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體停車場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多層的停車層、可在設在所定層上的出入庫部與設在任意停車層上的停車區(qū)之間移送入庫、出庫車輛,能在各停車層上設置的停車區(qū)上立體地停車的立體停車場。
以往,這種立體停車場如
圖14所示那樣。
這種以往的立體停車場01,利用設在立體停車場一端的升降部分03的升降機搬運器,在與設在所定層的出入庫部相連接的停車層02上,沿著敷設在長方形立體停車場01地面寬度方向中央位置的長度方向的導向軌道012,通過自動行走的搬運平臺013,將出入庫的車輛014從升降部03前后的入庫用的暫時停放區(qū)010′搬入內(nèi)部的空的停車區(qū)010,或從出入庫部用升降機搬運器搬送至暫時停放區(qū)010′。
當自動行走搬運平臺013到達空的停車區(qū)010時,自動行走搬運平臺013上和停車區(qū)010上的各個傳送帶011同時動作,將自動行走搬運平臺013上的入庫車輛014放在空的停車區(qū)010內(nèi)。這時,如果在這一層上還有空的停車區(qū)010,同時又有另一輛入庫車輛014,則升降機搬運器將這另一輛入庫車輛014從出入庫部搬入空著的入庫用暫時停放區(qū)010′。另外,假如在對面的出庫用暫時停放區(qū)010″上,有從停車區(qū)010搬出的出庫車輛時,則升降機搬運器載著這輛車,搬出至出入庫部。此外,當升降機搬運器通過這個停車層升降時,需要使出入于升降部03的自動行走搬運平臺013的行走導向軌道012退至停車區(qū)010內(nèi)側的下方。
這樣,在以往的立體停車場01中,用升降機搬運器在出入庫部與入庫暫時停放區(qū)010′以及出庫暫時停放區(qū)010″之間搬送入、出車輛014,和用自動行走搬運平臺013,在入庫暫時停放區(qū)010′與出庫暫時停放區(qū)010″及停車區(qū)010之間搬入、搬出入,出庫車輛014時,雖能進行運轉效率高的并行作業(yè);但當入、出庫車輛多時,升降機搬運器升降,若車輛不能從停車層02的升降部03上離去,這樣,由于自動行走搬運平臺013為了從入庫暫時停放區(qū)010”搬出,或向出庫用暫時停放區(qū)010”搬入入、出庫車輛014,不能開進升降部03,因此運轉效率低。還有,升降機搬運器與自動行走搬運平臺013有可能與升降部03發(fā)生干涉(沖突)的危險,存在安全問題。
本發(fā)明,如上所述,是為了提高運轉效率,解決以往立體停車場的問題而提出的,它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升降裝置與搬運平臺不發(fā)生干涉,安全,搬運平臺不需進入升降部去搭載入庫車輛,及將出庫車輛送到升降裝置且運轉效率高的立體停車場。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立體停車場采用如下的結構。立體停車場具有下列結構沿著設在多層上的長方形停車層的長度方向敷設的軌道,可以在軌道上行走的搬運平臺,沿著上述軌道設置的多個停車區(qū),在停車區(qū)與上述搬運平臺之間的交換搭載車輛用的托板的第一交換手段,連接上述停車層之間,上述停車層與設有出入庫部的車輛出入庫層之間的升降裝置,以及在上述搬運平臺和升降裝置之間交換搭載車輛用的托板的第二交換手段的立體停車場中,立體停車場上還在上述搬運平臺與升降裝置相鄰位置上設有上述搭載車輛用的托板可在搬運平臺與升降裝置之間循環(huán)的循環(huán)路徑,同時設有使上述搭載車輛用的托板,沿著循環(huán)路徑循環(huán)的驅(qū)動裝置。
這樣,停車層之間和停車層與車輛出入庫層用升降裝置連接,入、出庫車輛和托板利用設在出入庫層和停車層之間的升降裝置搬運,停車層在具有軌道和沿該軌道移動的搬運平臺的搬運部兩側,形成多個劃分出的停車區(qū),軌道在略呈長方形的地面的較窄方向的大約中央位置上,向著停車層的長度方向延伸,利用分別設在搬運平臺和停車區(qū)之間的第一交換手段進行托板的交換,在停車層升降裝置的周圍,在升降裝置與和該升降裝置相鄰的搬運平臺之間,設有搭載車輛用的托板可以順時針方向回轉或反時針方向回轉的循環(huán)路徑,利用驅(qū)動手段可使搭載車輛用的托板在這個循環(huán)路徑上循環(huán)。
由于這樣,即使在入、出庫車輛集中時,升降裝置與搬運平臺利用循環(huán)路徑,保留一定空間,而且相互不干涉,由于單個地入、出庫車輛的搬入,搬出能夠高效率地進行,特別是入、出庫車輛繁忙時,能夠迅速的入庫,出庫,確保安全。另外,可以不考慮升降機搬運器通過停車層來敷設導向軌道,設計的自由度加大了。
再者,在本發(fā)明的立體停車場中,最好將上述升降裝置設置在上述停車層一方的端部。
這樣,升降裝置設在停車層一方的端部,搬運平臺為一臺即可,循環(huán)路徑也設在一個側面,這樣可以簡便地制造立體停車場。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立體停車場中,最好上述升降裝置設在上述長方形的停車層的大致中間位置處,同時,上述循環(huán)路徑分別設在升降裝置的停車層長度方向的兩側。
這樣,升降裝置設在停車層的中間,循環(huán)路徑也設在兩側,即使在長度方向上長度較長的大規(guī)模停車場,也可以適當?shù)卦O定搬運平臺的行走距離。但是,在本發(fā)明中,搬運平臺夾著升降裝置,必需配置2臺。
還有,在本發(fā)明的立體停車場中,最好把上述出入庫層設在地上,同時,上述停車層建筑在地下,延續(xù)幾層。
這樣,在立體停車場與外部之間,只有設有供出庫車輛出入的出入庫層設在地上,而且,停車層建筑在地下,延續(xù)數(shù)層,因此能增大地上靈活使用的空間,能有效地靈活使用地面。另外,當?shù)厣嫌姓系K物等,即使在可以使用的面積小的地方,也可以建筑地下立體停車場。
現(xiàn)在根據(jù)本說明書所附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個實施例的立體停車場的概略結構模式的透視圖。
圖2為表示圖1所示的立體停車場的入出庫動作順序的工程說明的平面圖。
圖3為表示圖1所示的立體停車場的入出庫動作順序的工程說明平面圖。
圖4為表示圖1所示的立體停車場的入出庫動作順序的工程說明平面圖。
圖5為表示圖1所示的立體停車場的入出庫動作順序的工程說明平面圖。
圖6為表示圖1所示的立體停車場的入出庫動作順序的工程說明平面圖。
圖7為表示圖1所示立體停車場的概略結構的縱剖面圖。
圖8為在圖1所示的立體停車場的升降機搬運器上設置的托板橫向送進機構的平面圖。
圖9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升降機搬運器的升降機構的透視圖。
圖10為圖1所示的立體停車場的停車層的平面圖。
圖11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行走平臺的平面圖。
圖12為圖11所示的行走平臺的側面圖。
圖13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個實施例的立體停車場的概略結構模式的透視圖。
圖14為以往的立體停車場的停車層的平面圖。
在圖1中,立體停車場1是建筑在長方形的地下空間中的,該立體停車場沿著作為升降裝置的升降機的搬運器13的長度方向有一定空間,沿著上述長度方向搬送車輛C,把車輛放入沿著停車區(qū)長度方向排列的停車室17中。將地面上設有出入庫層的出入庫部11與地下停車層F1、F2…通過配備有升降機搬運器13的一側升降部12連接起來。在各個停車層F1、F2…上,在升降部12的周圍,為了解除升降機搬運器13與作為搬運平臺的行走平臺16的聯(lián)動問題,達到高效率的運轉,設置了循環(huán)移動部分14。該部分構成使作為搭載車輛用托板的托板P循環(huán)的循環(huán)路徑,同時,利用在該循環(huán)移動部分14與兩側的停車室17、17之間的具有軌道R和行走平臺16的搬送部分15來搬送搭載在托板P上的出入庫車輛C。
C12表示入庫車輛,C22表示出庫車輛,D1表示入庫門,D2表示出庫門。
關于升降機搬運器13和作為第二交換手段的第一托板裝載裝置,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和作為驅(qū)動裝置的循環(huán)移動裝置,行走平臺和作為第一交換裝置的第二托板裝載裝置的具體結構以后再作說明;首先,對利用設置的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使停在本實施例的立體停車場內(nèi)的車輛C的出入庫運動動作,根據(jù)圖2-圖6的工程圖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2所示,入庫車C12由升降機搬運器13從地上的出入庫部11搬運至地下的停車層F1。另一方面,在停車層F1上,利用后面將要說明第一交換手段將接到出庫指令的出庫車C22,從停車室17a轉運至行走平臺16上,然后送往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
再者,C11在搬入停車室17a等待之前,先停在循環(huán)移動部14的入庫等待區(qū)14b上,運到停車層F1上的入庫車C21接到出庫指令后,首先被送至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的出庫等待區(qū)14d,變成出庫車。
其次,如圖3(a)所示,利用后面所述的第二交換手段同時移動升降機搬運器13上的入庫車C12和出庫等待區(qū)14d上的出庫車C21,這些車分別放在托板P上,入庫車C12被送入入庫暫時停放區(qū)14a,出庫車C21被送入升降機搬運器13上。
另外,在行走平臺側的循環(huán)移動部14上,同樣利用第二交換手段將先期接到出庫指令的出庫車C22運送至出庫暫時停放區(qū)14C,而同時又將入庫車C11,從入庫等待區(qū)14b移動至行走平臺16上。于是,如圖4所示那樣,移送至托板P和行走平臺16上的入庫車C11,在到達空的停車室17a的側面后,利用第一交換手段,從行走平臺16上送入停車室17a中存放起來。
其次,隨著托板P的移動送至升降機搬運器13上的出庫車C21上升到達圖3(b)所示的具有出入庫層的出入庫11,再如圖3(c)所示,從打開的出庫門D2的出口送出至外部。在出入庫部11中,如圖3(d)所示,在使出庫車C21退出的升降機13的托板P上放著的在外面等待入庫的入庫車C13,從打開的入庫門D1的入口進入,將入庫車C13向著停有下一輛出庫車C23的停車層F2移送。
這樣,升降機搬運器13與停車層F1的行走平臺16不會相互干涉,在利用升降機搬運器13將下一輛入庫車C13搬入停車層F2的同時,在搬入了入庫車C13的停車層F2上,如圖5所示,將下一輛出庫車C23,從停車室17b搬送至有裝載行走平臺16的循環(huán)移動部14上,與此同時,將停在出庫暫時停放區(qū)14C中的先前的出庫車C22和停在入庫暫時停放區(qū)14a中的入庫車C12分別移送至出庫等待區(qū)14d和入庫等待區(qū)14b。于是,在下一輛入庫車C13到達停車層F2時,下一輛出庫車C23也到達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如圖6所示,在停車層F2上再現(xiàn)了與圖2相同的狀態(tài);以后,再重復從圖2至圖6所示的上述順序,進行出庫作業(yè)。
下面,對圖7-圖12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立體停車場1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這個立體停車場1是建筑在橫向沒有富余裕量的細長的地下空間中的,如圖7所示,車輛C是沿著長度方向搬運和停放的。設在地上的出入庫部11與地下三層的停車層,通過配備有升降機搬運器13的一側的升降部12連接起來。如前所述,在各個停車層F1,F(xiàn)2,F(xiàn)3上,在升降部12的周圍設有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與此同時,在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與兩側的停車室17、17之間,利用有軌道R和行走平臺16的搬送部件15來搬送車輛C。
如圖8所示,升降機搬運器13將入庫托板P橫向送入停車層的循環(huán)移動部14的入庫暫時停放區(qū)14a,同時,在導向軌道R1與升降機13a的中間部位上配備有將出庫托板P從出庫等待區(qū)4d拉進來的作為第二交換手段的橫向送進機構13b。這個托板橫向送進機構13b具有馬達M1在橫向驅(qū)動,將載著入庫車的入庫托板P送入入庫暫時停放區(qū)14a、同時與載著出庫等待區(qū)14d上的出庫車的出庫托板P配合連接并可以伸縮拉進的滑板13C。此外,在升降機13a上還有托板支撐滾子列SR,在各層停止位置上固定升降機的固定機構13d、搭載托板的固定機構13c、防止入庫暫時停放區(qū)14a和出庫等待區(qū)14d的托板超出范圍的機構13f。升降機13a的升降由圖9所示的馬達M2驅(qū)動的鏈輪13h移動裝在升降機四個角上的鏈條13g來實現(xiàn),用平衡重13i來減輕馬達M2的負荷。
另外,如圖10所示,在循環(huán)移動部14上設置有從升降機13a上接受入庫托板P的入庫暫時停放區(qū)14a,將入庫托板P送至行走平臺16的入庫等待區(qū)14b,從行走平臺16上接受出庫托板P的出庫暫時停放區(qū)14C和將出庫托板P送至升降機13a的出庫等待區(qū)14d。這樣的循環(huán)移動托板P的手段由縱向軌道R2,R3,作為驅(qū)動工具的馬達M3,M4和由M3,M4驅(qū)動的環(huán)形鏈條等縱向移動機構14c、14f及在縱橫方向可以轉動的自由滾子列(圖中沒有示出)構成。另外,在各區(qū)14a-14d上,還設有如圖8所示的防止托板超出范圍的機構14h,通過防止上述和升降機13a超出范圍的解除機構13f和防止后述的行走平臺16的超出范圍的解除機構16C,在取放托板P時可以解除防止機構14h的作用。
再者,如圖11所示,行走平臺16具有由馬達M5通過減速機構G驅(qū)動驅(qū)動輪W沿著軌道R行走的如圖12所示的導向滾子GR。另外還設有與設在升降機13a上的橫向送進機構13b一樣的,作為第一交換手段的托板橫向送進機構16a,托板支撐滾子列SR,托板固定機構16b和解除分別設在循環(huán)移動部14和停車室17a上的托板超出范圍防止機構14h、17C的防止超出范圍解除機構16C。
此外,如圖10,圖11分別所示那樣,在停車室17a上還設有托板支撐滾子列SR和防止上述托板超出范圍的機構17C。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對只在地面上設置出入庫11,而在地下設停車層F1,F(xiàn)2,F(xiàn)3進行了說明,當然不言而喻,在地上的出入庫11的層面上同時設置停車部也是可以的,設置停車層作為地上建筑物也是可以的。
另外,出入庫部11是設在停車層F1,F(xiàn)2,F(xiàn)3的一邊的端部,停車層F1,F(xiàn)2,F(xiàn)3細長,利用循環(huán)移動部件14和停車室17a之間的行走平臺16移送入出庫車輛C需要時間,在用升降機搬運器13在出入庫11與停車層F1,F(xiàn)2,F(xiàn)3之間移送入、出庫車輛C所需要的時間之間產(chǎn)生不平衡的情況下,在停車層F1,F(xiàn)2,F(xiàn)3的大約中間部位上設置出入庫部11較好。
其次,圖13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個實施例的立體停場2的概略結構模式的透視圖。圖中,第2實施例的出入庫部11做在立體停車場2的寬度方向,可供車輛C出入,與此同時,在循環(huán)移動部14上,托板搬送車輛C作反時針方向回轉,使入、出庫車輛C進行交替。另外,如第1個實施例那樣,停車層F1,F(xiàn)2不限于在地下,當建筑在地上時,將出入庫11設在地上建筑物的屋上較好。由于其他的構成與第1個實施例一樣,故不作詳細說明。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停車場,在此停車場上配備有沿著設在多層上的長方形停車層的長度方向敷設的軌道,可在該軌道上行走的搬運平臺,沿著上述軌道設置的幾個停車區(qū)、在停車區(qū)上與上述搬運平臺之間交換搭載車輛用的托板的第一交換手段,連接上述停車層與停車層和設有出入庫的車輛出入庫層的升降裝置,在上述搬運平臺和升降裝置之間交換搭載車輛用的托板的第二交換手段,該停車場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搬運平臺和升降裝置相鄰連接位置處,設有上述車輛搭載托板能在搬運平臺與升降裝置之間循環(huán)的循環(huán)路徑,與此同時。立體停車場還設有使上述車輛搭載用托板沿著循環(huán)路徑循環(huán)的驅(qū)動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停車場,上述升降裝置設在上述停車層的沿長度方向的一端。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停車場,上述升降裝置設在上述停車層的長度方向的中間,上述循環(huán)路徑分別設在與升降裝置的停車層長度方向相鄰的兩側。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立體停車場,上述車輛出入庫層設在地上,而且上述停車層建筑在地下,形成延續(xù)幾層。
全文摘要
立體停車場上配備有沿著停車層的長度方向敷設的軌道R,可在該軌道上行走的平臺,沿著上述軌道設置的多個停車室,在停車室與上述行走平臺之間交換車輛搭載用托板的第一托板橫向送進機構、連接上述停車層之間和停車層與車輛出入庫層之間的升降機搬運器在上述行走平臺與升降機搬運器之間交換搭載車輛用的托板的第二托板橫向送進機構,在上述行走平臺與升降機搬運器的相鄰連接位置處還設有,能驅(qū)動上述搭載車輛用的托板,在行走平臺與升降機搬運器之間循環(huán)的循環(huán)移動部件的驅(qū)動裝置。
文檔編號E04H6/18GK1113287SQ95105080
公開日1995年12月13日 申請日期1995年4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岡野英介, 島崎正則, 富岡正弘, 近藤隆文 申請人:三菱重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