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到一種接線裝置,尤其涉及到一種光伏接線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一種傳統(tǒng)的光伏接線裝置,其結構通常包括:底板、以及與底板扣合在一起的盒體,底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對內電連接片和一對用于與外部線纜相連的外電連接片,外電連接片的一端為內部連接端、另一端為外部連接端,所述的底板上開設有灌膠導入口。在實際裝配過程中,外電連接片與外部線纜的連接需要人工焊接,外電連接片的內部連接端及內電連接片的相應連接端都需要點錫,操作起來費時費力,還造成了焊錫絲的浪費,增加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裝配過程更加簡便、并可節(jié)省生產成本的光伏接線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光伏接線裝置,包括:底板和與底板扣合在一起的盒體,底板上開設有灌膠口、并設置有至少兩個內電連接片和一對位于這至少兩個內電連接片外側的外電連接片,外電連接片的一端為與外部電纜相連的外部連接端,外電連接片的另一端為內部連接端,所述外電連接片的外部連接端采用鉚接結構與外部電纜相連,所述的底板上在正對著所述外電連接片的外部連接端的鉚接處開設有溢膠回氣口,所述外電連接片的內部連接端處、以及內電連接片的與外電連接片的內部連接端相同端的連接端處均開設有用于上錫的凹坑。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光伏接線裝置中,所述的盒體上正對著外電連接片的內部連接端和內電連接片的相應相連接端開設有操作室,操作室的上方設置有蓋板。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光伏接線裝置中,所述的蓋板與操作室的一種具體連接方式為:所述的盒體在操作室的兩側分別開設有卡接口,所述的蓋板上設置有與所述操作室兩側的卡接口一一對應配合的卡腳。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通過在外電連接片的內部連接端處、以及內電連接片的與外電連接片的內部連接端相同端的連接端處均開設用于上錫的凹坑,使得內部的焊接可在回流焊接一道工序中完成,提高了生產速度30%左右,同時還節(jié)省了焊絲,節(jié)省了生產成本;另外,將溢膠回氣口設置在所述底板的正對著所述外電連接片的外部連接端的鉚接處(溢膠回氣口提供了避讓空間),使得整個光伏接線裝置的結構更加緊湊,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光伏接線裝置中盒體與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所述光伏接線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所述光伏接線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1至圖3中的附圖標記為:1、底板,11、灌膠口,12、定位柱,13、溢膠回氣口,2、外電連接片,21、外部連接端,22、凹坑,3、內電連接片,32、凹坑,5、盒體,51、卡接口,52、操作室,53、蓋板,531、卡腳,7、第一外部線纜,8、第二外部線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至圖3,詳細描述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光伏接線裝置的具體實施方案。
如圖2和圖3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光伏接線裝置,包括:底板1和與底板1扣合在一起的盒體5,底板1的中央設置有灌膠口11,所述的底板1上分別通過相應的定位柱12設置有一對內電連接片3和一對外電連接片2,該對外電連接片2分別與第一外部線纜7和第二外部線纜8相連,外電連接片2和內電連接片3上開設有與定位柱12相對應的定位孔,外電連接片2的一端為內部連接端、另一端為外部連接端,該對外部連接端采用鉚接結構分別與第一外部線纜7和第二外部線纜8相連,所述的底板1上在正對著所述外電連接片2的外部連接端的鉚接處開設有溢膠回氣口13,所述外電連接片2的內部連接端處開設有用于上錫的凹坑22、內電連接片3的與外電連接片2的內部連接端相同端的連接端處也開設有用于上錫的凹坑32;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盒體5上正對著所述外電連接片2的內部連接端和內電連接片3的相應相連接端開設有操作室52,操作室52的上方設置有蓋板53,該蓋板53與所述操作室52的一種具體連接方式為:所述的盒體5在操作室52的兩側分別開設有卡接口51,所述的蓋板53上設置有與操作室52兩側的卡接口51一一對應配合的卡腳531。
綜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