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設備測量領域,尤其是指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冶金工業(yè)部標準規(guī)定:厚度在4毫米以下的鋼板稱為薄板;厚度在25~100毫米的稱為厚板。我國習慣于將厚度在4~25毫米范圍內的鋼板稱為中厚板。中板生產目前均采用熱軋。即將鋼胚或鋼錠加熱后,在軋機中經多道次軋制,軋成一定厚度的鋼板。
中板軋機支承輥軸承座位于軋機的中央,鋼板軋制時支承輥軸承座承受著鋼板咬鋼時的沖擊力與主要軋制力,再由支承輥軸承座滑板將軋制力傳遞到軋機牌坊上。在生產中軸承座滑板與軋機牌坊滑板在軋制道次移動中相互摩擦而磨損,并承受軋制時的沖擊力與軋輥冷卻水腐蝕與氧化鐵皮磨損等因素影響,工作環(huán)境非常惡劣,因此支承輥軸承座滑板需要定期測量檢查和更換,為軋機主要定期檢修維護設備之一。
就目前而言,支承輥軸承座滑板在日常維護過程中滑板測量要4人共同采用兩把直尺將滑板測量面延長后再用內徑千分尺配合的方法來完成測量,容易造成滑板尺寸放大誤差,測量精度不正確的現象,同時4人同時工作效率低下,逐漸滿足不了生產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中厚板軋機軸承座滑板大尺寸現場測量精度不夠的問題及測量工作效率低下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包括架體、帶動所述架體進行位移的升降單元、裝設于所述架體一端的第一測距單元及裝設于所述架體另一端第二測距單元,所述架體包括固定間距的橫梁、由所述橫梁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架及與由所述橫梁另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一端設有所述第一測距單元,所述第二支架一端設有所述第二測距單元,所述軸承座滑板包括軸承座機前滑板及軸承座機后滑板,所述軸承座左滑板的一側設有所述第一測距單元,所述軸承座右滑板的一側設有所述第二測距單元,設置所述第一測距單元及所述第二測距單元用于測量所述軸承座機前滑板與軸承座機后滑板之間的水平間距,所述第一測距單元與所述第二測距單元所設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單元還包括吊索,所述橫梁上設有開孔,所述架體外形為倒U形,所述橫梁上設有復數個所述開孔,所述吊索一端與所述開孔相連接,所述吊索另一端與所述升降單元相連接,通過所述吊索穿過所述開孔的方式將所述架體吊設于所述升降單元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內表面及第一支架外表面,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架內表面及第二支架外表面,所述第一支架內表面及第二支架內表面之間設有所述軸承座。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一端設有第一裝配孔,所述第一測距單元包括第一安裝套及第一自由部,所述第一自由部包括第一側桿、第一軸套、第一微分筒及第一微調鈕,所述第一軸套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一微分筒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一軸套一端與所述第一側桿相連接,所述第一軸套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微分筒相連接,所述第一微分筒一端與所述第一微調鈕相連接,所述第一安裝套中部設有一貫穿所述第一安裝套的第一開放空間,所述第一側桿通過穿過所述第一開放空間的方式與所述第一安裝套相連接,所述第一測距單元從第一支架外表面以穿過所述第一裝配孔的方式裝設于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側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內表面上,所述第一軸套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外表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架一端設有第二裝配孔,所述第二測距單元包括第二安裝套及第二自由部,所述第二自由部包括第二側桿、第二軸套、第二微分筒及第二微調鈕,所述第二軸套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二微分筒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二軸套一端與所述第二側桿相連接,所述第二軸套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微分筒相連接,所述第二微分筒一端與所述第二微調鈕相連接,所述第二安裝套中部設有一貫穿所述第二安裝套的第二開放空間,所述第二側桿通過穿過所述第二開放空間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安裝套相連接,所述第二測距單元從第二支架外表面以穿過所述第二裝配孔的方式裝設于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側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內表面上,所述第二軸套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外表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微分筒為由手動旋轉,所述第二微分筒為由手動旋轉,所述第一微調鈕為由手動旋轉,所述第二微調鈕為由手動旋轉。
進一步的,還包括設于所述第一測距單元一側的第一支架扶手及設于所述第二測距單元一側的第二支架扶手,所述第一支架扶手用于測量時人工扶穩(wěn)第一測距單元,第二支架扶手用于測量時人工扶穩(wěn)第二測距單元。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單元為葫蘆吊機。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通過在架體兩端設置第一測距單元及第二測距單元,校準一次測距單元可測量得到兩個以上的基準數值,校準時先將安裝在第一端的測距單元調整固定基準數值,再通過微調第二端的測距單元固定實際數值,測量時以第二端的測距單元固定實際數值為零值,通過第一端的測距單元得到軸承座一側的最終測量數值,再適當加上10毫米的測量值就可以直接測量另一側軸承座尺寸,無需再次校準測距單元,從而提高測量人員的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
2、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U形的架體,將軸承座置于U形架體兩端之間,有效解決因軸承座體積過于龐大而對測量工作帶來的阻礙,架體上安裝雙測微頭檢測裝置用于測量支承輥軸承座滑板尺寸,校對尺寸方便快捷,裝置測量精度高,能達到軋機使用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為圖1中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B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操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6。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包括架體1、帶動所述架體1進行位移的升降單元33、裝設于所述架體1一端的第一測距單元10及裝設于所述架體1另一端第二測距單元9,所述架體1包括固定間距的橫梁2,由所述橫梁2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架12及與由所述橫梁2另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架8,所述第一支架12一端設有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所述第二支架8一端設有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所述軸承座滑板16包括軸承座機前滑板161及軸承座機后滑板162,所述軸承座機后滑板161的一側設有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所述軸承座機后滑板162的一側設有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通過設置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及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的方式測量所述軸承座機前滑板161與軸承座機后滑板162之間的水平間距,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與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所設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升降單元33優(yōu)選為葫蘆吊機所述升降單元33還包括吊索34,所述橫梁2上設有開孔3,所述架體1外形為倒U形,所述橫梁2上設有復數個所述開孔3,所述吊索34一端與所述開孔3相連接,所述吊索34另一端與所述升降單元33相連接,通過所述吊索34穿過所述開孔3的方式將所述架體1吊設于所述升降單元33下方。
參照圖1和圖6。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所述第一支架12包括第一支架12內表面及第一支架外表面15,所述第二支架8包括第二支架內表面5及第二支架外表面4,所述第一支架內表面12及第二支架內表面5之間設有所述軸承座35。
參照圖1和圖4。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所述第一支架12一端設有第一裝配孔20,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包括第一安裝套19及第一自由部17,所述第一自由部17包括第一側桿18、第一軸套21、第一微分筒22及第一微調鈕23,所述第一軸套21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一微分筒22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一軸套21一端與所述第一側桿18相連接,所述第一軸套21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微分筒22相連接,所述第一微分筒22一端與所述第一微調鈕23相連接,所述第一安裝套19中部設有一貫穿所述第一安裝套19的第一開放空間18,所述第一側桿18通過穿過所述第一開放空間18的方式與所述第一安裝套19相連接,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從第一支架外表面15以穿過所述第一裝配孔20的方式裝設于第一支架12上,所述第一側桿18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內表面15上,所述第一軸套21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外表面15上。
參照圖1和圖5。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所述第二支架8一端設有第二裝配孔28,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包括第二安裝套27及第二自由部25,所述第二自由部25包括第二側桿26、第二軸套30、第二微分筒31及第二微調鈕32,所述第二軸套30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二微分筒31上設有刻度,所述第二軸套30一端與所述第二側桿26相連接,所述第二軸套30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微分筒31相連接,所述第二微分筒31一端與所述第二微調鈕32相連接,所述第二安裝套27中部設有一貫穿所述第二安裝套27的第二開放空間28,所述第二側桿26通過穿過所述第二開放空間28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安裝27套相連接,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從第二支架外表面4以穿過所述第二裝配孔28的方式裝設于第二支架8上,所述第二側桿26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內表面5上,所述第二軸套30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外表面4上。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優(yōu)選為微測頭或內徑千分尺皆可,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優(yōu)選為微測頭或內徑千分尺皆可。所述第一微分筒23為由手動旋轉,所述第二微分筒31為由手動旋轉,所述第一微調鈕24為由手動旋轉,所述第二微調鈕32為由手動旋轉。
參照圖1。一種中厚板支承輥軸承座滑板的測量裝置,還包括設于所述第一測距單元10一側的第一支架扶手14及設于所述第二測距單元9一側的第二支架扶手6,所述第一支架扶手14上設有第一水平指示單元11,所述第二支架扶手6上設有第二水平指示單元7。所述第一水平指示單元10優(yōu)選為水平套或帶有指示測量裝置是否處于水平狀態(tài)的組件皆可,第二水平指示單元9優(yōu)選為水平套或帶有指示測量裝置是否處于水平狀態(tài)的組件皆可,所述第一支架扶手14用于測量時人工扶穩(wěn)第一測距單元10,第二支架扶手6用于測量時人工扶穩(wěn)第二測距單元9。
參照圖6。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架體1采用大型U型測量框架,內框寬度尺寸為2000mm,以滿足支承輥兩側軸承座35滑板16(1970~1980mm)的測量范圍,架體1高度尺寸為1185mm,可以滿足軸承座35上滑板16的5點測量采集。同時為方便調整與校對尺寸,測量臂采用雙測微頭裝置,0~25mm測微頭分別安裝在架體1上的裝配孔上,兩個裝配孔用(10H7)鉸孔制作,已保證兩個測微頭的安裝精度。通過設置U形的架體1,將軸承座35置于架體1兩端之間,有效解決因軸承座35體積過于龐大而對測量工作帶來的阻礙,架體1上安裝雙測微頭檢測裝置用于測量支承輥軸承座滑板尺寸,校對尺寸方便快捷,裝置測量精度高,能達到軋機使用要求。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通過內徑千分尺校準設在架體兩端設置測距單元,校準一次測距單元可測量得到兩個以上的基準數值,校準時先將安裝在第一端的測距單元調整固定基準數值,再通過微調第二端的測距單元固定實際數值,測量時以第二端的測距單元固定實際數值為零值,通過第一端的測距單元得到軸承座一側的最終測量數值,再適當加上10毫米的測量值就可以直接測量另一側軸承座尺寸,無需再次校準測距單元,從而提高測量人員的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
本實用新型的操作過程:
參照圖6。本測量裝置使用前需先校準。在兩測量臂端上分別安裝有25mm量程的C測微頭與D測微頭,當C端用于零位校對時,即把D端測微頭調整為0刻度,用內徑千分尺調整為1970mm基準尺寸,再用D端測微頭直接測量校對尺寸1970,并鎖緊D端測微頭,此時D端測微頭的尺寸為基準值,在接下來的測量中保持不變。接著旋開C端測微頭就可以進行正常的測量工作。
測量時將架體通過升降單元將架體架設在待測滑板兩側,對事先在滑板上預做標記點進行測量,從而得到所需的測量數據,當測量完傳動側滑板(1970mm)后,C端測微頭再旋出10mm便可直接測量操作側滑板(1980mm)尺寸,無需將測量裝置二次校準,測量精度可達0.05mm,完全滿足生產需求。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