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衣物處理裝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機殼,形成外觀;外筒,設置在所述機殼的內部,用于儲藏水;滾筒,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外筒的內部,用于容置衣物。
具有上述結構的衣物處理裝置,利用洗滌劑的乳化作用、因所述滾筒旋轉而產(chǎn)生的水流等來洗滌衣物,但是在長時間使用衣物處理裝置時,可能在外筒的內部和滾筒的外周面附著有異物。因此,現(xiàn)有的衣物處理裝置需要對外筒和洗滌桶進行洗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夠對用于儲藏水的第一容置部和用于儲藏衣物的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此外,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通過使第二容置部旋轉,來使水沿著第一容置部的內周面和第二容置部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上升之后流入第二容置部的動作(波力動作,Wave Force motion),對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此外,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通過使設置于第二容置部的內部的攪拌部旋轉來產(chǎn)生水流的動作,對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此外,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通過一邊使第二容置部旋轉一邊向第二容置部的內部噴射水的動作(噴射動作,Jet Spray Motion),對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在本發(fā)明提供的衣物處理裝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 第一容置部,設置在機殼的內部,用于儲藏水;第一投入口,設置在所述第一容置部,用于投放衣物;第二容置部,設置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內部,該第二容置部能夠以與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底面相垂直的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用于儲藏衣物;第二投入口,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置部,而且位于所述第一投入口的下部;攪拌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內部,所述衣物處理裝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供水步驟,向所述第一容置部供水,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使所述攪拌部和所述第二容置部中的至少一個旋轉;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包括:第一動作,使所述攪拌部旋轉,來形成水流;第二動作,使所述第二容置部旋轉,來使水沿著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內周面和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上升之后,通過所述第二投入口流入所述第二容置部。
僅在所述第二容置部中未儲藏衣物的情況下,執(zhí)行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
交替地反復執(zhí)行所述第一動作和所述第二動作。
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中,依次執(zhí)行所述第一動作和所述第二動作。
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中,依次執(zhí)行所述第二動作和所述第一動作。
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中,依次執(zhí)行所述第二動作、所述第一動作及所述第二動作。
還包括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結束之后執(zhí)行的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包括:噴射步驟,將供水源所供給的水,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內部噴射;排水步驟,將在所述噴射步驟中供給至所述第二容置部的水,向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外部排出;旋轉步驟,使所述第二容置部旋轉。
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具有將所述噴射步驟、所述排水步驟及所述旋轉步驟同時進行的時間區(qū)間。
本發(fā)明還包括第一排水步驟,所述第一排水步驟,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結束之后,將儲藏在所述第一容置部的水排出;在所述第一排水步驟結束之后,開始執(zhí)行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
本發(fā)明還包括脫水步驟,所述脫水步驟,在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結束之后,使所述第二容置部旋轉來除去所述第二容置部的水。
通過用于將來自供水源的水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圓周面噴射的噴射部,執(zhí)行所述噴射步驟。
通過用于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圓周面和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面噴射水的噴射部,執(zhí)行所述噴射步驟。
在所述噴射步驟中,向從第一地點到第二地點為止的區(qū)域噴射水,其中,所述第一地點位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圓周面和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面相遇的角落與所述第二容置部的旋轉中心之間,所述第二地點位于所述角落與所述第二投入口之間。
通過連接管和噴嘴執(zhí)行所述噴射步驟,所述連接管固定在所述機殼,并且與供水源連接,所述噴嘴將來自所述連接管的水,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圓周面和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面噴射,而且所述噴嘴的截面積越遠離連接管就變得越大。
在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衣物處理裝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第一容置部,設置在機殼的內部,用于儲藏水;第一投入口,設置在所述第一容置部,用于投放衣物;第二容置部,設置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內部,該第二容置部能夠以與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底面相垂直的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用于儲藏衣物;第二投入口,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置部,而且位于所述第一投入口的下部;攪拌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內部,所述衣物處理裝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供水步驟,向所述第一容置部供水,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使所述攪拌部旋轉,來形成水流,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結束之后,執(zhí)行該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包括:噴射步驟,將供水源所供給的水,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內部噴射;排水步驟,將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內部的水,向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外部排出;旋轉步驟,使所述第二容置部旋轉。
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具有將所述噴射步驟、所述排水步驟及所述旋轉步驟同時進行的時間區(qū)間。
通過用于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圓周面和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面噴射水的噴射部,執(zhí)行所述噴射步驟。
通過連接管和噴嘴執(zhí)行所述噴射步驟,所述連接管固定在所述機殼,并且與供水源連接,所述噴嘴將來自所述連接管的水,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圓周面和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面噴射,而且所述噴嘴的截面積越遠離連接管就變得越大。
本發(fā)明的效果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夠對用于儲藏水的第一容置部和用于儲藏衣物的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此外,本發(fā)明的效果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通過使第二容置部旋轉,來使水沿著第一容置部的內周面和第二容置部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上升之后流入第二容置部的動作(波力動作,Wave Force motion),對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此外,本發(fā)明的效果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通過使設置于第二容置部的內部的攪拌部旋轉來產(chǎn)生水流的動作,對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此外,本發(fā)明的效果在于,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通過一邊使第二容置部旋轉一邊向第二容置部的內部噴射水的動作(噴射動作,Jet Spray Motion),對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進行洗滌。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一例的圖。
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所具有的蓋部的一例的圖。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所具有的噴射部的一例的圖。
圖4是示出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控制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5是示出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所具有的第一動作的一例的圖。
圖6是示出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所具有的第二動作的一例的圖。
圖7是示出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的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機殼;
11:機殼本體;
12:機殼蓋;
121:機殼投入口;
13:門部;
15:支撐部;
17:輸入部;
19:顯示部;
3:第一容置部;
31:第一本體;
33:蓋部;
35:第一投入口;
37:引導件;
5:第二容置部;
51:第二本體;
53:第二投入口;
55:貫通孔;
57:驅動部;
6:攪拌部;
61:攪拌本體;
9:噴射部;
91:噴嘴;
93:連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另外,以下描述的裝置的結構或者控制方法只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不是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在整個說明書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結構構件。
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100的一例,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100包括:機殼1;第一容置部3,設置在所述機殼的內部,用于儲藏水;第二容置部5,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一容置部3的內部,用于容置衣物;攪拌部6,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內部,用于形成水流。
所述機殼1可具有:機殼本體11,提供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容置部3的空 間;機殼蓋12,設置在所述機殼本體的上部面。
在所述機殼蓋12,設置有用于投放或取出衣物的機殼投入口121,通過設置在機殼蓋12的門部13,對所述機殼投入口121進行開閉。
此外,所述機殼蓋12可具有:輸入部17,用戶能夠通過該輸入部17向衣物處理裝置輸入控制指令;顯示部19,用于向客戶通知針對通過所述輸入部17輸入的控制指令的確認結果或者用戶所輸入的控制指令的執(zhí)行過程等。
所述第一容置部3包括提供用于儲藏水的空間的第一本體31。所述第一本體31可通過支撐部15固定在所述機殼本體11上,優(yōu)選將所述支撐部15設置為,在所述第一本體31上產(chǎn)生振動的情況下能夠衰減該振動的結構。
所述第一本體31可形成為,上部面打開的圓筒形狀,在所述第一本體的上部面設置有蓋部33。如圖2所示,所述蓋部33可包括:第一投入口35,與機殼投入口121連通;引導件37,從所述蓋部33的邊緣向所述第一投入口35延伸。所述引導件37作為用于有效地執(zhí)行特定的動作(motion)的手段,將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所述特定的動作指,使第二容置部旋轉,來在第一容置部的內部形成已設定的形態(tài)的水流的動作。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容置部5可具有第二本體51,該第二本體51設置在所述第一容置部3內部,提供用于容置衣物的空間。所述第二本體51可形成為內部空的圓筒形狀,所述第二本體51可通過第二投入口53與第一投入口35以及機殼投入口121連通。
在所述第二本體51的圓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個,設置有以貫通第二本體51的方式設置的貫通孔55。因此,所述第二本體51的內部的水,可通過所述貫通孔55向所述第一本體31移動,而且供給至第一本體31的水,可通過所述貫通孔55向所述第二本體51的內部供給。
所述第二本體51通過驅動部57來進行旋轉,所述驅動部57可具有:定子571,固定在第一本體31的底面,并且位于所述第一本體31的外部;轉子573,通過所述定子提供的旋轉磁場來進行旋轉;旋轉軸575,設置為貫通所述第一本體31,用于連接第二本體51的底面和轉子573。
圖1示出了所述旋轉軸575垂直于第一本體31的底面的一例,在該情況下,所述第二投入口53設置在第二本體51的上部面。
所述攪拌部6可具有:攪拌本體61,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二 本體51的內部;攪拌部驅動部,使所述攪拌本體旋轉。
所述攪拌部驅動部可具有:第二定子63,接受供電而形成旋轉磁場;第二轉子65,通過所述第二定子提供的旋轉磁場來進行旋轉;第二旋轉軸67,用于連接所述攪拌本體61和第二轉子65。
在該情況下,所述第二旋轉軸67插入以貫通第二容置部的旋轉軸575的方式設置的軸貫通孔577(沿旋轉軸575的長度方向設置的貫通孔),從而連接攪拌本體61和第二轉子65。
為了防止所述攪拌部驅動部與第二容置部的驅動部57發(fā)生干涉,在所述第一本體31的底面,還可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定子63的支架69。
因此,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100能夠使第二本體51和攪拌本體61同時進行旋轉,也能夠僅使第二本體51和攪拌本體61中的一個進行旋轉。只要能夠實現(xiàn)上述效果即可,則可將所述驅動部57和攪拌部驅動部63、65、67設置成任意結構。
具備上述結構的衣物處理裝置100,通過供水部向第一容置部3供水,通過排水部將第一容置部3的內部的水向機殼1的外部排出。
所述供水部可具有:第一供給管71,與供水源連接,來將水向所述第一本體31供給;閥77,對所述第一供給管進行開閉。所述排水部可具有:排水管81,將第一本體31的內部的水向機殼的外部引導;泵83,使所述第一本體31的內部的水向排水管81移動。
進一步,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100,還可包括用于將來自供水源的水向第二本體51的內部噴射的噴射部9。如圖3所示,所述噴射部9可具有:連接管93,固定于機殼蓋12;噴嘴91,將來自所述連接管的水向第二本體51的內部噴射。
可以直接從供水源向所述連接管93供水,也可以通過從第一供給管71進行分支而成的第二供給管75,向所述連接管93供水。在后者的情況下,所述閥77位于所述第一供給管71和第二供給管75的分支點,來控制所述第一供給管71和第二供給管75的開閉。
所述噴嘴91設置在所述機殼投入口121的邊緣,而且位于從直線L1隔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所述直線L1指,經(jīng)過第二本體的旋轉軸575且與機殼的背面(或者機殼的前方面)垂直的直線。
所述噴嘴91可位于直線L2的前方和后方中的一個,所述直線L2指,經(jīng)過旋轉軸575且與機殼的側面垂直的直線,圖3示出了所述噴嘴91位于直線L2的后方的情況。在該情況下,能夠使第二供給管75的長度變得最小,從而能夠使從噴嘴91噴射的水的水壓降低變得最小。
另外,所述噴嘴91可將來自供水源的水僅噴射于所述第二本體的圓周面,也可以向所述第二本體的圓周面和底面相遇的角落噴射水。
在所述噴嘴91向第二本體的所述角落噴射水的情況下,所述噴嘴的水噴射范圍可設定為,從位于所述角落和所述第二本體的旋轉軸575之間的第一地點P1(參照圖7)到位于所述角落和所述第二投入口53之間的第二地點P2(參照圖7)為止的區(qū)域。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噴嘴的噴射范圍,所述噴嘴91的截面積越遠離連接管93就變得越大。
圖4示出了用于洗滌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的衣物處理裝置的控制方法的一例。圖4的控制方法,可根據(jù)衣物處理裝置的工作次數(shù)或者時間是否為基準值以上,來由控制部(未圖示)執(zhí)行,也可以僅在用戶請求洗滌容置部的情況下執(zhí)行。在后者的情況下,就發(fā)明的控制方法而言,可判斷用戶是否通過輸入部17請求了容置部洗滌行程的執(zhí)行(S10),之后,僅在輸入了容置部洗滌行程的情況下才實施圖4的控制方法。
在用戶通過輸入部17“僅選擇容置部洗滌行程的情況”,或者“選擇包含所述容置部洗滌行程的另外的行程的情況”下,控制部可判斷為用戶請求了容置部洗滌行程的執(zhí)行。
另外,可以在第二容置部5儲藏有衣物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圖4的控制方法。需要說明的是,從圖4的控制方法用于除去殘留在容置部3、5的異物的角度出發(fā),本發(fā)明優(yōu)選為,在第二容置部5未投放衣物的狀態(tài)下進行。
要在第二容置部5未投放衣物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圖4的控制方法的情況下,本發(fā)明的控制方法還可包括,在用戶選擇了容置部洗滌行程的情況下,在顯示部19顯示用于詢問在第二容置部5內是否存在衣物的信息的步驟(未圖示)。
在具有顯示用于詢問在第二容置部5內是否存在衣物的信息的步驟(未圖示)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僅在輸入了用于表示第二容置部5內不存在衣物的 控制信號的情況下,才執(zhí)行圖4的控制方法。
用于表示第二容置部5內不存在衣物的信號的輸入方法,可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即,作為一例,具有:用戶通過輸入部17輸入用于確認第二容置部內不存在衣物的控制信號的方法;對在控制部使第二本體51以已設定的轉速(RPM)旋轉時供給至定子571的電流大小、與基準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的方法等。
在用戶選擇了容置部洗滌行程或者包含有容置部洗滌行程的形成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執(zhí)行通過供水部向第一容置部3供水的供水步驟S20。在所述供水步驟S20中,可通過供給管71向第一容置部3供給水。
當通過所述供水步驟S20向第一容置部3供給了規(guī)定量的水時,本發(fā)明執(zhí)行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在該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形成水流,來洗滌容置部3、5。
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可以由用于使攪拌本體61旋轉來形成水流的第一動作、用于使第二本體51旋轉來形成水流的第二動作組合而成。
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動作(又稱為攪拌動作)為,形成用于使位于第一本體31的底面的水向第一本體31的上部移動的水流的動作。為了執(zhí)行第一動作,控制部可交替地執(zhí)行攪拌本體61的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的旋轉。
在第二本體51的旋轉軸575與第一本體的底面形成垂直、且用于投放或取出衣物的第二投入口53位于第二本體的上部面的衣物處理裝置中,從衣物分離出的污垢或者洗滌劑等異物,很可能附著于第二本體的底面、第一本體的底面。
所述第一動作是用于使從第一本體31的底面向第一投入口35移動的水流持續(xù)的動作,因此,可將第一動作看作如下動作,即,可形成適于分離出在第一本體31的底面和第二本體51的底面附著的異物的水流。
如圖6所示,所述第二動作(又稱為波力動作(Wave Force Motion))為形成如下水流的動作,即,向第二本體51的外部排出的水,沿著所述第一本體31的內周面和所述第二本體51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上升之后,通過第二投入口53再次流入所述第二本體51的內部。
在進行所述第二動作時,控制部(未圖示)可僅使第二本體51旋轉, 也可以使第二本體51和攪拌本體61向相同的方向同時進行旋轉。以下,以在第二動作中第二本體和攪拌本體一同旋轉的情況為基準,進行說明。
當?shù)诙倔w51和攪拌本體61向相同的方向同時進行旋轉時,水借助離心力,而沿著第一本體的內周面和第二本體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向第一本體31的蓋部33移動。
在所述蓋部33設置有從其邊緣向第一投入口35延伸而成的多個引導件37,因此,借助離心力而到達所述蓋部33的水,被所述引導件37引導而向第一投入口35移動,然會通過設置于第一投入口的下部的第二投入口53流入第二本體51的內部。
所述第二動作是用于持續(xù)地維持特定水流的動作,所述特定水流指,使位于第一本體31的底面的水上升至所述蓋部33之后流入第二本體51的水流,因此第二動作形成如下水流,即,適于分離出在第一本體31的底面和第二本體51的底面附著的異物,以及在第一本體31的圓周面和第二本體51的圓周面附著的異物。
沿著第一本體31的內周面和第二本體的外周面51之間的空間移動的水流的速度越大,則在第二動作中從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分離出異物的力越大。因此,優(yōu)選為,在所述第二動作中,控制部使第二本體51和攪拌本體61一同向相同的方向旋轉,并且第二動作中的轉速大于第一動作中的轉速。
優(yōu)選為,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交替地執(zhí)行所述第一動作和所述第二動作。即,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可先執(zhí)行第一動作之后再執(zhí)行第二動作,也可以先執(zhí)行第二動作之后再執(zhí)行第一動作。
由于在第二動作中的第二本體51和攪拌本體61的轉速大于,第一動作中的攪拌本體61的轉速,因此若先執(zhí)行第一動作之后再執(zhí)行第二動作,則具有能夠減小驅動部57和攪拌部驅動部63、65、67的負荷的優(yōu)點。
而且,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也可以依次執(zhí)行第二動作、第一動作及第二動作。由于第二動作的洗滌力或洗滌范圍大于第一動作的洗滌力或洗滌范圍,因此第二動作的執(zhí)行次數(shù)與第一動作相比越多,則越有利于容置部3、5的洗滌。但是,在僅執(zhí)行第二動作的情況下,存在驅動部57和攪拌部驅動部63、65、67的負荷增加的問題,因此在依次反復執(zhí)行第二動作、第一動作及第二動作時,有利于洗滌力的提高和驅動部負荷的控制。
當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結束時,本發(fā)明執(zhí)行排水步驟S40(第一排水步驟),在該排水步驟S40中,通過排水部,將儲藏于第一本體31的水向機殼的外部排出。
在所述第一排水步驟S40中,通過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而從各本體分離出的異物,與所述第一本體31的內部的水一起,通過與第一本體31的底面連接的排水管81,向第一本體的外部排出。
但是,在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從第一本體31和第二本體51分離出的異物,可能無法通過第一排水步驟全部排出,而一部分殘留在各本體31、51。
為了防止異物殘留在所述本體31、51內,當?shù)谝慌潘襟ES40結束時,本發(fā)明的控制方法執(zhí)行第二洗滌步驟S50,在該第二洗滌步驟S50中,通過噴射部9噴射水。
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又稱為噴射動作(Jet Spray Motion)),不僅是追加洗滌容置部3、5的步驟,而且還是用于使通過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而從各容置部3、5的表面分離出的異物,向第一本體31的外部排出(漂洗)的步驟。
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可包括:通過噴射部9向第二本體51噴射水的噴射步驟S53;將從噴射部9噴射的水向第一本體31的外部排出的排水步驟S55(第二排水步驟);使所述第二本體51旋轉的旋轉步驟S51。
為了使殘留在容置部3、5的異物變得最少,優(yōu)選為,將所述噴射步驟S53和第二排水步驟S55一同進行。即,優(yōu)選為,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具有將所述噴射步驟S53和第二排水步驟S55同時進行的時間區(qū)間(提高漂洗性能)。
另外,所述噴射部9僅向第二本體51的規(guī)定區(qū)域噴射水,因此,所述旋轉步驟S51是通過噴射范圍固定的噴射部9,來使殘留在第二本體51的異物變得最少的手段。
此外,在所述旋轉步驟S51中,向通過貫通孔55從第二本體51向第一本體31排出的水,提供離心力,因此從所述噴射部9供給至第二本體51的水,能夠碰擊所述第一本體31的表面。因此,所述旋轉步驟S51,不僅是用于提高漂洗功能的手段,而且還是用于提高容置部的洗滌性能的手段。在所 述旋轉步驟S51中,第二本體51的轉速可小于第一動作中的轉速以及第二動作中的轉速。
為了實現(xiàn)上述效果,優(yōu)選為,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具有將所述噴射步驟S53、第二排水步驟S55及旋轉步驟S51同時進行的時間區(qū)間。
如圖7所示,所述噴射部9可僅向第二本體51的圓周面噴射水,也可以僅向第二本體的底面噴射水,也可以向第二本體的圓周面和底面噴射水。
在噴射部9向第二本體51的圓周面C1噴射水的情況下,當噴射區(qū)域高于圓周面的規(guī)定高度時,隨著第二本體51的轉速不同,噴射在第二投入口53的附近的水,可能并不通過貫通孔來碰擊第一本體31的內周面,而是通過第二投入口53向第二本體的外部排出。
在所述噴射部9向第二本體的圓周面C1以及底面C2噴射水的情況下,所述噴射部9可向從第一地點P1到第二地點P2為止的區(qū)域噴射水,其中,所述第一地點P1位于第二本體的角落(C1與C2相遇的點)和第二本體的旋轉中心(旋轉軸575)之間,所述第二地點P2位于角落和第二投入口53之間。
如圖4所示,當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結束時,本發(fā)明的控制方法執(zhí)行脫水步驟S60,在該脫水步驟S60中,使殘留在第二本體51的水變得最少。
在所述脫水步驟S60中,可僅使第二本體51旋轉,也可以使第二本體和攪拌本體61一同旋轉。
本發(fā)明可以可與上述記載不同地,省略第一排水步驟S40和脫水步驟S60中的至少一個。
這是因為,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中的第二排水步驟S55可以代替第一排水步驟S40,旋轉步驟S51可以代替脫水步驟S60。
即,若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具有將第二排水步驟S55、旋轉步驟S51及噴射步驟S53同時執(zhí)行的時間區(qū)間,而且以在第二排水步驟S55中排水的流量大于在噴射步驟S53中供給的流量的方式,控制噴射部9和排水部,則即使沒有第一排水步驟S40,也能夠排出在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使用過的水。
另外,若在將第二排水步驟S55、旋轉步驟S51及噴射步驟S53同時進行規(guī)定時間之后,結束噴射步驟S53,然后僅維持旋轉步驟S51和第二排水 步驟S55,則即使沒有脫水步驟S60,也能夠使殘留在容置部3、5的水變得最少。
與上述記載不同地,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本發(fā)明的控制方法也可以僅執(zhí)行用于使攪拌部旋轉來形成水流的第一動作。在該情況下,本發(fā)明在第一動作結束之后執(zhí)行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在所述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中不執(zhí)行第二動作的情況下,在本實施例中,可使所述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的執(zhí)行時間增加,或者提高在所述旋轉步驟S51中旋轉的第二本體(或者第二本體和攪拌本體)的轉速。
本實施例的控制方法也可以依次執(zhí)行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第一排水步驟S40、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脫水步驟S60。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排水步驟S40可以由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的第二排水步驟S55代替,脫水步驟S60可以由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的旋轉步驟S51代替,因此本實施例的控制方法也可以依次執(zhí)行供水步驟S20、容置部第一洗滌步驟S30及容置部第二洗滌步驟S50。
本發(fā)明可以以多種形式變形后實施,其權利范圍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因此,如果變更的實施例包含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的構成要素,則應當看作是落入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