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扇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風扇結構,其包含一軸承以及一扇輪,該軸承具有多個第一嵌合部,該扇輪具有一輪轂及多個扇葉,該輪轂具有多個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所述第一嵌合部。
【專利說明】風扇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風扇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夠簡化工藝的風扇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如圖7所示,現(xiàn)有習知的一種風扇結構10包含有一框體11、一軸管12、一軸承13、一定子14、一旋轉軸15及一扇輪16,該軸管12結合于該框體11,該軸承13設置于該軸管12,該定子14結合于該軸管12,該旋轉軸15穿設于該軸承13,該扇輪16具有多個葉片16a及一輪轂16b,該輪轂16b結合于該旋轉軸15,由于該風扇結構10的組裝過程必須依序將該軸管12、該軸承13、該定子14、該旋轉軸15及該扇輪16組裝于該框體11內,且該扇輪16的該輪轂16b與該旋轉軸15結合,因此工藝手續(xù)繁瑣且費時。
[0003]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有的風扇結構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fā)展完成,而一般產(chǎn)品又沒有適切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此顯然是相關業(yè)者急欲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能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結構的風扇結構,實屬當前重要研發(fā)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業(yè)界極需改進的目標。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的風扇結構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風扇結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于提供一種風扇結構,非常適于實用。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依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其至少包含:一軸承,其預先成型且該軸承具有多個第一嵌合部及一軸孔;以及一扇輪,其具有一輪轂及多個連接該輪轂的扇葉,該輪轂具有多個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所述第一嵌合部。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0007]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所述第一嵌合部包括多個第一結合凸部及多個第二結合凸部,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及各該第二結合凸部為間隔排列,且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及各該第二結合凸部之間形成有一間隔槽。
[0008]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一結合凹槽,所述第二嵌合部包括多個接合凸部及多個連接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一填充部,各該接合凸部填充于各該間隔槽,且各該第一填充部填充于各該第一結合凹槽。
[0009]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一凸緣,該第一凸緣位于該第一結合凹槽上方。
[0010]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各該第二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二結合凹槽,所述第二嵌合部包括多個接合凸部及多個連接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二填充部,各該接合凸部填充于各該間隔槽,且各該第二填充部填充于各該第二結合凹槽。
[0011]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各該第二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二凸緣,該第二凸緣位于該第二結合凹槽下方。
[0012]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所述第一嵌合部為多個凹槽,所述第二嵌合部為多個接合凸部,所述接合凸部填充于所述凹槽。
[0013]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該輪轂具有一上表面,該軸承具有一頂面,該上表面及該頂面為共平面。
[0014]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具有一顯露表面,該輪轂具有一上表面,該顯露表面與該上表面為共平面。
[0015]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該軸承具有一環(huán)面,所述第一嵌合部凸出于該環(huán)面。
[0016]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該軸承具有一頂端及一底端,所述第一嵌合部鄰近該頂端。
[0017]前述的風扇結構,其中所述的該軸承具有一由該底端延伸形成的接觸部。
[0018]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包含一軸承以及一扇輪,該軸承預先成型且該軸承具有多個第一嵌合部及一軸孔,該扇輪具有一輪轂及多個連接該輪轂的扇葉,該輪轂具有多個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所述第一嵌合部。由于該風扇結構的該扇輪是直接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該軸承,使得該輪轂在成型后能夠借由該第二嵌合部與該軸承緊密地結合 ?
[0019]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風扇結構至少具有下列優(yōu)點及有益效果:因此,不需額外將該軸承以壓合方式結合于該輪轂,以簡化該扇輪與該軸承的組裝流程,并且能夠避免以壓合方式將該軸承結合于該輪轂時,造成該軸承的該軸孔變形的功效。
[0020]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包含一軸承以及一扇輪,該軸承具有多個第一嵌合部,該扇輪具有一輪轂及多個扇葉,該輪轂具有多個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所述第一嵌合部。本發(fā)明在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0021]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一種風扇結構的立體分解圖。
[0023]圖2: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該風扇結構的局部放大圖。
[0024]圖3: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該風扇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0025]圖4: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該風扇結構的另一局部剖視圖。
[0026]圖5: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該軸承的展開圖。
[0027]圖6: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另一種風扇結構的截面示意圖。
[0028]圖7:現(xiàn)有習知的風扇結構的截面不意圖。
[0029]10:風扇結構11:框體
[0030]12:軸管13:軸承[0031]14:定子15:旋轉軸
[0032]16:扇輪16a:葉片
[0033]16b:輪轂100:風扇結構
[0034]110:中空桶體111:底板
[0035]112:環(huán)墻120:固定柱
[0036]121:第一端122:第二端
[0037]130:定子140:軸承
[0038]141:第一嵌合部141a:第一結合凸部
[0039]141b:第二結合凸部141c:第一結合凹槽
[0040]141d:第一凸緣141e:第二結合凹槽
[0041]141f:第二凸緣141g:顯露表面
[0042]141h:間隔槽142:軸孔
[0043]143:頂端144:底端
[0044]145:頂面146:環(huán)面
[0045]147:接觸部150:扇輪
[0046]151:輪轂151a:第二嵌合部
[0047]151b:接合凸部151c:第一填充部
[0048]151d:第二填充部151e:上表面
[0049]152:扇葉160:電路板
[0050]170:載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51]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風扇結構其【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0052]請參閱圖1及圖2,其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一種風扇結構100包含有一中空桶體110、一固定柱120、一定子130、一軸承140、一扇輪150、一電路板160以及一載板170,該中空桶體110具有一底板111及一環(huán)墻112,該環(huán)墻112環(huán)設于該底板111,該電路板160套設于該中空桶體110的該環(huán)墻112并設置于該載板170上,該固定柱120穿設于該軸孔142,且該固定柱120具有一第一端121及一第二端122,該第一端121固定于該中空桶體110的該底板111,該定子130組設于該環(huán)墻112,并與該電路板160電性連接,該軸承140預先成型,在本實施例中,該軸承140為塑料軸承,該軸承140具有多個第一嵌合部141、一軸孔142、一頂端143、一底端144及一由該底端144延伸形成的接觸部147,所述第一嵌合部141鄰近該頂端143,該固定柱120的該第二端122突出于該軸承140的該頂端143,本實施例中,該接觸部147為環(huán)狀突起,使得該軸承140是以該接觸部147與該底板111接觸,因此能夠減少該軸承140與該底板111間的摩擦力,請參閱圖3、圖4及圖5,所述第一嵌合部141包括多個第一結合凸部141a及多個第二結合凸部141b,各該第一結合凸部141a及各該第二結合凸部141b為間隔排列,且各該第一結合凸部141a及各該第二結合凸部141b之間形成有一間隔槽141h。該扇輪150具有一輪轂151及多個連接該輪轂151的扇葉152,該輪轂151具有多個第二嵌合部151a,所述第二嵌合部151a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所述第一嵌合部141。
[0053]此外,請再參閱圖3及圖4,在本實施例中,各該第一結合凸部141a具有一第一結合凹槽141c及一第一凸緣141d,該第一凸緣141d位于該第一結合凹槽141c上方,各該第二結合凸部141b具有一第二結合凹槽141e及一第二凸緣141f,該第二凸緣141f位于該第二結合凹槽141e下方,由上述說明可知,各該第一結合凹槽141c及各該第二結合凹槽141e并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各該第一凸緣141d及各該第二凸緣141f也不位于同一水平面,其是借由各該第一結合凹槽141c、各該第二結合凹槽141e、各該第一凸緣141d及各該第二凸緣141f的錯位排列,使得該輪轂151在成型時能夠將該第二嵌合部151a填充于該軸承140的所述第一嵌合部141,進而使該輪轂151與該軸承140緊密地結合。在本實施例中,該輪轂151的所述第二嵌合部151a包括多個接合凸部151b、多個連接所述接合凸部151b的第一填充部151c及多個連接所述接合凸部151b的第二填充部151d,請參閱圖3,各該接合凸部151b填充于各該間隔槽141h,且各該第一填充部151c填充于各該第一結合凹槽141c,請參閱圖4,各該第二填充部151d填充于各該第二結合凹槽141e。
[0054]另,請參閱圖3及圖5,在本實施例中,該輪轂151具有一上表面151e,該軸承140具有一頂面145,該上表面151e及該頂面145為共平面,且所述第一嵌合部141的各該第一結合凸部141a具有一顯露表面141g,該顯露表面141g與該上表面151e為共平面,亦即該輪轂151的該上表面151e、該軸承140的該頂面145及各該第一結合凸部141a的該顯露表面141g為共平面,此外,請再參閱圖5,該軸承140具有一環(huán)面146,所述第一嵌合部141凸出于該環(huán)面146。由于該風扇結構100的該輪轂151的所述第二嵌合部151a是以射出成型方式直接包覆該軸承140的所述第一嵌合部141,意即該輪轂151包覆該軸承140的所述間隔槽141h、所述第一結合凸部141a及所述第二結合凸部141b,以使該輪轂151在成型時能夠將該第二嵌合部151a填充于該軸承140的所述第一嵌合部141,進而使該輪轂151與該軸承140緊密地結合,因此不需以壓合方式將該軸承140結合于該輪轂151,故能夠避免以壓合方式將該軸承140結合于該輪轂151時,造成該軸承140的該軸孔142變形的問題,以及能夠避免以壓合方式將該軸承140結合于該輪轂151時,該輪轂151與該軸承140之間產(chǎn)生相對滑動的問題,達到工藝簡化的功效,且由于該軸承140為塑料軸承,因此該軸承140的重量較同體積的粉末冶金軸承或金屬車銷軸承來得輕,而能夠降低該扇輪150的負載,再者,由于該軸承140無須添加潤滑油,故無現(xiàn)有習知的采用含油軸承會漏油的疑慮,以利提升該風扇結構100的使用壽命,另外,該扇輪150在運轉時,該軸承140所產(chǎn)生的噪音也相對較使用滾珠軸承所產(chǎn)生的噪音低。
[0055]接著,請參閱圖6,其是本發(fā)明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一種風扇結構100包含有一中空桶體110、一固定柱120、一定子130、一軸承140、一扇輪150、一電路板160以及一載板170,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于該軸承140的所述第一嵌合部141為多個凹槽,該輪轂151的所述第二嵌合部151a為多個接合凸部,所述接合凸部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填充于所述凹槽。
[0056]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 一軸承,其預先成型且該軸承具有多個第一嵌合部及一軸孔;以及 一扇輪,其具有一輪轂及多個連接該輪轂的扇葉,該輪轂具有多個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所述第一嵌合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嵌合部包括多個第一結合凸部及多個第二結合凸部,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及各該第二結合凸部為間隔排列,且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及各該第二結合凸部之間形成有一間隔槽。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一結合凹槽,所述第二嵌合部包括多個接合凸部及多個連接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一填充部,各該接合凸部填充于各該間隔槽,且各該第一填充部填充于各該第一結合凹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一凸緣,該第一凸緣位于該第一結合凹槽上方。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二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二結合凹槽,所述第二嵌合部包括多個接合凸部及多個連接所述接合凸部的第二填充部,各該接合凸部填充于各該間隔槽,且各該第二填充部填充于各該第二結合凹槽。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二結合凸部具有一第二凸緣,該第二凸緣位于該第二結合凹槽下方。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嵌合部為多個凹槽,所述第二嵌合部為多個接合凸部,所述接合凸部填充于所述凹槽。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輪轂具有一上表面,該軸承具有一頂面,該上表面及該頂面為共平面。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結合凸部具有一顯露表面,該輪轂具有一上表面,該顯露表面與該上表面為共平面。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承具有一環(huán)面,所述第一嵌合部凸出于該環(huán)面。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承具有一頂端及一底端,所述第一嵌合部鄰近該頂端。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風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承具有一由該底端延伸形成的接觸部。
【文檔編號】F04D29/28GK103452870SQ201210181401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fā)明者】許文霖, 歐福榮, 周政春 申請人:協(xié)禧電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