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自動化測試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測試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終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保證終端的質量和性能,需要在開發(fā)設計階段對終端進行各種類型的測試。例如,對于手機終端的功耗測試,手機續(xù)航能力,即手機在正常工作時的待機時間,而功耗決定了手機續(xù)航時間的長短,功耗測試也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測試內(nèi)容,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發(fā)展和對手機續(xù)航的關注,功耗測試任務也隨之增加。
現(xiàn)有技術下,一種自動化測試方法為,基于自動化測試機械臂進行測試。主要為基于該自動化測試機械臂,完成測試。
但是,這種自動化測試機械臂只能給出測試結果,不能對這些結果做處理,而測試結果經(jīng)常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xiàn)異常,最終需要人工處理,大大降低了測試效率。
由此可見,現(xiàn)有技術下的測試方法,并不能對測試結果進行有效的處理,沒有實現(xiàn)數(shù)據(jù)處理的自動化,降低了測試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測試方法及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不能對測試結果進行有效處理,降低了測試效率的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測試方法,包括:
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
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將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輸出上述處理結果。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將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輸出上述處理結果,這樣,可以對測試裝置測試得到測試結果集合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得到最后的處理結果,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測試的效率。
可選的,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具體包括:
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則確定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至少有一組測試結果是有效時,從至少一組有效的測試結果中選擇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最小的一組測試結果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或,
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非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則判斷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可選的,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具體包括:
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兩組,計算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一平均值,并將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上述第一平均值進行比較,若確定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一平均值之間的誤差均小于第一預設精度值時,則將上述第一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或,
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N,計算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二平均值,并將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上述第二平均值進行比較,判斷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二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二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二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進行篩選判斷,直至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其中,上述篩選判斷包括:篩選出M組最相近的有效的測試結果,并計算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三平均值,判斷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三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三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三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繼續(xù)進行篩選判斷,其中,M取值為比當前判斷為否時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小于1的值,且2≤M<N。
可選的,進一步包括:
若確定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或,
若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可選的,進一步包括:
若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則做異常處理,提醒用戶;或,
若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確定重新獲得的相應的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則輸出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較小的處理結果。
一種測試裝置,包括:
接收單元,用于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
處理單元,用于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輸出單元,用于將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輸出上述處理結果。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將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輸出上述處理結果,這樣,可以對測試裝置測試得到測試結果集合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得到最后的處理結果,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測試的效率。
可選的,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處理單元具體用于:
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則確定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至少有一組測試結果是有效時,從至少一組有效的測試結果中選擇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最小的一組測試結果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或,
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非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則判斷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可選的,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處理單元具體用于:
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兩組,計算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一平均值,并將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上述第一平均值進行比較,若確定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一平均值之間的誤差均小于第一預設精度值時,則將上述第一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或,
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N,計算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二平均值,并將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上述第二平均值進行比較,判斷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二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二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二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進行篩選判斷,直至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其中,上述篩選判斷包括:篩選出M組最相近的有效的測試結果,并計算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三平均值,判斷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三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三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三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繼續(xù)進行篩選判斷,其中,M取值為比當前判斷為否時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小于1的值,且2≤M<N。
可選的,進一步包括,重新測試單元,用于:
若確定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或,
若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可選的,處理單元,進一步用于:若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則做異常處理,提醒用戶;或,
輸出單元,進一步用于:若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確定重新獲得的相應的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則輸出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較小的處理結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方法概述流程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方法詳細流程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不能對測試結果進行有效處理,降低了測試效率的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裝置進行多次測試后,得到測試結果集合,并將測試結果集合上傳至服務器端,服務器端對接收到的測試結果集合,進行處理和判斷,進而輸出最后的處理結果。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方案進行詳細描述,當然,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以下實施例。
值得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提供的測試方法,可以應用于功耗類測試,也可以應用于軟件類測試、系統(tǒng)類測試、安全類測試等,本發(fā)明實施例并不進行限定。
參閱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方法的具體流程如下:
步驟100: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
實際中,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系統(tǒng)包括測試裝置和服務器端。其中,測試裝置,例如為自動化測試機械臂。測試裝置將測試結果集合上傳至服務器端,服務器端對測試結果集合進行相應處理。
執(zhí)行步驟100時,具體包括:
首先,測試裝置基于預設的測試腳本對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測試裝置將基于預設的測試腳本進行測試得到的測試結果集合上傳至服務器端。
其中,測試結果集合中包括多組測試結果,例如,較佳的,為三組。
進一步地,測試裝置上傳的方式,可以為分批分次上傳,也可以是將多次測試結果集中之后統(tǒng)一上傳。
然后,服務器端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
進一步地,服務器端中也會存放測試裝置測試時使用的測試數(shù)據(jù)用例,以便服務器端基于測試數(shù)據(jù)用例對測試結果集合進行相應處理,例如,可以參照數(shù)據(jù)用例給出的標準值。
步驟110: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執(zhí)行步驟110時,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應用場景:
第一種應用場景: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即測試結果集合類型為待機類,則確定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至少有一組測試結果是有效的時,從至少一組有效的測試結果中選擇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最小的一組測試結果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
其中,測試結果有效,表示測試結果的值非空值。因為,可能出現(xiàn)測試異常得到的測試結果為空值的情況,因此,需要先判斷測試結果集合中是否存在有效的測試結果。
其中,預設的標準值,可以為測試數(shù)據(jù)用例中給出的標準值,也可以是用戶基于實際經(jīng)驗設定的值。
例如,在待測試終端處于待機狀態(tài)下,測試裝置基于某個測試腳本得到了三組測試結果,分別為20、18、25,即測試結果集合為{20,18,25},預設的標準值為21,則確定這三組測試結果都是有效的,且測試結果20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最小,則將測試結果20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
進一步地,在第一種應用場景下,若確定測試結果集合中無有效的測試結果,則不能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第二種應用場景: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非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即測試結果集合類型為非待機類,則判斷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其中,在第二種應用場景下,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具體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兩組,計算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一平均值,并將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第一平均值進行比較,若確定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第一平均值之間的誤差均小于第一預設精度值時,則將第一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
例如,第一預設精度值為3%,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為5、7,則第一平均值為(5+7)/2=6,該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第一平均值之間的誤差分別為|5-6|%=1%,|7-6|%=1%,且均小于3%,則將6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
值得說明的是,計算誤差時,可以為相對誤差,也可以為絕對誤差,并不進行限定。
進一步地,當確定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第一平均值之間的誤差不是均小于第一預設精度值時,則不能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第二種情況: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N,計算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二平均值,并將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上述第二平均值進行比較,判斷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二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二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二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進行篩選判斷,直至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其中,上述篩選判斷包括:篩選出M組最相近的有效的測試結果,并計算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三平均值,判斷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三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三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三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繼續(xù)進行篩選判斷,其中,M取值為比當前判斷為否時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小于1的值,且2≤M<N。
進一步地,當M取值為2時,判斷仍為否,即仍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則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值得說明的是,上述第二預設精度值和第三預設精度值都可以是用戶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設定的,或者,用戶設定或根據(jù)測試數(shù)據(jù)用例給出的精度值確定出第二預設精度值后,根據(jù)M的取值和第二預設精度值,計算得到第三預設精度值,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并不進行限定。
例如,測試結果集合中有3組測試結果,并且都是有效的,分別為a1、b1、c1,第二預設精度值為5%,第三預設精度值為3%(其中,5%*60%=3%)。
首先,計算a1、b1、c1的平均值,例如為X1=(a1+b1+c1)/3。
然后,將a1、b1、c1分別與X1進行比較,判斷a1、b1、c1與X1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5%;
若是,則將X1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
否則,從a1、b1、c1中篩選出兩組最相近的測試結果,即將a1、b1、c1兩兩進行比較,選擇其中兩組相差最小的測試結果,假設為a1、b1;進一步計算a1、b1的平均值,例如為Y1=(a1+b1)/2,將a1、b1分別與Y1進行比較,判斷a1、b1與Y1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3%,若是,則將Y1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又例如,測試結果集合中有3組測試結果,并且都是有效的,分別為a2、b2、c2,第二預設精度值為20%,第三預設精度值為12%(其中,20%*60%=12%)。
首先,計算a2、b2、c2的平均值,例如為X2=(a2+b2+c2)/3。
然后,將a2、b2、c2分別與X2進行比較,判斷a2、b2、c2與X2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20%;
若是,則將X2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
否則,從a2、b2、c2中篩選出兩組最相近的測試結果,即將a2、b2、c2兩兩進行比較,選擇其中兩組相差最小的測試結果,假設為a2、b2;進一步計算a2、b2的平均值,例如為Y2=(a2+b2)/2,將a2、b2分別與Y2進行比較,判斷a2、b2與Y2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12%,若是,則將Y2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進一步地,在第二種應用場景下,若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只有一組或沒有有效的測試結果,則不能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也就是說,執(zhí)行步驟110的過程,實際是對測試結果集合的一個篩選和處理的過程,可能篩選出的為測試結果集合中的一組測試結果,也可能為測試結果集合中有效的測試結果的平均值,目的是為了針對多組測試結果,進行篩選處理,最后可以得到一組測試結果。
步驟120:將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輸出上述處理結果。
執(zhí)行步驟120時,具體包括:
首先,將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
其中,預設的標準值,可以為數(shù)據(jù)用例中的標準值,也可以是用戶基于實際經(jīng)驗設定的值。
然后,當確定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判定上述處理結果通過,輸出上述處理結果。
具體為:將該處理結果展示給用戶,或可以是計算機層面的輸出,并不會向用戶展示。
進一步地,若確定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即判定不通過,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進一步地,根據(jù)上述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對步驟110和步驟120的具體說明可知,當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或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都會指示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即進入重新測試流程,進而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并繼續(xù)執(zhí)行上述步驟100-120,形成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但不會一直進行循環(huán),具體為:
第一種情況:若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則做異常處理,提醒用戶。
例如,提醒用戶兩輪測試都沒有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需要注意測試腳本是否正常,重新編輯測試腳本。
第二種情況:若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確定重新獲得的相應的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則輸出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較小的處理結果。
也就是說,測試最多進行兩輪,最后得出的結果為:輸出處理結果或異常處理。
下面采用一個具體的應用場景對上述實施例作出進一步詳細說明。具體參閱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方法的執(zhí)行過程具體如下:
步驟200:測試裝置對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并將測試結果集合上傳至服務器端。
步驟201: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若確定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則執(zhí)行步驟203;
若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進一步判斷經(jīng)過了幾輪測試,若測試一輪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的重新進行測試,執(zhí)行步驟200,若兩輪測試都沒有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則執(zhí)行步驟202。
步驟202:異常處理,獲得的測試結果不穩(wěn)定,需要重新編輯測試腳本。
步驟203:處理結果判斷,具體為:判斷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小于預設閾值:
若是,則執(zhí)行步驟204;
否則,進一步判斷經(jīng)過了幾輪測試,若經(jīng)過了一輪測試,則執(zhí)行步驟200,若執(zhí)行了兩輪測試,則選擇與預設標準值最相近的處理結果,并執(zhí)行步驟204。
步驟204:輸出處理結果。
基于上述實施例,參閱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測試裝置,具體包括:
接收單元30,用于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
處理單元31,用于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輸出單元32,用于將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輸出上述處理結果。
可選的,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處理單元31具體用于:
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則確定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至少有一組測試結果是有效時,從至少一組有效的測試結果中選擇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最小的一組測試結果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或,
若上述測試結果集合是上述測試裝置對處于非待機狀態(tài)下的待測試終端進行測試得到的,則判斷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中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
可選的,當確定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不小于兩組時,進一步根據(jù)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處理單元31具體用于:
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兩組,計算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一平均值,并將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上述第一平均值進行比較,若確定上述兩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一平均值之間的誤差均小于第一預設精度值時,則將上述第一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或,
若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為N,計算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二平均值,并將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分別與上述第二平均值進行比較,判斷上述N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二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二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二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進行篩選判斷,直至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其中,上述篩選判斷包括:篩選出M組最相近的有效的測試結果,并計算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的第三平均值,判斷篩選出的M組有效的測試結果與上述第三平均值之間的誤差是否均小于第三預設精度值,若是,則將上述第三平均值作為相應的處理結果,否則,繼續(xù)進行篩選判斷,其中,M取值為比當前判斷為否時有效的測試結果的數(shù)目小于1的值,且2≤M<N。
可選的,進一步包括,重新測試單元33,用于:
若確定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或,
若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
可選的,處理單元31,進一步用于:若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未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則做異常處理,提醒用戶;或,
輸出單元32,進一步用于:若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時,指示上述測試裝置重新進行測試之后,仍確定重新獲得的相應的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不小于預設閾值,則輸出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較小的處理結果。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接收測試裝置上傳的測試結果集合;基于上述測試結果集合以及預設的執(zhí)行方式,獲得相應的處理結果;將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上述處理結果與預設的標準值之間的誤差小于預設閾值時,輸出上述處理結果,這樣,可以對測試裝置測試得到測試結果集合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得到最后的處理結果,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測試的效率。
本領域內(nèi)的技術人員應明白,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提供為方法、系統(tǒng)、或計算機程序產(chǎn)品。因此,本發(fā)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實施例、完全軟件實施例、或結合軟件和硬件方面的實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發(fā)明可采用在一個或多個其中包含有計算機可用程序代碼的計算機可用存儲介質(包括但不限于磁盤存儲器、CD-ROM、光學存儲器等)上實施的計算機程序產(chǎn)品的形式。
本發(fā)明是參照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方法、設備(系統(tǒng))、和計算機程序產(chǎn)品的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來描述的。應理解可由計算機程序指令實現(xiàn)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結合??商峁┻@些計算機程序指令到通用計算機、專用計算機、嵌入式處理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的處理器以產(chǎn)生一個機器,使得通過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的處理器執(zhí)行的指令產(chǎn)生用于實現(xiàn)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裝置。
這些計算機程序指令也可存儲在能引導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計算機可讀存儲器中,使得存儲在該計算機可讀存儲器中的指令產(chǎn)生包括指令裝置的制造品,該指令裝置實現(xiàn)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這些計算機程序指令也可裝載到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上,使得在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設備上執(zhí)行一系列操作步驟以產(chǎn)生計算機實現(xiàn)的處理,從而在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設備上執(zhí)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實現(xiàn)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驟。
盡管已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nèi)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chuàng)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yōu)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發(fā)明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nèi),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