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的改良。
背景技術:
作為現有技術,在二輪摩托車中,公知一種覆蓋消音器(Silencer)的上部以及外 側面的消音器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圖4、圖3)) 在專利文獻1的圖4中,排氣消聲器33(以下稱為"消音器33"。附圖標記沿用該 公報中的附圖標記。下同。)的外側面被保護件37(以下稱為"消音器罩37")覆蓋。消音 器罩37包括金屬制的第一保護部件38和從外側方覆蓋該第一保護部件38的合成樹脂制 成的第二保護部件39。 在專利文獻1的圖3中,第一保護部件38以及第二保護部件39這兩個部件的前 部通過螺栓55共同緊固支承在消音器33的前部,第一保護部件38以及第二保護部件39 這兩個部件的后部被共同緊固支承在消音器33的后部。 不過,在將消音器罩37制成前后長的筒狀的部件、并通過消音器33來支承該消音 器罩37的前部以及后部的情況下,需要考慮消音器與消音器罩的熱膨脹差。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95509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這樣的技術,S卩即使消音器罩例如大型化且被安裝
在消音器的前后方向上的整個范圍內,也能夠容許消音器的熱膨脹的技術。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1的消音器罩是設置在消音器上的消音器罩,該消音器連接在發(fā)
動機的排氣管的下游端,其特征在于,在將該消音器罩安裝到消音器上的點中,將至少一個
點制成滑動構造。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在消音器上設有支承消音器罩的固定支 承部,該支承部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設在消音器的前端部。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滑動構造設在消音器的后端部。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4中,其特征在于滑動構造設在尾管上。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在消音器的后端部與消音器罩之間配置 有網格墊片。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消音器罩包括構成前部的第一罩部和位 于第一罩部后方的第二罩部,在第一罩部上設置固定支承部,在第二罩部上設置滑動構造, 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經由彈性部件連結。
發(fā)明的效果 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1中,由于在將消音器罩安裝到消音器上的點中,將至少一個 點制成滑動構造,因此,在消音器產生了熱膨脹時,消音器能夠相對消音器罩相對移動,因 此能夠容許消音器的熱膨脹。
3
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2中,由于在消音器上設有支承消音器罩的固定支承部,該支 承部設在消音器的前端部。除支承部以外的部分相對于消音器具有規(guī)定的空隙地配置,因 此,消音器的熱量不容易傳遞至消音器罩,此外,能夠使消音器的振動不容易向消音器罩傳 遞。 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3中,滑動構造設在所述消音器的后端部。消音器罩通過設在 消音器的前端部的支承部被固定,并通過設在后端部的滑動構造使消音器罩能夠滑動,因 此,消音器罩的支承能夠均衡地進行,能夠使消音器的熱膨脹在其與消音器罩之間更平順 地進行。 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4中,由于滑動構造設在尾管上,因此,不必新增加支架等的部
件,因此,使消音器能夠滑動的構造變得簡便,能夠抑制零件個數的增加。 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5中,在消音器的后端部與消音器罩之間配置有作為緩沖部件
的網格墊片。 通過在尾管與消音器罩之間配置網格墊片,由此,網格墊片成為緩沖部件,形成在 消音器罩與消音器之間的間隙被填補,因此,能夠抑制振動和噪音。 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6中,由于經由彈性部件將設有固定支承部的第一罩部和設有 滑動構造的第二罩部進行連結,因此,能夠使來自設有固定支承部的第一罩部的振動更加 不容易向消音器罩傳遞。
圖1是本發(fā)明的跨騎型車輛的右側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跨騎型車輛所具有的消音器的側面剖視圖。圖3是圖2的跨騎型車輛的作用說明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跨騎型車輛所具有的消音器的立體圖。圖5是圖4的5向視圖。圖6是本發(fā)明的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的分解側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的跨騎型車輛的排氣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圖5的8向視圖。附圖標記的說明65消音器75消音器罩155固定支承部156尾管158網格墊片151第一罩部(前蓋部件)152第二罩部(罩主體)153第二罩部(后蓋部件)163消音器的前端部164消音器的后端部211延伸部
4
215對開緊固部
260滑動構造
261彈性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中,"前"、"后"、"左"、"右"、"上"、"下"
表示乘坐在跨騎型車輛上的駕駛者所觀察到的方向。此外,附圖是按照附圖標記的朝向來 觀察的。(實施例) 在圖1中,作為跨騎型車輛的二輪摩托車IO是具有下述結構的車輛,即,車身框架 11構成為包括設在前端的頭管12 ;從該頭管12向后方斜下方延伸的主車架13 ;安裝在該 主車架13的后端部的左右一對樞軸車架15、16(僅示出近前側的附圖標記16)以及左右一 對后車架17、18(僅示出近前側的附圖標記18);從頭管12開始在主車架13的下方向后方 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對下車架21、22(僅示出近前側的附圖標記22);從這些下車架21、22 的下端一體地向后方延伸并結合在樞軸車架15、 16的下端上的左右一對底車架23、24(僅 示出近前側的附圖標記24),前叉26以能夠自由操舵的方式安裝在頭管12上,燃料箱27以 及乘員坐席28安裝在主車架13的上部,擺動臂31經由樞軸32以能夠自由擺動的方式安 裝在樞軸車架15、16上,后擋泥板33安裝在后車架17、18上,V型的發(fā)動機35(以下,也稱 為"發(fā)動機35")安裝在下車架21、22以及底車架23、24上,在前叉26的上端安裝有車把 37,在前叉26的下端安裝有前輪38,在擺動臂31的后端安裝有后輪41。
而且,在前叉26的上部設有頭燈46,在前叉26的中間安裝有覆蓋前輪38的上方 的前擋泥板45。 發(fā)動機35是在曲軸箱51的后部一體地具有變速器52的動力單元,曲軸箱51 中,曲軸53在車寬方向上延伸,發(fā)動機35具有從該曲軸53向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前氣缸部 54(以下,也稱為"前氣缸側體54")和從曲軸53向后方斜上方延伸的后氣缸部55 (以下, 也稱為"后氣缸側體55")。 在前氣缸部54與后氣缸部55之間,配置有對這些前氣缸部54和后氣缸部55供 給混合氣體的燃料供給裝置56。 前氣缸部54具有安裝在曲軸箱51的上部前部的前氣缸體57 ;安裝在該前氣缸 體57的上部的前氣缸蓋58 ;覆蓋在該前氣缸蓋58的上方的前蓋罩(未圖示);覆蓋在該 前蓋罩的周圍的前頂罩60。通過以上結構,在前氣缸部54上,形成有作為燃燒室的前氣缸61。 前排氣管63從前氣缸61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延伸,該前排氣管63的后端部與構 成膨脹室的消音器65相連結。 后氣缸部55具有安裝在曲軸箱51的上部后部的后氣缸體67 ;安裝在該后氣缸 體67的上部的后氣缸蓋68 ;覆蓋在該后氣缸蓋68的上方的后蓋罩(未圖示);覆蓋在該 后蓋罩的周圍的后頂罩70。通過以上結構,在后氣缸部55上,形成有作為燃燒室的后氣缸62。 后排氣管64從后氣缸62向后方延伸,該后排氣管64的后端部與消音器65相連結。69是保護件。 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多氣缸發(fā)動機是由前氣缸61和后氣缸62構成的V型雙氣缸 發(fā)動機35,曲軸53在車寬方向上延伸。 V型雙氣缸發(fā)動機35具有構成其排氣系統(tǒng)的排氣裝置72,排氣裝置72構成為包 括從發(fā)動機35延伸的排氣管73 ;連接在該排氣管73的下游端的消音器65 ;覆蓋該消音 器65的消音器罩75。 此外,排氣管73包括從發(fā)動機的前氣缸部54延伸的前排氣管63和從發(fā)動機35 的后氣缸部55延伸的后排氣管64。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多氣缸發(fā)動機雖然是夾角V型雙氣缸發(fā)動機,但多氣缸發(fā) 動機的氣缸個數可以任意地設定為3氣缸、4氣缸、5氣缸、6氣缸等。此外,多氣缸發(fā)動機的 形式不限于V型,水平相對、直列以及其他的形式也沒有問題。 在圖2中,消音器65被上下分割為兩部分,包括下側的膨脹通路81和上側的膨脹 通路82。在下側的膨脹通路81中連結有前排氣管63的后端部83,在上側的膨脹通路82 中連結有后排氣管64的后端部84。
以下,對消音器65的詳細構造進行說明。 消音器65以如下部件為主要結構外筒110 ;第一分隔件lll,其將該外筒110分 割成配置在下側的下側膨脹通路81 (下膨脹通路81)和配置在上側的上側膨脹通路82 (上 膨脹通路82);將外筒110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封閉的前壁部115以及后壁部116 ;第二分 隔件112,其在前壁部115以及后壁部116之間將上下膨脹通路81、82分別分割成上第一 室117和上第二室118以及下第一室121和下第二室122 ;第一輸入管123,其貫通前壁部 115、在外筒110的軸向上向下第一室121延伸并與前排氣管63的后端部83連結,將由前 氣缸側體54排出的排氣氣體供給下第一室121 ;第三分隔件113,其配置在前壁部115與 第二分隔件112之間,將上第一室117前后分割,并在前部形成空間125 ;第二輸入管124, 其貫通該第三分隔件113以及前壁部115、與后排氣管64的后端部84連結,并在外筒110 的軸向上向容積變小的上第一室117延伸,并且,將由后氣缸側體55排出的排氣氣體供給 因第三分隔件113而容積變小的上第一室117 ;通孔127...(...表示復數,以下相同),其 以面對所述空間125的方式在第一分隔件111上開設有多個、能夠實現空間125與下第一 室121之間的排氣氣體的連通;設在下第一室121中的第一催化劑單元131 ;設在上第一室 117中的第二催化劑單元132 ;連通孔134,其在這些第一催化劑單元131和第二催化劑單 元132的后方開設在第一分隔件111上、能夠在下第一室121與上第一室117之間實現排 氣氣體連通;下連接管136,其貫通第二分隔件112并在面對下第二室122的一側具有多孔 穴135...,從而將下第一室121的排氣氣體引導至下第二室122 ;上連接管138,其貫通第 二分隔件112并在面對上第二室118的一側具有多孔穴137...,從而將上第一室117的排 氣氣體引導至上第二室118 ;下尾管143,其在前端部具有蓋部141,在外周部具有后多孔穴 142...,將蓋部141以封閉下連接管136的方式插入到下連接管136中,從而將排氣氣體從 下第二室122引導至外部;以及上尾管147,其在前端部具有蓋部145,在外周部具有后多孔 穴146...,將蓋部145以封閉上連接管138的方式插入到上連接管138中,從而將排氣氣體 從上第二室118引導至外部。 將作為從后氣缸62導出并構成消音器65的膨脹通路82的一部分的空間125 (以下,也稱為"伸出空間125")作為從前氣缸61導出的膨脹通路81的下第一室121進行利 用,由此,使得從前氣缸61導出并構成消音器65的膨脹通路81的下第一室121的容量比 作為從后氣缸62導出的膨脹通路82的上第一室117的容量大。 此外,作為一個氣缸的膨脹通路的下第一室121和作為其他至少一個氣缸的膨脹 通路的上第一室117利用排氣氣體所通過的連通孔134連通。 下第一室121和上第一室117利用排氣氣體所通過的連通孔134連通。只要是這 樣的連通孔134,就能夠抑制零件個數的增加,此外,能夠在不使消音器65的剛性降低的情 況下增大發(fā)動機35的輸出。 圖中,149是連接第二輸入管124與后排氣管64之間的轉接管。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分隔件111是將外筒110上下分割的部件,但該第一分
隔件111也可以將外筒110左右分割、或根據氣缸數,包含斜上方向、斜下方向地分割成三
部分、四部分、五部分、六部分。 下面,對消音器罩75進行說明。 消音器罩75配置在消音器65的外側,是覆蓋消音器65的部件,從前到后使前蓋 部件151、罩主體152以及后蓋部件153以該順序連接并一體化而成。 作為支架的支承部155從構成消音器65的前端部的前壁部115向前方延伸,前蓋 部件151經由緊固螺釘157安裝在該支承部155上。 將排氣氣體排出至外部且由下尾管143和上尾管147構成的尾管156在消音器65 的后端部延伸,在該尾管156的外周上安裝有作為緩沖部件的不銹鋼制的網格墊片158,設 在后壁部116側的滑動筒部161能夠滑動地插入到該網格墊片158中。S卩,消音器罩75在 前端部的一點被固定,并且,在后端部以能夠應對消音器65的熱膨脹的方式被能夠滑動地 支承在尾管156上。也就是說,消音器罩75被能夠滑動地支承在構成消音器65的后端部 164的尾管156上。 S卩,消音器罩75包括作為構成前部的第一罩部的前蓋部件151 ;位于其后方的作 為第二罩部的罩主體152 ;以及后蓋部件153,在第一罩部(前蓋部件151)上設置固定支承 部155,在第二罩部所包含的后蓋部件153上設置滑動構造260。 通過在尾管156與滑動筒部161之間配置不銹鋼制的網格墊片158,不銹鋼制的網 格墊片158成為緩沖部件,形成在消音器罩75與消音器65之間的間隙被填補,因此,能夠 抑制可能在消音器罩75的后端部與消音器65之間產生的振動和噪音。
S卩,支承有消音器罩75的支承部155設置在消音器65的前端部163上。由于除支 承部155以外的罩部分相對于消音器65具有規(guī)定空隙地配置,因此,能夠使消音器65的熱 量不容易傳遞至消音器罩75,此外,還能夠使消音器65的振動不容易傳遞至消音器罩75。
消音器罩75是金屬制的,表面經過電鍍處理,并通過設在消音器65上的固定支承 部155進行固定,即使消音器65因排氣氣體等的熱量而膨脹并以該支承部155為基準向后 方伸長,也由于后端部的尾管156以能夠滑動的方式設在消音器罩75上而能夠應對熱膨 脹。 消音器65通過設在前端部163上的支承部155固定消音器罩75,并通過后端部 164以相對于消音器罩75能夠滑動的方式進行支承,因此,例如,與通過中間部能夠被滑動 支承的情況相比,消音器罩75的支承能夠均衡地進行,能夠使消音器65的熱膨脹在其與消
7音器罩75之間更平順地進行。只要消音器65的支承能夠均衡地進行,就能夠使消音器65 的熱膨脹在其與消音器罩75之間更平順地進行。 由于消音器65的后端部164是尾管156,因而不必新增加支架等的部件,因此,使 消音器65能夠滑動的構造變得簡便,能夠抑制零件個數的增加。 圖3中,排氣氣體從前排氣管63流動至構成膨脹室的下第一室121,該排氣氣體 的一部分經過開設在第一分隔件111上的通孔127...向伸出至上第一室117側的伸出空 間125流動,下第一室121的排氣氣體與從上第一室117側返回的排氣氣體一同通過第一 催化劑單元131,并經過設在下連接管136上的多孔穴135...而到達下第二室122,再通過 設在下尾管143上的多孔穴142...進入下尾管143的內側,然后從下尾管143后端部被排 出到外部。 此外,排氣氣體從后排氣管64流動至構成膨脹室的上第一室117,通過第二催化 劑單元132,并經過設在上連接管138上的多孔穴137...而到達上第二室118,再經過設在 上尾管147上的后多孔穴146...進入上尾管147的內側,然后從上尾管147后端部被排出 到外部。 作為一個氣缸的膨脹通路的下第一室121以伸出至作為其他氣缸的膨脹通路側 即上第一室117側的方式形成伸出空間125,由此,使設在一個氣缸的膨脹通路中的下第一 室121的容量不同于設在其他氣缸的膨脹通路中的上第一室117的容量。也就是說,使上 第一室117的容量比下第一室121的容量小。因此,能夠在不改變消音器65整體的容量的 情況下改變上第一室117的容量和下第一室121的容量。 當將以伸出至其他氣缸的膨脹通路側的方式形成的部位即伸出空間125作為一 個氣缸的膨脹通路的伸出部166時,該伸出部166與設在其他的氣缸的膨脹通路中的上第 一室117相比配置在多氣缸發(fā)動機側(V型發(fā)動機35側)。通過在接近V型發(fā)動機35的一 側設置作為從一個氣缸導出的膨脹通路的下第一室121,由此能夠有效地降低排氣氣體的 壓力(排氣背壓)。 同時參照圖1,在前氣缸61和后氣缸62以曲軸53為中心夾角配置的V型發(fā)動機 35中,由于前氣缸61與后氣缸62相比進氣效率高,因而前氣缸61的輸出比后氣缸62的輸 出高。與前氣缸61的輸出和后氣缸62的輸出的差異相應地,使從前氣缸61導出的膨脹通 路的下第一室121的容量比從后氣缸62導出的膨脹通路的上第一室117的容量大,由此, 能夠降低膨脹通路即下第一室121中的排氣背壓。若排氣背壓降低,則能夠提高發(fā)動機35 的輸出。此外,通過增大前后氣缸61、62的輸出差,能夠使排氣音和輸出特性具有變化。因 此,能夠實現更舒適的行駛。 S卩,在消音器65中,通過相互調整各單獨的室的容積,能夠根據氣缸而改變構成 多氣缸發(fā)動機35的排氣系統(tǒng)的膨脹通路的容量。因此,能夠在不增大消音器65的情況下 有效地提高發(fā)動機35的性能。此外,所謂容積指的是容器所能容納的體積。
在圖4中,消音器65被作為保護部件的消音器罩75從外部覆蓋。該消音器罩75 是金屬制,表面經過電鍍處理。因此,外觀性優(yōu)良。此外,如圖2中所述,在消音器65與消 音器罩75之間,以規(guī)定的空隙而離開地配置,消音器罩75被支承在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兩點 上。因此,能夠抑制消音器罩75的溫度上升。 在圖5 圖7中,消音器罩75由以下部件構成罩主體152 ;安裝在罩主體152的
8前端部的前蓋部件151 ;安裝在罩主體152的后端部的后蓋部件153。 在作為消音器罩75的構成部件的罩主體152上設有延伸部211,該延伸部211覆 蓋消音器65的外側,并且,該延伸部211的至少一部分向車輛側延伸,消音器65的從內側 到上方的范圍被開放。也就是說,通過消音器罩75覆蓋消音器65的外側212,而開放消音 器65的上部213。 在延伸部211的位于罩主體152的前端部的位置,設有對開緊固部215,該對開緊 固部215在安裝消音器65后對消音器罩75自身進行緊固。 在對開緊固部215上設有焊接螺母216、216,在前蓋部件151上,與焊接螺母216、 216的位置相對應地附設有具有孔部217的安裝部件218、218。在安裝時,從車輛內側使孔 部217、217與焊接螺母216、216相對準,并利用緊固部件219、219將前蓋部件151安裝到 對開緊固部215上。在前蓋部件151的孔部217上,設有橡膠裝配部,前蓋部件151和罩主 體152被彈性支承,從而能夠使來自具有與消音器65進行固定的固定部的前蓋部件151的 振動不容易傳遞至消音器罩75。 在前蓋部件151上,設有用于將前排氣管63與第一輸入管123的連結部進行固定 的下作業(yè)開223以及用于將后排氣管64與連結在第二輸入管124上的轉接管149的連結 部進行固定的上作業(yè)開口 224,從而能夠確保消音器65相對于排氣管73的裝拆性。
在后蓋部件153上設有滑動筒部226、226,設在消音器65上的尾管156(下尾管 143以及上尾管147)插入到該滑動筒部226、226中,在消音器65發(fā)生了熱膨脹時,該滑動 筒部226、226使尾管143、147能夠滑動。在這些滑動筒部226、226和下尾管143以及上尾 管147之間形成有滑動構造260,該滑動構造260能夠相對于支承部155 (固定支承部155) 相對移動。 滑動筒部226、226的前端部的內徑比后端部的內徑大。通過這樣較大構成的前端
部的內徑,尾管143、 147向滑動筒部226、226的安裝作業(yè)能夠容易地進行。此外,在后蓋部件153上,開設有左右的孔227、227,后蓋部件153通過螺釘229、
229而與構成罩主體152的后端部的尾板228上所設置的焊接螺母249、249的位置相對應
地安裝在罩主體152上。 在構成設在對開緊固部215上的緊固部231的一側的耳部232與另一側的耳部 233之間,夾設有柱環(huán)部件235,在另一側的耳部233上安裝有焊接螺母250,通過從一側的 耳部232向另一側的耳部233旋入螺栓236從而實現緊固。 由于對開緊固部215經由柱環(huán)部件235對消音器罩75自身進行緊固,因此,能夠 將消音器65與消音器罩75的空隙保持為一定,能夠使消音器65的振動不容易傳遞至消音 器罩75,并且,能夠抑制消音器罩75的溫度上升。
根據上述消音器罩75的結構能夠獲得以下的效果。 消音器罩75覆蓋消音器65的外側212。由于覆蓋消音器65的外側212并使消音 器65的上部213開放,因此,能夠提高消音器65的散熱性。而且,消音器罩75的至少一部 分設有向車輛側延伸的延伸部211,在該延伸部211上設有對開緊固部215,通過該對開緊 固部215實現緊固,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消音器罩75向消音器65的安裝作業(yè)。
在圖7中,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排氣裝置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第一,經由螺釘229、229將后蓋部件153安裝到罩主體152上,將構成消音器65且在外周安裝有網格墊片158、 158的尾管143、 147向設在后蓋部件153上的滑動筒 部226、226中壓入,接著,通過螺栓236緊固對開緊固部215,將前蓋部件151安裝到對開 緊固部215上,最后,通過緊固螺釘157將前蓋部件151安裝在消音器65所具有的支承部 155上,由此完成組裝。 對以上所述的消音器罩75的作用陳述如下。 參照圖1、圖2以及圖4 圖7,在將消音器罩75安裝到消音器65上的點中,由于 將至少一點制成滑動構造260,因而在消音器65產生了熱膨脹時,消音器65相對于消音器 罩75進行相對移動。因此,在消音器65產生了熱膨脹時,消音器罩75不容易從消音器65 受到因熱膨脹產生的力。 此外,消音器罩75是金屬制的,表面經過電鍍處理。 以往,消音器罩是將金屬制的保護部件和樹脂制的保護部件組合而構成的,通過 使金屬制的保護部件的上部露出至外部來確保消音器的散熱性,通過樹脂制的保護部件確 保外觀性。 但是,若通過不同種類的材料的組合來構成消音器罩,則有時會增加部件的安裝 步驟。 對于這一點,在本發(fā)明中,由于消音器罩75是僅由金屬構成的,因而能夠減少零 件的安裝步驟。而且,由于消音器罩75的表面241經過了電鍍處理,因而能夠確保良好的 外觀性。在此情況下,由于只要使消音器罩75的上部開放,熱量便能夠從上部向上方散失, 因此能夠確保良好的散熱性。 而且,由于消音器罩75通過固定支承部155固定,因而能夠抑制從消音器65向 消音器罩75的熱量傳遞量,能夠抑制消音器罩75的溫度上升。只要能夠抑制消音器罩75 的溫度上升,就不必擔心因該溫度上升導致消音器罩的表面241上實施的電鍍層發(fā)生變質 等,能夠維持良好的外觀性。因此,通過本發(fā)明的消音器罩75,能夠維持良好的散熱性和外 觀性,且能夠減少涉及組裝的安裝步驟。 在圖8中,經由彈性部件261將作為設有固定支承部(圖2的附圖標記155)的第 一罩部的前蓋部件151和設有滑動構造的第二罩部所包含的罩主體152進行連結。也就是 說,罩主體152相對于前蓋部件151被彈性裝配。因此,能夠使來自設有固定支承部155的 前蓋部件151的振動更加不容易向消音器罩75傳遞。 若使用本發(fā)明的消音器罩以及消音器罩構造,由于僅支承消音器的前端部和后端
部、并覆蓋大致整個消音器,因此,即使對于外觀為不同種類的跨騎型車輛,也無須改變消
音器主體、只要改變消音器罩的外觀即可應對,能夠提高消音器整體的通用性。 此外,本發(fā)明在實施方式中應用于二輪摩托車,但也可以應用于三輪車、四輪車,
應用于一般的車輛也沒有問題。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的消音器罩適合作為二輪摩托車的消音器用罩進行使用。
10
權利要求
一種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是設置在消音器上的消音器罩,該消音器連接在發(fā)動機的排氣管的下游端,其特征在于,在將該消音器罩安裝到所述消音器上的點中,將至少一個點制成滑動構造。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音器上設有支承所述消音器罩的固定支承部,該支承部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設在所述消音器的前端部。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構造設在所述消音器的后端部。
4. 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構造設在尾管上。
5. 如權利要求1至4的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音器的后端部與所述消音器罩之間配置有網格墊片。
6. 如權利要求1至5的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罩包括構成前部的第一罩部和位于所述第一罩部后方的第二罩部,在所述第一罩部上設置所述固定支承部,在所述第二罩部上設置所述滑動構造,所述第一罩部和所述第二罩部經由彈性部件連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跨騎型車輛的消音器罩,是即使消音器罩例如大型化、且被安裝在消音器的前后方向上的整個范圍內,也能夠容許消音器的熱膨脹的技術。本發(fā)明的設置在消音器(65)上的消音器罩(75),該消音器(65)連接在發(fā)動機的排氣管的下游端,該消音器罩(75)通過設在消音器(65)上的固定支承部(155)固定,使消音器(65)以該固定支承部(155)為基準熱膨脹。固定支承部(155)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設在消音器(65)的前端部,通過構成消音器(65)的后端部的尾管(156)構成以能夠滑動的方式支承消音器罩(75)的滑動構造。
文檔編號F01N13/08GK101793187SQ20091026150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月30日
發(fā)明者小柳正志, 山崎隼人, 森大地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