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53974閱讀:25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其保持被縫制物并向前 后左右進給。
背景技術(shù)
當前,在例如將鈕扣縫釘在布料上的釘扣縫紉機中,己知一種縫 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其一邊保持鈕扣和布料等被縫制物, 一邊與鈕 扣孔對應向前后左右移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l)。該布料進給裝 置,作為在前端部設置保持鈕扣的鈕扣支承部的可動體,將基端支撐 為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轉(zhuǎn)動同時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動。并且,利用可 動體的前述移動,使保持于鈕扣支承部的鈕扣前后左右移動,通過使
縫針交替地穿過鈕扣孔,形成大致u字狀或x字狀的線跡,從而將 鈕扣縫釘在布料上。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循環(huán)縫紉機中的上述布料進給裝置,具
有左右進給凸輪,其用于對可動體施加左右方向的轉(zhuǎn)動運動;以及 前后進給凸輪,其用于對可動體施加前后運動。這些凸輪在縫紉機驅(qū) 動軸旋轉(zhuǎn)規(guī)定數(shù)時,進行1次旋轉(zhuǎn)。
另外,由于伴隨線跡種類的多樣化而可動體的前后動作多樣化, 因此,前后進給凸輪設有多種。并且,根據(jù)所期望的縫制種類,使接 觸部件與從這多個前后進給凸輪中選擇出的凸輪的凸輪部接觸,根據(jù) 該凸輪部的位移,使縫紉機的驅(qū)動可動體向前后或左右移動。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前后布料進給凸輪的選擇切換機構(gòu),如圖 11所示,在可動體101上設有以轉(zhuǎn)動軸102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的切換操 作桿103,在該切換操作桿103上設有滑塊104。另一方面,在前后 進給凸輪105中插入設置于多個擺動腕106端部上的接觸體(滾輪) 107,在每個擺動桿106上,都設有圓弧狀的導向部106A,其沿著由切換操作桿103擺動而產(chǎn)生的滑塊104的軌跡。
并且,使用者在結(jié)束縫制后的停止時,在滑塊104與多個擺動腕 106的導向部106A中的某一個卡合的情況下,使可動體101順著與 該卡合的導向部對應的前后進給凸輪槽進行前后移動。另外,在希望 使可動體101順著其他的前后進給凸輪105進行前后移動的情況下, 如果用手動操作斷切換操作桿103,則可以使滑塊104從配置為同一 圓弧狀的一個導向部106A移動至其他導向部106A而卡合。
專利文獻l:特開平10—99571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在上述現(xiàn)有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中,可動體具有掛鉤,該掛鉤 具有越向前方側(cè)越下降的傾斜部,成為通過經(jīng)由該掛鉤吊掛而對布料 進給裝置整體向前方施加力的構(gòu)造。其結(jié)果,在滑塊位于一個導向部 和另一個導向部之間時,滑塊被向縫紉機前方側(cè)施加力,存在難以將 滑塊從一個導向部順利地移動至另一個導向部的問題。
另外,在以滑塊配置于各圓弧狀導向部之間的狀態(tài),踩下縫紉機 踏板使縫紉機起動時,滑塊可能會被分別開始擺動的各圓弧狀導向部 夾持而使縫紉機鎖止,存在從該鎖止的狀態(tài)操作切換操作桿,難以使 滑塊返回某一個圓弧狀導向部而進行卡合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布料進給裝置,其在防止縫紉機的鎖 止狀態(tài)的同時,可以使滑塊從一個導向部順利地移動至另一個導向 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技術(shù)方案l所涉及的發(fā)明具有可動體(18), 其在前端設置布料支承部(16),可以左右轉(zhuǎn)動且可以前后移動;布料
壓腳部(307),其在上下方向上可以轉(zhuǎn)動地與前述可動體連結(jié),通過 下降將布料夾持在其與前述布料支承部之間;第一及第二凸輪體(4、 6、 36),它們在外周面分別形成凸輪部(3、 5);切換腕(21),其與 前述可動體連結(jié),在水平方向上擺動;第一及第二擺動腕部(3 la、 32a), 它們分別軸支撐在直立設置于機架上的第一及第二軸部件(11、35)上, 分別沿前述第一及第二凸輪體的凸輪部擺動;第一及第二擺動體(31、32),它們與前述第一及第二擺動腕部的擺動聯(lián)動,分別以前述第一及 第二軸部件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擺動;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33、
34),它們設置于前述第一及第二擺動體上,形成以前述切換腕的擺動 中心為中心的圓弧狀,以前端彼此相面對的方式相對配置;以及滑塊
(22),其設置于前述切換腕上,可以與兩個圓弧狀導向部選擇性地 卡合,隨著前述切換腕的擺動而沿卡合的圓弧狀導向部進行滑動,通 過利用前述滑塊選擇性地卡合的前述第一或第二導向部的擺動而使 前述可動體移動,使夾持于前述布料支承部和前述布料壓腳部之間的 布料在左右或前后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 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在彼此相對的各自的端部上,分別具有突出部
(33a、 34a),該突出部位于各圓弧狀導向部的半徑方向外側(cè),并且 朝向另一側(cè)的導向部而突出,從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至前述 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外側(cè)緣部,以同一周面相連。
技術(shù)方案2所涉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shù)方案1所述的發(fā) 明中,前述突出部,其前端成為曲面形狀。
技術(shù)方案3所涉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shù)方案1或技術(shù)方
案2所述的發(fā)明中,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彼此相對的端部 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角部以曲面狀倒角。
技術(shù)方案4所涉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shù)方案3所述的發(fā)
明中,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從前述各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 側(cè)緣部,至前述各圓弧狀導向部的相對端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角部,以 凹狀的曲面相連。
技術(shù)方案5所涉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shù)方案1或技術(shù)方 案2所述的發(fā)明中,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在彼此相對的各
自的前端附近的外側(cè)緣部上具有凹部。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shù)方案1所涉及的發(fā)明,通過使突出部位于各圓弧狀導向 部的半徑方向外側(cè),可以防止滑塊向縫紉機的前方側(cè)移動,使滑塊在 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之間的移動順利進行。另外,由于從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至各自的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外側(cè)緣部以相同的圓 周面相連,因此可以使滑塊從第一圓弧狀導向部順利地移動至第二圓 弧狀導向部,或順利地逆向移動。
根據(jù)技術(shù)方案2所涉及的發(fā)明,除了可獲得與技術(shù)方案1所述的 發(fā)明相同的效果之外,特別地,由于前端具有曲面形狀的緣部,因此 例如即使在滑塊與各突出部的前述附近抵接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滑塊 在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之間更順利地導向而移動。
根據(jù)技術(shù)方案3所涉及的發(fā)明,除了可獲得與技術(shù)方案1或技術(shù)
方案2所述的發(fā)明相同的效果之外,特別地,由于第一及第二圓弧狀
導向部,彼此相對的端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角部以曲面狀倒角,因此例 如即使在滑塊與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的彼此相對的端部的半徑 方向內(nèi)側(cè)的端緣抵接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滑塊順利地引導至移動目標 的圓弧狀導向部上而移動。
根據(jù)技術(shù)方案4所涉及的發(fā)明,除了可獲得與技術(shù)方案3所述的 發(fā)明相同的效果之外,特別地,由于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從前 述各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緣部至前述各圓弧狀導向部的相對端部 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角部以凹狀的曲面相連,因此可以確保在各圓弧狀導 向部和滑塊之間的活動的間隙。這樣,即使在滑塊配置于第一及第二 圓弧狀導向部之間時起動縫紉機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滑塊與第一及第 二擺動體的各自擺動配合,以與切換腕的連結(jié)部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其 結(jié)果,可以防止縫紉機的鎖止。
根據(jù)技術(shù)方案5所涉及的發(fā)明,除了可獲得與技術(shù)方案1或技術(shù) 方案2所述的發(fā)明相同的效果之外,特別地,由于第一及第二圓弧狀 導向部,在彼此相對的前端附近的外側(cè)緣部上具有凹部,因此可以確 保各圓弧狀導向部的外側(cè)緣部和滑塊之間的抵接部的活動的間隙。這 樣,例如即使在滑塊相對于各圓弧狀導向部的前端附近的外側(cè)緣部傾 斜抵接的情況下,也可以順利地引導滑塊。


圖1是縫紉機301的側(cè)視圖。圖2是縫紉機301的斜視圖。圖3是設置于縫紉機301上的布料進給裝置1的斜視圖。圖4是從與圖3不同的角度表示的布料進給裝置1的斜視圖。圖5是從斜上方表示布料進給裝置1的后部的概略斜視圖。圖6是布料進給裝置1的后部的概略仰視圖。圖7是從斜上方表示布料進給裝置1的后部的概略斜視圖。圖8是表示導向部33、 34的形狀的概略仰視圖。圖9是表示縫紉機起動時的導向部33、34和滑塊22的概略說明圖。圖10是表示縫紉機起動時的導向部33、34和滑塊的概略說明圖。 圖11是表示現(xiàn)有縫紉機中的前后進給凸輪的選擇切換機構(gòu)的概 略斜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說明。其 中,在以下所述的實施方式中,為了實施本發(fā)明在技術(shù)上附加多種優(yōu) 選的限定,但本發(fā)明的范圍不限于以下的實施方式及圖示例。如圖1及圖2所示,釘扣縫紉機301,具有底座部302;基臺200,其設置于底座部302的后端部上;縱向機體部303,其直立設置 于基臺200上;以及臂部304,其以與底座部302大致平行的方式從 縱向機體部303的上部向前方延伸出。在臂部304的前端部設有針棒 305,其利用未圖示的縫紉機電動機的驅(qū)動進行上下移動,在針棒305 的下端安裝有縫針306。并且,適用本發(fā)明的布料進給裝置1設置于 基臺200至底座部302之間。下面對布料進給裝置1具體地進行說明。 如圖1 圖3及圖6所示,布料進給裝置l具有可動體18,其 可以左右轉(zhuǎn)動且可以前后移動;布料支承部16,其設置于該可動體 18的前端部;作為布料壓腳部的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其可以上下 轉(zhuǎn)動地與可動體18連結(jié),通過下降將布料夾持在其與布料支承部16 之間;左右進給凸輪體4,其在外周面上形成用于使可動體18左右轉(zhuǎn) 動的凸輪槽(凸輪部)3;作為第一凸輪體的前后進給凸輪體6,其在外周面上形成用于使可動體18前后移動的凸輪槽(凸輪部)5;作為 第二凸輪體的前后進給凸輪體36,其在外周面上形成用于使可動體18以與第一凸輪體不同的圖案前后移動的凸輪槽37;作為第一擺動 體的第一擺動腕31,其以沿上下方向直立設置于基臺200的上表面上的第一軸部件的固定軸11為中心,與凸輪槽5卡合而轉(zhuǎn)動;作為第二擺動體的第二擺動腕32,其以沿上下方向直立設置于基臺200的上 表面上的第二軸部件的固定軸35為中心,與凸輪槽37卡合而轉(zhuǎn)動; 作為切換腕的前后進給切換腕21,其與可動體18連結(jié),在水平方向 上擺動;以及滑塊22,其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置于前后進給切換腕21上, 用于選擇地切換對可動體18施加動力的凸輪。此外,對于凸輪槽3、 5,也可以取代槽凸輪,而采用通常的端面凸輪。如圖1~圖4所示,可動體18貫穿布料進給裝置的前后而延伸, 在該可動體18的前后中間部連結(jié)有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鈕扣夾兼 布料壓腳307,在其前端部夾持鈕扣,以與可動體18的連結(jié)部為中心 可以上下轉(zhuǎn)動地設置,其前端部利用未圖示的彈簧始終向下方預緊。 在該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的上部設有掛鉤308,該掛鉤308鉤掛在 提升機構(gòu)309的掛鉤310上。并且,在縫制過程中以外時,利用由未 圖示的凸輪機構(gòu)驅(qū)動的提升機構(gòu)309保持使掛鉤310上升,由此鈕扣 夾兼布料壓腳307的前端部抵抗彈簧的預緊力而上升。上述掛鉤308 具有越接近前方越朝向下方的傾斜部308a,通過由掛鉤310吊掛該傾 斜部308a,上升的可動體18及與該可動體18連結(jié)的各部件被向前方 預緊。另一方面,如果使用者踩下未圖示的操作踏板而使縫制開始, 則利用提升機構(gòu)309,掛鉤310下降,同時利用彈簧,鈕扣夾兼布料 壓腳307的前端部下降。如圖1 圖4所示,在可動體18的前端部安裝有板狀的布料支承 部16。該布料支承部16設置于針棒305的下方,且設置于底座部302 的上方。并且,如果在布料置載于該布料支承部16的上表面上的狀 態(tài)下,利用彈簧將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的前端部向下方預緊,則鈕 扣夾兼布料壓腳307的前端部壓接在布料支承部16上',使布料夾持 在兩者之間。如圖2 圖4所示,在可動體18的前后中間部形成前后方向長的長孔17,在該長孔17中插入方形滑塊20a。方形滑塊20a可以沿長 孔17前后滑動,同時利用未圖示的臺階螺栓軸支撐于基臺200上。 即,可動體18可以以臺階螺栓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同時可以利用方形 滑塊20a及長孔17進行前后移動。如圖3、圖4、圖6所示,在可動體18中的長孔17的后方,經(jīng) 由上下方向的轉(zhuǎn)動軸25連結(jié)連桿24的左端部,該連桿24可以相對 于可動體18以轉(zhuǎn)動軸25為中心轉(zhuǎn)動地設置。另一方面,連桿24的 右端部經(jīng)由上下方向的軸27與基臺200的上表面連結(jié),相對于基臺 200,連桿24可以以軸27為中心轉(zhuǎn)動。并且,利用該連桿24,轉(zhuǎn)動 軸25的軌道被限制為以軸27為中心的前后方向的圓弧。如圖4、圖6所示,在轉(zhuǎn)動軸25后方的可動體18的后端部,形 成前后方向長的長孔19。另外,在可動體18的后端部上重疊地設置 連桿201,由于設置于該連桿201前端部上的上下方向的軸61經(jīng)由方 形滑塊插入長孔19中,因此軸61可以相對于可動體18沿長孔19在 前后方向上移動。連桿201的后端部可以圍繞上下方向的固定軸203 轉(zhuǎn)動,安裝于基臺200的上表面上。.如圖6、圖7所示,在基臺200的下方配置凸輪軸2及凸輪體4、 6及36。凸輪軸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可以圍繞其軸心旋轉(zhuǎn)。該凸輪軸2 與由使用者進行的未圖示縫紉機踏板的踩下對應,經(jīng)由未圖示的連桿 機構(gòu),在操作桿50的前端部向圖1所示的箭頭A方向(上方)轉(zhuǎn)動 時進行旋轉(zhuǎn)。即,通過使未圖示的插銷機構(gòu)的連結(jié)軸利用設置于操作 桿50的前端部右側(cè)面的傾斜凸輪(省略圖示)向右側(cè)移動,使由縫 紉機電動機驅(qū)動的滑輪51和凸輪軸2成為連結(jié)狀態(tài),從而凸輪軸2 旋轉(zhuǎn)。另外,在該凸輪軸2上,相互平行地固定有圓盤狀的前后進給 凸輪體6、左右進給凸輪體4,以及前后進給凸輪體36。這些凸輪體 4、 6、 36與凸輪軸2成為一體而可以轉(zhuǎn)動。此外,在圖6中,為了使 附圖容易觀察,省略基臺200的圖示。如圖6所示,在前后進給凸輪體6的外周面上形成波浪形的前后進給凸輪槽5,在左右進給凸輪體4的周面上形成波浪形的左右進給凸輪槽3,在前后進給凸輪體36的周面上形成波浪形的前后進給凸輪 槽37。這此凸輪槽3、 5、 37環(huán)繞凸輪軸2—周而形成,各凸輪槽3、 5、 37的形狀互不相同。如圖6所示,在左右進給凸輪體4的上方設有前后長的左右進給 用擺動腕9。左右進給用擺動腕9,其后端部可以繞上下方向的固定 軸8旋轉(zhuǎn),與基臺200的上表面連結(jié)。在左右進給用擺動腕9的前端 部的下表面安裝有滾輪10,該滾輪10與左右進給凸輪槽3嵌合。這 樣,左右進給用擺動腕9,在滾輪10伴隨左右進給凸輪體4的旋轉(zhuǎn)而 沿波浪形的左右進給凸輪槽3左右移動時,以固定軸8為中心進行轉(zhuǎn) 動。另外,如圖4、圖5所示,在左右進給用擺動腕9的上表面,凸 出設置以軸61為中心的圓弧狀的導向部66。如圖4、圖6所示,在前后進給凸輪體6的上方設有作為第一擺 動體的第一擺動腕31,其在俯視時呈L字狀,在前后進給凸輪體36 的上方,與第一擺動腕31在左右方向上相對地設有作為第二擺動體 的第二擺動腕32,其在俯視時呈L字狀。這些第一擺動腕31及第二擺動腕32具有第一擺動腕部31a 及第二擺動腕部32a,其在上下方向上分別由直立設置于基臺(機架) 200上的作為第一軸部件的固定軸11及作為第二軸部件的固定軸35 支撐,同時分別沿前后進給凸輪體6及前后進給凸輪體36的凸輪槽5、 37進行擺動;以及作為第一圓弧狀導向部的第一導向部33和作為第 二圓弧狀導向部的第二導向部34,其分別形成為以前后進給切換腕 21的擺動中心的轉(zhuǎn)動軸25為中心的圓弧狀,與以前端彼此相面對的 方式配置的第一擺動腕部31a及第二擺動腕部32a的擺動聯(lián)動,分別 以固定軸ll、 35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擺動。 '第一擺動腕31,其L字狀的彎曲部可以圍繞上下方向的固定軸 11進行旋轉(zhuǎn),與基臺200的上表面連結(jié),從彎曲部至一端部在前后方 向上延伸,從彎曲部至另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參照圖6)。在 該第一擺動腕31的一端部的下表面,安裝作為第一卡合部件的滾輪 14,該滾輪14與前后進給凸輪槽5嵌合。這樣,第一擺動腕31,在滾輪14伴隨前后進給凸輪體6的旋轉(zhuǎn)而沿前后進給凸輪槽5的波浪 形左右移動時,以固定軸11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第二擺動腕32,其L字狀的彎曲部可以圍繞與固定軸ll平行地 在上下方向上直立設置的固定軸35轉(zhuǎn)動,與基臺200的上表面連結(jié), 從彎曲部至一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從彎曲部至另一端部在左右方 向上延伸。在這里,固定軸8、 11、 35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在第 二擺動腕32的一端部的下表面安裝有作為第二卡合部件的滾輪38, 該滾輪38與前后進給凸輪槽37嵌合。這樣,第二擺動腕32,在滾輪 38伴隨前后進給凸輪體36的旋轉(zhuǎn)而沿前后進給凸輪槽37的波浪形進 行左右移動時,以固定軸35為中心轉(zhuǎn)動。此外,在圖5中,為了使 附圖容易觀察,省略第一擺動腕31的圖示。在這里,根據(jù)圖8、圖9對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導向部33及第 二導向部34詳細地進行說明。第一導向部33凸出設置于從第一擺動腕31的彎曲部至另一端部 的上表面上,第二導向部34凸出設置于從第二擺動腕32的彎曲部至 另一端部的上表面上。第一導向部33位于從第二導向部34向右分離 的位置,在第一導向部33的左端與第二導向部'34的右端之間形成間 隙。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導向部33及第二導向部34中,在 彼此相對的各自的前端部上,分別設有突出部33a、 34a,它們位于各 導向部33、 34中的圓弧的半徑方向外側(cè),分別朝向另一側(cè)的導向部 而突出。突出部33a、 34a,如圖6 圖9所示,各自的前端朝向另一側(cè)的 導向部,在俯視時呈凸狀的曲面形狀。另外,從第一及第二導向部33、 34至各自的突出部33a、 34a的半徑方向的外側(cè)緣部,以同一周面相 連。另外,第一及第二導向部33、 34分別具有倒角部33b、 34b,它 們是彼此相對的端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角部以曲面形狀倒角而成。另外,各圓弧狀導向部33、 34的相對端部,從各突出部33a、 34a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緣部至圓弧狀導向部33、34的相對端部的半徑方 向內(nèi)側(cè)角部,分別以俯視時向各導向部33、 34側(cè)凹陷的凹狀曲面部33c、 34c相連。并且,在彼此相對的第一及第二導向部33、 34的各 自前端附近的外側(cè)緣部上,設有在俯視時以曲面狀凹陷的凹部33d、 34d。并且,這些凹部33d、 34d,為了使滑塊22在第一及第二導向部 33、 34之間容易移動,優(yōu)選以與各自的倒角部33b、 34b相同的曲率 半徑形成。下面,對選擇性地切換第一擺動腕31、左右進給用擺動腕9、第 二擺動腕32的轉(zhuǎn)動運動并傳遞至可動體18的機構(gòu)進行說明。如圖3~圖5所示,連桿201的前端部與軸61連結(jié)。在左右進給 腕62的右端部設置滑塊64,滑塊64可以與導向部66卡合。如圖3、圖4、圖6所示,在可動體18上配置前后進給切換腕 21,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作為本發(fā)明中的切換腕起作用。前后進給 切換腕21,其前端部連結(jié)于與固定軸11平行地在上下方向上直立設 置的轉(zhuǎn)動軸25上,可以圍繞該轉(zhuǎn)動軸25轉(zhuǎn)動。在前后進給切換腕21 的后端部設有滑塊22,其具有與各導向部33、 34滑動接觸的內(nèi)外滑 動接觸面22e、 22f(參照圖9、圖10),利用以轉(zhuǎn)動軸25為中心的 前后進給切換腕21的轉(zhuǎn)動,滑塊22以圓弧狀的移動軌跡進行移動。并且,滑塊22可以選擇性地與沿該滑塊22的移動軌跡形成為圓 弧狀的第一導向部33的前后兩側(cè)面33e、 33f和第二導向部34的前 后兩側(cè)面34e、 34f卡合。即,滑塊22為了可以與第一導向部33或 第二導向部34滑動接觸地進行卡合,成為在其下表面具有以轉(zhuǎn)動軸 25為中心的圓弧狀槽,沿半徑方向的縱剖面呈向下方側(cè)開放的大致〕 字狀的形狀。該滑塊22經(jīng)由上下方向的軸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與前后進給 切換腕21連結(jié)。并且,滑塊22利用前后進給切換腕21相對于可動 體18的擺動,與第一及第二導向部33、 34的半徑方向內(nèi)外兩端緣部 滑動接觸并移動,選擇性地與第一及第二導向部33、 34卡合,在滑 塊22與第一導向部33卡合的狀態(tài)下,滑塊22與第二導向部34不卡 合,在滑塊22與第二導向部34卡合的狀態(tài)下,滑塊22與第一導向 部33不卡合。 '另外,在前后進給切換腕21上,連結(jié)向后方延伸出的切換操作 桿29,使用者通過操作切換操作桿29的后端部,使前后進給切換腕21以轉(zhuǎn)動軸25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利用該轉(zhuǎn)動,使滑塊22選擇性地與 第一導向部33或第二導向部34卡合,經(jīng)由該滑塊22而可動體18進 行移動,將布料夾持在布料支承部16和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之間, 并前后進給。另外,在前后進給凸輪體6及前后進給凸輪體36的各自的凸輪 槽5及凸輪槽37中,為了在通過操作切換操作桿29,使滑塊22在兩 個導向部33及導向部34之間移動時,使兩個導向部33及導向部34 的位置與滑塊22的移動軌跡一致,分別設有使兩個導向部33及導向 部34沿切換操作桿29的軌跡整齊排列的原點部(未圖示)。并且構(gòu)成為,在釘扣縫紉機301的電源接通時及縫制結(jié)束后的停 止時,凸輪軸2使與兩個凸輪體6及凸輪體36分別卡合的滾輪14及 滾輪38,在與各自的凸輪體的前述原點部嵌合的原點位置上停止。利 用上述結(jié)構(gòu),在電源接通時及縫制結(jié)束時的停止時,即,在滾輪14 及滾輪38分別與前后進給凸輪體6及前后進給凸輪體36的原點部嵌 合的狀態(tài)下,如果使用者操作切換操作桿29,則利用前后進給切換腕 21的旋轉(zhuǎn)(轉(zhuǎn)動),可以從滑塊22與第一導向部33卡合的狀態(tài),切 換為滑塊22與第二導向部34卡合的狀態(tài),或反向地切換。此外,在 圖6中,為了使附圖容易觀察,省略切換操作桿29的圖示。在滑塊22與第一導向部33卡合的狀態(tài)下,滑塊22可以沿第一 導向部33滑動,但通過利用止動器等限制以轉(zhuǎn)動軸25為中心的切換 操作桿29的轉(zhuǎn)動,使滑塊22相對于第一導向部33的卡合位置鎖定。 同樣地,在滑塊22與第二導向部34卡合的狀態(tài)下,滑塊22可以沿 第二導向部34滑動,但通過利用止動器等限制以轉(zhuǎn)動軸25為中心的 切換操作桿29的轉(zhuǎn)動,使滑塊22相對于第二導向部34的卡合位置 鎖定。這樣,布料進給裝置1,利用由滑塊22的移動而選擇的第一及 第二導向部33、 34的擺動,使可動體18移動,從而使夾持于布料支 承部16與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之間的布料前后移動。下面,對布料進給裝置1的動作及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如果左右進給凸輪體4旋轉(zhuǎn),則利用左右進給凸輪槽3,左右進給用擺動腕9以固定軸8為中心左右轉(zhuǎn)動,該轉(zhuǎn)動通過左右進 給腕62傳遞至連桿201,進而連桿201的前端部的動作經(jīng)由與長孔 19卡合的方形滑塊傳遞至可動體18,可動體18以方形滑塊20a為中 心左右轉(zhuǎn)動。由此,可動體18的前端部進行左右擺動,使夾持于布 料支承部16與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之間的布料左右進給,同時, 使夾在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的前端部上的鈕扣左右進給。然后,通過使用者操作切換操作桿29,使滑塊22與第一導向部 33卡合。在該狀態(tài)下,如果前后進給凸輪體6旋轉(zhuǎn),則利用前后進給 凸輪槽5,從第一擺動腕31的彎曲部至左端部以固定軸U為中心前 后轉(zhuǎn)動,經(jīng)由前后進給切換腕21,使可動體18前后移動。由此,使 夾持于布料支承部16與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之間的布料前后進給, 同時,使夾在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的前端部上的鈕扣前后進給。另一方面,如果通過使用者操作切換操作桿29,以使滑塊22與 第二導向部34卡合的狀態(tài)使前后進給凸輪體36旋轉(zhuǎn),則利用前后凸 輪槽37,從第二擺動腕32的彎曲部至右端部以固定軸35為中心前后 轉(zhuǎn)動,通過前后進給切換腕21使可動體18前后移動。由此,使夾持 于布料支承部16與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之間的布料前后進給,同 時,使夾在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的前端部上的鈕扣前后進給。這樣,鈕扣及布料的前后進給,具有滑塊22與第一導向部33 卡合的情況、以及滑塊22與第二導向部34卡合的情況這兩種模式。 此外,通過改變滑塊22沿第一導向部33的位置,或改變滑塊22沿 第二導向部34的位置,改變前后進給的擺動幅度。因為凸輪體4、 6、 36利用凸輪軸2成為一體而進行旋轉(zhuǎn),因此 上述的前后進給與左右進給組合,通過縫針306與鈕扣及布料的進給 配合進行上下移動,以〕字狀或X字狀的線跡將鈕扣縫釘在布料上。 此外,前后運動的周期、左右運動的周期、以及前后運動及左右運動 的定時,取決于凸輪槽3、 5、 37的形狀。另外,在使用者操作切換操作桿29時,縫針306停止,同時凸 輪軸2也在上述原點位置停止。并且,為了使布料從布料支承部16 退出,利用由未圖示的凸輪機構(gòu)驅(qū)動的提升機構(gòu)309而上升的掛鉤310和掛鉤308的傾斜部308a卡合,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的前端部 上升。如果通過掛鉤310作用于傾斜部308,使鈕扣夾兼布料壓腳307 的前端部上升,則向前方的載荷會作用于可動體18,但是,由于該載 荷經(jīng)由滑塊22由第一導向部33或第二導向部34的前后側(cè)面部33e、 33f及34e、 34f承受,因此可動體18不會向前方移動。但是,作用于可動體18上的向前方的載荷作用于滑塊22上。在 該狀態(tài)下,如果操作者操作為了改變線跡形狀,希望將切換操作桿29 例如從第一導向部33側(cè)向第二導向部34側(cè)轉(zhuǎn)動,則要使前后進給切 換腕21圍繞轉(zhuǎn)動軸25轉(zhuǎn)動,使滑塊從第一導向部33脫離,向第二 導向部34移動。此時,承受作用于可動體18上的向前方的載荷,并 且利用與第一導向部33的卡合而動作被限制的滑塊22的第二導向部 34側(cè),與第一導向部33的外側(cè)緣部暫時脫離,會產(chǎn)生圖8所示的箭 頭R方向的旋轉(zhuǎn)力矩而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zhuǎn)。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第 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這兩個導向部的各自外側(cè)緣部,在彼此 相對的各自前端部上,設有分別朝向另一側(cè)突出的突出部33a及34a, 構(gòu)成為使滑塊22在從一個導向部移動至另一個導向部時,從各導向 部的外側(cè)緣部脫離的距離盡量短,可以降低由作用于滑塊22上的上 述旋轉(zhuǎn)力矩產(chǎn)生的滑塊22的旋轉(zhuǎn)量,可以使滑塊22從某一個導向部 33、 34順利地移動至另一個導向部33、 34。另外,如上所述,在釘扣縫紉機301的電源接通時及縫制結(jié)束時 的停止時,凸輪軸2構(gòu)成為,為了使滑塊22可以從一個導向部33、 34切換至另一個導向部33、 34,使各導向部33、 34在位于以轉(zhuǎn)動軸 25為中心的圓弧上的原點位置上停止。但是,每次都使凸輪軸2準確 地停止在上述原點位置存在困難,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一些波動。因此, 各導向部33、 34在電源接通時及縫制結(jié)束時的停止時,為相對于以 轉(zhuǎn)動軸25為中心的圓弧,在產(chǎn)生少許偏差的狀態(tài)下停止。在該情況 下,與前述的必須使由可動體18承受的載荷所產(chǎn)生的滑塊22的旋轉(zhuǎn) 量盡量小相反地,作為滑塊22,其旋轉(zhuǎn)自由度越高越有利,但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布料進給裝置1,即使各擺動腕31、 32在 少許偏離的狀態(tài)下(參照圖9),也可以容易地使滑塊22移動至任一個導向部33、 34。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各導向部33、 34,在 彼此相對的端部上具有位于各導向部33、 34的內(nèi)側(cè)緣部的倒角部 33b、 34b、凹狀曲面部33c、 34c、以及凹部33d、 34d,因此可以容 易地移動。這里,根據(jù)圖9、圖10,更詳細地說明設置于各導向部33、 34 上的倒角部33b、 34b、凹狀曲面部33c、 34c、以及凹部33d、 34d這 各部位的作用。此外,在這里,如圖9所示,以下述情況為例進行說 明,即,在第一導向部33位于第二導向部34的前方的情況下,如箭 頭S所示,使滑塊22從第二導向部34向第一導向部33移動。首先,如圖9所示,如果使滑塊22向箭頭S方向移動,則滑塊 2 2的內(nèi)側(cè)滑動接觸面2 2 e的右側(cè)端P1與第 一 導向部3 3的凹狀曲面部 33c抵接,向滑塊22施加箭頭G1方向的旋轉(zhuǎn)力,滑塊22向箭頭G1 方向旋轉(zhuǎn)。如果滑塊22 —邊向箭頭Gl方向旋轉(zhuǎn)一邊向箭頭S方向移 動,則如圖10所示,滑塊22的內(nèi)側(cè)滑動接觸面22e的左側(cè)端部P2 沿第二導向部34的倒角部34b朝向突出部34a移動,同時滑塊22的 外側(cè)滑動接觸面22f的右側(cè)端部P3與第一導向部33的凹部33d卡合。 在這里,由于凹部33d設置為使得滑塊22進一步增大G方向的旋轉(zhuǎn) 自由度,因此即使第一導向部33相對于第二導向部34更遠地向前方 偏離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滑塊22容易地移動。進而,如果滑塊22向箭頭S方向移動,則與第一導向部33的凹 部33d卡合的滑塊22的外側(cè)滑動接觸面22f的右側(cè)端部P3,從凹部 33d脫離出,同時滑塊22的內(nèi)側(cè)滑動接觸面22e的外側(cè)端部Pl被引 導至第一導向部33的倒角部33b,滑塊22的滑動接觸面22e、 22f — 邊向箭頭G2的方向旋轉(zhuǎn), 一邊與第一導向部的兩側(cè)面33e、33f卡合。 同樣地,在第二導向部34位于第一導向部33的前方側(cè)的狀態(tài)下,也 可以使滑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向第二導向部34側(cè)移動。如上所述,由于各倒角部33b、 34b、凹狀曲面部33c、 34c、以 及凹部33d、 34d形成為,使得在滑塊22在第一導向部33與第二導 向部34之間移動時,可以使滑塊22以更大的角度進行旋轉(zhuǎn),因此, 滑塊22可以更順利地在各導向部33、 34之間移動。另外,通過設置上述各導向部33、 34的突出部33a、 34a、各倒 角部33b、 34b、凹狀曲面部33c、 34c、以及凹部33d、 34d,使各導 向部33、 34的前端形成為比滑塊22的內(nèi)外滑動接觸面22e、 22f狹 窄的形狀,因此即時在滑塊22配置于兩個導向部33、 34之間的情況 下,踩下縫紉機301的操作踏板而使凸輪軸2旋轉(zhuǎn),也可以使各導向 部33、 34的前端在滑塊22的內(nèi)外側(cè)滑動接觸面22e、 22f之間擺動, 即使凸輪軸2旋轉(zhuǎn),也可以防止縫紉機301的損壞及鎖止。如以上所說明,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1,由 于各突出部33a、 34a設置于各導向部33、 34的半徑方向外側(cè),因此 在利用前后進給切換腕21的擺動使滑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移動至 第二導向部34或逆向移動時,即使由提升機構(gòu)309向可動體18作用 向前方的載荷,也可以阻止滑塊22旋轉(zhuǎn),從而防止各導向部33、 34 之間的滑塊22向前方移動即偏離,因此,可以使滑塊22沿導向部33、 34順利地移動。另外,根據(jù)作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1,由于設 置各倒角部33b、 34b、凹狀曲面部33c、 34c、以及凹部33d、 34d, 因此滑塊22可以更順利在各導向部33、 34之間移動。進一步地,通過設置上述各導向部33、 34的突出部33a、 34a、 各倒角部33b、 34b、凹狀曲面部33c、 34c、以及凹部33d、 34d,使 各導向部33、 34的前端形成為比滑塊22的內(nèi)外滑動接觸面22e、 22f 狹窄的形狀,因此即使在滑塊22配置于兩個導向部33、 34之間的情 況下,踩下縫紉機301的操作踏板而使凸輪軸2旋轉(zhuǎn),也可以使各導 向部33、 34的前端在滑塊22的內(nèi)外側(cè)滑動接觸面之間22e、 22f之 間擺動,即使凸輪軸2旋轉(zhuǎn),也可以防止縫紉機301的損壞及鎖止。艮口,即使在滑塊22配置于第一導向部33及第二導向部34之間 時縫紉機301起動的情況下,由于滑塊22可以與第一及第二擺動腕 31、 32的各自擺動配合,以與前后進給切換腕21的連結(jié)軸為中心進 行轉(zhuǎn)動,因此,可以防止縫紉機301的損壞及鎖止狀態(tài)。此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 圍內(nèi),可進行各種改進及設計變更。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其具有可動體,其在前端設置布料支承部,可以左右轉(zhuǎn)動且可以前后移動;布料壓腳部,其在上下方向上可以轉(zhuǎn)動地與前述可動體連結(jié),通過下降將布料夾持在其與前述布料支承部之間;第一及第二凸輪體,它們在外周面分別形成凸輪部;切換腕,其與前述可動體連結(jié),在水平方向上擺動;第一及第二擺動腕部,它們分別軸支撐在直立設置于機架上的第一及第二軸部件上,分別沿前述第一及第二凸輪體的凸輪部擺動;第一及第二擺動體,它們與前述第一及第二擺動腕部的擺動聯(lián)動,分別以前述第一及第二軸部件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擺動;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它們設置于前述第一及第二擺動體上,形成以前述切換腕的擺動中心為中心的圓弧狀,以前端彼此相面對的方式相對配置;以及滑塊,其設置于前述切換腕上,可以與兩個圓弧狀導向部選擇性地卡合,隨著前述切換腕的擺動而沿卡合的圓弧狀導向部進行滑動,通過利用前述滑塊選擇性地卡合的前述第一或第二導向部的擺動而使前述可動體移動,使夾持于前述布料支承部和前述布料壓腳部之間的布料在左右或前后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在彼此相對的各自的端部上,分別具有突出部,該突出部位于各圓弧狀導向部的半徑方向外側(cè),并且朝向另一側(cè)的導向部而突出,從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至前述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外側(cè)緣部,以同一周面相連。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部,其前端成為曲面形狀。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彼此相對的端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 角部以曲面狀倒角。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從前述各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緣部至前述各圓弧狀導向部的相對端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角部,以凹狀 的曲面相連。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l或2所述的縫紉機的布料進給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及第二圓弧狀導向部,在彼此相對的各自的前端附近的 外側(cè)緣部上具有凹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縫紉機布料進給裝置,其在防止縫紉機的鎖止狀態(tài)的同時,使滑塊從一個導向部順利地移至另一個導向部。在第一導向部(33)的左端和第二導向部(34)的右端之間形成間隙,各導向部(33、34)在彼此相對的各自前端部具有突出部(33a、34a),它們位于各導向部中的圓弧的半徑方向外側(cè),分別朝向另一側(cè)的導向部而突出。突出部的各自的前端朝向另一側(cè)的導向部而呈凸狀的曲面形狀,從各導向部至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外側(cè)緣部以相同的周面相連,各導向部的彼此相對的端部的半徑方向側(cè)角部倒角為曲面形狀。從突出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緣部至各導向部的相對端部的半徑方向內(nèi)側(cè)角部以凹狀曲面部相連。
文檔編號D05B35/00GK101275344SQ20081008777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3月27日
發(fā)明者坂本真一, 小田洋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彰武县| 穆棱市| 永平县| 洪湖市| 富顺县| 宁夏| 红安县| 应城市| 依安县| 儋州市| 宜君县| 茶陵县| 宜兴市| 灵石县| 贵州省| 郓城县| 玉屏| 凤庆县| 洛川县| 武夷山市| 邵武市| 衡阳县| 太保市| 益阳市| 沾益县| 长寿区| 甘谷县| 华安县| 民和| 云南省| 巧家县| 湄潭县| 阜康市| 苏州市| 洛扎县| 江城| 高碑店市| 平江县| 平江县| 江川县|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