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充電裝置及其手機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手機充電裝置及其手機套。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手機、移動電源等數碼產品的充電方式主要分為線充和無線充二種,其中線充因為必須在充電器與手機(或移動電源)之間連接充電線的缺點而備受用戶詬病;無線充是為了去除充電時手機(或移動電源)與充電器之間的充電線而推出的充電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較為流行的電磁感應(如QI標準)無線充電,其原理是在充電器內設置可以在附近幾厘米范圍內產生交變電磁場的發(fā)射線圈,在手機內設置接收線圈及整流、濾波、控制電路,充電時手機內的接收線圈受發(fā)射線圈產生的交變磁場的電磁感應而在接收線圈內產生電勢,經整流、濾波后即可對手機內的電池進行充電。現有的這種手機電磁感應充電方案在使用時,手機必須平放在發(fā)射線圈上側,而且對多臺手機同時充電時,各手機分別平放在對應的發(fā)射線圈上側,一臺手機對應一個發(fā)射線圈,所以其占用的面積較大,而且還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手機內設置的接收線圈及控制電路占用手機內部空間較大及其內置接收線圈發(fā)熱而造成手機過熱等缺點;為此,近期開發(fā)人員轉而開發(fā)了一種叫接觸式無線充電的新充電方案,其原理是給手機配一只手機保護套,該手機保護套的背部設置正負輸入電觸點與外露于充電器表面的正負輸出電觸點相配,手機保護套的正負輸入電觸點與插在手機充電插孔中的充電插頭電連接,使用時只需將帶上手機保護套的手機直接放在充電器表面使手機保護套背部的輸入電觸點與充電器的輸出電觸點相接觸即可實現無線充電,其結果是裝上手機保護套后的手機總體積增大;這種接觸式無線充電器其實質原理與線充的相同,只是在充電器與手機保護套之間用觸點代替了充電線。
[0003]因為手機一般由前后左右上下六個面構成,手機屏幕所在的面為前面,前后兩個面的面積最大,其它面的面積遠小于前后兩個面的面積,上述現有接觸式充電器在使用時手機前側面(也就是屏幕所在的平面)向上(即手機屏幕所在的平面與水平面平行),手機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面積最大,手機充電裝置占用桌面面積也大,從而這種接觸式無線充電方案存在占用面積大的問題,而且在使用過程中手機容易放反而使正負輸出電觸點與正負輸入電觸點接反,從而向手機內輸入反向電壓使手機重啟甚至損壞手機內部元件。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接觸式無線充電器中存在的占用面積大、正負極容易接反的問題,而提供一種占用面積小、可以防止電壓接反的手機充電裝置及其手機套。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手機充電裝置,包括本體和第一、第二輸出電極,在所述本體前部設有用于支撐住手機下側面的支撐部,所述第二輸出電極經該支撐部向上伸出并與手機下側面上的第二輸入電極配套,所述本體后部向上伸出用于支撐住所述手機背部的靠板,所述第一輸出電極設置在所述靠板左部向前凸出的前凸臺的右端,所述第一輸出電極與前凸臺之間設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輸出電極與所述手機左側面上的第一輸入電極配套;所述第一輸出電極與前凸臺之間的第一彈簧的彈力小于所述手機與所述本體之間的摩擦力,使放置在所述本體中的手機的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分別與所述第一輸出電極和第二輸出電極保持電連接;使用時,將手機側放(手機屏幕所在的平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大約為80度)在充電裝置中并將手機向左推使手機左側面中的第一輸入電極克服第一彈簧的部分彈力使第一輸出電極向左移動一段距離,因為第一彈簧的彈力小于手機與本體之間的摩擦力,所以可以保證第一輸出電極壓住手機的第一輸入電極,充電時,與充電電源的正負輸出電極電連接的第一輸出電極和第二輸出電極將充電電力通過手機上的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送入手機內的充電電路內對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本發(fā)明所述手機的下側面和左側面是指手機屏幕所在的前側面朝向用戶而放置在充電裝置上時的下側面和左側面。
[0006]所述第二輸出電極與本體之間設有第二彈簧。
[0007]所述第二彈簧的彈力小于所述手機的重力施加在該第二彈簧上的分力,使手機下側面與本體的支撐部的接觸面盡可能足夠大,以增加手機與本體之間的摩擦力。
[0008]所述充電電源設置在所述本體內;該充電電源用于將市電電力轉換成直流的充電電力。
[0009]一種與上述手機充電裝置配套使用的手機套,包括第一輸入電極、第二輸入電極以及可以套合在手機上的套合體,在所述套合體上設有與手機的充電插孔相配的充電插頭,所述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分別與所述充電插頭的正負電極電連接,所述第一輸入電極外露于所述套合體的左側面,所述第二輸入電極外露于所述套合體的下側面,充電時充電電源中的正負輸出電極分別與所述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電連接,充電電源的電力通過所述正負輸出電極、所述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送入手機內的充電電路中對可充電電池進行充電。此處,本發(fā)明所述套合體的下側面和左側面是指手機套合在手機套后將手機屏幕所在的前側面朝向用戶而放置在充電裝置上時的下側面和左側面。
[0010]所述充電插頭與套合體固定連接。
[0011 ] 所述套合體上設有燕尾頭與套合頭中的燕尾缺口相配。
[0012]所述充電插頭與套合體之間為插合式滑動連接,所述套合體上設有兩只分別與所述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電連接的彈性觸片,所述兩只彈性觸片與所述充電插頭上的兩個觸點相配,所述兩個觸點分別與充電插頭中的正負電極電連接,從而使所述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分別與所述充電插頭中的正負電極電連接。
[0013]所述充電插頭樞接在所述套合體上。
[0014]由于采用了本發(fā)明所述的技術方案,手機或套上手機套后的手機充電時是側向放置在所述手機充電裝置中,所以手機或套上手機套后的手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積較小,該手機充電裝置占用的面積也可以較小,而且只要第一輸出電極和第二輸出電極設置的位置得當,則當手機放置的方向不正確時,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無法同時分別與第一輸出電極和第二輸出電極接觸,所以不會向手機的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提供反方向電壓。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手機充電裝置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0017]圖2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的一種手機的外觀立體圖。
[0018]圖3是圖1實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種手機的外觀立體圖。
[0019]圖4是圖1實施例對圖3中的手機進行充電時的立體圖。
[0020]圖5是圖1實施例對圖2中的手機進行充電時的立體圖。
[0021]圖6是本發(fā)明所述手機套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22]圖7是圖6中各零件組裝在一起后的立體圖。
[0023]圖8是與圖7所示手機套配套使用的手機的立體圖。
[0024]圖9是將圖8中的手機裝入圖7中的手機套后的立體圖。
[0025]圖10是將圖9中裝入了手機的手機套放置在圖1所述手機充電裝置中對手機進行充電時的立體圖。
[0026]圖11是本發(fā)明所述手機套的另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27]圖12是圖11中除充電插頭外的各零件組裝在一起后的立體圖。
[0028]圖13是向圖12中裝入圖8所示的手機后的立體圖。
[0029]圖14是圖13中裝入了手機的手機套放置在圖1所述手機充電裝置中進行充電時的立體圖。
[0030]圖15是本發(fā)明所述手機套再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31]圖16是圖15中各零件組裝在一起后的立體圖。
[0032]圖17是向圖16中裝入圖8所示的手機后的立體圖。
[0033]圖18是圖17中裝入了手機的手機套放置在圖1所述手機充電裝置中進行充電時的立體圖。
[0034]圖中1、本體,11、支撐部,12、靠板,13、前凸臺,21、第一輸出電極,22、第二輸出電極,910、屏幕,912、第二輸入電極,911、第一輸入電極,922、第二輸入電極,921、第一輸入電極,923、絕緣體,92、91、93、手機;3、套合體,301、凹陷區(qū),302、線槽,303、腔體,304、燕尾頭,31、第一輸入電極,32、第二輸入電極,33、充電插頭,34、隔板,35、蓋板,36、套合頭,361、燕尾缺口,931、充電插孔;4、套合體,401、凹陷區(qū),402、線槽,403、腔體,404、彈性觸片,41、第一輸入電極,42、第二輸入電極,43、充電插頭,431、觸點,44、45、小蓋板;5、套合體,501、凹陷區(qū),502、線槽,503、腔體,504、樞接孔,505、限位扣板,51、第一輸入電極,52、第二輸入電極,53、充電插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35]實施例一,見圖1,所述手機充電裝置,包括本體1、第一輸出電極21、第二輸出電極22,其中在本體1的前部設有支撐部11,第二輸出電極22經支撐部11向上伸出,而且在第二輸出電極22與本體1之間設有第二彈簧(圖中不可見一一未畫出),本體1后部向上伸出靠板12,靠板12的左部設有向前凸的前凸臺13,在該前凸臺13的右端設有第一輸出電極21,第一輸出電極21與前凸臺13之間設有第一彈簧(圖中不可見一一未畫出)。
[0036]見圖2,是一種與圖1實施例配套使用的手機,該手機屏幕910所在的平面為前側面,第一輸入電極911所在的平面為左側面,第二輸入電極912所在的平面為下側面,圖2中第一輸入電極911和第二輸入電極912直接設置在手機中,第一輸入電極911和第二輸入電極912分別與手機內的充電電路的正負輸入電極電連接。手機的下側面和左側面的定義以該手機放置在本發(fā)明所述手機充電裝置上的位置而確定。
[0037]見圖3,是一種與圖1實施例配套使用的另一種手機,該手機中部的U形金屬殼體直接作為第二輸入電極922,該U形的金屬殼體包含了本發(fā)明所述的手機下側面,而第一輸入電極921也作為手機金屬殼體的一部分設置在手機的端部,第一輸入電極921與第二輸入電極922之間為絕緣體923以隔絕第一輸入電極和第二輸入電極,第一輸入電極921和第二輸入電極922分別與手機內的充電電路的正負輸入電極電連接。圖3所示手機主要是目前較為流行的金屬外殼手機,其金屬外殼一般分為上中下三段,其中中段為U形結構,本發(fā)明直接將其中兩塊(中段和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