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fā)動機技術,特別涉及發(fā)動機油底殼總成。
背景技術:
發(fā)動機油底殼位于引擎下部,曲軸箱的下半部,可拆裝,并將曲軸箱密封作為貯油槽的外殼。其主要作用是封閉曲軸箱作為貯油槽的外殼,防止雜質(zhì)進入,并收集和儲存由發(fā)動機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潤滑油,散去部分熱量,防止?jié)櫥脱趸,F(xiàn)有的油底殼為了增強散熱,會在油底殼上設置散熱片,但是散熱片為普通散熱片,散熱效果有限;此外,由于油底殼位于發(fā)動機下方,當車輛在路況較差的路面行駛時,遭遇顛簸或坑洞時,發(fā)動機底部易受撞擊,油底殼易受損,從而導致漏油,影響發(fā)動機運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強度更高,散熱效果更好,有利于延長機油壽命的發(fā)動機油底殼總成。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發(fā)動機油底殼總成,包括油底殼和放油螺絲,放油螺絲通過油底殼的開孔設置在油底殼的底部,所述油底殼的底部設有加強結構,加強結構包括多個六邊形加強板,六邊形加強板凸設于油底殼的底部,所述六邊形加強板依次連接,六邊形加強板包括六塊肋板,肋板之間通過弧形部連接,所述放油螺絲的一端設有吸附部,吸附部的四周設有齒條。
以下為本實用新型的附屬技術方案。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放油螺絲的吸附部具有磁性。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油底殼四周設有散熱片,散熱片間隔設置。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散熱片包括主散熱片和副散熱片,主散熱片與油底殼連接,所述副散熱片一端與主散熱片連接,另一端為自由端。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副散熱片有2片,兩片副散熱片關于主散熱片對稱設置。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兩片副散熱片構成U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發(fā)動機油底殼總成增強了油底殼底部的結構強度,防止油底殼受力破損,從而造成發(fā)動機故障;同時,提升了吸附機油中雜質(zhì)的效率,延長機油的使用期,有利于發(fā)動機的運轉;此外,能夠提升發(fā)動機的散熱效果,防止機油溫度過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發(fā)動機油底殼總成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六邊形加強板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放油螺絲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散熱片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性特點和優(yōu)勢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實施例。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發(fā)動機油底殼總成包括油底殼1和放油螺絲2,放油螺絲2通過油底殼1的開孔設置在油底殼1的底部,通過放油螺絲可釋放油底殼中的潤滑油。所述油底殼1的底部設有加強結構3,加強結構3包括多個六邊形加強板31,六邊形加強板31凸設于油底殼1的底部,所述六邊形加強板依次連接,六邊形加強板31包括六塊肋板311,肋板311之間通過弧形部312連接,通過六邊形的加強板可增強油底殼的結構強度,從而避免受到撞擊時破裂,通過弧形部連接,可有效減小連接處的應力,避免連接處開裂。所述放油螺絲2的一端設有吸附部21,吸附部21的四周設有齒條22,通過齒條22可增大吸附的面積,從而提升吸附機油中雜質(zhì)的效率。
如圖1至圖4所示,進一步的,所述放油螺絲2的吸附部21具有磁性,從而能夠吸附機油中的雜質(zhì)。所述油底殼1四周設有散熱片4,散熱片4間隔設置,通過設置散熱片提升散熱效果。所述散熱片4包括主散熱片41和副散熱片42,主散熱片41與油底殼1連接,所述副散熱片42一端與主散熱片41連接,另一端為自由端,通過設置主、副散熱片,從而進一步提升散熱面積,有效提升散熱效率。所述副散熱片42有2片,兩片副散熱片42關于主散熱片41對稱設置,所述兩片副散熱片42構成U型,從而使主、副散熱片之間氣流對流更好,提升散熱性能。
本實施例的發(fā)動機油底殼總成增強了油底殼底部的結構強度,防止油底殼受力破損,從而造成發(fā)動機故障;同時,提升了吸附機油中雜質(zhì)的效率,延長機油的使用期,有利于發(fā)動機的運轉;此外,能夠提升發(fā)動機的散熱效果,防止機油溫度過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較佳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并據(jù)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zhì)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