3所示,向日葵飽和脂肪酸在TAG中呈不對稱分布,獲得的SUU的值總是高于所預期的值,并且SUS和UUU的值低于由位置sn-1和sn-3上的非特定分布所預期的值。
這些結果也與前述在含有兩分子亞油酸和一個飽和脂肪酸的高硬脂酸向日葵突變TAG類物質(zhì)的情況下的結果一致,所述突變TAG類物質(zhì)比由1,3-無規(guī)2-無規(guī)理論(Fernández-Moya等,2000)所預期的更豐富。SUU的增加和UUU TAG類物質(zhì)的減少與油中總的硬脂酸含量直接相關。
已計算了在對照和高硬脂酸突變系中的位置sn-1與sn-3之間飽和脂肪酸的分布系數(shù)(α)(表4)。該系數(shù)在亞油酸含量高于油酸含量時總是在0.19-0.37之間,并且在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時總是在0.15-0.27之間。
表4列出了硬脂酸含量(18:0)、總的飽和脂肪酸含量(S)、不同的TAG組(SUS、SUU和UUU)和在多個向日葵的標準和突變系中分布系數(shù)α的值。RHA-274購自USDA-ARS,Northerm Crop Science Lab,F(xiàn)argo,ND。其它系購自Sunflower Collection of Instituto de la Grasa,CSIC,Seville,Spain。各系中不同脂肪酸的含量表示為HS,高硬脂酸含量;MS,中硬脂酸含量;HL,高亞油酸含量;和HO,高油酸含量。
因此仍存在對具有高于0.38的分布系數(shù)的向日葵油的需要。
發(fā)明概述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優(yōu)選至少20%的硬脂酸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的向日葵油,并且在所述油中飽和脂肪酸在TAG分子的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優(yōu)選至少0.42,且最優(yōu)選0.46。
當在油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且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優(yōu)選至少20%時,飽和脂肪酸在TAG分子的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優(yōu)選0.32,最優(yōu)選0.36。
本發(fā)明另外涉及向日葵植物和由所述向日葵植物生產(chǎn)的向日葵種子,所述向日葵植物形成了含有由所述向日葵種子獲得的具有上述特征的內(nèi)生油的種子。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生產(chǎn)植物的方法,所述植物形成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并且其中當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時,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或0.28的內(nèi)生油。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雜種植物及其后代,所述雜種植物及其后代在位置sn-1與sn-3之間具有上述飽和脂肪酸分布和其它所需特征。
發(fā)明詳述因此,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所述種子可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獲得a)提供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的油的種子;b)提供含有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38的油的種子;c)將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優(yōu)選為至少0.42,更優(yōu)選至少0.46。
本發(fā)明另外涉及一種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當油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時,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所述種子可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獲得a)提供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并且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油;b)提供含有在油中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38的油的種子;c)培育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并將它們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優(yōu)選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2,更優(yōu)選至少0.36。
本發(fā)明還涉及向日葵植物和由所述植物生產(chǎn)的種子,所述向日葵植物形成含有如上定義的內(nèi)生油的種子。
另外,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生產(chǎn)植物的方法,所述植物形成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并且其中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內(nèi)生油,該方法包括a)提供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的油的種子;b)提供含有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38的油的種子;c)培育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并將它們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含有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硬脂酸含量少于12%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硬脂酸含量的種子;d)非必要地重復步驟b)和c)。
含有其中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分布系數(shù)α值小于0.38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分布系數(shù)α值的種子;d)非必要地重復步驟b)和c)。
在一個可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生產(chǎn)植物的方法,所述植物形成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和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并且其中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的內(nèi)生油,該方法包括a)提供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并且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油;b)提供含有在油中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28的油的種子;c)將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含有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硬脂酸含量少于12%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硬脂酸含量的種子;d)提供含有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油的種子;e)使得自步驟c)中測試的種子和得自步驟d)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雜交;f)收獲F1種子后代;g)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h)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和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種子;i)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的種子;j)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
k)非必要地重復步驟h)、i)和j)直至所需要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被固定。
含有其中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分布系數(shù)α值小于0.38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分布系數(shù)α值的種子;d)非必要地重復步驟b)和c)。
本發(fā)明另外涉及雜種植物和雜種植物的后代,所述雜種植物可通過將由上述方法獲得的第一親本植物和具有所需特征的第二親本植物雜交獲得。該第二親本植物還可以是由上述方法獲得的植物。
本發(fā)明還涉及所述油在生產(chǎn)食品中的用途和采用所述油制備或含有所述油的食品。
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新型向日葵突變株,所述向日葵突變株具有比先前的向日葵系更好的α分布。因此,對于生產(chǎn)人造奶油、涂抹料等而言所述突變株具有比目前可獲得的系更好的特性(圖3)。人造奶油用最好的甘油三酯是飽和-不飽和-飽和類型(SUS),優(yōu)選飽和-油酸-飽和(SOS)類型的甘油三酯。
通過技術方法獲得的上述新型突變系(稱作CAS-36)已保藏在ATCC并且已給出保藏登記號為PTA-5041。根據(jù)無規(guī)理論,所述突變株具有最佳的TAG分布。得自一些CAS-36植物種子的樣品的油的數(shù)據(jù)列于表5中。
表5列出了一些CAS-36突變株植物中的硬脂酸含量、總的飽和脂肪酸含量(S)、油酸/亞油酸比率(O/L)、不同的TAG組和分布系數(shù)α的值。
在US專利6,475,548中,存在對采用WO 95/20313的未處理油制備的對比涂抹料產(chǎn)品和采用WO 95/20313的油的硬脂精餾分制備的人造奶油的比較。采用硬脂精餾分制備的涂抹料在接近冰箱溫度的溫度下明顯產(chǎn)生良好的可涂抹性、在嘴中適當?shù)娜廴谛院头€(wěn)定性。所述混合脂油的性能明顯產(chǎn)生與已知高品質(zhì)脂肪組合物類似的性能,而不存在非天然組分,例如氫化脂。
眾所周知脂肪的硬脂精餾分可用在涂抹料的脂肪相中以解決制備涂抹料中的問題。例如在US專利4,438,149中,涂抹料采用含有少于70%的牛乳脂的脂肪相制備。所述產(chǎn)品在稠度方面太軟。但是當使用脂肪的硬脂精餾分時,可制備較便宜且更宜涂抹的產(chǎn)品。US專利6,475,548教導了一種制備適于構成液態(tài)植物油或涂抹料的甘油三酯脂肪的方法。甘油三酯脂肪的制備方法采用具有至少12wt%的硬脂酸殘余物和至少40wt%的油酸殘余物的高硬脂酸高油酸向日葵油(HSHOSF),上述向日葵油進行濕式分餾或干式分餾并收集硬脂精餾分。另外上述專利教導了通過將起始的HSHOSF油暴露于標準分餾(濕式或干式分餾)條件下可獲得混合脂油的硬脂精餾分。應該收集含有>30wt%的SUS和<40wt%的SUU甘油三酯的餾分并且當最初25wt%的固體脂肪結晶時停止分餾。
在采用高硬脂酸高油酸向日葵油(HSHOSF)通過濕式分餾或干式分餾,然后收集硬脂精餾分來制備甘油三酯脂肪的方法中也可采用本發(fā)明。更具體地說,采用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高硬脂酸高油酸向日葵油(HSHOSF)進行濕式分餾或干式分餾,然后收集硬脂精餾分來制備甘油三酯脂肪,所述向日葵油的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
附圖簡述圖1表示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途徑。
圖2表示當α系數(shù)值為0.5時,就提高飽和脂肪酸含量而言的向日葵TAG類物質(zhì)分布的理論分布。參見對于TAG命名的圖例。
圖3表示對于高油酸和高硬脂酸特征而言分離的種子中甘油三酯(TAG)相對飽和脂肪酸含量的分布。理論分布(作為對照)表示為線,而不同的油樣品的分布表示為符號,參見對于TAG命名的圖例。
本發(fā)明將在實施例中進一步解釋說明,所述實施例描述如下并且并不意指限制本發(fā)明。
實施例介紹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制備向日葵種子的方法,與野生型種子相比,所述向日葵種子在不同的甘油三酯分子類物質(zhì)中具有更好的飽和脂肪酸分布。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一定的時間過程中和在足以在甘油三酯生物合成中所涉及的基因性狀中誘導一種或多種突變的濃度下采用誘變劑處理親本種子。這導致增加了SUS類型的甘油三酯類物質(zhì)的產(chǎn)量并且降低了SUU的含量。所述誘變劑包括諸如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的試劑,例如甲磺酸乙酯,但也可以使用具有相同或類似作用的任何其它誘變劑。經(jīng)處理的種子將含有可遺傳的基因變化。
然后使這些變異的種子發(fā)芽并由此研發(fā)出后代植物。為了改進所述系的性狀,可將后代雜交或自花授精。收集并分析后代種子。然后將具有接近無規(guī)或無規(guī)甘油三酯性狀的種子與任何其它系雜交,而且性狀傳遞。非必要地,可存在另外的發(fā)芽、栽培和自花授精周期(以固定各系中性狀的純合性)和種子的雜交和收集周期。
在實施例1中使用甲磺酸乙酯作為誘變劑。已獲得α值高于0.4的向日葵系。被誘變的最初向日葵親本系是CAS-10(SunflowerCollection of Instituto de la Grasa,CSIC,Seville,Spain)。所述系的油具有的α值小于0.38。本文所使用的高油酸材料衍生自俄國人研究的油酸系(Soldatov,1976),所述高油酸材料具有的α值為0.15-0.27。
所用的高油酸高硬脂酸材料衍生自高油酸系與以ATCC保藏登記號75968保藏的突變株CAS-3的雜交種,并且選作如WO-0074470“高油酸高硬脂酸植物、種子和油”中所述的高油酸高硬脂酸種子。在以下實施例中已描述了亞油酸多于油酸和油酸多于亞油酸的高α值植物的制備方法。
實施例1采用70mM的甲磺酸乙酯(EMS)在水中的溶液使種子誘變。該處理在振蕩(60rpm)的同時在室溫下進行2小時。誘變之后,將EMS溶液廢棄并且將種子在自來水下洗滌16小時。
使經(jīng)處理的種子在田里發(fā)芽并使植物自體受粉。使用從這些植物收集的種子來選擇甘油三酯分布改進的新型向日葵系。種子脂肪酸組成通過使用Garcés,R.和Mancha,M.的方法(1993)和甘油三酯組成通過使用Fernández-Moya等的方法(2000)通過氣液色譜法測定。
選擇具有α值為0.42的第一植物。栽培五代后代,其中α值提高并且新的遺傳性狀穩(wěn)定地固定在種子的遺傳物質(zhì)中。該系稱作CAS-36,并且其具有高于油酸含量的亞油酸含量。該系的最小和最大α值分別為0.38和0.5。
表6表示來自多種CAS-36植物的種子的一些分析數(shù)據(jù)和根據(jù)建議的公式計算α值的必要數(shù)據(jù)。
表6對于一些CAS-36油而言,TAG的脂肪酸、總的飽和脂肪酸(S)和sn-2位置上的飽和脂肪酸(S2)組成和TAG組成和根據(jù)公式計算的α飽和。
實施例2由高油酸高硬脂酸系(例如,表2中所示系)的向日葵種子培育向日葵植物。還由CAS-36的向日葵種子培育向日葵植物。使兩系雜交。使植物借助于人工授粉以便確保存在充足的種子產(chǎn)量。在高油酸高硬脂酸系上生產(chǎn)F1種子,或反之亦然,并且進行收獲。選擇α值大于0.28、高硬脂酸和油酸多于亞油酸的F2種子。盡管這樣產(chǎn)生了本發(fā)明的油,但限制了生產(chǎn)量。因此,需要表現(xiàn)出具有上述α值的種子的固定近交系。
然后可將這些純合的固定近交的高油酸高硬脂酸系雜交以形成雜種種子,所述雜種種子將生產(chǎn)出表現(xiàn)出本發(fā)明所需油的性狀的F2種子。為此目的,種植F1種子,并且在隔離的條件下使生產(chǎn)的植物自花授精并且生產(chǎn)F2種子。測定F2種子的α值。將表現(xiàn)出所需性狀的種子的殘余部分用于培育植物以形成F3種子。重復自花授精、篩選和選擇過程以研發(fā)α值高于0.28的固定純合系,所有的固定純合系具有的α值為0.5或接近0.5。
一旦固定了性狀,可將類似的高油酸系雜交以形成具有如表7中所示性狀的雜種種子。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生物工藝方法已獲得從中可提取所述油的向日葵植物和種子。α值含量是可遺傳的性狀并且與培育條件完全無關。
表7列出了在衍生自CAS-36突變系和CAS-15或CAS-24(表2)高硬脂酸系的雜交種的系中硬脂酸(18:0)、總的飽和脂肪酸含量(S)、油酸/亞油酸比率(O/L)、不同的TAG組和分布系數(shù)α的值。油酸與亞油酸含量的比率表示為O/L,在所選擇的系中,由于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所以其>1。
實施例3由高亞油酸高硬脂酸系(例如,表2中所示的CAS-3、CAS-30或任何其它高亞油酸高硬脂酸系)的向日葵種子培育向日葵植物。還由CAS-36的向日葵種子培育向日葵植物。使兩系雜交。使植物借助于人工授粉以便確保存在充足的種子產(chǎn)量。在高亞油酸高硬脂酸系上生產(chǎn)F1種子,或反之亦然,并且進行收獲。選擇α值大于0.38、高硬脂酸含量和亞油酸多于油酸的F2種子。
盡管這樣產(chǎn)生了本發(fā)明的油,但限制了生產(chǎn)量。因此,需要表現(xiàn)出具有上述α值的種子的固定近交系。然后可將這些純合的固定近交的高亞油酸高硬脂酸系雜交以形成雜種種子,所述雜種種子將生產(chǎn)出表現(xiàn)出本發(fā)明所需油的性狀的F2種子。為此目的,種植F1種子,并且在隔離的條件下使生產(chǎn)的植物自花授精并且生產(chǎn)F2種子。測定F2種子的α值。
將表現(xiàn)出所需性狀的種子的殘余部分用于培育植物以形成F3種子。重復自花授精、篩選和選擇過程以研發(fā)具有高亞油酸高硬脂酸含量和α值高于0.38的固定純合系,所有的固定純合系具有的α值為0.5或接近0.5。一旦固定了性狀,可將類似的高亞油酸高硬脂酸系雜交以形成具有如表8中所示性狀的雜種種子。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生物工藝方法已獲得從中可提取所述油的向日葵植物和種子。α值含量是可遺傳的性狀并且與培育條件完全無關。
表8列出了在衍生自CAS-36突變系和表2中所示任一種高亞油酸高硬脂酸系(例如CAS-3或CAS-30(表2))的雜交種的系中硬脂酸(18:0)、總的飽和脂肪酸含量(S)、油酸/亞油酸比率(O/L)、不同的TAG組和分布系數(shù)α的值。油酸與亞油酸含量的比率表示為O/L,在所選擇的系中由于油酸含量低于亞油酸含量,所以其<1。
參考文獻1.
R.,Cantisán,S.,Martínez-Force,E.andGarcés,R.(1997)Characterization of polar and non-polarseed lipid classes from highly saturated fatty acidsunflower mutants.Lipids 32,833-837.
2.Chow,C.K.(1992)Fatty acids in foods and their healthimplications.Marcel Dekker,New York.
3.Fernández-Moya,V.,Martínez-Force,E.and Garcés,R.(2000)Identification of triacylglycerol species fromhigh-saturated sunflower(Helianthus annuus)mutants.Agric.Food Chem.48,764-769.
4.Garcés,R.and Mancha,M.(1993)One-step lipidextraction and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preparation fromfresh plant tissues.Anal.Biochem.211,139-143.
5.Gunstone,F(xiàn).D.Harwood,J.L.and Padley,F(xiàn).B.(1994)TheLipid Handbook.Chapman and Hall.London.
6.Laakso,P.and Christie,W.W.(1990)Chromatographicresolution of chiral diacylglycerol derivativespotential in the stereo-specific analysis of triacyl-sn-glycerols.Lipids 25,349-353.
7.Osorio,J.,F(xiàn)ernández-Martínez,J.,Mancha,M.andGarcés,R.(1995)Mutant sunflowers with highconcentration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he oil.CropSci.35,739-742.
8.Reske,J.,Siebrecht,J.and Hazebroed,J.(1997)Triacylglycero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in geneticallymodified sunflower and soybean oils.J.Am.Oil Chem.Soc.74,989-998.
9.Takagi,T.and Ando,Y.(1991)Stereospecific analysis oftriacyl-sn-glycerols by chiral HPLC.Lipids 26,542-547.
10.Vander Wal,R.J.(1960)Calcul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of the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acyl groups in fats,from pancreatic lipase hydrolysis data.J.Am.Oil Cham.Soc.37,18-20.
11.Soldatov,K.I.(1976)Chemical mutagenesis in sunflowerbreeding.pp.352-357.InProc.7th Int.SunflowerAssociation.Vlaardingen,The Netherlands
權利要求
1.一種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所述種子可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獲得a)提供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的油的種子;b)提供含有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38的油的種子;c)將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42。
3.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46。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的任一項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20%。
5.一種向日葵油,所述向日葵油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并且其中在油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所述種子可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獲得a)提供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并且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油;b)提供含有在油中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38的油的種子;c)培育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并將它們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6.根據(jù)權利要求5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2。
7.根據(jù)權利要求5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6。
8.根據(jù)權利要求5-7的任一項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20%。
9.形成含有根據(jù)權利要求1-4的內(nèi)生油的種子的向日葵植物。
10.通過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向日葵植物生產(chǎn)的向日葵種子。
11.由通過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向日葵植物生產(chǎn)的向日葵種子獲得的向日葵油。
12.形成含有根據(jù)權利要求5-8的內(nèi)生油的種子的向日葵植物。
13.通過根據(jù)權利要求12的向日葵植物生產(chǎn)的向日葵種子。
14.由通過根據(jù)權利要求12的向日葵植物生產(chǎn)的向日葵種子獲得的向日葵油。
15.一種生產(chǎn)植物的方法,所述植物形成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并且其中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內(nèi)生油,該方法包括a)提供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的油的種子;b)提供含有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38的油的種子;c)培育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并將它們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16.如權利要求15中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含有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硬脂酸含量少于12%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硬脂酸含量的種子;d)非必要地重復步驟b)和c)。
17.如權利要求15中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含有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分布系數(shù)α值小于0.38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分布系數(shù)α值的種子;d)非必要地重復步驟b)和c)。
18.一種生產(chǎn)植物的方法,所述植物形成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和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并且其中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的內(nèi)生油,該方法包括a)提供種子,所述種子含有相對于油中總的脂肪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并且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油;b)提供含有在油中分布系數(shù)α高于0.38的油的種子;c)將得自步驟a)和b)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雜交;d)收獲F1種子后代;e)種植F1后代種子以培育植物;f)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g)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且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的種子;h)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的種子以培育植物;i)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j)非必要地重復步驟g)、h)和i)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和分布系數(shù)α被固定。
19.如權利要求18中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含有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硬脂酸含量少于12%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硬脂酸含量的種子;d)提供含有其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油的種子;e)使得自步驟c)中測試的種子和得自步驟d)中提供的種子的植物雜交;f)收獲F1種子后代;g)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2種子;h)測試出存在硬脂酸含量為至少12%和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的種子;i)種植具有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的種子;j)使如此培育的植物自體受粉以生產(chǎn)F3種子;和k)非必要地重復步驟h)、i)和j)直至所需水平的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被固定。
20.如權利要求18中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含有其中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的油的種子通過如下步驟提供a)采用誘變劑,特別是疊氮化鈉或烷基化劑,更特別是甲磺酸乙酯處理分布系數(shù)α值小于0.38的向日葵種子;b)由此生產(chǎn)植物,使所述植物授粉以生產(chǎn)種子;c)測試出具有所需分布系數(shù)α值的種子;d)非必要地重復步驟b)和c)。
21.通過將由如權利要求15-17的任一項中所要求的方法獲得的第一親本植物和具有所需特征的第二親本植物雜交獲得的雜種植物。
22.如權利要求21中所要求的雜種植物,其中第一親本植物是如權利要求9中所要求的植物。
23.通過將第一親本植物和第二親本植物雜交獲得的雜種植物,所述第一親本植物是如權利要求9中所要求的植物,所述第二親本植物是具有其它所需特征的如權利要求9中所要求的植物。
24.如權利要求23中所要求的雜種植物,其中所述雜種植物是具有其它所需特征的如權利要求9中所要求的植物。
25.通過將由如權利要求18-20的任一項中所要求的方法獲得的第一親本植物和具有所需特征的第二親本植物雜交獲得的雜種植物。
26.如權利要求25中所要求的雜種植物,其中第一親本植物是如權利要求12中所要求的植物。
27.通過將第一親本植物和第二親本植物雜交獲得的雜種植物,所述第一親本植物是如權利要求12中所要求的植物,所述第二親本植物是具有其它所需特征的如權利要求12中所要求的植物。
28.如權利要求27中所要求的雜種植物,其中所述雜種植物是具有其它所需特征的如權利要求12中所要求的植物。
29.權利要求21-28的任一項中所要求的雜種植物的后代。
30.用于生產(chǎn)食品的如權利要求1-8、11和14的任一項中所要求的油。
31.包含如權利要求1-8、11和14的任一項中所要求的油的食品。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38;和一種由相對于總的脂肪酸含量,具有至少12%的硬脂酸的向日葵種子直接獲得的向日葵油,其特征在于當油中油酸含量高于亞油酸含量時,飽和脂肪酸在位置sn-1與sn-3之間的分布系數(shù)α為至少0.28。本發(fā)明還涉及用于生產(chǎn)所述油的植物和種子以及所述油的用途。
文檔編號A23D9/00GK1886043SQ200380110904
公開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14日
發(fā)明者R·加爾塞斯, E·馬丁茲-福斯 申請人:科學研究高級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