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紡織領域,它涉及一種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
本發(fā)明作用原理在現(xiàn)有的絡筒機上,通過去除上蠟裝置,在此位置上添加本發(fā)明裝置,可有效減少紗線毛羽。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空氣渦流管1,依靠空氣旋流使紗線2強烈旋轉,形成紗線氣圈。旋轉紗線2通過空氣渦流管上端出口11處的搓抹器3時,依靠機械作用力使游離纖維沿紗線2的捻度方向搓抹在紗身上,達到減少毛羽的效果。搓抹器3的入口31作為紗線氣圈的一個頸部控制點,在空氣渦流管1的下端,利用清紗器的導紗板4的凹口處作為紗線氣圈的另一個頸部控制點。由于兩個頸部控制點相對于空氣渦流管1上、下位置不對稱,于是氣圈腹部21位于空氣渦流管1的下方。氣圈腹部21下方的紗線2處于退捻狀態(tài),其捻度逐漸減??;氣圈腹部21上方(即在空氣渦流管1中部)的紗線2處于加捻狀態(tài),紗線2捻度逐步增加,氣圈腹部21的紗線2是捻度最微弱的區(qū)域。讓氣圈腹部21位于空氣渦流管1的下方,其好處在于(1)克服了前述專利產生的氣圈腹部21與空氣渦流管1內壁較大面積的摩擦,避免了腹部紗線捻度微弱區(qū)域因大面積摩擦而產生的毛羽;(2)紗線2與空氣渦流管下端入口12處的摩擦處于紗線加捻狀態(tài),提高了纖維的包纏作用,利于毛羽減少。
本發(fā)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它至少包括空氣渦流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氣渦流管1包括設有的噴管13、13’它與紗線通道14圓柱表面相切、設有的紗線通道14、設有的紗線切向入口槽15、設有的一端支撐在紗線切向入口槽15上的彈性舌簧16,還包括由支撐在下搓抹棒支架34上的兩根下搓抹棒32、32’、固牢在空氣渦流管出口端面17上的下搓抹棒支架34、支撐在帶鉸鏈上搓抹棒棒支架35上的兩根上搓抹棒33、33’、固牢在空氣渦流管出口端面17上的帶鉸鏈上搓抹棒支架35共同構成的搓抹器3。
所述的噴管13、13’的直徑φ均為0.3~0.6mm,長度均為3~5mm,噴管數(shù)為2~5個,所述的紗線通道14的直徑為3~6mm,長度為40~70mm,所述的紗線切向入口槽15的切角α為15°~30°,所述的彈性舌簧16的長為40~70mm,寬為15~30mm,厚為0.2~0.4mm。
所述的兩根下搓抹棒32、32’相互平行,間距為紗線直徑的1.2~1.5倍,直徑為0.3~0.5mm,長度為1.5~4mm,其下搓抹棒32’的前端呈彎曲狀,其材料可選用陶瓷。
所述的兩根上搓抹棒33、33’相互平行,間距為紗線直徑的1.2~1.5倍,直徑為0.3~0.5mm,長度為6~12mm,其上搓抹棒33’的前端呈彎曲狀,其材料可選用陶瓷。
所述的兩根下搓抹棒32、32’和兩根上搓抹棒33、33’相互正交。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1)以專門的搓抹器對回轉紗線進行機械搓抹,使毛羽沿紗線捻向貼服到紗身上,達到顯著減少紗線毛羽的效果;(2)兩個氣圈頸部控制點相對于空氣渦流管上下位置的不對稱性,有利于避免氣圈腹部紗線捻度微弱區(qū)域與空氣渦流管內壁大面積的摩擦引起的紗線毛羽的增長;(3)該裝置結構簡單,操作和安裝維護方便,易于推廣應用。
圖1是帶有搓抹器的絡筒毛羽減少裝置的作用原理圖1中1-空氣渦流管,11-空氣渦流管上端出口,12-空氣渦流管下端入口,2-紗線,21-氣圈腹部,3-搓抹器,31-搓抹器入口,4-清紗器的導紗板圖2是本發(fā)明帶有搓抹器的絡筒毛羽減少裝置示意2中1-空氣渦流管,13、13’-噴管,14-紗線通道,15-紗線切向入口槽,16-彈性舌簧,17-空氣渦流管出口端面,3-搓抹器,32、32’-下搓抹棒,33、33’上搓抹棒,34-下搓抹棒支架,35-帶鉸鏈上搓抹棒支架。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現(xiàn)有的絡筒機上,去除了上蠟裝置,在上蠟裝置的位置上添加了本發(fā)明的裝置。如圖2所示,在空氣渦流管1上沿切向開有噴管13、13’,通過外部空氣壓縮機(圖中未標出)進入空氣渦流管1中的壓縮空氣通過直徑φ均為0.3~0.6mm,長度均為3~5mm,噴管數(shù)為2~5個的噴管13,13’進入直徑φ為3~6mm,長度為40~70mm紗線通道14,由于噴管13,13’與紗線通道14圓柱表面相切,噴射氣流將在紗線通道14內逆紗線2前進方向形成高速旋流,帶動紗線2回轉。在紗線通道14側面空氣渦流管1設有切角α為15°~30°便于紗線2進入的紗線切向入口槽15處,裝有長為40~70mm,寬為15~30mm,厚為0.2~0.4mm彈性舌簧16,以阻斷紗線通道14側向的內外氣體對流,降低壓縮空氣和能量的消耗。
搓抹器3由兩根下搓抹棒32,32’、下搓抹棒支架34和兩根上搓抹棒33、33’、帶鉸鏈上搓抹棒支架35共同構成。
在紗線通道14的圓孔范圍內,下搓抹棒支架34,它固牢在空氣渦流管出口端面17上,兩根下搓抹棒32、32’,它們均支撐在支架34上,兩根下搓抹棒32,32’它們之間相互平行,其間距為紗線直徑φ的1.2~1.5倍,直徑φ均為0.3~0.5mm,長度均為1.5~4mm,下搓抹棒32’其前端呈彎曲狀,以便于紗線2滑入紗線通道14,兩根下搓抹棒32、32’其材料可選用陶瓷材料。帶鉸鏈上搓抹棒支架35,它固牢在空氣渦流管出口端面17上,兩根上搓抹棒33、33’均支撐在上搓抹棒支架35上。兩根上搓抹棒33、33’在紗線2進入紗線通道14側面的切向入口槽15之前,用鉸鏈抬起兩根上搓抹棒33、33’,待紗線2進入紗線通道14后,鉸鏈落下。兩根上搓抹棒33、33’它們之間相互平行,其間距為紗線直徑φ的1.2~1.5倍,直徑φ均為0.3~0.5mm,長度為6~12mm,上搓抹棒(33’)的前端呈彎曲狀,兩根上搓抹棒33、33’其材料可選用陶瓷。兩根下搓抹棒32、32’和兩根上搓抹棒33、33’相互正交,形成的搓抹口對紗線2具有微弱的約束。在搓抹口內,做旋轉向上運動的紗線2始終受到搓抹棒光滑表面的搓抹作用,于是紗線2表面的游離纖維沿紗線2捻向捻貼到紗身上。同時,搓抹口又作為紗線氣圈的上頸部控制點。參見圖1,紗線在空氣渦流管的下端入口12到下方現(xiàn)有的清紗器導紗板4的凹口處氣圈下頸部控制點的距離大于空氣渦流管長度的1.2倍,形成兩個氣圈頸部控制點相對于空氣渦流管上、下位置的不對稱性,有利于紗線毛羽的減少。
表2
表3
從測試數(shù)據(jù)表1來看,經過改進后的紗線毛羽明顯下降,對于21支滌棉紗,3~4mm長度的紗線毛羽數(shù)從原來的189.2根/10m下降到133.8根/10m,比現(xiàn)有絡筒紗線毛羽數(shù)下降了30%。對于36支純棉紗3~4mm長度的紗線毛羽數(shù)從原來的205.3根/10m下降到123根/10m,比現(xiàn)有技術紗線毛羽數(shù)下降了40%,從表2,3來看,兩種實驗用紗線條干未發(fā)生明顯惡化。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它至少包括空氣渦流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氣渦流管(1),還包括設有的噴管(13、13’)它與紗線通道(14)圓柱表面相切、設有的紗線通道(14)、設有的紗線切向入口槽(15)、設有的一端支撐在紗線切向入口槽(15)上的彈性舌簧(16),還包括由支撐在下搓抹棒支架(34)上的兩根下搓抹棒(32,32’)、固牢在空氣渦流管出口端口(17)上的下搓抹棒支架(34)、支撐在帶鉸鏈搓抹棒支架(35)上的兩根上搓抹棒(33,33’)、固牢在空氣渦流管出口端面(17)上的帶鉸鏈上搓抹棒支架(35)共同構成的搓抹器(3)。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管(13、13’)的直徑φ均為0.3~0.6mm,長度均為3~5mm,噴管數(shù)為2~5個,所述的紗線通道(14)的直徑φ為3~6mm,長度為40~70mm,所述的紗線切向入口槽(15)的切角α為15°~30°,所述的彈性舌簧(16)的長為40~70mm,寬為15~30mm,厚為0.2~0.4mm。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根下搓抹棒(32,32’)相互平行,間距為紗線直徑φ的1.2~1.5倍,直徑φ均為0.3~0.5mm,長度均為1.5~4mm,其下搓抹棒(32’)的前端呈彎曲狀,其材料可選用陶瓷。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根上搓抹棒(33,33’)相互平行,間距為紗線直徑φ的1.2~1.5倍,直徑φ均為0.3~0.5mm,長度均為6~12mm,其上搓抹棒(33)的前端呈彎曲狀,其材料可選用陶瓷。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根下搓抹棒(32,32’)和兩根上搓抹棒(33,33’)相互正交。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屬于紡織領域,所提供的一種帶有搓抹器的絡筒紗線毛羽減少裝置,它至少包括空氣渦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氣渦流管還包括設有的噴管、紗線通道、紗線切向入口槽、彈性舌簧、還包括由兩根下搓抹棒、下搓抹棒支架和兩根上搓抹棒、上搓抹棒支架共同構成的搓抹器,它利用空氣旋流帶動紗線旋轉,通過搓抹器的作用使紗線毛羽在搓抹過程中包纏到紗身上,使紗線毛羽減少。本發(fā)明適用于各類絡筒機,該裝置結構簡單,操作和安裝維護方便,易于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D02J3/12GK1388281SQ0211234
公開日2003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02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7月2日
發(fā)明者郎軍, 林闌天, 朱蘇康, 吳一新 申請人: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