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移動主體分離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移動主體分離裝置,更具體地,涉及在規(guī)定的分離位置處將順序連接 上游側和下游側的移動主體相互分離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地,作為在規(guī)定位置處將順序連接的移動主體相互分離的裝置,已知一種承 載卡車的自動拖拉裝置,所述承載卡車通過將拖車連接至自運行的承載卡車來運行,該自 動拖拉裝置在任意的位置處將拖車分離,并且在另一位置處拖拉一新的拖車(例如參見日 本審查的實用新型公開平7-32166(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承載卡車的自動拖拉裝置被構建為具有承載卡車的牽引金 屬配件,其與放置在規(guī)定位置處的立柱的碰撞構件相碰以將牽引金屬配件從拖車的連接桿 釋放。此外,還已知在道路上行進的自動承載卡車和負載卡車的一種分離控制裝置,其 在保持行進的同時將自動承載卡車和負載卡車分離(例如參見日本未審查的專利公開平 10-24839(專利文獻 2))。通過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自動承載卡車和負載卡車分離控制裝置,通過控制連接 分離控制器實現(xiàn)提供給自動承載卡車的分離單元與提供給負載卡車的連接栓的分離。此外,除上文所述的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的分離裝置之外,用于將彼此連接并 且在直線方向上移動的上游側的移動主體與下游側的移動主體分離的一種常用的分離裝 置如下所述。也就是說,上游側的移動主體被有意地固定且外力施加于下游側的移動主體 以使得它們分離,并且有意地釋放對上游側的移動主體的固定以去掉上游側的移動主體。但是,雖然上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裝置被構建為通過使承載卡車的牽引金屬配 件與立柱的碰撞構件相碰來分離承載卡車,但是因為碰撞構件位于牽引金屬配件的側面, 所以有可能無法使他們碰撞。因此,并不能確保該分離能夠可靠地執(zhí)行。此外,雖然上述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裝置被構建為在規(guī)定的位置處執(zhí)行分離、通 過傳感器檢測分離單元和連接栓的分離的位置、以及控制連接分離控制器,但是存在故障 的可能性。因此,也不能確保該分離能夠可靠地執(zhí)行。此外,在通常的分離方法中存在下述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些分離方法的 操作太麻煩,需要提供用于固定上游側的移動主體的另一裝置,并且需要執(zhí)行其固定和釋 放操作,以及用于釋放兩個主體的連接的操作。因此,本發(fā)明的示例性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能夠以簡單的操 作可靠地分離連接的移動主體。
發(fā)明內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示例性的方面的移動主體的特征在于,包括分離裝置主體,所 述分離裝置主體裝載于在基板上被設置為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移動的上游側移動主體上,從 而起到的作用在于,當向下游側移動時在規(guī)定分離點處將在所述基板上與所述上游側移動 主體相連接的下游側移動主體分離,其中所述分離裝置主體包括轉動壓力構件、支承軸和 初始位置返回彈簧,所述轉動壓力構件靠近所述下游側移動主體設置,以起到經(jīng)轉動作用 通過其另一端部將所述下游側移動主體朝向下游側推出的作用,所述支承軸由所述上游側 移動主體保持以用于支承所述轉動壓力構件使其能夠自由地轉動,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 由所述支承軸保持,以用于使所述轉動壓力構件返回至初始位置;且通過激勵所述轉動壓 力構件以在所述轉動壓力構件處產(chǎn)生轉動壓力的壓力激勵構件通過對應于所述轉動壓力 構件的一端部而固定于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分離點處。
圖1是示出裝載有根據(jù)一種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的上游側移動 主體和連接至該上游側移動主體的下游側移動主體放置在基板上的狀態(tài)的整體透視圖;圖2是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上游側移動主體的整體透視圖;圖3A和圖:3B示出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用于連接上游側移動主體和下游側移動主體 的連接模塊,其中,圖3A是示出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連接之前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 圖3B是示出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正在被連接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4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的底板部分的透視圖,該底板部分裝載有示例性實施 方式的轉動壓力構件;圖5是示出根據(jù)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上游側移動主體的轉動壓力構件的細節(jié)的放 大俯視圖;圖6是沿圖5中VI-VI線截取的縱向剖視圖;圖7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上游側移動主體的底板部分的階梯部分與初始位置返 回彈簧的關系的放大俯視圖;圖8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從圖5的狀態(tài)移動并且轉動壓力構件逆時針轉動至最 大程度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9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從圖5的狀態(tài)移動并且轉動壓力構件逆時針轉動至最 大程度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0是示出在圖1的狀態(tài)中上游側移動主體和下游側移動主體的底板部分放置 在基板上的俯視圖;圖11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和下游側移動主體在基板上從圖1的狀態(tài)移動并且 下游側移動主體的轉動壓力構件和突出構件接觸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2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和下游側移動主體從圖1的狀態(tài)進一步移動并且上 游側移動主體的轉動壓力構件和突出構件接觸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3是示出下游側移動主體從圖12的狀態(tài)完全拆下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4是示出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上游側移動主體的轉動壓力構件、下游側移動主體和突出構件的具體相互關系的俯視圖;圖15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從圖14的狀態(tài)移動且轉動壓力構件轉動以將下游側 移動構件推出的狀態(tài)的俯視細節(jié)圖;圖16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從圖15的狀態(tài)進一步移動且突出構件和轉動壓力構 件之間的接觸被釋放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7是示出在下游側移動主體從圖16所示的狀態(tài)被拆下后突出構件經(jīng)過且上游 側移動主體的轉動壓力構件返回至初始位置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以及圖18是示出本發(fā)明的轉動壓力構件的修正的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的示例性的實施方式。圖1是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放置在基板上的布置的整體 視圖,其中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均包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移動主體分 離裝置10并且互相聯(lián)接。根據(jù)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10裝載到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 移動主體12中的每一個上,上游側移動主體11被設置為能夠在作為基板的基板30上沿箭 頭A所示的直線方向移動,且下游側移動主體12在基板30上連接至上游側移動主體11,并 且移動主體分離裝置10被構建為包括分離裝置主體20,分離裝置主體20的功能是當移動 主體11和12 二者朝向下游側移動時在規(guī)定的分離點將下游側移動主體12與上游側移動 主體11分離。上游側移動主體11中的分離裝置主體20設置在上游側移動主體11在移動方向 上的前表面部分上,即設置為靠近下游側移動主體12。如圖5詳細示出,上游側移動主體 11的分離裝置主體20被構建為包括轉動主體21,為轉動壓力構件,功能是通過轉動動作 由配置其另一端的平坦部分21A將下游側移動主體12向下游側推;支承軸22,其支承轉動 主體21使其能夠自由轉動;以及扭轉彈簧23,其為初始位置返回彈簧,用于使轉動主體21 返回至由支承軸22支承的初始位置。此外,作為壓力激勵構件的突出構件25 (見圖1)用于向轉動主體21施加轉動壓 力,其與構成轉動主體21的一端的轉動接合部分21B(見圖5等)相對應地固定在基板30 上規(guī)定的分離點處。規(guī)定的分離部分,即突出構件25的位置,是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 側移動主體12的分離位置。注意在移動主體11和12均設置在如圖1所示的狀態(tài)下時,下游側移動主體12被 分離,然后新的移動主體連接至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后端部,上游側移動主體11成為下游 側移動主體12且新的移動主體成為上游側移動主體。雖然移動主體11和12的附圖標記不同,但是如前文所述,相同結構的分離裝置10 裝載于兩個移動主體上。因此,應當理解,下文所示的圖2至圖17的解釋集中于連接的上 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中的上游側移動主體11。如圖2所示,上游側移動主體11構建為包括主體部分15和底板部分16。主體部 分15整體形成為立方體形,且其縱向方向沿著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的方向布置。用于連接移動主體11和12的連接模塊40設置在主體部分15的移動方向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的寬度方向的一側上的端部中。 連接模塊40配置有第一聯(lián)接構件41和第二聯(lián)接構件42,第一聯(lián)接構件41設置在 移動主體11和12的每一個的下游側,即設置在移動方向的前端部中,第二聯(lián)接構件42設 置在其上游側,即設置在移動方向的后端部中。連接構件41和42中的每一個處于如圖3A和圖所示的結構。也就是說,第一 連接構件41構建為包括附接板41A和固定于附接板41A的彈簧制突出部分41B。彈簧制突 出部分41B通過加工一彈簧構件使其具有鎖孔形截面而形成。同時,第二連接構件42構建 為包括附接板42A和固定于附接板42A的插座部分42C。在插座部分42C中形成與彈簧制 突出部分41B相對應的凹入部分42B。由此,當?shù)诙B接構件42從圖3A的待接合狀態(tài)沿箭 頭Bl的方向移動時,例如彈簧制突出部分41B與凹入部分42B接合。由此,如圖所示, 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相連接。此外,通過固定下游側移動主體12并且在箭頭B2的方向上向上游側移動主體11 施加規(guī)定的外部力,彈簧制突出部分41B與凹入部分42B的結合從圖:3B的狀態(tài)釋放。由此, 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分離以處于前文所述的圖3A的狀態(tài)。此外,連接構件41和42中的每一個的連接強度被設置為這樣的程度,在該程度 下,使得在施加任意負載之前保持連接狀態(tài)并且當施加任意值的負載時連接狀態(tài)被釋放。如圖1所示,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可以在箭頭A所示的方向 上移動,而在上下方向和側向方向上的移動被限制。圖4至圖9示出底板部分16和分離裝置主體20的一部分的細節(jié)。如圖5等具體示出,在俯視圖上基本為半圓形的凹痕部分16B形成于底板部分16 的移動方向的前面部分的寬度方向的一側上的端部部分中,且凹痕部分16B的一部分形成 比底板部分16的頂面低一階的階梯部分16A。該階梯部分16A形成的厚度約為底板部分 16的厚度的一半,如圖6所示。分離裝置主體部分20包括轉動主體21,并且容納在凹痕部分16B中。也就是說,如圖5具體示出的,分離裝置主體部分20構建為包括轉動主體21和扭 轉彈簧23,轉動主體21通過由支承軸22支承從而能夠在凹痕部分16B中轉動,扭轉彈簧 23在轉動主體21與突出構件25接觸之前使該轉動主體21返回至初始位置。轉動主體21形成有平坦部分21A,其放置在階梯部分16A上并且形成可在平面 上轉動的扇形的另一端部;以及轉動接合部分21B,其從平坦部分21A繼續(xù)并且配置從平坦 部分21A延伸的鳥類喙形的一端部。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前側端面21C能夠與突出構件25接觸。此外,轉動主體21 的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前側端面21D能夠與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后端面接觸。此外,如圖 6所示,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厚度比平面部分21A的厚度更厚,且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后側 端面21H能夠抵靠階梯部分16A的一個側面16H(見圖8)。支承軸22設置在平坦部分2IA和轉動接合部分2IB之間的邊界部分中,并且固定 至階梯部分16A。也就是說,如圖6的截面圖具體示出,支承軸22通過類似螺栓的構件形成。螺紋部 分的外部尺寸小于軸部分的直徑,且軸部分的頂端的尺寸被設置為從裝載在階梯部分16A 上的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頂面略微伸出。
7
因此,當緊固螺母22A時,在螺母22A的底面與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頂 面之間形成小的間隙。這使得轉動主體21能夠容易轉動。扭轉彈簧23基本上形成為字母V的形狀,并且被朝向其打開方向(如圖7等所 示)激勵。此外,扭轉彈簧23位于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底面與階梯部分16A的 頂面之間,并且它繞在支承軸22的周圍。扭轉彈簧23的一端側鉤部分23A和另一端側鉤部分2 分別朝向字母V形狀的 外側彎曲。其中,一端側鉤部分23A能夠與形成于階梯部分16A的頂面上的突出彈簧掛接 部分16E接合,且另一端側鉤部分23B能夠與形成于階梯部分16A的頂面上的突出彈簧掛 接部分16F接合。彈簧掛接部分16E和彈簧掛接部分16F同心地設置并且以支承軸22為中心。彈 簧掛接部分16E和16F中的每一個的尺寸略大于扭轉彈簧23的直徑并且從階梯部分16A 的頂面上突出。此外,彈簧掛接部分16E和彈簧掛接部分16F的頂端面與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 2IA的底面接觸?;氐綀D4,作為激勵構件引導槽的突出構件引導槽16C在寬度方向上鄰近凹痕部 分16B的位置處形成于底板部分16沿長度方向的整個長度上。突出構件引導槽16C被形 成以當上游側移動主體11移動時將其引導至突出構件25。在寬度方向上,在突出構件引導槽16C的相對側上與底板部分16的側端部更接近 的部分中,與軌道17(后文將具體說明)相對應的軌道引導槽16D形成于底板部分16的長 度方向的整個長度上。此外,突出構件引導槽16C和軌道引導槽16D平行并且為直線的形式。在底板部分16的縱向方向上的分離裝置主體20的相對側,凹痕部分16E形成以 用于在上游側主體11和下游側主體12聯(lián)接(見圖9)時引導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轉動主 體21順時針轉動。轉動主體21在凹痕部分16B內相對于支承軸22能夠分別在逆時針方向和順時針 方向上轉動基本上90度,且一側面16H形成為逐漸彎曲的形狀。也就是說,如圖8和圖9所示,階梯部分16A以接近于90度的角度基本上形成于 半圓形凹痕部分16B的1/4部分上,使得轉動主體21基本上能夠從圖5所示的初始位置狀 態(tài)逆時針轉動90度。同時,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后側端面21H形成為抵靠階梯部分16A 的一側面16H,且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前側端面21C被設置為在后側端面21H 與一側面IMl彼此抵靠時到達相對于底板部分16的頂端面在移動方向上成基本上90度的位置。此外,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底面與階梯部分16A的頂面相對,且朝向階 梯部分16A側形成的突出的彈簧掛接部分21E和突出的彈簧掛接部分21F設置在底面上。彈簧掛接部分21E和彈簧掛接部分21F與形成于階梯部分16A的頂面上的彈簧掛 接部分16E和彈簧掛接部分16F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突出尺寸,且彈簧掛接部分21E和彈簧 掛接部分21F的上端面能夠抵靠階梯部分16A的頂面。彈簧掛接部分21E和彈簧掛接部分21F同心地設置并且以支承軸22為中心。此外,彈簧掛接部分21E和彈簧掛接部分21F中的每一個以略大于扭轉彈簧23的直徑的尺寸 從平坦部分2IA的底面突出。因此,當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平坦部分21A相對于階梯部分16A轉動時,其被構建 為在彈簧掛接部分16E和彈簧掛接部分16F抵靠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底面且彈 簧掛接部分21E和彈簧掛接部分21F抵靠階梯部分16A的頂面的情況下轉動。此外,其被 設置在當轉動主體21轉動時不與彈簧掛接部分16E和彈簧掛接部分16F發(fā)生干涉的位置。此外,扭轉彈簧23設置于在豎直方向上形成于彈簧掛接部分16E、16F和彈簧掛接 部分21E、21F之間的空間內。因為轉動主體21和扭轉彈簧23以上述方式相對于階梯部分16A來構建,所以當 如圖8所示來自突出構件25(見圖1)的轉動壓力應用到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 時,轉動主體21在箭頭Sl的方向、即逆時針方向轉動。此時,當轉動主體21在另一端側鉤部分2 鉤住彈簧掛接部分16F的狀態(tài)下轉動 時,由于轉動,扭轉彈簧23被壓縮,即一端側鉤部分23A接近另一端側鉤部分23B。當施加于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的轉動壓力從該狀態(tài)下被釋放時,由于 扭轉彈簧23的彈簧力,轉動主體21從上述狀態(tài)反向、即逆時針方向轉動以返回至圖5所示 的初始位置。此外,如圖9所示,轉動主體21被形成為也能夠在順時針方向上轉動基本上90度。也就是說,當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被連接起來的時候,用于順 時針轉動的轉動壓力施加于正在返回至圖5所示的初始位置的轉動主體21,處于連接狀態(tài) 的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能夠以與附圖所示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通過 所述突出構件25。此時,因為如前文所述凹痕部分16E形成于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移動方向的后端 面上,所以轉動接合部分21B可以順時針轉動。此外,在圖9的狀態(tài)下,當轉動主體21在扭轉彈簧23的一端側鉤部分23A鉤住彈 簧掛接部分16E的同時轉動,扭轉彈簧23通過被彈簧掛接部分16F壓迫而壓縮,即另一端 側鉤部分2 接近一端側鉤部分23A。此外,當扭轉彈簧23被壓縮到最大程度時,轉動主體 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轉動至相對于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移動方向的前端面成基本上90 度的位置。如圖10等所示,突出構件25設置在移動方向前端側、以及在移動主體11、12中的 每一個的行進方向上,并且突出構件25形成為棒球的本壘板的形狀。此外,突出構件25被 設置為與頂點側相對的一側平行于移動主體11、12中的每一個的移動方向前端側。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引導槽16C與突出構件25相對應,使 得移動主體11、12中的每一個能夠經(jīng)過突出構件25。此外,軌道17沿著基板30的長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設置,以在軌道引導槽16D上 進行引導。也就是說,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被通過軌道17引導以沿著 移動方向移動。接下來將參照圖10至圖13說明示例性的實施方式的效果。圖10至圖13示出裝 載在基板30上的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底板部分16、軌道17和突出構件25的俯視圖。當下游側移動主體12通過施加外力被拉動,從而例如從圖10所示的狀態(tài)沿箭頭 A所示的移動方向移動時,因為上游側移動主體11通過連接構件40的第一和第二聯(lián)接構 件41和42連接至下游側移動主體,所以上游側移動主體11通過在軌道17上被引導而沿 著下游側移動主體12移動。當通過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移動使得下游側移動主體12 的分離裝置主體20的轉動主體21與突出構件25接觸之后進一步移動下游側移動主體12 時,轉動主體21在與突出主體25接觸時轉動,如圖11所示。轉動主體21在接觸點Pl處與突出構件25接觸(也參見圖16)。但是,在分離裝 置主體20中并不產(chǎn)生負載,因為負載通過轉動動作得以避免,使得下游側移動主體12能夠 經(jīng)過突出構件25。此外,當轉動主體21的轉動方向僅被限制為逆時針方向時,下游側移動主體12僅 能夠在移動方向上經(jīng)過突出構件25。當試圖在與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動下游側移動主 體12時,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通過參考圖9所描述的螺旋彈簧23的作用返回 至初始位置,并且轉動主體21自身將凹痕部分16阻塞。由此,轉動主體21的轉動動作不 能避免突出構件25。因此下游側移動主體12不能夠經(jīng)過突出構件25。因此,分離裝置主體20具有阻止向后移動的功能,防止下游側移動主體12在與移 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動。當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進一步移動且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 分離裝置主體20與突出構件25接觸(如圖12所示)時,下游側移動主體12處于可分離 的狀態(tài)。此時,如圖14具體示出,分離裝置主體20在轉動接合部分2IB的前側端面2IC處 與突出構件25接觸。但是,當下游側移動主體12未完全移除時,分離裝置主體20在轉動 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前側端面21D處抵靠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底板部分16。由此, 轉動動作被阻止。因此,上游側移動主體11不能通過避免突出構件25來轉動。也就是說,上游側移 動主體11處于鎖定狀態(tài),使得其固定在該位置。但是,當在該狀態(tài)下將釋放與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連接所需要的力施加至下游 側移動主體12時,轉動主體21轉動并且平坦部分21A的前側端面21D壓迫下游側移動主 體12的后端面,如前文所述。由此,下游側移動主體12和上游側移動主體11分離。因此, 下游側移動主體12自身能夠在移動方向上移動,因此可以將下游側移動主體12拆下。當下游側移動主體12被分離時,沒有東西阻止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分離裝置主 體20的運動,如圖13所示。由此,分離裝置主體20的轉動主體21可以自由轉動。而且,當 上游側移動主體11沿著箭頭A所示的移動方向移動時,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分離裝置主 體20的轉動主體21在與突出構件25接觸時轉動。轉動主體21在接觸點P 1處與突出構 件25接觸。但是,在分離裝置主體20中并不產(chǎn)生負載,因為負載通過轉動動作得以避免, 使得上游側移動主體11能夠經(jīng)過突出構件25。下面,將參照圖14至圖17更具體地說明通過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分離裝置主體 20來分離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操作。
如圖14所示,當處于連接狀態(tài)時,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移動 至移動主體11和12的分離位置、即移動至突出構件25的位置時,提供給上游側移動主體 11的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前側端面21D與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后端面的一部分 互相抵靠。該狀態(tài)與圖12的狀態(tài)相同。當從圖14所示的狀態(tài)向下游側移動主體12持續(xù)地施加沿移動方向的外部力時, 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受到突出構件25的壓迫,如圖15 所示。因此,轉動接合部分21B和平坦部分21B通過以支承軸22為中心進行轉動。然后,由于在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處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下游側移動主體12 被朝向移動方向壓迫以分離。因此,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分離。如圖15具體示出,杠桿原理作用于以支承軸22為中心的分離裝置主體20的轉動 接合部分21B,使得通過被突出構件25壓迫,以支承軸22為中心的轉動接合部分21B的相 對側上的平坦部分21A處產(chǎn)生用于分離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力。這一分離力形成補充力, 從而對施加于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外部力進行支援。因此,作為補充力和施加于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外部力的合力的力作用于下游 側移動主體12。因此,可以用比初始施加于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外部力更小的外部力將上 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分離。通過杠桿原理產(chǎn)生的補充力根據(jù)支承軸22到將成為接觸點的突出構件25的距離 而變化。因此,可以通過任意地改變距離來獲得希望的補充力。當下游側移動主體12完全與上游側移動主體11分離時,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分 離裝置主體20的轉動主體21能夠完全自由轉動,如圖16和圖17所示。因此,通過向上游 側移動主體U施加朝向移動方向的外部力,能夠移動上游側移動主體U并且最終將其拆 下。通過如上文所述結構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20,能夠實現(xiàn)下述效果。(1)當處于連接狀態(tài)的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被移動時,轉動主 體21與突出構件25接觸并且通過被突出構件25壓迫而轉動。由此,下游側移動主體12 被轉動主體21的平坦部分21A的前側端面21D向下游側推動。因為移動主體11和12可 以通過簡單地移動處于連接狀態(tài)的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而分離,因此 能夠以簡單的操作可靠地完成分離動作。(2)分離裝置主體20的轉動主體21中的、與突出構件25接觸并且受到突出構件 25壓迫的轉動接合部分21B的前側端面21C設置在與支承軸22隔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處,并 且抵靠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后端面并且將后端面向外推的平坦部分21A的前側端面21D 相對于支承軸22設置在轉動接合部分21B的相對側。突出構件25的壓力由于杠桿原理傳 遞至下游側移動主體12。因此,可以通過比分離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 所需要的力更小的外部力來將移動主體11和12分離。(3)當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抵靠突出構件25并且上游側移動主體11 移動時,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合部分21B沿逆時針方向通過克服初始位置返回彈簧23的 激勵力而轉動約90度。但是,在經(jīng)過突出構件25之后,轉動主體21可以通過初始位置返 回彈簧23的作用而返回至初始位置。當轉動主體21返回至初始位置時,底板部分16經(jīng)過 突出構件25,而因為轉動主體21阻塞軌道引導槽16D,所以即使試圖將上游側移動主體11等沿與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回,上游側移動主體11等也不能移回。因此,通過分離裝置 主體20的轉動主體21能夠防止上游側移動主體11等的反向移動。(4)初始位置返回彈簧23安裝至支承軸22,而其一端部與轉動主體21的轉動接 合部分21B的一側面接合,且另一端與階梯部分16A的側面接合。階梯部分16A的側面被 形成為使得轉動主體21能夠逆時針轉動90度,從而轉動主體21能夠可靠地返回至初始位 置。(5)引導至突出構件25的突出構件引導槽16C沿著移動主體11和12的每一個的 縱向方向形成于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底板部分16的寬度方向上的 一側端部,且軌道引導16D以直線形式平行于突出構件引導槽16C地形成于底板部分16的 寬度方向上的另一側端部。因此,上游側移動主體11和下游側移動主體12能夠處于以良 好平衡地受到突出構件25和軌道17引導的狀態(tài),使得移動主體能夠穩(wěn)定地移動。作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的優(yōu)點,當上游側移動主體和下游側移動主體在連接狀 態(tài)下移動時,轉動壓力構件與壓力激勵構件接觸并且通過被壓力激勵構件壓迫而轉動,且 轉動壓力構件的另一端部將下游側移動主體朝向下游側推出,使得兩個移動主體能夠通過 簡單地移動處于連接狀態(tài)的上游側移動主體和下游側移動主體而分離。因此,本發(fā)明能夠 以簡單的操作將移動主體可靠地分離。雖然上文參照每個示例性的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文說 明的每個示例性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想到的多種修正可以包括在本發(fā)明的結 構和細節(jié)內。此外,本發(fā)明包括每個示例性的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部分或完整部分的適合的
相互組合。例如,在示例性的實施方式中,用于連接每個移動主體11和12的連接模塊40設 置于每個主體部分15的移動方向前端面和后端面中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端部。但是,其結構 并不限于這種情況。連接模塊40可以設置在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在此情況中,用于將連接 模塊40的第一連接構件41和第二連接構件42附接起來的凹入部分可以設置在主體部分 15的每一個端面。這樣,每個移動主體11和12能夠一致地連接。此外,雖然在示例性的實施方式中,突出構件引導槽16C設置在底板部分16的寬 度方向上的一側,且軌道17設置在寬度方向上的另一側,其結構并不僅限于這種情況。例 如,突出構件25可以與底板部分1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對應地設置,突出構件引導槽 16C可以形成于底板部分16中,且軌道17可以與形成于底板部分16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 處的軌道引導槽16D相對應地設置。這使得上游側移動主體11的轉動主體21能夠壓迫下 游側移動主體12的后端面。因此,可以以良好平衡的方式將移動主體分離,并且以良好平 衡的方式移動每個移動主體11和12。此外,雖然分離裝置主體20的轉動主體21被形成為包括扇形的平坦部分21A和 轉動接合部分21B,但該結構也并不僅限于這種情況。例如,也可以使用包括如圖18所示的 平坦桿狀轉動主體51的分離裝置主體50。也就是說,轉動主體51被形成為包括平坦部分51A和由支承軸52支承以能夠自 由轉動的轉動接合部分51B的形狀。此外,轉動接合部分51B的前側端面51C與突出構件 25接觸,且平坦部分51A的前側端面51D能夠抵靠下游側移動主體12的后端面。通過這種結構,除了實現(xiàn)效果⑴至(5)所述的效果之外,還能夠實現(xiàn)效果(6),即容易地制造轉動主體51等。此外,雖然在示例性的實施方式中突出構件25被形成為棒球的本壘板的形狀,但 是該形狀并不限于這種情況。突出構件25可以由圓桿類構件或方桿類構件形成。當使用 這些構件時,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突出構件的制造,且突出構件25能夠在遠離支承軸22的位置 處施加壓迫作用。因此,能夠更大程度地獲得杠桿原理的效果。上文所公開的示例性的實 施方式的整體或部分可以以如下的附加描述來說明,但并不限于這些附加描述。(附加描述1)一種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離裝置主體,所述分離裝置主體裝載 于在基板上被設置為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移動的上游側移動主體上,從而起到的作用在于, 當向下游側移動時在規(guī)定分離點處將在所述基板上與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相連接的下游 側移動主體分離,其中所述分離裝置主體包括轉動壓力構件、支承軸和初始位置返回彈 簧,所述轉動壓力構件靠近所述下游側移動主體地設置,以起到經(jīng)轉動作用通過其另一端 部經(jīng)轉動作用將所述下游側移動主體朝向下游側推出的作用,所述支承軸由所述上游側移 動主體保持以用于支承所述轉動壓力構件以使其能夠自由地轉動,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 由所述支承軸保持,以用于使所述轉動壓力構件返回至初始位置;且通過激勵所述轉動壓 力構件以在所述轉動壓力構件處產(chǎn)生轉動壓力的壓力激勵構件通過對應于所述轉動壓力 構件的一端部而固定于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分離點處。(附加描述2)根據(jù)附加描述1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包括主體 部分和底板部分,所述主體部分在其頂面上能夠負載貨物,所述底板部分支承所述主體部 分;且所述轉動壓力構件設置在所述底板部分上。(附加描述3)根據(jù)附加描述2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沿著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在移 動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形成以用于引導所述壓力激勵構件的激勵構件引導槽設置在所述上 游側移動主體的所述底板部分上。(附加描述4)根據(jù)附加描述3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軌道引導槽沿著所述激勵構件 引導槽并且在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的所述底板部分的與所述激勵構件引導槽相對側設置, 所述軌道引導槽被引導至軌道,所述軌道沿著所述移動主體的移動方向設置。(附加描述5)根據(jù)附加描述4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所述激勵構件引導槽和所述軌 道引導槽以直線形式設置。(附加描述6)根據(jù)附加描述2-5中任意一個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所述底板部分的 一部分形成為階梯部分,所述階梯部分比所述底板部分的頂面低一階;所述轉動壓力構件 的另一端部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階梯部分的頂面上;所述支承軸設置在所述階梯部分的激 勵構件引導槽的側端部,且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安裝至所述支承軸;且所述初始位置返 回彈簧的一端部與所述轉動壓力構件的一端的側面接合;并且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的另 一端部與所述階梯部分的側面接合。
13
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可以適用于諸如辦公桌抽屜和保險柜或具有類似功能的裝置的儲物設備。 此外,本發(fā)明能夠用于通用的順序聯(lián)接的物體,例如火車、車輛和容器。
權利要求
1.一種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包括分離裝置主體,所述分離裝置主體裝載于在基座上被 設置為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移動的上游側移動主體上,從而起到的作用在于,當向下游側移 動時在規(guī)定分離點處將在所述基座上與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相連接的下游側移動主體分 離,其中所述分離裝置主體包括轉動壓力構件、支承軸和初始位置返回彈簧,所述轉動壓力構 件靠近所述下游側移動主體地設置,以起到經(jīng)轉動作用通過其另一端部將所述下游側移動 主體朝向下游側推出的作用,所述支承軸由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保持以用于支承所述轉動 壓力構件以使其能夠自由地轉動,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由所述支承軸保持,以用于使所 述轉動壓力構件返回至初始位置;且通過激勵所述轉動壓力構件以在所述轉動壓力構件處產(chǎn)生轉動壓力的壓力激勵構件 通過對應于所述轉動壓力構件的一端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所述分離點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包括主體部分和底板部分,所述主體部分在其頂面上能夠負載貨 物,所述底板部分支承所述主體部分;且所述轉動壓力構件設置在所述底板部分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沿著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在移動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形成以用于引導所述壓力激勵構 件的激勵構件引導槽設置在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的所述底板部分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軌道引導槽沿著所述激勵構件引導槽并且在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的所述底板部分的 與所述激勵構件引導槽相對側設置,所述軌道引導槽引導至軌道,所述軌道沿著所述移動 主體的移動方向設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所述激勵構件弓I導槽和所述軌道弓I導槽以直線形式地設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其中所述底板部分的一部分形成為階梯部分,所述階梯部分比所述底板部分的頂面低一 階;所述轉動壓力構件的另一端部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階梯部分的頂面上;所述支承軸設 置在所述階梯部分的激勵構件引導槽的側端部,且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安裝至所述支承 軸;且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的一端部與所述轉動壓力構件的一端的側面接合,所述初始 位置返回彈簧的另一端部與所述階梯部分的側面接合。
7.一種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包括分離裝置主體,所述分離裝置主體裝載于在基座上被 設置為能夠在一個方向上移動的上游側移動主體上,從而起到的作用在于,當向下游側移 動時在規(guī)定分離點處將在所述基座上與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相連接的下游側移動主體分 離,其中所述分離裝置主體包括轉動壓力裝置、支承軸和初始位置返回彈簧,所述轉動壓力裝 置靠近所述下游側移動主體地設置,以用于經(jīng)轉動作用通過其另一端部將所述下游側移動 主體朝向下游側推出,所述支承軸由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保持以用于支承所述轉動壓力裝 置使其能夠自由地轉動,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由所述支承軸保持,以用于使所述轉動壓 力裝置返回至初始位置;且通過激勵所述轉動壓力裝置以在所述轉動壓力裝置處產(chǎn)生轉動壓力的壓力激勵部件 通過對應于所述轉動壓力裝置的一端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所述分離點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移動主體分離裝置,包括分離裝置主體,其當向下游側移動時在規(guī)定的分離點處將設置在基板上能夠沿直線方向移動的上游側移動主體與在所述基板上與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相連接的下游側移動主體分離。所述分離裝置主體包括轉動主體、支承軸和初始位置返回彈簧,所述轉動主體用于經(jīng)轉動動作將所述下游側移動主體朝向下游側推出,所述支承軸由所述上游側移動主體保持以用于支承所述轉動主體使其能夠自由地轉動,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彈簧由所述支承軸保持,以用于使所述轉動主體返回至初始位置。向所述轉動主體施加轉動壓力的突出構件通過對應于所述轉動主體的一端部而固定于所述基板上的規(guī)定的分離點處。
文檔編號B60D1/14GK102133846SQ201110031890
公開日2011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26日
發(fā)明者石井宏明 申請人:日本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