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模擬或數(shù)?;旌霞呻娐分械谋容^器模塊領域,具體是一種應用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中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
背景技術:
半導體工藝特征尺寸的減少給數(shù)字集成電路帶來極大的優(yōu)勢的同時,然而并沒有給模擬集成電路帶來與數(shù)字集成電路相同的優(yōu)勢,隨著半導體工藝特征尺寸的不斷減小,電源電壓、本征增益和柵氧厚度都在減小,這給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電源電壓的減小對降低CMOS ICs的功耗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比較器作為模數(shù)轉換器(ADC)的關鍵模塊,它的性能,尤其是速度、噪聲、失調以及功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模數(shù)轉換器的各項性能參數(shù)。傳統(tǒng)的比較器很難同時滿足模數(shù)轉換器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中對速度和功耗的要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一種應用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中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所采用的forward body bias技術,可使比較器工作在很低的電源電壓環(huán)境中,而后加入的與非門,使得比較器保持較低的靜態(tài)功耗,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比較器難以滿足模數(shù)轉換器對速度和功耗要求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應用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中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三PMOS管(P3)、第四PMOS管(P4)、第一反相器(I1)、第二反相器(I2)、與非門(NAND)和鎖存器;其中所述鎖存器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地端;
所述第一PMOS管(P1)的柵極接時鐘信號(CLK),第二PMOS 管 (P2)的柵極接與非門的輸出端(CLKC),第三PMOS 管(P3)的柵極接第一輸入信號(VIP),第四PMOS管(P4)的柵極接第二輸入信號(VIN);
所述第一PMOS管(P1)的源極接電源(Vdd),第二PMOS管(P2)的源極與第一PMOS管(P1)的漏極相連,所述第三PMOS管(P3)的源極、第四PMOS管(P4)的源極分別與第二PMOS管(P2) 的漏極連接;
所述第三PMOS管(P3)的漏極分別與第一反相器(I1)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第四PMOS管(P4)的漏極分別與第二反相器(I2)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二輸出端連接;
所述第一反相器(I1)的輸出端(OUTP)和與非門(NAND)的其中一個輸入端連接,第二反相器(I2)的輸出端(OUTN)和與非門(NAND)的另一個輸入端連接;
所述第一PMOS管(P1)的襯底即體極、第二PMOS管(P2)的體極、第三PMOS管(P3)的體極、第四PMOS管(P4)的體極均接地;所述第一反相器(I1)、第二反相器(I2)及與非門(NAND)中的所有PMOS管的體極均接地,所有NMOS管的體極一律接電源(Vdd)。
所述的一種應用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中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存器包括第一NMOS管(P5)、第二NMOS管(P6)、第三NMOS管(P7)、第四NMOS管(P8);
所述第一NMOS管(P5)的柵極作為第一控制端接時鐘信號(CLK),第二NMOS管(P6)的柵極作為鎖存器的第二輸出端,第三NMOS管(P7)的柵極作為鎖存器的第一輸出端,第四NMOS管(P8)的柵極作為第二控制端接時鐘信號(CLK);
所述第一NMOS管(P5)的源極、第二NMOS管(P6)的源極、第三NMOS管(P7)的源極、第四NMOS管(P8)的源極共接后作為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一NMOS管(P5)的漏極、第二NMOS管(P6)的漏極分別與第一反相器(I1)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三NMOS管(P7)的漏極、第四NMOS管(P8)的漏極分別與第二反相器(I2)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二輸出端連接;
所述第三PMOS管(P3)的漏極分別與第一NMOS管(P5)的漏極、第二NMOS管(P6)的漏極、第三NMOS管(P7)的柵極相連,所述第四PMOS管(P4)的漏極分別與第三NMOS管(P7)的漏極、第四NMOS管(P8)的漏極、第二NMOS管(P6)的柵極相連;
所述第一NMOS管(P5)的襯底即體極、第二NMOS管(P6)的體極、第三NMOS管(P7)的體極、第四NMOS管(P8)的體極均接電源(Vdd)。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 :
1.將比較器輸出信號OUTP和OUTN通過與非門NAND產生一個輸出信號CLKC,利用該輸出信號作為第二PMOS管的控制信號,解決了傳統(tǒng)結構中的靜態(tài)功耗問題。
2.相較于傳統(tǒng)結構,將所有的MOS管的襯底即體極全部反接,降低了閾值電壓,所需的柵電壓也隨之降低。
3.本發(fā)明電路結構簡單,和傳統(tǒng)結構相比,時序不復雜,沒有明顯增加面積,但能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下有效工作,提高速度,降低功耗。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tǒng)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結構原理圖;
圖2為傳統(tǒng)結構+forward body bias方法的結構原理圖;
圖3為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傳統(tǒng)結構+forward body bias+與非門方法的結構原理圖。
圖4為兩種比較器在不同電源電壓下的比較時間仿真對比;
圖5為本發(fā)明比較器的比較時間在不同共模電壓下隨輸入差分信號 ΔVin 變化而變化的對比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一種傳統(tǒng)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結構原理圖(簡稱結構[1]),當時鐘控制信號CLK為高電平時,NMOS管P5/P8處于導通狀態(tài),PMOS管P1處于關斷狀態(tài),通過反相器I1/I2,比較器輸出信號OUTP和OUTN為高電平,比較器處于復位狀態(tài);當CLK變?yōu)榈碗娖胶?,PMOS管P1導通,NMOS管P5/P8關斷,由NMOS管P6/P7構成的鎖存器迅速將Dip和Din的電壓差放大,并進入鎖存狀態(tài);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較完成后,由于PMOS管P1、P2依然導通,仍然有靜態(tài)電流,存在著靜態(tài)功耗;其中襯底為傳統(tǒng)的reverse body bias方法,即PMOS管的體極連接VDD,NMOS管體極接地。
圖2示出了傳統(tǒng)結構+forward body bias方法的結構原理圖(簡稱結構[2]),比較器工作原理與結構[1]相同,只不過采用了forward body bias的方法,將CMOS的襯底當作另一個柵極,給襯底提供一個與傳統(tǒng)結構相反的襯底偏置電壓,將PMOS的襯底改接地,而NMOS的襯底改接電源。耗盡層變窄,降低了閾值電壓,所需的柵電壓也隨之降低,從而達到低電壓的目的。本發(fā)明提出的結構更具有在低電源電壓場合應用的優(yōu)勢。
本發(fā)明提出的應用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中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結構原理圖如圖3所示 (簡稱結構[3]),
該應用在低電壓環(huán)境中的高速動態(tài)鎖存比較器,包括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三PMOS管P3、第四PMOS管P4、第一反相器I1、第二反相器I2、與非門NAND和鎖存器;鎖存器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和地端;第一PMOS管P1的柵極接時鐘信號CLK,第二PMOS管P2的柵極接與非門的輸出端CLKC,第三PMOS管P3的柵極接第一輸入信號VIP,第四PMOS管P4的柵極接第二輸入信號VIN;第一PMOS管P1的源極接電源,第二PMOS管P2的源極與第一PMOS管P1的漏極相連,第三PMOS管P3的源極、第四PMOS管P4的源極分別與第二PMOS管P2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一PMOS管P1的漏極接第二PMOS管P2的源極,第二PMOS管P2的漏極分別與第三NMOS管P3的源極、第四NMOS管P4的源極連接,第三PMOS管P3的漏極分別與第一反相器I1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一輸出端連接;第四PMOS管P4的漏極分別與第二反相器I2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一反相器I1的輸出端OUTP與與非門NAND的其中一個輸入端連接,第二反相器I2的輸出端OUTN與與非門NAND的另一個輸入端連接,與非門的輸出CLKC與第二PMOS管P2的柵極連接;第一PMOS管P1的襯底即體極、第二PMOS管P2的體極、第三PMOS管P3的體極、第四PMOS管P4的體極均接地;第一反相器I1、第二反相器I2及與非門NAND中的所有PMOS管的體極均接地,所有NMOS管的體極一律接電源Vdd。
鎖存器包括第一NMOS管P5、第二NMOS管P6、第三NMOS管P7、第四NMOS管P8;第一NMOS管P5的柵極作為第一控制端接時鐘信號CLK,第二NMOS管P6的柵極作為鎖存器的第二輸出端,第三NMOS管P7的柵極作為鎖存器的第一輸出端,第四NMOS管P8的柵極作為第二控制端接時鐘信號CLK;第一NMOS管P5的源極、第二NMOS管P6的源極、第三NMOS管P7的源極、第四NMOS管P8的源極均接地;第一NMOS管P5的漏極、第二NMOS管P6的漏極分別與第一反相器I1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一輸出端連接;第三NMOS管P7的漏極、第四NMOS管P8的漏極分別與第二反相器I2的輸入端、鎖存器的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三PMOS管P3的漏極分別與第一NMOS管P5的漏極、第二NMOS管P6的漏極、第三NMOS管P7的柵極相連,第四PMOS管P4的漏極分別與第三NMOS管P7的漏極、第四NMOS管P8的漏極、第二NMOS管P6的柵極相連;第一NMOS管P5的體極、第二NMOS管P6的體極、第三NMOS管P7的體極、第四NMOS管P8的體極均是接電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NMOS管和第四NMOS管為下拉NMOS管,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為上拉PMOS管。
在本實施例中,鎖存器的第一輸出信號經過第一反相器I1產生輸出信號OUTP,鎖存器的第二輸出信號經過第二反相器I2產生輸出信號和OUTN,OUTP和OUTN通過與非門NAND產生輸出信號CLKC,信號CLKC作為第二PMOS管的柵極輸入信號,控制著第二PMOS管P2的導通與關斷。
圖3所示比較器有兩個工作狀態(tài),一個是復位狀態(tài),一個是鎖存狀態(tài)。當比較器處于復位狀態(tài)時,時鐘控制信號CLK為高電平,PMOS管P1關斷,NMOS管P5、P8導通,將第三PMOS管P3產生的信號Dip和第四PMOS管P4產生的信號Din下拉到低電平0,通過反相器I1、I2,比較器輸出信號OUTP和OUTN為高電平VDD,OUTP和OUTN經過與非門NAND的輸出信號CLKC為低電平,P2導通;當時鐘控制信號CLK變?yōu)榈碗娖剑i存器將進入再生模式,此時,P1導通,P2仍然保持導通,NMOS管P5、P8關斷,輸出端電壓由VDD開始逐漸下降,由于輸入端差分電壓,兩條支路電流存在差異,從而導致輸出端電壓下降速度不同。在輸出端電壓下降到VDD-Vthn之前,NMOS管P6/P7截止,正反饋過程還未建立;當NMOS管P6/P7導通后,正反饋建立,輸出差分電壓從初始差分電壓值V0開始按指數(shù)函數(shù)關系迅速增大;當輸出差分電壓增大到一定程度時,一側支路的鎖存NMOS管會截止,正反饋過程結束,支路對應的輸出端電壓通過支路MOS管充/放電到電平VDD/GND。此時比較器比較完成后的輸出信號OUTP和OUTN一個為高電平,另一個為低電平,他們通過與非門NAND后的輸出電壓CLKC為高電平,PMOS管P2關斷,從而解決了靜態(tài)功耗的問題。
為了進一步驗證本發(fā)明的上述優(yōu)點,在SMIC 0.18um 1P6M CMOS工藝下,
時鐘頻率為0.3MHz,輸入差分電壓 ΔVin 為 1mV,Vcm=0.1V,當 |Dip-Din| =0.5VDD 時,認為比較器完成比較。使用Cadence仿真工具對電路進行仿真,用excel進行數(shù)據分析,得出比較時間隨電源電壓VDD變化而變化的對比曲線,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比較器能量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時鐘頻率為7MHz,電源電壓為 0.5 V,當 |Dp-Dn| = 0.25V 時,認為比較器完成比較。圖3所示比較器的比較時間在不同共模電壓下隨輸入差分信號 ΔVin 變化而變化的對比曲線如圖 5所示。
以上公開的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只是用于幫助闡述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并沒有詳盡敘述所有的細節(jié),也不限制該發(fā)明僅為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顯然,根據本說明書的內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變化。本說明書選取并具體描述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發(fā)明。本發(fā)明僅受其權利要求書及其全部范圍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