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部Pl突出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吸引腔17與引導線腔18并排的第一方向X上的寬度尺寸W1、即最大寬度尺寸。因此,能夠抑制朝向體內插入的插入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在基端側管52中,由于將腔隔壁部(具體來說是基端側引導管41的周壁部48以及基端側主管21 (內層27以及中間層29))設為不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l突出,因此在該基端側管52中,吸引腔17的開口面積不因腔隔壁部而減窄。因此,抑制吸引性能的降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抑制朝向體內插入的插入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夠抑制吸引性能的降低。
[006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吸引導管10中,在導管主體11的基端側管52中,在包圍吸引腔17的周壁部(基端側主管21 (內層27以及中間層29)以及外層28)埋設編織體31,由此形成中間層29 (編織層),在前端側管51中,采用在包圍吸引腔17的周壁部37不形成編織層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提高導管主體11的基端側的剛性,另一方面,能夠確保前端側的柔軟性。在此,在該結構中,由于在基端側管52中的包圍吸引腔17的周壁部埋設有編織體31,因此,難以形成使腔隔壁部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l突出的結構?;谶@點,在上述結構中采用如下結構:在基端側管52中的編織層的外側配置引導線腔18,在不具有編織層的前端側管51使腔隔壁部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l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在具有編織層的導管主體11中,能夠理想地實現(xiàn)抑制朝向體內插入的插入性能的降低并且抑制吸弓I性能降低這樣的上述效果。
[006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吸引導管10中,關于導管主體11的橫截面的寬度尺寸的尺寸比W1/W2,由于使前端側管51的尺寸比W1/W2小于基端側管52的尺寸比W1/W2,因此導管主體11的橫截面形狀成為,在前端側管51比在基端側管52更接近正圓。在這種情況下,在導管主體11的前端側,關于導管主體11的彎曲性,能夠減小向該導管主體11作用朝向第一方向X的彎曲力的情況下的彎曲性、以及作用朝向第二方向Y的彎曲力的情況下的彎曲性的差異。因此,對于具有吸引腔17與引導線腔18這兩個腔的導管主體11,能夠提高朝向體內插入的插入性。
[006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吸引導管10中,在導管主體11的前端側管51,在主管14 (前端側主管22)的周壁部37埋設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在該埋設狀態(tài)下使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向吸引腔17的內側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在將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以不埋設于周壁部37的狀態(tài)配置在吸引腔17內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 (進一步說是引導管15)相對于周壁部37的接合強度。由此,即便在朝向引導管15插入引導線時對引導管15施加過度負荷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產生該引導管15從周壁部37脫落這樣的不良情況。
[006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吸引導管10中,導管主體11構成為具備腔隔壁部設置為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l突出的前端側管51、以及腔隔壁部設置為不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l突出的基端側管52,上述的前端側管51、基端側管52通過將端部彼此相互熱熔接而接合。在這種情況下,在制造導管主體11時,首先單獨制造前端側管51與基端側管52,之后通過熱熔接將前端側管51與基端側管52接合,由此能夠制造導管主體11。由此,能夠理想地制造前端部分與基端部分結構不同的上述導管主體11。
[0068]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通過下述方式實施。
[0069](I)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將腔隔壁部設置為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突出的結構,使用圖4(a)所示的結構,但也可以對其進行變更。例如也可以是,在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的周壁部47,使埋設于前端側主管22的部分與未埋設的部分(非埋設部47a)的比率與圖4(a)不同,在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的周壁部47,將周向的一半以上設為非埋設部47a。在這種情況下,非埋設部47a越大,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l突出的突出量越大,若在前端側主管22的外周部觀察,第一方向X的寬度尺寸Wl減小,接近正圓。換句話說,尺寸比W1/W2接近I。
[0070]另外,并非僅利用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的周壁部47構成分隔吸引腔17與引導線腔18的腔隔壁部,也可以利用前端側主管22 (在進行管熔接時熔融的前端側主管22的熔融樹脂)與周壁部47構成腔隔壁部。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以及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全部埋設于前端側主管22內的結構,并且形成使腔隔壁部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突出的結構。
[0071](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關于導管主體11中主管14與引導管15并排設置的區(qū)域(并排設置區(qū)域)的第一方向X的寬度尺寸W1,在相同區(qū)域中,與前端部分(前端側管51)相比,基端部分(近位側管52)的寬度尺寸Wl較小,但也可以對其進行變更,使基端部分的寬度尺寸Wl比前端部分的寬度尺寸Wl小,或者將寬度尺寸Wl設為在前端部分與基端部分相同。
[0072](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引導管15中,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與第二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1同軸配置,但也可以對其進行變更,以使上述的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第二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1、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的中心部P2在第一方向X上處于略微不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第二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1、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主管14中,以使基端側主管21的中心部Pl與前端側主管22的中心部Pl在第一方向X上處于略微不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上述的基端側主管21、前端側主管22,但也可以對其進行變更,將基端側主管21、前端側主管22配置在同軸上。
[0073]也可以將前端側管51以及基端側管52中的至少任一者形成為具有吸引腔17與引導線腔18這兩者的單一的管。
[0074]在基端側主管21中,作為設于包圍吸引腔17的周壁部的加強體,也能夠使用編織體以外的構件。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基端側主管21的周壁部設置使用比前端側主管22的樹脂材料(聚酰胺彈性體)硬(剛性大)的樹脂材料而成的高剛性樹脂體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在基端側主管21的周壁部埋設高剛性樹脂體而形成加強層。
[007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熔接分別進行基端側主管21與前端側主管22的接合、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第一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2與第二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1的接合、基端側主管21與第二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1的接合、以及前端側主管22與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0及第二基端側引導管主體41的接合,但也可以通過使用粘合劑、溶劑的粘合來進行上述接入口 ο
[0076]附圖標記說明:
[0077]10…吸引導管;14…主管;15…引導管;17…吸引腔;18…引導線腔;40…前端側引導管主體;44…尖部構件;44b…尖部構件的錐形區(qū)域;45…基端側引導管主體;50…引導管主體。
【主權項】
1.一種吸引導管,具備:主管,其具有用于吸引異物的吸引腔;以及引導管,其在與該主管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且具有供引導線插入的引導線腔, 所述吸引導管的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管具有:引導管主體,該引導管主體的前端部從所述主管的前端突出;以及前端尖部構件,其設于所述引導管主體的前端部,并具有比所述引導管主體的外徑大的外徑, 所述前端尖部構件與所述主管分離。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導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管主體具有形成該引導管主體的前端部的前端側引導管主體、以及比該前端側引導管主體更靠基端側的基端側引導管主體, 該前端側引導管主體由比該基端側引導管主體柔軟的材料形成。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引導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尖部構件具有隨著從前端朝向基端側而外徑增大的錐形區(qū)域。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吸引導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管的前端側,分隔所述吸引腔與所述引導線腔的腔隔壁部設為朝向該吸引腔的中心部突出。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朝向彎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良好的吸引導管。吸引導管(10)具備:主管(14),其具有用于吸引異物的吸引腔(17);以及引導管(15),其在與主管(14)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引導管(15)具有:引導管主體(50),該引導管主體(50)的前端部(50a)從主管(14)的前端突出;以及前端尖部構件(44),其設于引導管主體(50)的前端部(50a),并具有比引導管主體(50)的外徑大的外徑,前端尖部構件(44)與主管(14)分離。
【IPC分類】A61M1/00, A61B17/22, A61M25/14
【公開號】CN104884117
【申請?zhí)枴緾N201380064925
【發(fā)明人】井澤圭, 日和秀人
【申請人】株式會社戈德曼
【公開日】2015年9月2日
【申請日】2013年11月18日
【公告號】WO201409188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