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fā)動機的正時齒輪室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潤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發(fā)動機的正時齒輪室總成。
【背景技術】
[0002]對于發(fā)動機正時齒輪室的惰性齒輪,其主要作用是改變傳動的方向,因此,齒輪與軸之間不能聯(lián)動,而是通過套裝在軸上的滑動軸承連接,這就造成滑動軸承與軸之間形成接合面,如果滑動軸承得不到有效潤滑,軸承會因接合面的干摩擦而發(fā)生燒結。
[0003]現(xiàn)有技術中,滑動軸承常用的潤滑方式為飛濺潤滑,即將一定壓力的潤滑油通過噴嘴噴出,形成油霧,油霧飛濺到滑動軸承與軸之間的間隙進行潤滑。如圖1所示,惰性齒輪I’與滑動軸承2’為過盈配合,與軸3’為間隙配合,惰性齒輪I’滑動軸承2’聯(lián)動,并與軸3’形成摩擦,一定壓力的潤滑油由噴嘴4’噴出形成油霧,油霧飛濺至滑動軸承2’與齒輪軸3’之間的間隙形成潤滑油膜。
[0004]上述的潤滑結構中,由于采用飛濺潤滑,潤滑油的油霧落入滑動軸承與齒輪軸之間帶有偶然性,無法持續(xù)有效的提供充足的潤滑油,且當齒輪的轉速較高時,潤滑油膜難以建立,局部會出現(xiàn)干摩擦,從而導致滑動軸承的燒損。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的正時齒輪室總成,可為滑動軸承與軸的接合面提供充足的潤滑油,以促進潤滑油膜的建立,延長其使用壽命。
[0006]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發(fā)動機的正時齒輪室總成,包括正時齒輪室殼體,所述正時齒輪室殼體內安裝有依次嚙合的第一惰輪組、第二惰輪組、第三惰輪組,所述第一惰輪組包含第一軸,和套裝于所述第一軸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一滑動軸承,所述第二惰輪組包含第二軸,和套裝于所述第二軸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二滑動軸承,所述第三惰輪組包含第三軸,和套裝于所述第三軸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三滑動軸承,所述正時齒輪室殼體具有潤滑油道和連通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的進油孔,所述第一惰輪組具有第一潤滑支路,所述第一潤滑支路連通于所述第一滑動軸承與所述第一軸的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惰輪組具有第二潤滑支路,所述第二潤滑支路連通于所述第二滑動軸承與所述第二軸的第二接合面,所述第三惰輪組具有第三潤滑支路,所述第三潤滑支路連通于所述第三滑動軸承與所述第三軸的第三接合面,潤滑油自所述進油孔并經(jīng)過連通結構分別流經(jīng)于所述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接合面和所述第三接合面。
[0008]優(yōu)選地,所述連通結構形成于所述進油孔與所述第一潤滑支路、所述潤滑油道依次連通,并經(jīng)所述潤滑油道分別與所述第二潤滑支路、所述第三潤滑支路均連通而成的通路。
[0009]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潤滑支路包括設于所述第一軸并沿其軸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通路,和與所述第一通路相接的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連通于所述第一接合面,且所述第二通路與回流至所述潤滑油道的第三通路相接,且所述第一通路與所述進油孔連通。
[0010]優(yōu)選地,還包括與所述第一通路相接的第四通路,所述第四通路相對于所述第二通路反向延伸,且所述第四通路與所述第一接合面連通。
[0011]優(yōu)選地,第二潤滑支路包括沿所述第二軸的軸向延伸的第五通路,和相接于所述第五通路的第六通路,所述第六通路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接合面連通,且所述第五通路與所述潤滑油道連通。
[0012]優(yōu)選地,第三潤滑支路包括沿所述第三軸的軸向延伸的第七通路,和相接于所述第七通路的第八通路,所述第八通路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三接合面連通,且所述第七通路與所述潤滑油道連通。
[0013]優(yōu)選地,還包括封閉所述潤滑油道的蓋板,所述蓋板與所述正時齒輪室殼體螺栓連接。
[0014]優(yōu)選地,所述潤滑油道沿其周向還設有密封結構,所述蓋板通過所述密封結構與所述正時齒輪室殼體密封。
[0015]優(yōu)選地,所述密封結構包括密封墊。
[0016]本發(fā)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的正時齒輪室總成,包括正時齒輪室殼體,所述正時齒輪室殼體內安裝有依次嚙合的第一惰輪組、第二惰輪組、第三惰輪組,所述第一惰輪組包含第一軸,和套裝于所述第一軸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一滑動軸承,所述第二惰輪組包含第二軸,和套裝于所述第二軸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二滑動軸承,所述第三惰輪組包含第三軸,和套裝于所述第三軸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三滑動軸承,所述正時齒輪室殼體具有潤滑油道和連通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的進油孔,所述第一惰輪組具有第一潤滑支路,所述第一潤滑支路連通于所述第一滑動軸承與所述第一軸的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惰輪組具有第二潤滑支路,所述第二潤滑支路連通于所述第二滑動軸承與所述第二軸的第二接合面,所述第三惰輪組具有第三潤滑支路,所述第三潤滑支路連通于所述第三滑動軸承與所述第三軸的第三接合面,潤滑油自所述進油孔并經(jīng)過連通結構分別流經(jīng)于所述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接合面和所述第三接合面。采用此技術方案,使得潤滑油沿著正時齒輪室總成內的連通結構準確的進入各惰輪組的接合面,并通過潤滑系統(tǒng)持續(xù)不斷的供油,促進了潤滑油膜的建立,較現(xiàn)有技術中采用噴濺潤滑的潤滑方案相比,其潤滑效果更佳,延長了兩結合件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潤滑結構的示意圖;
[0019]圖2為本發(fā)明的第一惰輪組、第二惰輪組、第三惰輪組的安裝示意圖;
[0020]圖3為本發(fā)明的正時齒輪室殼體與蓋板的連接示意圖;
[0021]圖4為本發(fā)明的潤滑油道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2]圖5為本發(fā)明的蓋板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3]圖6為本發(fā)明的第一潤滑支路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4]圖7為本發(fā)明的第二潤滑支路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5]圖8為本發(fā)明的第三潤滑支路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0027]圖1中:1’ -惰性齒輪;2’ -滑動軸承;3’ -軸;4’ -噴嘴。
[0028]圖2-8中:10_正時齒輪室殼體;20_第一惰輪組;21_第一軸;22_第一滑動軸承;23_第一接合面;24_第一潤滑支路;241_第一通路;242_第二通路;243_第三通路;244-第四通路;30_第二惰輪組;31_第二軸;32_第二滑動軸承;33_第二接合面;34_第二潤滑支路;341_第五通路;342_第六通路;40_第三惰輪組;41_第三軸;42_第三滑動軸承;43_第三接合面;44_第三潤滑支路;441_第七通路;442_第八通路;50_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9]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0030]結合圖2-8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的正時齒輪室總成,包括正時齒輪室殼體10,正時齒輪室殼體10內安裝有依次嚙合的第一惰輪組20、第二惰輪組30、第三惰輪組40,第一惰輪組20包含第一軸21,和套裝于第一軸21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一滑動軸承22,第二惰輪組30包含第二軸31,和套裝于第二軸31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二滑動軸承32,第三惰輪組40包含第三軸41,和套裝于第三軸41并與其間隙配合的第三滑動軸承42,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做出了如下技術改進:正時齒輪室殼體10具有潤滑油道11和連通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的進油孔12,第一惰輪組20具有第一潤滑支路24,第一潤滑支路24連通于第一滑動軸承22與第一軸21的第一接合面23第二惰輪組30具有第二潤滑支路34,第二潤滑支路34連通于第二滑動軸承32與第二軸31的第二接合面33,第三惰輪組40具有第三潤滑支路44,第三潤滑支路44連通于第三滑動軸承42與第三軸41的第三接合面43,潤滑油自進油孔并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