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的制作方法
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切換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背景技術:
車輛左、右輪之間的距離會在車輛轉彎時形成行經距離的差別,因而造成有翻車的危險,為了解決此問題,進而研發(fā)出了差速器,以使車輛左、右輪能于不同的轉速下動作, 提供車輛良好的轉向性能。但是當車輛行駛于惡劣路況(例如地形崎嶇、泥地、沙地等)時,左、右輪所受摩擦力、阻力必定時常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導致于某一輪因摩擦力小而得到所有的引擎動力造成空轉,另一輪則沒有輸出任何動力,進而造成車輛無法行進、甚至打滑失控,因此,用在行駛于惡劣路況的車輛的差速器必須可以依據路況切換為差速動力輸出或是均等動力輸出以應付各種路況。參閱圖1、2,中國臺灣公告第273472號「差速器的直接與差速驅動的調控構造改良」發(fā)明專利,其主要改善處在于駕駛可以利用控制器(圖未示)拉動一鋼絲索11,進而連動一連接該鋼絲索11與一撥動耙13的連接軸12,使該撥動耙13帶動一移動盤14在一如圖1所示的直接驅動位置,與一如圖2所示的差速傳動位置間移動。當該移動盤14位于如圖1所示的直接驅動位置時,該移動盤14是與一差速器組件15相互嚙合,進而使一主動齒盤16能與直接驅動一第一傳動軸17與一第二傳動軸18。 當該移動盤14位于如圖2所示的差速傳動位置時,該移動盤14是與一差速器組件15相互分離,使該第一、二傳動軸17、18受該差速組件15帶動,而能產生差速轉動。利用該鋼絲索11雖然可以控制該第一、二傳動軸17、18產生差速轉動或直接受該主動齒盤16直接驅動,但是,該鋼絲索11使用上會有拉動余隙的問題,因此,使用時必須先克服鋼絲索11的拉動余隙,才能驅動該連接軸12、撥動耙13與該移動盤14,因此,容易造成該移動盤14的位移量不足,進而影響了控制該第一、二傳動軸17、18的穩(wěn)定性;為了避免該鋼絲索11的拉動余隙造成該移動盤14位移量不足的問題,必需額外加裝偵測器以確認該移動盤14的位置。
發(fā)明內容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種穩(wěn)定度高、作動確實且可同時達到驅動動力切換與差速鎖定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穩(wěn)定度高、作動確實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于是,本發(fā)明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包含一動力傳遞單元,及一驅動單元。該動力傳遞單元包括一受該車輛的動力所帶動而旋轉的輸入軸、一與該輸入軸相間隔的輸出軸、一可于該輸入軸與輸出軸上移動的第二耦合件、一受該輸出軸連動的差速器、一連接在該差速器上的輪軸,及一可于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上移動的第一耦合件。該驅動單元包括一控制盒、一受該控制盒帶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一受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的第二驅動機構,該第一驅動機構可撥動該第二耦合件連結該輸入軸與輸出軸,用以傳遞該車輛的動力于輸入軸而連動該差速器,且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該第一耦合件連結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令該差速器所連動的輪軸不產生差速作用。本發(fā)明的另一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包含一動力傳遞單元,及一驅動單元。該動力傳遞單元包括一受該車輛的動力所帶動而旋轉的輸入軸、一與該輸入軸相間隔的輸出軸、一連結于該輸入軸與輸出軸上的第二耦合件、一受該輸出軸連動的差速器、 一連接在該差速器上的輪軸,及一可于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上移動的第一耦合件。該驅動單元包括一控制盒、一受該控制盒帶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一受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的第二驅動機構,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 該第一耦合件連結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令該差速器所連動的輪軸不產生差速作用。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僅需利用一個控制盒就能驅動該第一驅動機構以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進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使該輪軸不產生差速動力,而能使車輛陷入于濕地或泥濘路面時,能脫離濕地或泥濘路面而前進行駛,或是能夠令該第一驅動機構撥動該第二耦合件以切換車輛的驅動動力,達到動力切換穩(wěn)定度高、作動確實,還能簡化控制方式使其切換裝置整體性的設計更佳。
圖1是一局部剖視圖,說明中國臺灣公告第273472號「差速器的直接與差速驅動的調控構造改良」發(fā)明專利位在直接驅動位置;圖2是一局部剖視圖,說明中國臺灣公告第273472號「差速器的直接與差速驅動的調控構造改良」發(fā)明專利位在差速傳動位置;圖3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fā)明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位在一二輪驅動位置;圖4是另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控制盒;圖5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位在一四輪驅動位置;圖6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蓄力彈性件受到壓縮的態(tài)樣;圖7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位在一鎖定位置;圖8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fā)明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在一第二位置;圖9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輔助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中導引機構與定位組的態(tài)樣;圖10是一局部立體圖,輔助說明圖8 ;圖11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輔助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中另一種第一導引部的態(tài)樣;圖12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輔助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中另一種第一導引部的態(tài)樣;圖13 圖15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輔助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導引部是形成于該推動桿上的態(tài)樣;
圖16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在一第一位置;及圖17是一局部剖視圖,說明該第二教佳實施例的預壓彈性件受到壓縮的態(tài)樣。2.....動力切換裝置525 . 第一復位彈性件3.....外殼5 蓄力彈性件4.....動力傳遞單元527 . 滑抵端41輸入軸53第二驅動機構411 輸入段54. 第一撥叉412輸出段541卡接部42輸出軸542連接部43第二耦合件543回繞部44差速器55連動桿441軸筒551定位端442凸緣齒型部552受力端45輪軸56第二復位彈性件451 輪軸齒型部57. 導引機構46* 第一耦合件571、571,第一導引部461. 連接齒型部572 . 第二導引部462卡槽573定位環(huán)5.....驅動單元574導槽51控制盒58定位組511 移動桿581 第一定位切面512主動桿582第二定位切面52第一驅動機構583 第一"^扣件521推動桿584第二卡扣件522套筒59預壓彈性件523撥移件0夾角524 - 第二撥叉L.....中心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二個較 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在本發(fā)明被詳細描述的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 同的編號來表示。參閱圖3,本發(fā)明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2,包含一外殼3、一動力傳遞單元4,及一驅 動單元5。該動力傳遞單元4包括一受該車輛(圖未示)的動力所帶動而旋轉的輸入軸41、 一與該輸入軸41相間隔的輸出軸42、一可于該輸入軸41與輸出軸42上移動的第二耦合件 43、一受該輸出軸42連動的差速器44、一連接在該差速器44上的輪軸45,及一可于該輪軸 45與該差速器44的軸筒441上移動的第一耦合件46。
該驅動單元5包括一控制盒51、一受該控制盒51帶動的第一驅動機構52,及一受該第一驅動機構52連動的第二驅動機構53。參閱圖3、4,該控制盒51包括一受該控制盒51帶動的移動桿511,及一供該移動桿511插設的主動桿512,而該第一驅動機構52包括一與該主動桿512相間隔且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53的推動桿521、一供該推動桿521穿設的套筒522、一設置在該主動桿512上且套設于該套筒522上的撥移件523、一套設在該套筒522上且連動該第二耦合件43的第二撥叉524、一頂抵于該推動桿521的第一復位彈性件525,及一環(huán)套于該套筒522上并頂推該第二撥叉524的蓄力彈性件526。參閱圖3,該第二驅動機構53具有一卡設于該第一耦合件46上的第一撥叉M、一受該推動桿521連動以驅動該第一撥叉M的連動桿55、一環(huán)套于該連動桿55上的第二復位彈性件56,及一環(huán)套于該連動桿55上并撐頂該第一撥叉M的預壓彈性件59。參閱圖3、4,該控制盒51能驅動該移動桿511進而連動該主動桿512,推動該撥移件523而使該第二撥叉5M能撥動該第二耦合件43在一如圖3所示,套制于該輸入軸41上的二輪驅動位置、一如圖5所示,橫跨套制在該輸入軸41與輸出軸42上的四輪驅動位置, 及一如圖7所示橫跨套制在該輸入軸41與輸出軸42上,而使車輛輸出均等動力的鎖定位置間移動。當該第二耦合件43位于圖3所示的二輪驅動位置時,該輸入軸41與該輸出軸42 是間隔分離而不連動,該車輛(圖未示)動力僅能夠帶動該輸入軸41轉動,而使該車輛處于二輪驅動狀態(tài)。當該第二耦合件43自圖3所示的二輪驅動位置移動至如圖5所示的四輪驅動位置時,該撥移件523會推動該套筒522,藉由環(huán)套于該套筒522上的蓄力彈性件526頂推該第二撥叉5M而撥動該第二耦合件43,使該第二耦合件43能連接帶動該輸入軸41與該輸出軸42,使車輛(圖未示)動力能順利能驅動該輸入軸41與輸出軸42同步轉動,使該車輛處于四輪驅動狀態(tài),而允許該差速器44輸出動力至輪軸45,并視車輛轉彎情形輸出差速動力,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若該第二耦合件43無法在第一時間如圖5所示連接該輸入軸41 與該輸出軸42時,該套筒522的位移量則可暫時如圖6所示轉換成該蓄力彈性件526的壓縮量;當該第二耦合件43能連接該輸入軸41與該輸出軸42時,則能利用該蓄力彈性件5 的彈性回復力推動該第二耦合件43,使該第二耦合件43連接該輸入軸41與該輸出軸42。當該第二耦合件43自圖5所示的四輪驅動位置移動至如圖7所示的鎖定位置時, 該撥移件523仍持續(xù)推動該套筒522,而使該套筒522推抵該推動桿521移動至滑抵于該連動桿陽上的第二位置,且壓縮該第一復位彈性件525,進而推動該第一撥叉45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46連接該軸筒441與該輪軸45以輸出均等動力。而該第一復位彈性件525的彈性回復力則可用于,推抵該推動桿521使該第二耦合件43要自鎖定位置回復至四輪驅動位置或二輪驅動位置時。利用連接該第二撥叉5M與該第二耦合件43,使得該控制盒51僅需驅動該推動桿 521就能連動該第二耦合件43于該二輪驅動位置、四輪驅動位置,及鎖定位置之間移動,進而達到驅動動力切換的作用,同時也能利用該推動桿521滑抵該連動桿55,而帶動該第一耦合件46移動以確實地切換輸出差速動力或均等動力,使控制驅動的態(tài)樣簡單化,也令整體性較佳。
參閱圖8,本發(fā)明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2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外殼3、一動力傳遞單元4,及一驅動單元5。該動力傳遞單元4包括一受該車輛(圖未示)的動力所帶動而旋轉的輸入軸41、 一與該輸入軸41相間隔的輸出軸42、一連結于該輸入軸41與輸出軸42上的第二耦合件 43、一受該輸出軸42連動的差速器44、一連接在該差速器44上的輪軸45,及一可于該輪軸 45與該差速器44的軸筒441上移動的第一耦合件46。參閱圖8、9,其中,該差速器44具有一受該輸入軸41的輸入段411連動且形成有凸緣齒型部442的軸筒441,而該輪軸45對應該凸緣齒型部442形成有一輪軸齒型部451, 該第一耦合件46具有一能連接該凸緣齒型部442與該輪軸齒型部451的連接齒型部461, 及一與該連接齒型部461相反的卡槽462。該輪軸45是對應穿設于該外殼3中并連接在該差速器44的軸筒441上。參閱圖8,該驅動單元5包括一控制盒51、一受該控制盒51帶動的第一驅動機構 52、一受該第一驅動機構52連動的第二驅動機構53、一導引機構57,及一定位組58。該第一驅動機構52具有一受該控制盒51控制的推動桿521,及一兩端分別頂抵于該推動桿521 與該外殼3上的第一復位彈性件525。參閱圖8、9,該第二驅動機構53具有一卡設于該第一耦合件46的卡槽462中的第一撥叉54、一受該推動桿521連動以驅動該第一撥叉M的連動桿55、一環(huán)套于該連動桿 55上的第二復位彈性件56,及一套設于該連動桿55上并撐頂該第一撥叉M的預壓彈性件 59。該連動桿55具有相反的一定位端551與一受力端552,而該推動桿521具有一面向該受力端陽2的滑抵端527。其中,該第一撥叉M則具有一卡設于該卡槽462中的卡接部Ml、一個一體連設于該卡接部541上的連接部M2,及一由該連接部542 —體彎折延伸的回繞部M3,該連動桿 55是穿置于該連接部542與該回繞部M3。參閱圖9、10,該導引機構57具有一形成于該受力端552與該滑抵端527其中之一上的第一導引部571、一自該受力端552朝遠離該定位端551方向延伸的第二導引部572, 及一環(huán)繞于該軸筒441上的定位環(huán)573,其中,該定位環(huán)573上形成有一對應該第二導引部 572的導槽574,且該第二導引部572與該受力端552相配合界定出一能供該滑抵端527穿置的穿置空間575。利用相配合的第二導引部572與導槽574,以及穿置于該外殼3中的該連動桿55 的定位端陽1,可以有效導引該連動桿陽呈軸向移動。于本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導引部571是一形成于該受力端552上的傾斜面,且該傾斜面與該推動桿521的中心軸線L間形成有一 32度的夾角θ,利用所形成的夾角有小減少驅動該推動桿521滑抵該連動桿55時所需的推力。該定位組58具有一形成于該連動桿55上的第一定位切面581、二與該第一定位切面581相配合而形成于該回繞部543與連接部542上的第二定位切面582、一卡抵與該連動桿55上且位于該連接部542與該回繞部543之間的第一卡扣件583、一個一卡抵與該連動桿55上且位于該回繞部543與外殼3之間的第二卡扣件584,利用相互配合的第一、二定位切面581、582可以防止該連動桿55相對該第一撥叉M轉動。當然,依據該第一撥叉M的型態(tài),該定位組58也可以僅具有一個與該第一定位切面581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切面582,依然可以達成相同的功效。其中,該第二復位彈性件56的兩端是分別頂抵于該第二卡扣件584與該外殼3 上,而該預壓彈性件59的兩端是分別頂抵于該第一卡扣件583與該回繞部543上。利用該第一、二卡扣件583、584能將該第一撥叉M定位于該連動桿55上。當然在實際應用上,該第一導引部571也可以是如圖11所示的弧面,或是如圖12 所示的滾子,都能發(fā)揮導引該推動桿521與該連動桿55的功效,此外,如圖13 15所示, 該第一導引部571’也能形成于該推動桿521的滑抵端上,依然可以達成相同的功效。參閱圖8、16,該控制盒51能驅動該推動桿521在一如圖16所示觸抵于該連動桿 55的第一位置,與一如圖8所示滑抵于該連動桿55上的第二位置間移動。當該推動桿521位于如圖16所示的第一位置時,該第一耦合件46是環(huán)套于該差速器44的軸筒441上,使該差速器44允許輪軸45輸出差速動力。當該控制盒51驅動該推動桿521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如圖8所示的第二位置時, 可以利用該第一導引部571導引該推動桿521,使該推動桿521的滑抵端527能平順的穿置于該穿置空間575,而如圖8所示滑抵于該連動桿55的受力端552,同時壓縮該第一復位彈性件525,進而驅動該連動桿55壓縮該第二復位彈性件56,并連動該第一撥叉M帶動該第一耦合件46移動。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若該第一耦合件46無法在第一時間如圖8所示連接該軸筒 441與該輪軸45時,該連動桿55的位移量則可如圖17所示暫時轉換成該預壓彈性件59的壓縮量;當第一耦合件46的連接齒型部461能如圖9所示連接該軸筒441的凸緣齒型部 442與輪軸齒型部451時,該預壓彈性件59則能回彈至圖8所示位置,以利用該第一耦合件 46的連接齒型部461連動該軸筒441與該輪軸45,進而輸出均等動力。而當控制該控制盒51使該推動桿521回復至圖16所示的第一位置時,可以利用該第一、二復位彈性件525、56的彈性回復力,使該推動桿521與連動桿55、第一撥叉M與第一耦合件46回復至圖16所示的第一位置,使該差速器44輸出差速動力。利用該控制盒51驅動該推動桿521在該第一、二位置間移動的方式,可以穩(wěn)定地且省力地驅動該連動桿55,進而連動該第一撥叉M以帶動該第一耦合件46,而且由于該推動桿521與連動桿55皆是剛性材質,因此作動較為確實,使該輪軸45能確實地切換輸出差速動力或均等動力,亦可免除額外增加偵測設備的困擾。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2僅需利用一個控制盒51就能驅動該第一驅動機構52以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53,進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46,使該輪軸45不產生差速動力,而能使車輛陷入于濕地或泥濘路面時,能脫離濕地或泥濘路面而前進行駛,或是能夠令該第一驅動機構52撥動該第二耦合件43以切換車輛的驅動動力,達到動力切換穩(wěn)定度高、作動確實,還能簡化控制方式使其切換裝置整體性的設計更佳;再者,利用相配合的第二導引部572與導槽574,以及穿置于該外殼3中的該連動桿55的定位端551,可以有效導引該連動桿陽呈軸向移動,避免該連動桿陽于移動時產生偏斜,而利用相互配合的第一、二定位切面581、582可以防止該連動桿55相對該第一撥叉M轉動;當該第二耦合件43 無法在第一時間連接該輸入軸41與該輸出軸42,與該第一耦合件46無法在第一時間連接該軸筒441與該輪軸45時,可分別利用該蓄力彈性件526與預壓彈性件59的彈性變形分別吸收該套筒522與該連動桿55的位移量,直到該第二耦合件43能連接該輸入軸41與該輸出軸42,而該第一耦合件46能連接該軸筒441與該輪軸45時,再分別利用該蓄力彈性件5 與預壓彈性件59的彈性回復力,使該第二耦合件43能連接該輸入軸41與該輸出軸 42,而該第一耦合件46能連接該軸筒441與該輪軸45,故確實能達成本發(fā)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及發(fā)明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動力切換裝置包含一動力傳遞單元,包括一受該車輛的動力所帶動而旋轉的輸入軸、一與該輸入軸相間隔的輸出軸、一可于該輸入軸與輸出軸上移動的第二耦合件、一受該輸出軸連動的差速器、 一連接在該差速器上的輪軸,及一可于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上移動的第一耦合件;以及一驅動單元,包括一控制盒、一受該控制盒帶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一受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的第二驅動機構,該第一驅動機構可撥動該第二耦合件連結該輸入軸與輸出軸,用以傳遞該車輛的動力于輸入軸而連動該差速器,且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該第一耦合件連結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令該差速器所連動的輪軸不產生差速作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控制盒包括一受該控制盒帶動的移動桿,及一供該移動桿插設的主動桿,而該第一驅動機構包括一與該主動桿相間隔且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的推動桿、一供該推動桿穿設的套筒、一設置在該主動桿上且套設于該套筒上的撥移件、一套設在該套筒上且連動該第二耦合件的第二撥叉、一頂抵于該推動桿的第一復位彈性件,及一環(huán)套于該套筒上并頂推該第二撥叉的蓄力彈性件,該撥移件推動該套筒移動,以令該第二撥叉帶動該第二耦合件,用以傳遞該車輛的動力于輸入軸而連動該差速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撥移件推動該套筒移動, 以令該推動桿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而該第二驅動機構具有一卡設于該第一耦合件上的第一撥叉、一受該推動桿連動以驅動該第一撥叉的連動桿、一環(huán)套于該連動桿上的第二復位彈性件,及一環(huán)套于該連動桿上并撐頂該第一撥叉的預壓彈性件。
4.一種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動力切換裝置包含一動力傳遞單元,包括一受該車輛的動力所帶動而旋轉的輸入軸、一與該輸入軸相間隔的輸出軸、一連結于該輸入軸與輸出軸上的第二耦合件、一受該輸出軸連動的差速器、一連接在該差速器上的輪軸,及一可于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上移動的第一耦合件;以及一驅動單元,包括一控制盒、一受該控制盒帶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一受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的第二驅動機構,該第一驅動機構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該第一耦合件連結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令該差速器所連動的輪軸不產生差速作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驅動機構包括一受該控制盒驅動而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的推動桿,及一頂抵于該推動桿的第一復位彈性件, 該第二驅動機構具有一卡設于該第一耦合件上的第一撥叉、一受該推動桿連動以驅動該第一撥叉的連動桿、一環(huán)套于該連動桿上的第二復位彈性件,及一環(huán)套于該連動桿上并撐頂該第一撥叉的預壓彈性件。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驅動單元更包括一導引機構,而該連動桿具有相反的一定位端與一受力端,而該推動桿具有一面向該受力端的滑抵端,該導引機構具有一形成于該受力端與該滑抵端其中之一上的第一導引部、一自該受力端朝遠離于該定位端方向延伸的第二導引部,及一環(huán)繞于該軸筒上的定位環(huán),其中,該定位環(huán)上形成有一對應該第二導引部的導槽,且該第二導引部與該受力端相配合界定出一能供該滑抵端穿置的穿置空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導引部是形成于該受力端與該滑抵端其中之一上的傾斜面,該傾斜面與該推動桿的中心軸線間形成有一大于 0度且小于45度的夾角。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導引部是形成于該受力端與該滑抵端其中之一上的弧面。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導引部是形成于該受力端與該滑抵端其中之一上的滾子。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驅動機構更具有一定位組,該定位組具有一形成于該連動桿上的第一定位切面,至少一與該第一定位切面相配合而形成于第一撥叉上的第二定位切面。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的動力切換裝置,包含一動力傳遞單元,及一驅動單元。該動力傳遞單元包括一輸入軸、一與該輸入軸相間隔的輸出軸、一可于該輸入軸與輸出軸上移動的第二耦合件,及一可于該輪軸與該差速器的軸筒上移動的第一耦合件。該驅動單元包括一控制盒、一第一驅動機構,及一第二驅動機構。利用該控制盒就能驅動該第一驅動機構以連動該第二驅動機構,進而撥動該第一耦合件,使該輪軸不產生差速動力,或令該第一驅動機構撥動該第二耦合件以切換車輛的驅動動力,達到動力切換穩(wěn)定度高、作動確實,還能簡化控制方式使其切換裝置整體性的設計更佳。
文檔編號B60K17/354GK102343814SQ20101023987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26日
發(fā)明者何昭昌, 張記函 申請人:光陽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