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橡膠制品硫化成型領域,應用于面積較大的橡膠制品在平板硫化機的硫化成型,具體為一種新結構橡膠擋泥板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的表面積較大的橡膠制品硫化模具基本都是采用兩層模具結構,即型腔和蓋板,硫化時存在產品排氣困難,成型后產品表面氣泡嚴重,產品合格率低。
現生產的模具結構如圖1普遍為上蓋板a、型腔b和底模c的結構,該結構在設備打壓后,模具完全合攏,里面的氣體無法排出,泄壓后模具依然合攏,無法排氣,產品出模后表面氣泡嚴重,硫化后產品表面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保證產品硫化成型時排氣順暢,硫化后產品表面無缺陷,特提出一種新結構橡膠擋泥板成型模具。
為此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結構橡膠擋泥板成型模具,包括模具底模,模具底模上設有模具上蓋,使之形成模具型腔,其特征在于:在模具底模和模具上蓋的內拐角處分別設有下卡槽和上卡槽,兩卡槽之間卡接有鑲塊式墊條;在模具底模的上平面上設有多個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和模具上蓋的下平面接觸。
進一步的改進在于:鑲塊式墊條上、下兩端和下卡槽和上卡槽卡接,中間向外設有凸臺。
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彈性元件設置在模具底模上平面的拐角處。
進一步的改進在于:下卡槽和上卡槽為四個,對應鑲塊式墊條為四個。
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彈性元件為四個。
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中利用鑲塊式墊條和彈性元件的作用,不僅起到了導向和定位的作用,同時減少模具型腔的密封性,保證產品的完整性,模具打壓模具型腔內的氣體大部分通過鑲塊式墊條的間隙排出,待壓力打滿后模具型腔完全閉合、密封、壓實,泄壓后彈性元件彈起模具上蓋,使得模具型腔內殘余的空氣排出,繼而打壓硫化成型,保證產品在硫化時氣體及時排出模具型腔。
產品硫化后表面無氣泡、光滑、完整,提高了產品合格率。
鑲塊式墊條上、下兩端和下卡槽和上卡槽卡接,中間向外設有凸臺,在導向定位的同時,有利于向外排氣。
彈性元件設置在模具底模上平面的拐角處是為了在模具有足夠強度的基礎上設置的。
雖然笨發(fā)明較原來結構稍復雜,但是利于產品硫化排氣,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原模具主視剖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主視剖視圖。
圖中a是上蓋板,b是型腔,c是底模。
1是模具上蓋,2是模具型腔,3是鑲塊式墊條,4是彈性元件,5是模具底模,61是上卡槽,62是下卡槽,7是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如圖2所示。
一種新結構橡膠擋泥板成型模具,包括模具底模5,模具底模5上設有模具上蓋1,使之形成模具型腔2,在模具底模5和模具上蓋1的內拐角處分別設有下卡槽62和上卡槽61,兩卡槽之間卡接有鑲塊式墊條3;在模具底模5的上平面上設有多個彈性元件4,該彈性元件4和模具上蓋3的下平面接觸。
鑲塊式墊條3上、下兩端和上卡槽61、下卡槽62卡接,中間向外設有凸臺7。
彈性元件4設置在模具底模5上平面的拐角處。
下卡槽62和上卡槽61為四個,對應鑲塊式墊條3為四個。
彈性元件4為四個。
鑲塊式墊條3為四個和彈性元件4為四個主要是為了適用橡膠擋泥板成型模具而設置的,為了適應其他形狀的模具,可以適應性的減少或者增加其數量,其主要的目的是保證能夠將模具型腔2內空氣排出,同時也要有足夠的強度來保證模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