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伺服電機的散熱結構。
背景技術:
伺服電機在工作過程中,由于電流在線圈中的發(fā)熱效應,會不斷產生熱量?,F(xiàn)有的伺服電機是通過傳動軸帶動散熱風扇對伺服電機的表面進行散熱,伺服電機表面設置有散熱翅片(如圖1所示)。這種散熱結構中,換熱效率最高的區(qū)域集中在散熱翅片的底部,而由于與伺服電機進行熱交換的空氣直接通過散熱翅片底部進行流動,導致散熱翅片的頂部散熱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伺服電機的散熱結構,能夠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高了伺服電機的散熱效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伺服電機的散熱結構,包括機殼,機殼底部設置有散熱風扇,散熱風扇與伺服電機的傳動軸相連,所述機殼的側壁設置有若干層通風槽,相鄰的通風槽之間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兩端設置有圓臺形導流筒,圓臺形導流筒與第一通孔連接一端的內徑小于圓臺形導流筒另一端的內徑,第一通孔內設置有金屬絲網層,金屬絲網層的兩側分別交錯設置有若干個第一擋板,第一擋板固定在第一通孔的內壁上,第一擋板上設置有第二通孔;通風槽的內壁設置有若干個凸起部,凸起部內部設置有與通風槽相互平行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貫穿凸起部,第三通孔與凸起部的頂部之間通過第四通孔連通。
作為優(yōu)選,所述機殼頂部設置有第二擋板,第二擋板與機殼的夾角為60°。
作為優(yōu)選,所述散熱風扇的迎風面通過扭簧鉸接有副葉片。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改進了散熱結構,由現(xiàn)有的垂直方向的散熱翅片改進為了與機殼平行的通風槽,并利用第一通孔將各層通風槽進行連通,利用氣流在通風槽內的快速流動,以及第一通孔的導流作用,實現(xiàn)不同通風槽之間的氣流的混合流動。這可以將靠近機殼表面的熱空氣快速擴散至各個不同的通風槽中,從而提高了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果。圓臺形導流筒可以提高進入第一通孔的氣流量,從而提高不同通風槽之間的氣流交換效率。金屬絲網層可以與第一通孔內的氣流進行熱交換,從而提高換熱效率。第一擋板可以提高氣流在不同通風槽之間流動過程中的混合效果。氣流在通風槽內流動過程中,凸起部可以實現(xiàn)氣流在通風槽內的紊流狀態(tài),從而進一步提高氣流的混合換熱效果。第二擋板可以對氣流進行阻擋使得氣流出現(xiàn)反向流動的趨勢,從而有效提高散熱結構末端的散熱效果。副葉片在散熱風扇轉動過程中可以提高氣流的旋轉流動速度,從而提高氣流在各個通風槽內的流動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伺服電機散熱結構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機殼的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第一通孔的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散熱風扇的結構圖。
圖中:1、機殼;2、散熱風扇;3、傳動軸;4、通風槽;5、第一通孔;6、圓臺形導流筒;7、金屬絲網層;8、第一擋板;9、第二通孔;10、凸起部;11、第三通孔;12、第四通孔;13、第二擋板;14、扭簧;15、副葉片;16、第一導流槽;17、第二導流槽;18、散熱翅片。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標準零件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異形件根據說明書的和附圖的記載均可以進行訂制,各個零件的具體連接方式均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成熟的螺栓、鉚釘、焊接、粘貼等常規(guī)手段,在此不再詳述。
參照圖2-5,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包括機殼1,機殼1底部設置有散熱風扇2,散熱風扇2與伺服電機的傳動軸3相連,所述機殼1的側壁設置有若干層通風槽4,相鄰的通風槽4之間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通孔5,第一通孔5的兩端設置有圓臺形導流筒6,圓臺形導流筒6與第一通孔5連接一端的內徑小于圓臺形導流筒6另一端的內徑,第一通孔5內設置有金屬絲網層7,金屬絲網層7的兩側分別交錯設置有若干個第一擋板8,第一擋板8固定在第一通孔5的內壁上,第一擋板8上設置有第二通孔9;通風槽4的內壁設置有若干個凸起部10,凸起部10內部設置有與通風槽4相互平行的第三通孔11,第三通孔11貫穿凸起部10,第三通孔11與凸起部10的頂部之間通過第四通孔12連通。第一通孔5將各層通風槽4進行連通,利用氣流在通風槽4內的快速流動,以及第一通孔5的導流作用,實現(xiàn)不同通風槽4之間的氣流的混合流動。這可以將靠近機殼表面的熱空氣快速擴散至各個不同的通風槽4中,從而提高了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果。圓臺形導流筒6可以提高進入第一通孔5的氣流量,從而提高不同通風槽4之間的氣流交換效率。金屬絲網層7可以與第一通孔5內的氣流進行熱交換,從而提高換熱效率。第一擋板8可以提高氣流在不同通風槽4之間流動過程中的混合效果。氣流在通風槽4內流動過程中,凸起部可以實現(xiàn)氣流在通風槽4內的紊流狀態(tài),從而進一步提高氣流的混合換熱效果。機殼1頂部設置有第二擋板13,第二擋板13與機殼1的夾角為60°,第二擋板13可以對氣流進行阻擋使得氣流出現(xiàn)反向流動的趨勢,從而有效提高散熱結構末端的散熱效果。散熱風扇2的迎風面通過扭簧14鉸接有副葉片15,副葉片15在散熱風扇2轉動過程中可以提高氣流的旋轉流動速度,從而提高氣流在各個通風槽4內的流動能力。
另外,在散熱風扇4上設置有第一導流槽16,可以提高散熱風扇4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氣流流速。在副葉片15上設置有第二導流槽17,第二導流槽17與第一導流槽16相互垂直,可以有效提高氣流在軸向和徑向上的流動均勻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