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頂置氣門發(fā)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頂置氣門發(fā)動機,特別涉及一種能夠提高閥動凸輪和挺桿的潤滑功效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的實例和本發(fā)明具有在汽缸頭上的推桿插入孔和在汽缸體上的推桿插入室。該推桿插入孔與該推桿插入室相連通。該推桿插入室具有底壁,挺桿導孔從該底壁向下引出。閥動凸輪設置在挺桿導孔下方。該挺桿導孔引導設置在閥動凸輪上的挺桿的上下運動。設置在挺桿上的推桿依次插入穿過推桿插入室和推桿插入孔。出油孔設置成從推桿插入室的底壁至曲軸箱內(nèi)。公開號No.2001-263030的專利(見圖2)即為這樣的一種這種頂置氣門發(fā)動機能夠使供給至汽缸頭的油依次穿過推桿插入孔、推桿插入室和出油孔,并且通過曲軸箱的內(nèi)部區(qū)域使油回流至油盤。
然而,傳統(tǒng)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將出油孔的出口設置在遠離閥動凸輪的凸輪面正上方的位置處。因此,從出油孔流出的油不會落在閥動凸輪的凸輪面上從而產(chǎn)生了問題。
傳統(tǒng)的技術具有以下問題閥動凸輪和挺桿的潤滑程度均比較低。
由于從出油孔的出口流出的油不會落在閥動凸輪的凸輪面上,所以流出的油沒有用于潤滑閥動凸輪和挺桿。這些閥動凸輪和挺桿只能通過曲軸箱內(nèi)存在的油霧潤滑。因此,它們潤滑的程度比較低,導致易于磨損。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特別是一種能夠提高閥動凸輪和挺桿的潤滑效果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特點一種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如圖1中的實例所示,包括汽缸頭1,其設置有推桿插入孔2;和汽缸體3,其形成有推桿插入室4。該推桿插入孔2與該推桿插入室4相連通。
如圖4(A)或圖5(A)所示,推桿插入室4具有底壁5,挺桿導孔6從該底壁5向下引出。閥動凸輪7設置在該挺桿導孔6的下方。該挺桿導孔6引導位于該閥動凸輪7上的挺桿8的上下運動。位于挺桿8上的推桿9依次插入穿過推桿插入室4和推桿插入孔2。出油孔11被設置成從推桿插入室4的底壁至曲軸箱10內(nèi)。
在該頂置氣門發(fā)動機中,如圖4(A)或圖5(A)所示,出油孔11的出口11a設置在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方,從而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可以落在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
設定曲軸13跨越的方向作為前后方向,汽缸體的寬度方向作為左右(橫向)方向,則如圖3所示,在汽缸14的側(cè)面設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側(cè)水道15。從水箱流出的冷卻水16通過該側(cè)水道15引入汽缸套17。出油孔11具有與該側(cè)水道15相對的外壁18。
發(fā)明效果(權利要求1的發(fā)明)效果閥動凸輪和挺桿均被高度潤滑。
如圖4(A)或圖5(A)中的實例所示,出油孔11的出口11a設置在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方,從而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可以落在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因此閥動凸輪7和挺桿8被高度潤滑而不易被磨損。
效果油以適于潤滑的粘度被供應至閥動凸輪的凸輪表面。
如圖3所示,出油孔11具有與側(cè)水道15相對的外壁18。因此,從出油孔11流出的油12被經(jīng)過側(cè)水道15的冷卻水16冷卻,并且以適于潤滑的粘度供給到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
(權利要求2的發(fā)明)除了權利要求1呈現(xiàn)的發(fā)明效果,權利要求2的發(fā)明還提供以下效果閥動凸輪和挺桿均被有效地潤滑。
如圖4(A)或圖5(A)所示,當閥動凸輪7位于在其上推挺桿8前的位置時,閥動凸輪7的上推面21從出口11a的下方對著出油孔11的出口11a,從而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能落在閥動凸輪7的上推面21上。因此,油12被供給至閥動凸輪7的上推面21上,在該上推面上接觸壓力變得最高,因此能夠有效地潤滑閥動凸輪7和挺桿8。
(權利要求3的發(fā)明)除了權利要求1或2的發(fā)明呈現(xiàn)的效果,權利要求3的發(fā)明還提供以下效果油可以有效地流入出油孔。
如圖4(A)和圖4(B)或圖5(A)中的實例所示,挺桿導孔6在其上開口的外緣部分設置有導向槽22。該導向槽22引導從挺桿導孔6的上開口溢出的油23流至出油孔11。因此,能夠有效地使從挺桿導孔6的上開口溢出的油23流入出油孔11。
(權利要求4的發(fā)明)除了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發(fā)明呈現(xiàn)的效果,權利要求4的發(fā)明還提供以下效果油能夠被有效地冷卻。
如圖3所示,出油孔11設置在挺桿導孔6和側(cè)水道15之間。在一對前后出油孔11和11之間設置有從側(cè)水道15到汽缸套17的水道出口24。出油孔11具有與側(cè)水道15和水道出口24均相對的外壁18。這樣,增大了挺桿導孔6的外壁18的熱輻射區(qū)域,從而可以有效地冷卻經(jīng)過挺桿導孔6的油。
(權利要求5的發(fā)明)除了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發(fā)明呈現(xiàn)的效果,權利要求5的發(fā)明還提供以下效果油被有效地冷卻。
如圖5(A)中實例所示,側(cè)水道15具有向離開汽缸14的方向彎曲凸出的壁25。出油孔11形成為沿著該彎曲的壁25彎曲。該彎曲的壁25與出油孔11的外壁18等同(come to),從而增大了挺桿導孔6的外壁18的熱輻射區(qū)域,因此有效地冷卻經(jīng)過挺桿導孔6的油。
(權利要求6的發(fā)明)除了權利要求5的發(fā)明呈現(xiàn)的效果,權利要求6的發(fā)明還提供以下效果
油被更有效地供給到閥動凸輪的凸輪面。
如圖5(A)和圖5(B)中的實例所示,出油孔11的出口部分26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側(cè)水道15的下方,導向切口部分(guiding notch portion)27設置在出口外壁的下部,這樣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通過導向切口部分27引導至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因此,出油孔11的油被有效地供給到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
(權利要求7的發(fā)明)除了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發(fā)明呈現(xiàn)的效果,權利要求7的發(fā)明還提供以下效果顯然,能以提高的效率潤滑閥動凸輪和挺桿。
如圖4(A)或圖5(A)中的實例所示,在該曲軸13的旋轉(zhuǎn)方向20為順時針方向的發(fā)動機中,在該閥動凸輪7設置在該曲軸13的右上側(cè)且在該汽缸14的橫向右側(cè),并且挺桿8設置在該閥動凸輪7的上部上的情況下,從曲軸13滲漏出的油不可能濺落在閥動凸輪7上。因此,如果本發(fā)明應用于難以向閥動凸輪7和挺桿8供油的這種類型的發(fā)動機時,顯然能以提高的效率潤滑閥動凸輪7和挺桿8。
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發(fā)動機的縱截面的正視圖;圖2是用于圖1所示發(fā)動機的汽缸體的平面圖;圖3是圖2所示汽缸體的橫截面的平面圖;圖4(A)是沿圖3的VI-VI線的截面圖;圖4(B)是沿圖4(A)的B-B線的截面圖;圖5(A)顯示依照第二實施例的發(fā)動機,并且與圖4(A)相似;和圖5(B)是沿B-B線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考
本發(fā)明。
圖1至圖4顯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在該實施例中,以水冷式的多汽缸垂直頂置氣門發(fā)動機進行說明。
該發(fā)動機概述如下如圖1所示,發(fā)動機具有汽缸體3。該汽缸體3包括上汽缸14和下曲軸箱10,兩者形成一完整結構。該汽缸14被汽缸套17包圍。汽缸頭1安裝在汽缸體3的上部。頭蓋28安裝在汽缸頭1的上部。油盤29安裝在曲軸箱10的下部。汽缸頭1形成有進氣口30和排氣口31。這些口孔(port hole)通過進氣閥32和排氣閥(未顯示)開合。進氣閥32和排氣閥通過閥動裝置打開和關閉。
該閥動裝置的結構如下如圖1所示,閥動凸輪7位于曲軸箱10內(nèi)。頭蓋28容置有搖臂33。汽缸頭1設置有推桿插入孔2,并且汽缸體3設置有推桿插入室4。推桿插入孔2與推桿插入室4相連通。如圖4(A)所示,挺桿導孔6從推桿插入室4的底壁5向下引出。閥動凸輪7設置在挺桿導孔6下方。該挺桿導孔6引導位于閥動凸輪7上的挺桿8的上下運動。設置在挺桿8上的推桿9依次插入穿過推桿插入室4和推桿插入孔2。如圖1所示,搖臂33具有與推桿9的上部連接接觸的導入部分。
閥動裝置的潤滑結構如下如圖4(A)所示,出油孔11設置成從推桿插入室4的底壁5至曲軸箱10內(nèi)。出油孔11具有位于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方的出口11a,從而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落在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具體而言,當閥動凸輪7位于在其上推挺桿8前的位置時,閥動凸輪7具有上推面(push-upface)21,其從下方與出油孔11的出口11a相對,從而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落在閥動凸輪7的上推面21上。而且,如圖4(B)所示,該挺桿導孔6在其上開口的外緣部分設置有導向槽22。該導向槽22引導從挺桿導孔6的上開口溢出的油23流至出油孔11。出油孔11形成在挺桿導孔6的旁邊。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在挺桿8的旁邊經(jīng)過并落在閥動凸輪7的凸輪尖(基準圓(basic circle)的徑向凸出部分)的上推面21上。
油的冷卻結構如下設定曲軸13跨越的方向作為前后方向,寬度方向作為左右(橫向)方向,則如圖3所示,在汽缸14的側(cè)面設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側(cè)水道15。從水箱流出的冷卻水16通過側(cè)水道15引入汽缸套17。出油孔11具有與側(cè)水道15相對的外壁18。具體而言,出油孔11設置在挺桿導孔6和側(cè)水道15之間。在一對前后出油孔11和11之間設置有從側(cè)水道15到汽缸套17的水道出口24。因此,該出油孔11具有與側(cè)水道15和水道出口24均相對的外壁18。
圖5所示的發(fā)動機的第二實施例與其第一實施例的區(qū)別如下如圖5(A)所示,側(cè)水道15具有向離開汽缸14的方向彎曲凸出的壁25。出油孔11形成為沿著彎曲的壁25彎曲。出油孔11的出口部分26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側(cè)水道15的下方。導向切口部分27設置在出口外壁的下部,這樣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可以通過導向切口部分27引流至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
其它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圖5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元件以同樣的數(shù)字表示。
而且,無論是如圖4(A)所示的第一實施例還是如圖5(A)所示的第二實施例的發(fā)動機,當以平行于曲軸13的中心軸19的方向看時,汽缸14的取向為上下方向,并且該閥動凸輪7位于該曲軸13的右上方且在該汽缸14的橫向右側(cè),該挺桿8設置在該閥動凸輪7上。在上述情況下,該發(fā)動機將曲軸13的旋轉(zhuǎn)方向20視為順時針方向。
權利要求
1.一種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其中包括汽缸頭(1),其設有推桿插入孔(2);和汽缸體(3),其形成有推桿插入室(4),該推桿插入孔(2)與該推桿插入室(4)相連通;挺桿導孔(6),其從該推桿插入室(4)的底壁(5)向下引出;閥動凸輪(7),其設置在該挺桿導孔(6)下方,該挺桿導孔(6)引導位于該閥動凸輪(7)上的挺桿(8)的上下運動;推桿(9),其設置在該挺桿(8)上,依次插入穿過該推桿插入室(4)和該推桿插入孔(2);出油孔(11),其被設置成從該推桿插入室(4)的底壁(5)至曲軸箱(10)內(nèi);其中,該出油孔(11)具有設置于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方的出口(11a),以便從該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落在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以及設定曲軸(13)跨越的方向為前后方向并且該汽缸體(3)的寬度方向被視為左右(橫向)方向,則在汽缸(14)的側(cè)面設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側(cè)水道(15),并且從水箱流出的冷卻水(16)通過該側(cè)水道(15)引入汽缸套(17),該出油孔(11)具有與該側(cè)水道(15)相對的外壁(18)。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其中,當該閥動凸輪(7)位于在其上推該挺桿(8)前的位置時,該閥動凸輪(7)具有從下方與所述出油孔(11)的出口(11a)相對的上推面(21),以便從所述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落在該閥動凸輪(7)的該上推面(21)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其中,該挺桿導孔(6)在其上開口的外緣部分設有導向槽(22),并且該導向槽(22)將從該上開口溢出的油(23)引導至該出油孔(11)。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其中,在該挺桿導孔(6)和該側(cè)水道(15)之間設有出油孔(11),并且在一對前后出油孔(11)和(11)之間設置有從該側(cè)水道(15)通向該汽缸套(17)的水道出口(24),該出油孔(11)具有與該側(cè)水道(15)和該水道出口(24)都相對的外壁(18)。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其中,該側(cè)水道(15)具有向離開該汽缸(14)的方向彎曲凸出的壁(25),并且該出油孔(11)形成為沿著彎曲的壁(25)彎曲。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其中,該出油孔(11)的出口部分(26)沿左右方向形成在該側(cè)水道(15)的下方,并且導向切口部分(27)設置在出口外壁的下部,并將從該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引導至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其中,在當以平行于該曲軸(13)的中心軸(19)的方向看時,該汽缸(14)的取向為上下方向,并且該閥動凸輪(7)設置在該曲軸(13)的右上方且在該汽缸(14)的橫向右側(cè),該挺桿(8)設置在該閥動凸輪(7)上的情況下,該曲軸(13)的旋轉(zhuǎn)方向(20)被視為順時針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頂置氣門發(fā)動機,包括挺桿導孔(6),其從推桿插入室(4)的底壁(5)向下引出;和閥動凸輪(7),其設置在該挺桿導孔(6)的下方,該挺桿導孔(6)引導位于該閥動凸輪(7)上的挺桿(8)的上下運動。推桿(9)依次插入穿過推桿插入室(4)和推桿插入孔(2)。出油孔(11)被設置成從推桿插入室(4)的底壁(5)至曲軸箱(10)內(nèi)。在該頂置氣門發(fā)動機中,出油孔(11)具有位于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方的出口(11a),從而從出油孔(11)的出口(11a)流出的油(12)落在該閥動凸輪(7)的凸輪面上。
文檔編號F01M5/00GK1740527SQ20051009218
公開日2006年3月1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8月23日
發(fā)明者巖永涉, 阿南裕之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