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可收納式車頂?shù)臋C動車輛的制作方法
具有可收納式車頂?shù)臋C動車輛
本發(fā)明涉及機動車輛,尤其涉及一種可從一種型式的機動車輛轉換為 另一種型式的機動車輛的機動車輛。
眾所周知,機動車輛有不同的型式,例如掀背車(hatchback)、多用 途汽車(MPV)、小型皮卡(estatepick-up)和敞篷汽車(convertible)。
隨著生活方式的新變化,許多買車者渴望擁有一種用于某些目的的機 動車輛型式和用于其他目的的可選型式。例如,有些人愿意駕駛兩座敞篷 車來上下班或者娛樂,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可能需要小型貨車、掀背車或多 用途汽車的空間或者多功能性來運輸貨物、購物或容納更多的乘客。當人 們需要這些不同的車輛時就不得不購買不止一輛車。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動車輛,其可用一種經(jīng)濟簡便的方式在 一種型式的機動車輛和另一種型式的機動車輛之間轉換,以及提供一種改 進的前車頂收納機構。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具有一種車身結構的機動車輛,該車 身結構包括含前車頂板和后車頂板的兩塊車頂板結構,每塊車頂板都可以 從使用位置向收納位置移動,前車頂板可通過一對收納機構移動,每個收 納機構包含第一和第二伸長臂,兩伸長臂在各自的第一端樞接于前車頂板 的一側,并在各自的第二端樞接于車輛車身結構的一部分和驅動裝置,其 可驅動地裝在第一和第二臂中的至少一個上以使前車頂板在其使用和收 納位置之間可逆地移動,其中,第一和第二臂中的至少一個在其第二端通 過活動支承連接于機動車輛的車身結構,提供致動器裝置以可逆地移動活 動支承,以便在前車頂板的使用和升起位置之間至少使其后端部分升起和 降低。
致動器裝置可操作,以在降低和升起位置之間可逆地移動活動支承。 第一和第二臂可在他們各自的第二端都樞接于活動支承。
第一和第二臂的位置和各自的長度可以設置為可使前車頂板的方向 在從使用位置向收納位置移動的過程中實質上保持一致。
致動器裝置可操作,以在使用和升起位置之間升起和降低整個前車頂板。
驅動裝置和致動器裝置可通過單一致動器形成,該單一致動器可操 作,以在使用和收納位置之間可逆地移動前車頂板,并可以在降低和升起 位置之間可逆地移動活動支承。
活動支承可以可滑動裝在固定在機動車輛結構部分的導板上。
該導板上可以至少形成有一個槽,用于將活動裝置滑動地裝在導板上。
該導板可以還形成有另一個槽,用以控制第二臂的轉動。
第二臂可以通過第三臂可驅動地連接于單一致動器,而第三臂通過銷 連接至單一致動器,該銷具有與該另一槽咬合的部分。
該另一槽可以有實質上垂直和實質上水平的部分,且當銷在第三槽的 垂直部分中時,該單一致動器的活塞桿的收回和伸長將使得活動支承升起 和降低,當銷在該另一槽的水平部分中時,活塞桿的收回或伸長將使得第 三臂旋轉,從而使車頂向著和離開收納位置移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將具有活動前車頂板和活動后車 頂板的兩車廂機動車輛轉換成敞篷式機動車輛方法,該方法包含至少使前 車頂板的后端從使用位置升起到升起位置,在升起的前車頂板的后端下方 將后車頂板向前及向下移動到收納位置,使前車頂板從升起位置移動到收
納位置。
該方法還可以包含,在使前車頂板從升起位置移動到收納位置之前先 將后車頂板從使用位置移動到收納位置。
該方法還可以包含,在使后車頂板從收納位置移動到使用位置之前先 將前車頂板從收納位置移動到升起位置。 該方法還可以包含,在后車頂板回到使用位置之后再將前車頂板從升 起位置降低到使用位置。
現(xiàn)參照附圖通過實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附圖中
圖l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兩廂機動車輛后部的左側剖視圖,該機動車輛有 前、后車頂構件,此兩構件以其"使用"位置示出;
圖2是
圖1所示的機動車輛的左側剖視圖,表示從兩廂型式向敞篷型式 轉變過程的第一歩驟;
圖3是類似于圖2的左側剖視圖,表示處于收納位置的前、后車頂;
圖4是類似于圖3的左側剖視圖,表示向前折疊的后排座椅;
圖5是右側的前、后收納機構的右側視圖,表示了當前、后車頂都處 于圖l所示的"使用"位置時其采取的位置;
圖6是類似于圖5的右側視圖,表示當前、后車頂在圖2所示的轉換過 程第一歩驟時,前、后收納機構所采取的位置;
圖7和8表示前、后收納機構在轉換過程中的進一步驟中的位置;
圖9是表示前、后車頂處于圖3和4所示的收納位置時前、后收納機構 所采取的位置的右側視圖10是圖5至9所示的右側前收納機構的四分之三后視圖,表示收納機 構在圖6所示的第一步驟中的表現(xiàn);
圖11至14是圖5至10所示的前收納機構的局部放大圖,表示處于與圖 5、 6、 8和9所示位置相應的各個位置的形成前車頂收納機構一部分的抬升 和旋轉組合機構;
圖15 A和15B表示處于與圖1和圖2相應位置的可選前車頂收納機構的 右側視圖16是圖5至9所示的右側后車頂收納機構的左側視圖,表示處于部分 收納位置的收納機構;
圖17是處于圖16所示位置的后車頂收納機構的四分之三后視圖; 圖18是圖16和17所示的可選右側后車頂收納機構的左側視圖,表示處 于與圖16和17所示收納機構相同位置的可選收納機構;
圖19至22表示后車頂收納機構的某些可選致動器裝置。
具體參照圖1至4,其表示具有可收納式車頂前、后構件或頂板6和7的 兩廂機動車輛5,這兩構件或頂板都可在圖1所示的使用位置和圖3、 4所示 的收納位置之間移動。應該認識到,當兩個車頂頂板6和7處于其各自的使 用位置時,兩個車頂頂板6和7形成機動車輛5的乘客車廂頂蓋。
在這種情形下,兩廂機動車輛5具有掀背式汽車的形式或型式,但也 可以是多用途汽車或小型車輛的型式。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認識到,兩 廂車輛是一個具有發(fā)動機艙和乘客車廂、且在乘客車廂和機動車輛5后部
的儲物空間之間沒有固定艙壁的車輛。儲物空間組成乘客車廂的一部分, 前或后座位根據(jù)座位排數(shù)用作乘客車廂和儲物空間之間的隔離物。
前車頂板6可通過具有多個連接的伸長臂的前車頂收納機構20移動, 伸長臂中的一支受動力源驅動,使前車頂板6從使用位置向收納位置移動, 反之亦然。前車頂收納機構20在下文中參照圖5至14更詳細地說明。
同樣具有多個連接臂的后車頂收納機構30用于使后車頂板7從使用 位置向收納位置移動,在下文中參照圖5至9、 16和17對其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機動車輛5有兩排座位,前排有兩個并排排列的座位9,其中一個是機 動車輛5的駕駛員座位,在這種情況下,后排有兩個并排排列的座位總成 10,然而,應該認識到,座位排還可以有三個排成一排的座位總成,或者 如果使用長椅型座位時,具有一個單個座位總成。
座位總成10中僅有一個示于圖1至4,座位總成10中每一個都包含座墊 12和靠背11,他們樞接在一起以便靠背ll能夠向前折疊,平放在座墊12上。
靠背ll有一個上邊緣,從此處延伸出一個由兩個桿支承的頭枕13,這 兩個支承桿被靠背ll的部分結構可滑動地支承,以便其在升起位置和降低 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升起位置頭枕13位于靠背11上邊緣之上,在降低 位置頭枕13鄰接靠背11上邊緣或位于靠背11上邊緣上形成的凹陷處。
后車頂板7包括一個升起的后頂板,在其上邊緣處與后車頂板7的主體 結構樞接,且當后車頂板7在使用位置時,該升起的后頂板形成上后擋板, 以允許物體被放入或移出儲物空間。機動車輛5的主體結構鉸鏈式支承著 形成下后擋板的放下的翼板,該下后擋板也能夠用于將物體放入或移出儲
物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前、后收納機構20、 30可通過電子控制單元獨立控制 (圖中未示)。單一開關或駕駛員輸入裝置用于通過電子控制單元控制兩 塊車頂頂板6、 7的移動。
對電子控制單元編程,以確保兩塊車頂兩頂板6、 7的移動正確地依次 進行,以允許車頂頂板6、 7從其使用位置向其收納位置移動。
下面的方法用于將兩塊車頂頂板6、 7從圖1所示的使用位置移動到其
收納位置。
首先,至少前車頂板6的后端且在此情況下整個前車頂板6從其使用位 置升起到圖2所示的升起位置。這樣做是為了給移動后車頂板7和將前車頂 板6從位于前車頂板6前端的車身結構上的密封及前車頂板6與后車頂板7 之間的車身結構上的密封沿著前車頂板6后端分離提供空間。應該認識到, 當車頂前、后頂板6、 7都處于其使用位置時,前車頂板6的后端覆壓在后 車頂板7的前端之上。
此過程的下一步驟是,在升起的前車頂板6的后端下方將后車頂板7向 前及向下移動到其收納位置。參照圖3、 4可見,后車頂板7處于其收納位 置時位于前排座位9和后排座位總成10之間且正好在前排座位9之后。應該 認識到,后車頂板7收納在兩排座位之間,即使后排座位總成10在折疊平 放時也是如此。
此過程的下一步驟是將前車頂板6從升起位置移動到其收納位置,在 此過程中前車頂板6至少部分覆壓于收納的后車頂板7之上。前車頂板6位 于在前排座位9的后面充分水平的收納位置,因而它覆蓋于后排座位總成 IO之上。因此,當兩車頂頂板6、 7在其升起位置時,其形成四座掀背式汽 車,當兩車頂頂板6、 7在其收納位置時,其形成兩座敞篷式汽車。
應該認識到,即使當車輛處在敞篷型式時,儲物空間ll仍然能夠經(jīng)下 后擋板進入,與車輛處于掀背式汽車型式時的儲物空間有近似或相同的承 載容量。
還應該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在前車頂板6從升起位置移動到收納 位置之前先將后車頂板7移動到其收納位置。然而,也有可能在前車頂板6 開始從其升起位置移動到其收納位置的過程的同時,后車頂板7完成其向 收納位置的移動。
在逆向過程中,前車頂板6首先從其收納位置移動到其升起位置,然 后后車頂板7從其收納位置移動到其使用位置。
然而,應該認識到,也有可能在后車頂板7開始從其收納位置移動到 其使用位置的過程的同時,前車頂板6完成從收納位置向升起位置的移動。
然后前車頂板6從升起位置降低到其使用位置。
因為車頂前、后收納機構20和30彼此無關,能夠產(chǎn)生另一種機動車輛 型式。
如前,第一步是將前車頂板6移動到圖2所示的升起位置。
此過程的下一步是在升起的前車頂板6的后端下方將后車頂板7向前 及向下移動到其收納位置。
下一步是使前車頂板6返回到其使用位置。這就使兩廂機動車輛轉變 成皮卡型式的機動車輛,其承載能力可通過向前折疊后排座位總成10來實 現(xiàn)。這樣,與后車頂板7連接的升起的后頂板在后車頂板7處于收納位置時 就能夠打開,以便在前排座位9后面提供風擋。
具體參照圖5至14,詳細說明前車頂收納機構20。應該認識到, 一對 收納機構被用于在前車頂板6的兩側移動前車頂板6。然而,在此僅僅右側 的車頂收納機構20被示出和說明。
前車頂收納機構20包含第一車頂支承臂21,該臂在第一端或上端樞接 于固定在前車頂板6右側的支架27。第一車頂支承臂21在第二端或下端樞
接于滑板26形式的活動支承。第二車頂支承臂22在第一端或上端樞接于支 架27,且在第二端或下端樞接于滑板26。
滑板26滑動連接于固定在機動車輛5的主體車身結構的一部分上的導 板24。導板24具有三個在其上形成的長槽28U、 28L和29。導槽28U和28L 用于導引滑板26相對于導板24運動,并允許滑板26在實質上垂直的方向上 相對于導板24上下移動。每個導槽28U、 28L有各自的導槽銷40U、 40L與 其配合。導槽銷40U、 40L固定于滑板26上且在導槽28U、 28L中滑動配合。 滑板26具有一個垂直平移的自由度,通過兩個導槽銷40U、 40L與導槽28U、 28L的配合來實現(xiàn)。
應該認識到,導槽銷可以固定在導板24上,且滑板26上可以形成有槽, 或者其他形式的滑動連接也可以用于滑板26和導板24之間。
第三或控制槽29用于控制第二車頂支承臂22的轉動,它有實質上垂直 的延伸部分和實質上水平的延伸部分。
控制銷41與控制槽29滑動配合??刂其N41用于將線性致動器25的活塞 桿連接至第三或連接臂23的一端。連接臂23的另一端通過一個普通銷17 可驅動地連接至第二車頂支承臂22,兩個臂22、 23都被固定在普通銷17上。 普通銷17由滑板26可旋轉地支承,以便允許兩個臂22、 23相對于滑板26轉動。
線性致動器25的一端可轉動地固定于機動車輛5的主體車身結構的一 部分,線性致動器25連接至諸如液壓機液體的加壓液體源,是起雙重作用 的裝置,活塞桿在液壓作用下伸長和收回。用電子控制單元(圖中未示) 控制對線性致動器25液壓的供應。線性致動器25這樣定位,即,當控制銷 41位于控制槽29的垂直部分時,活塞桿的收回將引起滑板26向上移動,當 控制銷41位于控制槽29的水平位置時,活塞桿的收回將引起第二車頂支承 臂22在一個方向轉動,使前車頂板6向收納方向移動,反之亦然。
前車頂收納機構20的操作如下。
在圖11中,所示的第一和第二車頂支承臂21和22的位置與前車頂板6 在其使用位置相對應。線性致動器25的活塞桿完全伸長,導槽銷40U、 40L
在導槽28U、 28L的下端,控制銷41在控制槽29的垂直部分的下端,且滑 板26在降低的位置。
當向線性致動器25施加液壓以收回活塞桿時,線性致動器25的方向與 控制槽29成一定角度,且其在控制銷41位置之上的位置向具有垂直組件的 控制銷41施加力。這將引起銷41在控制槽29的垂直部分向上移動,直到它 達到圖12所示的位置。然而,因為控制銷41固定在連接臂23上,控制銷41 的這種向上的運動引起滑板26也被移置或相對于導板24向上移動,因為連 接臂23被普通銷17可轉動地支承,該普通銷17可轉動地接合于滑板26上的 孔內。
當控制銷41在圖12所示的位置時,活塞桿約伸長了66%,滑板26被升 高到其最大高度的約80%?;?6這樣升起后,前車頂板6也被移動到其 完全升起位置的約80% (如圖2和6所示)。
隨著活塞桿的進一步收回,控制銷41穿過連接控制槽29水平和垂直部 分的弧形軌道,直到它到達圖13所示的位置,活塞桿伸長了約33%,滑板 26已100%抬起,且如圖8所示,前車頂板6被完全升起。這個額外的抬升 緣于連接臂23從傾斜位置旋轉到普通銷17處于控制銷41之上的垂直距離 最大的位置。在沿著控制槽29垂直部分到水平部分的彎曲軌道運動的過程 中,連接臂23的轉動將引起通過普通銷17與其主動連接的第二車頂支承臂 22的相應轉動,第一車頂支承臂21將因為第二車頂支承臂22的轉動而轉 動。前車頂板6因而將從升起位置向升起位置和收納位置之間的位置移動。
活塞桿從這個位置進一步的收回將引起控制銷41沿著控制槽29的水 平部分進一步移動,直到活塞桿如圖14所示被完全收回。由于連接臂23的 進一步轉動,滑板26在這個位置被升起約90%。在此移動過程中,控制銷 41順著控制槽29上形成的向上彎曲的軌道移動,這將減小控制銷41和控制 槽29之間的摩擦,并有助于連接臂23的轉動。此運動引起的第二車頂支承 臂22的進一步轉動將使前車頂板移動到如圖3、 4和9所示的收納位置。
第一車頂支承臂21和第二車頂支承臂22各自的長度使前車頂板6在從 使用位置運動到收納位置的整個過程中維持在實質上相同的方向,因此,
如果機動車輛5停在水平面上,則前車頂板6處于收納位置時處在實質上水
平的位置。
應該認識到,通過電子控制單元控制線性致動器25引起活塞桿的伸 長,這個過程完全從收納位置可逆。
盡管在所示的實施例中,車頂支承臂21、 22都與滑板26樞接,且整個 前車頂板6被升起,然而應該認識到,有可能僅將第二車頂支承臂22與滑 板26樞接,這樣,在前車頂板6前端的密封合適地構建以允許前車頂板6前 端轉動的條件下,僅有前車頂板26的后端被升起,獨立的致動器用于升起 滑板26并轉動第一車頂支承臂21 。
上述前車頂收納機構的優(yōu)點在于, 一個相對小的單一致動器被用于產(chǎn) 生前車頂板6的升起及其隨后向著收納位置的運動。
進一步應該認識到,通過獨立致動器能使滑板26移動到用于移動前車 頂板6的致動器。這個獨立致動器可以是接合于滑板的具有凸輪的旋轉致 動器或移動滑板的線性致動器。
參照圖15A和15B,其表示前車頂收納機構,其用作先前所述前車頂 收納機構的直接替換物,在多個方面與前述收納機構是一樣的。
如前,收納機構包含第一車頂支承臂121、第二車頂支承臂122和連接 于第二車頂支承臂122用以引起第二車頂支承臂122轉動的第一線性致動 器125。然而在此實施例中,前車頂板6向升起位置的移動由第二線性致動 器128執(zhí)行。第二線性致動器128被固定于機動車輛5的主體車身結構的一 部分,其上有連接至支承框架129的活塞桿。第一線性致動器125有固定于 支承框架129上的末端。
如圖15A所示,當?shù)诙€性致動器128的活塞桿收回時,支承框架129 處于降低的位置,相對于第一線性致動器125與支承框架129的連接位置而 言第二致動器128與主體車身結構連接的位置在共有平面"Y"上,前車頂 板6處于使用位置。
當?shù)诙€性致動器128的活塞桿伸長時,它升起支承框架129,從而第 一線性致動器125也被舉起。第一線性致動器125被升起的距離通過標記字 母"X"示于圖15B中。這將引起前車頂板6從使用位置升到升起位置。
從這個位置,所要求的是收回第一線性致動器125的活塞桿以引起前 車頂板6被向著收納位置移動。
這樣安排的優(yōu)點在于前車頂板6的垂直移動與前車頂板6向著收納位 置的轉動相分離。這讓前車頂板簡單地升起以允許后車頂板7被收納,然 后僅僅通過簡單地操作第二線性致動器128使前車頂板降低回到其使用位 置。如果要將機動車輛5轉換為皮卡型式的機動車輛時這一動作是有用的, 此時前車頂板6處于其使用位置,后車頂板7處于其收納位置。
應該認識到,其他機構也能夠被用于產(chǎn)生前車頂收納機構所需要的抬 起和轉動動作,如上所述僅僅是最佳實施例。
具體參照圖16和17,更詳細地表示出右側后車頂板收納機構30,該收 納機構30形成用于在使用和收納位置之間可逆地移動后車頂板7的一對收 納機構中的一個。
后車頂收納機構30包含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與第二后車頂支承臂35, 其與后車頂支架37和支承板38結合,形成主體車身結構和后車頂板之間的 主要四連桿機構,包含第一驅動臂31、連接第一驅動臂31和第二驅動臂32 的連接臂36和支承板38的第二四連桿結構,以及線性致動器33。
支承板38固定于機動車輛5的主體結構,形成車輛主體車身結構的一 部分,后車頂支架37固定于后車頂板7。
第一和第二延長后車頂支承臂34和35各自的第一端樞接于后車頂支 架37,各自的第二端鉸接于支承板38。
第一驅動臂31具有在第一鉸接點與線性致動器33的活塞桿樞接的第 一端,以及在第二樞接點與支承板38樞接的第二端。
連接臂36在第一端可驅動地連接于線性致動器33的活塞桿,在第二端 可驅動地連接于第二驅動臂32。
第二驅動臂32具有在第一樞接點與連接臂36可驅動地連接的第一端, 以及在第二樞接點與支承板38可驅動地連接的第二端。
第二驅動臂32的第一、第二樞接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驅動臂31的第 一、第二樞接點之間的距離,以便當?shù)谝或寗颖?1由線性致動器33轉動一 定量時,第二驅動臂32將轉動更大量。也就是說,第二四連桿機構將線性 致動器33的活塞桿的位移加以放大。
第二驅動臂32通過固定有臂32和34的傳動軸39可驅動地連接于主要 四連桿機構的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傳動軸39在一端被支承板38可轉動地支承。
主要四連桿機構的第一、第二后車頂支承臂34和35的長度被設置成使 得后車頂板7從使用位置移動到收納位置引起后車頂板前沿在后車頂板7 移向收納位置時向下轉動。也就是說,第一、第二后車頂支承臂34和35在 各自的第一樞接點連接于后車頂支架37,在各自的第二樞接點連接于支承 板38,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的第一、第二樞接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后車 頂支承臂35的第一、第二樞接點之間的距離。
現(xiàn)參照圖5至9和圖16及17,對后車頂收納機構30的運作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后車頂板7處于其使用位置,后車頂板7的前沿與前車頂 板6的后端緊密接合,使得前車頂板6的后端壓在后車頂板7的前端。為了 收納后車頂板7,第一步是如前所述升起前車頂板6。當前車頂板6移動到 如圖6所示的升起位置后,后車頂板7才能從使用位置移動。
該過程可通過操作受電子控制單元控制且連接于液壓源的線性致動 器33來完成。線性致動器33是雙重作用致動器,也就是說線性致動器33的 活塞桿在兩個方向都受力。
為了從其使用位置移動后車頂板6,操作線性致動器33以收回活塞桿, 這將引起第一驅動臂31轉動,并且第二驅動臂32也被連接臂36轉動。因為 第二驅動臂32通過傳動軸39可驅動地連接于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所以第 一后車頂支承臂34也被轉動,引起后車頂板7移動并將在升起的前車頂板6 的后端下方移動。
后車頂板7繼續(xù)這樣向前及向下轉動,直到線性致動器33的活塞桿收 回到與后車頂板7收納位置相應的位置。當活塞桿到達其行程的末端或當 確定后車頂板7在其收納位置時,線性致動器33的收回由電子控制單元終 止。這可以通過使用一個或多個微型開關、使用一個或多個監(jiān)控提供給線 性致動器33的液壓的壓力傳感器或其他便捷的方式來實現(xiàn)。
由于第一、第二后車頂支承臂34、 35各自的長度,后車頂板7在從其 使用位置移動時向前轉動并降低,可參見圖6和7。
當后車頂板7在其收納位置時它垂直地傾斜,就是說,當后車頂板7在 其使用位置時,實質上水平設置的后車頂板7的上表面現(xiàn)在被設置在接近 于垂直方向的一個角度。
實際上,使垂直傾斜的角度與安裝于前排座位9的靠背的垂直傾斜度 相同是理想的,更好的是前排座位9的傾斜通過一個終點擋板限制或者控 制位置使車輛5從掀背式汽車型式開始轉換時靠背自動移動到預先確定的 垂直傾斜。在最佳實施例中,當向敞篷車型式開始轉換時,乘客車廂內的 前排座位9的靠背的傾斜度和縱向位置都被自動設定。
應該注意到,當處于收納位置時,后車頂板7位于前、后排座位9和10 之間,且部分地壓在后排座位10之上使得觀看時部分隱蔽起來。
這個過程是可逆的,其通過電子控制單元的作用將液體提供給線性致 動器33,進而引起活塞桿伸長,從而使得后車頂板7返回到其使用位置。
如上所述,在后車頂板7上使用上述收納機構的一個優(yōu)點是使機構相 對緊湊,并且允許使用線性致動器以一個小沖程產(chǎn)生后車頂板7相對大的 移動。
參照圖18,表示后車頂板7的收納機構的第二實施例,其在許多方面 與前述相同,并用與前述相同的方式運作。
第二實施例和前述實施例唯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第二驅動臂不是通過 獨立的臂形成而是通過主要四連桿機構的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的一部分 形成。該實施例通過將連接臂36直接可驅動地連接到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
來實施,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距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與支承板38樞接的位 置有一小段距離。
如前所述,連接臂36與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的連接點和第一后車頂支 承臂34與支承板38的樞接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驅動臂31的第一、第二樞 接點之間的距離,這樣,當?shù)谝或寗颖?1通過線性致動器33轉動一定量 時,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將轉動更大量。
參照圖19至22,表示某些用于后車頂收納機構的可選致動器裝置。在 所有實施例中,后車頂收納機構30如前述包含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第二 后車頂支承臂35,他們與后車頂安裝支架37和支承板38結合在一起形成主 體車身結構和后車頂板7之間的主要四連桿機構,但是在這些實施例中, 沒有第二四連桿機構。
具體參照圖19,表示一種包含旋轉致動器110的致動器裝置,該致動 器可以是具有旋轉輸出軸105的電動機或液壓發(fā)動機。旋轉致動器110固 定于支承板38,第一后支承臂34直接固定于旋轉致動器110上的旋轉輸出 軸105。因此,旋轉輸出軸105的轉動將使第一后車頂支承臂34轉動,使得 后車頂板7在使用和收納位置之間移動。應該認識到,旋轉致動器110可以 包括內部傳動裝置以增加其輸出扭矩。
具體參照圖20,表示一種包含旋轉致動器120的致動器裝置,該旋轉 致動器可以是具有旋轉輸出軸125的電動機或液壓發(fā)動機。旋轉軸125上形 成有蝸輪126以與在第一后支承臂34第二端周圍形成的齒130嚙合。因此旋 轉輸出軸125的轉動將由于蝸輪126和齒130的相互嚙合而使第一后支承臂 34轉動,使得后車頂板7在使用和收納位置之間移動。應該認識到,蝸輪 可用常規(guī)的齒輪代替,且旋轉致動器120可以包括內部傳動裝置以增加其 輸出扭矩。
具體參照圖21,表示一種包含線性致動器或具有活塞桿145的柱塞140 的致動器裝置。活塞桿145上形成有很多齒146以與在第一后支承臂34第 二端周圍形成的齒130嚙合。因此活塞桿146的進出線性運動將由于齒146
和齒130的嚙合而使第一后支承臂34轉動,使得后車頂板7在使用和收納位 置之間移動。
具體參照圖22,表示一種僅用諸如電力或液壓發(fā)動機的旋轉致動器置。
旋轉致動器150具有一個旋轉輸出軸(圖中未示),能夠通過"三通 (Tee)"或分配驅動單元156與兩個驅動連接155L和155R可驅動地連接。 可以是柔性驅動連接的每個驅動連接155L、155R通過齒輪驅動連接至收納 機構30L、 30R的各自的第一后支承臂(圖中未示)并為其提供動力。因此, 旋轉致動器150的旋轉輸出軸的轉動將由于兩個連接155L、 155R提供的可 驅動地連接而驅動兩個收納機構30L、30R,使得各自的第一后支承臂轉動, 以使后車頂板7在使用和收納位置之間移動。
雖然本發(fā)明己經(jīng)參照有兩排座位的掀蓋式汽車型式的車輛進行了說 明,但是其也能夠應用于例如多用途汽車或小型貨車等其他型式的兩廂機 動車。在這些情況下,車頂后構件仍將收納到乘客車廂內,但是如果車輛 有三排座位時可能被收納在第二排座位之后,車頂前構件可以包含多于一 個的頂板,以便其中一個頂板如上所述收納到車輛后部,其他頂板以其他 方式收納或可從車輛拆卸。因此,例如,具有三排座位的多用途型式的車 輛能夠被轉換成具有兩排座位的敞篷汽車或有兩排座位的皮卡。
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認識到,盡管本發(fā)明己經(jīng)參照一個或多 個最佳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局限于公開的實施例,在不脫離本 發(fā)明保護范圍的條件下可有各種可選實施例或對公開的實施例做出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車身結構兩廂機動車輛(5),該車身結構包括含前車頂板(6)和后車頂板(7)的兩塊車頂結構,每塊車頂頂板都可以從使用位置到收納位置移動,前車頂板(6)可通過一對收納機構(20)移動,每個收納機構都包含第一和第二伸長臂(21、22),兩伸長臂在各自的第一端樞接于前車頂板(6)的一側,并在各自的第二端樞接于機動車輛(5)的車身結構的一部分,驅動裝置可驅動地連接于第一第二臂(21、22)中的至少一個上以使前車頂板(6)在其使用和收納位置之間可逆地移動,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臂(21、22)中至少有一個在其第二端連接于活動支承(26),該活動支承(26)滑動連接于機動車輛(5)的車身結構的一部分,提供致動器(25)以可逆地移動活動支承(26),使得在前車頂板(6)的使用和升起位置之間至少能使其后端部分升起和降低,以允許后車頂板(7)在前車頂板(6)的后端下方向前移動到其收納位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臂(21、 22) 都在其各自的第二端樞接于活動支承(26)。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致動器(25)可操作, 以在使用和升起位置之間升起和降低整個前車頂板(6)。
4. 如權利要求2或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驅動裝置 和致動器(25)通過單一致動器(25)形成,該單一致動器(25)可操作, 以在使用和收納位置之間可逆地移動前車頂板(6),并在降低和升起位置 之間可逆地移動活動支承(26)。
5. 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活動支承 (26)滑動連接于固定在機動車輛(5)結構部分的導板(24)。
6. 如基于權利要求4之上的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 導板(24)上至少形成有一個槽(28U、 28L),用于將活動支承(26)滑 動連接至導板(24)。
7. 如權利要求6所示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導板(24)上還形成有 另一個槽(29),用以控制第二臂(22)的轉動。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第二臂(22)通過第三臂(23)可驅動地連接于單一致動器(25),第三臂(23)通過銷(41) 連接至單一致動器(25),該銷具有一部分與該另一槽(29)咬合。
9. 如權利要求8所示的機動車輛,其特征在于該另一槽(29)有實質 上水平和實質上垂直的部分,且當銷(41)在第三槽(29)的垂直部分中 時,單一致動器(25)的活塞桿的收回和伸長將引起活動支承(26)升起 和降低,當銷(41)在該另一槽(29)的水平部分時,活塞桿的收回或伸 長將引起第三臂(23)旋轉,從而使車頂(6)向著或離開收納位置移動。
10. —種將具有獨立的活動車頂前、后頂板(6, 7)的兩廂機動車輛 (5)轉換成為替換型式的機動車輛的方法,該方法包含,至少使前車頂板(6)的后端從使用位置升起到升起位置,在升起的前車頂板(6)的后 端下方將后車頂板(7)向前及向下移動到收納位置,以及使前車頂板(6) 從升起位置移動到使用位置或收納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具有車頂前、后構件(6)和(7)的機動車輛(5),車頂前、后構件(6)和(7)可以從使用位置向收納位置移動,從而將機動車輛從兩廂型式轉變?yōu)榭蛇x的機動車輛型式。公開一種用于車頂前構件(6)的收納機構20,該機構能夠方便地裝配在機動車輛內,能夠使車頂前構件(6)升起,以便能收納車頂后構件(7)。
文檔編號B60J7/14GK101208215SQ200680023278
公開日2008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29日
發(fā)明者托斯滕·熱拉爾, 約翰·哈丁, 艾倫·康登 申請人:福特全球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