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輛的內飾部件,該內飾部件能夠借助至少一個光源而背部照明(hinterleuchtbar)。
背景技術:
當前,除了機動車輛的功能性之外,外部和內部形象也越來越重要。特別在低光照條件下,例如在晚間,首先車輛內部對于車輛乘員是難以看見的。這還具有如下缺點,即由于可視性差,車內乘客僅能夠有限地使用車輛內部空間。因此特別是高價位的車輛通常具有車內照明。
例如,在EP 26 76 841 A1中公開了能夠照明的面板部件,其具有可透射的塑料本體。塑料本體與多個光源連接,所述光源能夠向塑料本體中入射光線,并且能夠以該方式照亮塑料本體。因為塑料本體布置在車輛內部空間的可見區(qū)域內,所以被照明的塑料本體能夠被乘客看見。
然而這樣的布置具有如下缺點,即一方面這些主動照明元件在內飾部件中的集成是非常昂貴的。另外存在這樣的缺點,即可照明元件在非照明狀態(tài)也要保持可見。此外這還大大限制了車輛內部空間的設計自由度。此外,還必須設置用于光源以及可照明元件自身的額外的結構空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照明的內飾部件,該內飾部件能夠以低的生產成本來制造,并且同時占用空間小。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具有如下特征的內飾部件而實現(xiàn):用于機動車輛的內飾部件,具有:
至少一個支撐件;
平面光導體;
至少部分地透光的裝飾層,該裝飾層布置在所述平面光導體上;
束狀光源,該束狀光源至少部分地包圍所述平面光導體,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光導體與所述支撐件以如下方式相連接:所述支撐件從側面地限定所述平面光導體,并且朝向可視面遮蔽所述束狀光源,其中
所述束狀光源以如下方式對準所述平面光導體:光線能夠從所述束狀光源至少部分地射向所述平面光導體的窄側以及與所述窄側相鄰的背面中。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用于機動車輛的內飾部件包括至少一個支撐件、平面光導體、至少部分透光的裝飾層以及束狀光源。裝飾層布置在平面光導體上,并且例如能夠通過透明粘合劑而與平面光導體相連接。裝飾層優(yōu)選地至少布置在其最大的平面之一上。平面光導體的布置了裝飾層的一面能夠用作內飾部件的可視面。在該情況下,與該側相對的一面被稱為背面。光導體的設置有裝飾層的一面與背面優(yōu)選地布置為互相平行??梢暶媾c背面經由窄側互相連接。束狀光源至少部分地包圍平面光導體。在該情況下,這能夠理解為光源布置為至少區(qū)段地圍繞平面光導體。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束狀光導體至少包圍平面光導體的最大的平面之一。此處束狀光導體能夠布置在該平面的邊界,即靠近窄側。
平面光導體與支撐件通過如下方式相連接:支撐件從側面限定平面光導體。這能夠理解為平面光導體被支撐件部分地或者完全地包圍。此處優(yōu)選的是,支撐件與平面光導體的窄側相鄰。因為支撐件與平面光導體盡可能地互相相鄰地布置,所以支撐件和平面光導體能夠共同構成內飾部件的可視面。
束狀光源朝著可視面被支撐件遮蔽。束狀光源在安裝狀態(tài)下對于車內乘客是不可見的。光導體例如能夠由諸如聚碳酸酯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這樣的熱塑性合成材料制成。支撐件同樣能夠由例如聚丙烯這樣的熱塑性合成材料制成。此外支撐件和平面光導體能夠以雙構件注射成型件實現(xiàn)。
束狀光源以如下方式對準平面光導體:來自束狀光源的光線能夠至少部分地照射到平面光導體的窄側以及與窄側相鄰的背面中。此處束狀光源優(yōu)選地布置在窄側上或者與窄側相鄰的背面的邊緣區(qū)域。
從束狀光源發(fā)射的光由此照射到光導體中。光線能夠部分地在平面光導體內部傳導和擴散。如果在平面光導體內部需要光散射,則光導體可以具有散射粒子。在光導體內部照射的光部分地從光導體出射到裝飾層所布置的面上。因為裝飾層至少部分地透光,所以出射的光能夠被車內乘員看到。
例如可以通過在裝飾層中引入的開口來實現(xiàn)裝飾層的至少部分的光透射性。例如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穿孔而在裝飾層中引入開口。還可以在裝飾層的制造過程中使得裝飾層具有開口。如果裝飾層例如是紡織品并且特別是布(Gewebe)、針織物(Gewirke)或針織面料,則針腳或環(huán)路(Schlaufen)之間的間隙也可以用作可透射的開口。在該情況下,如果額外至少按比例地將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絲材料用于紡織物裝飾層,則能夠提升透光性能。
借助透光的裝飾層,確保了束狀光源和平面光導體在非照明狀態(tài)下對于車內乘員都是不可見的。因為束狀光源的光線照射窄側以及與窄側相鄰的背面,所以光線的一部分在光導體內發(fā)散,并且光線的另一部分透過光導體朝著裝飾層照射。由此,實現(xiàn)了在裝飾層方向上的不均勻但限定的光出射。與中間區(qū)域相比,裝飾層的邊緣區(qū)域被更強地照明。同時內飾部件是節(jié)省空間的,因為其與支撐件直接相連并且僅通過一個束狀光源實現(xiàn)光線向內飾部件的可視面的限定的出射。
這種情況下,束狀光源可以理解為一種長度比其寬度和高度多出數倍的光源。此處優(yōu)選的是,束狀光源發(fā)射與其縱度延伸方向基本垂直的光線。此外束狀光源還可以理解為沿著線路的、特別是彼此間以限定的距離布置的多個單發(fā)射器。單發(fā)射器例如可以是LED、三色LED 或者有機LED(OLED)。
同樣束狀光源還可以由至少一個點狀光源和束狀光導體組成,其中,諸如LED這樣的點狀光源將光線在端面處發(fā)射到束狀光導體中,并且沿著該光導體傳播。然后束狀光導體例如能夠經由側表面朝著平面光導體放出光線。
另外有利的是,束狀光導體沿著線路在朝著平面光導體的方向上具有主輻射方向。在該情況下主輻射方向可以理解為光源在輻射方向上至少發(fā)射大部分的光線。有利的是,主輻射方向垂直于束狀光源的縱度延伸方向,因為以該方式能夠簡單地實現(xiàn)光源的定向。
此處已示出,有利的是束狀光源以如下方式相對光導體布置:在主輻射方向上延伸的光線與平角(Winkels)的窄側或背面成銳角。角可以理解為光線的入射角,其從光線照射的平面的垂線延展到假想的由光線形成的入射線。此處有利的是,該角度不等于0。這樣布置確保了從束狀光源發(fā)射的光線的盡可能大的部分入射到平面光導體中,并且可以說在平面光導體的內部實現(xiàn)了光的最佳散射。由此能夠避免“透射”平面光導體時的不期望的不均勻性或光點。
此外在裝飾層與平面光導體之間可以布置透光的觸覺層。已經示出,特別是由具有透明絲的紡織物共同組成的觸覺層不僅改善了內飾部件的觸覺,而且還將從平面光導體朝著裝飾層出射的光線額外地擴散并由此均勻化。
支撐件優(yōu)選地從不透明材料中選擇,并且能夠由具有平面光導體的同一裝飾層包覆。或者,支撐件也可以具有與平面光導體的裝飾層不同的裝飾層。
此外,內飾部件可以具有吸收光的后壁。在該情況下束狀光源布置在后壁與平面光導體之間。通過該后壁能夠確保未入射到平面光導體中、而是向后壁的方向反射的光線不再從后壁又反射回平面光導體的方向。由此能夠避免由于多次反射導致的不期望的光入射。
然而反射元件可以在朝向光源的一側安置在后壁上,以產生限定的反射。
平面光導體可以至少在窄側上向光源彎曲。通過彎曲的方式和彎曲角度,能夠以簡單的方式限定從束狀光源到平面光導體的入射的方式。然而有利的是,彎曲部的彎曲半徑不超過1.5cm,以避免不期望的光出射。
在平面光導體的背面和/或窄側上可以布置非透明的遮蔽元件,該遮蔽元件限定地防止光的入射。由此能夠獲得不被束狀光源背部照明的限定的區(qū)域。可以例如粘貼或壓緊遮蔽元件。
有利的是,束狀光源布置成距離平面光導體0.5至4cm。此時束狀光源必須具有不恒定的距離,并且在其長度上,其到平面光導體的距離有所變化。
在平面光導體的背面還可以布置額外的平面光源,借助該平面光源還能夠將光線發(fā)射到光導體的背面中。以該方式例如能夠實現(xiàn)額外的功能性照明,例如顯示車輛的車輛狀態(tài)或者用于室內照明。由此有利的是,額外的平面光源具有比束狀光源高的光強和/或照明強度。
附圖說明
此外,下面說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明確了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yōu)點和特征。只要不與特征矛盾,該處和上文所述的特征能夠單獨地或者組合地實現(xiàn)。參考附圖描述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中示出: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飾部件的實施方式的三維視圖,
圖2是根據圖1的實施方式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飾部件的截面圖,
圖3是根據圖1和圖2的實施方式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束狀光源的實施例,
圖4是在三維視圖中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束狀光源的可選實施方式。
參考標記列表
1 支撐件
2 平面光導體
3 裝飾層
4 束狀光源
5 光線
6 可視面
7 背面
8 窄側
9 單發(fā)射器
10 線路(Strang)
11 束狀光導體
12 主輻射方向
13 觸覺層(Haptikschicht)
14 后壁
15 反射元件
16 遮蔽元件
17 平面光源
18 扶手
19 固定環(huán)
20 側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中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飾部件的三維視圖。本實施例涉及用于乘用車的門板。內飾部件由支撐件1和平面光導體2構成。此處支撐件1和平面光導體2共同形成內飾部件的可視面6。平面光導體2在可視面6上完全由支撐件1包圍。在本實施例中,支撐件1由聚丙烯制成,并且平面光導體2由聚碳酸酯制成。此處,平面光導體2 和支撐件1均通過雙組件注射成型而制造。另外,平面光導體2涂覆有透光的裝飾層3。從而平面光導體2對于車內乘員不是直接可見的。此外,平面光導體2被置入到支撐件1中的扶手18的下方,使得乘用車中的安裝狀態(tài)下的平面光導體2布置在乘用車的腳部空間的區(qū)域中。
圖2以截面圖示出根據圖1的實施方式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飾部件。此處,截面是圖1所示的A-A面。平面光導體2相對于支撐件 1稍微呈拱形。在內飾部件的與可視面6對置的一側上布置了束狀光源 4。在本實施例中,束狀光源4實施為LED帶(LED-Band)。在本實施例中LED帶安置在固定環(huán)19上,該固定環(huán)19圍繞平面光導體2的外輪廓。固定環(huán)19與支撐件1一體地形成。
此處,LED帶相對于平面光導體2傾斜地布置,使得從LED帶發(fā)出的在主輻射方向12上的光線5與平面光導體2的背面7以及窄側8 呈銳角而非垂直。因此出射的光線5還經由窄側8和背面7而入射到平面光導體2中。入射的光線5的一部分朝著裝飾層3的方向照射(durchstrahlen)平面光導體2。此處,光線5還照射觸覺層13,在本實施例中,觸覺層13由具有透明的聚酯線的紡織品形成。在照射觸覺層13時,光線5部分地照射透明的聚酯線并由此再次散射。隨后光線 5照射裝置層3。穿過裝飾層3的光線5能夠被車內乘員察覺。在本實施例中裝飾層3由機織物構成。
從LED帶入射到平面光導體2中的光線5的另一部分不直接穿透平面光導體2,而是在平面光導體2的內部多次反射,直到其朝著可視面6的方向離開平面光導體2。從而,在距離LED帶一定距離處也能夠在裝飾層3上看見光線5的一部分。然而,隨著離LED帶的間距增加,可獲得的光線5變少,平面光導體2的背部照明從平面光導體2 的邊緣區(qū)域朝著中央減弱。
雖然在實施例中使用的束狀光源4具有主輻射方向12,但是束狀光源也在不符合主輻射方向12的方向上發(fā)出少量的光。為了確保不因此在輻射特性上產生不期望的不均勻性,在平面光導體2的背面7上布置遮蔽元件16。遮蔽元件16經由未示出的粘合劑與平面光導體2相連接。
因為從LED帶發(fā)出的光線5在入射時可能總是在平面光導體2與周圍空氣的相界上發(fā)生反射,所以在平面光導體2后方布置有吸收光的后壁14。在本實施例中,后壁14由涂黑的(geschwaerzt)泡沫材料制成。因此朝著后壁14的方向反射的光線5被后壁14吸收,并且避免了多次反射。然而,在后壁上布置了反射元件15,該反射元件15使得能夠利用在光線5入射到平面光導體2期間的幾乎難以避免的反射,以在朝著平面光導體2的方向上產生限定的多次反射。
此外在后壁14上還布置了額外的平面光源17。在本實施例中,平面光源是大平面發(fā)射器,其具有比LED帶的單發(fā)射器9更高的光強。從發(fā)射器發(fā)出的光線5與平面光導體幾乎垂直,使得光線5在平面光導體2內僅少量地發(fā)散,并且?guī)缀跬耆干溥^平面光導體2。以該方式,本實施例中的發(fā)射器能夠用于有效地照明乘用車未示出的腳部空間。
圖3示出根據圖1和2的實施方式的束狀光源4的三維視圖。此處,多個三原色LED(RGB-LED)以單發(fā)射器9的形式布置在構成了線路10的半導體帶上。此處LED具有共同的主輻射方向12。LED經由半導體帶而被接觸并且能夠相互獨立的操控。
圖4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束狀光源4的可選實施方式的三維視圖。束狀光源4包括:對應于同樣的單發(fā)射器9的點狀光源;以及其束狀光導體11。從單發(fā)射器9射出的光直接在未示出的端面處入射到束狀光導體11中。隨后入射的光線5在束狀光導體的長度上從側表面 20出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