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出油閥副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發(fā)動機供油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雙出油閥副總成。
背景技術:
環(huán)保、節(jié)能已成為世界課題,具體到汽車工業(yè),如何提高發(fā)動機的效率,降低污染 排放已成為各個廠商的主要研究方向;提高發(fā)動機效率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對發(fā)動機的供 油量進行控制,這就需要對發(fā)動機供油系統(tǒng)進行改進,使發(fā)動機的供油量更加合理。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雙出油閥副總成,它由單向閥座、密封鋼球、彈簧座、彈簧、出油 閥副、定位銷組成; 單向閥座中部有軸向貫穿單向閥座的中心孔C ;單向閥座上中心孔C的兩側對稱 地布置有兩條軸向貫穿單向閥座的油道YD1,油道YD1中部有一密封錐面,密封錐面上部的 油道直徑大于密封錐面下部的油道直徑;密封鋼球置于油道YD1內密封錐面的上部,密封 錐面與密封鋼球匹配;彈簧座置于密封鋼球之上,彈簧座下端面設置有與密封鋼球相匹配 的球窩; 出油閥副中部設置有軸向貫穿出油閥副的出油道,出油道內設置有出油閥閥芯, 出油閥閥芯上的錐面落座于出油道開口處的錐面E上;出油閥副5下部設置有兩個彈簧腔, 兩個彈簧腔與油道YD1 —一對應;彈簧上端坐在彈簧腔底部,彈簧下端坐在彈簧座的座面 上,彈簧處于預壓縮狀態(tài);兩個彈簧腔通過兩條油道YD2與出油道連通,出油道與中心孔C 連通; 單向閥座上端面與出油閥副下端面貼合并通過定位銷固定。 本發(fā)明的有益技術效果是提供了一種可改善供油量、防止燃油回流的雙出油閥 副總成。
圖1、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一 ;
圖2、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二 ; 圖3、采用本發(fā)明結構所組成的供油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圖4至7、本發(fā)明結構工作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圖1、2,本發(fā)明的雙出油閥副總成結構為它由單向閥座1、密封鋼球2、彈簧 座3、彈簧4、出油閥副5、定位銷6組成(其中,密封鋼球2、彈簧座3、彈簧4構成防回油機 構);其具體連接關系如下 單向閥座1中部有軸向貫穿單向閥座1的中心孔C;單向閥座1上中心孔C的兩
3側對稱地布置有兩條軸向貫穿單向閥座1的油道YD1,油道YD1中部有一密封錐面7,密封 錐面7上部的油道直徑大于密封錐面7下部的油道直徑;密封鋼球2置于油道YDl內密封 錐面7的上部,密封錐面7與密封鋼球2匹配;彈簧座3置于密封鋼球2之上,彈簧座3下 端面設置有與密封鋼球2相匹配的球窩;出油閥副5中部設置有軸向貫穿出油閥副5的出 油道9 ;出油閥副5下部設置有兩個彈簧腔8,兩個彈簧腔8分別與油道YDl對應;彈簧4上 端坐在彈簧腔8底部,彈簧4下端坐在彈簧座3的座面上,彈簧4處于預壓縮狀態(tài);兩個彈 簧腔8通過兩條油道YD2與出油道9連通,出油道9與中心孔C連通;出油道9上端開口處 為錐面E ;單向閥座1上端面與出油閥副5下端面貼合并通過定位銷6固定。
參見圖3,由本發(fā)明的雙出油閥副總成構成的供油系統(tǒng)結構為它包括噴油泵泵 體101、柱塞套102、柱塞103、出油閥緊座104、雙出油閥副總成105、出油閥彈簧106、柱塞 彈簧107、出油閥閥芯108、凸輪機構;其連接關系為 出油閥緊座104設置在柱塞套102上端并將雙出油閥副總成105壓緊固定在柱塞 套102上部的內腔中;柱塞套102設置在噴油泵泵體101上端,雙出油閥副總成105連通 出油閥緊座104和柱塞套102內的柱塞腔(中心孔C與柱塞腔連通,出油閥副5上的出油 道9與出油閥緊座104內腔連通);柱塞103在柱塞套102內的柱塞腔中滑動;出油閥閥芯 108下部與出油道9的中孔配合,出油閥閥芯108上的錐面落座于出油道9上端的錐面E上 (用于封油),出油閥彈簧106設置在出油閥緊座104的內腔中,出油閥彈簧106處于預壓 縮狀態(tài),出油閥彈簧106的預壓力將出油閥閥芯108壓向錐面E,并與錐面E抵緊密封;雙 出油閥副總成105下部外圓面與柱塞套102內腔下部之間留有空隙,此空隙在雙出油閥副 總成105下部外圍形成一環(huán)型低壓腔B ;與低壓腔B位置對應處的柱塞套102外壁上有一 環(huán)型凹槽,此環(huán)型凹槽與噴油泵泵體101內壁所圍的空間形成低壓腔D,柱塞套102上相應 位置處有徑向貫穿柱塞套102的油道YD3,油道YD3連通低壓腔B和低壓腔D ;在噴油泵泵 體101上設置有油道YD4,油道YD4連通低壓腔D和噴油泵泵體101上的進油油道;柱塞套 102內的柱塞腔與雙出油閥副總成105連接處的空間形成高壓腔A ;柱塞103下端通過彈簧 下座與凸輪機構連接,柱塞彈簧107頂在彈簧下座上,柱塞彈簧107的回復力作用于彈簧下 座,從而向柱塞103施加一向下的壓力;柱塞103在凸輪機構和柱塞彈簧107的作用下往復 運動。 本發(fā)明工作原理 在靜止狀態(tài)時,由于密封鋼球2受到由彈簧座3傳來彈簧4的壓力,此時,密封鋼
球2與密封錐面7完全貼合,將油道YD1封閉; 工作狀態(tài)時,雙出油閥副總成的動作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高壓腔A沖油過程,從低壓腔B進入油道YD1的油越來越多,油道YD1 內燃油壓力不斷增大,當作用在密封鋼球2下部的燃油壓力大于彈簧4回復力時,密封鋼球 2脫離密封錐面7,燃油通過彈簧腔8和油道YD2進入中心孔C,從而進入高壓腔A ;
第二階段,燃油進入中心孔C下方的高壓腔A后,隨著柱塞103的向上移動,高壓 腔A內的油壓迅速升高,彈簧腔8內的油壓力也隨之升高,彈簧腔8內的油壓力與彈簧4 一 起將密封鋼球2和密封錐面7抵緊,此時,由于密封鋼球2和密封錐面7的封閉作用,燃油 不會通過油道YD1回流入低壓腔B,燃油只會沖向出油道9內的出油閥閥芯108,當油壓壓 力大于出油閥閥芯108的所受的預壓力時(此預壓力主要由出油閥閥芯108自身重力和出油閥彈簧106的預頂力提供),出油閥閥芯108的錐面脫離錐面E,高壓燃油通過出油閥副 5流入出油閥緊座104,然后供入油軌; 第三階段,出油閥閥芯108被頂開后,燃油被供入油軌,出油道9內油壓迅速下降, 出油閥閥芯108由于出油閥彈簧106回復力的作用回落至錐面E并將油道封閉;在第二和 第三階段,密封鋼球2始終與密封錐面7貼合,將高壓腔A與低壓腔B分開,維持了高壓腔 A中設定的殘余壓力,為下次供油循環(huán)作準備。 前面是分階段介紹的本發(fā)明動作過程,本發(fā)明的一次連續(xù)動作過程如下如圖4 所示,低壓腔B剛開始充油時,密封鋼球2與密封錐面7貼合,燃油無法進入高壓腔A,繼續(xù) 向低壓腔B充油,低壓腔B內的燃油壓力增大,當其作用于密封鋼球2的力足以克服彈簧4 預壓力及殘油壓力的合力時,密封鋼球2離開密封錐面7,如圖5所示,燃油通過油道YD1、 彈簧腔8、油道YD2和中心孔C進入高壓腔A,當柱塞103向上移動,高壓腔A內的燃油被加 壓,此時高壓腔A燃油壓力和彈簧4回復力的合力瞬間增大,克服了低壓腔B內燃油壓力作 用于密封鋼球2上的力,密封鋼球2被推向密封錐面7,使密封鋼球2與密封錐面7貼合,如 圖6所示,結束向高壓腔A充油;當柱塞103繼續(xù)往上移動,如圖7所示,高壓油腔A內燃油 壓力增大到大于出油閥彈簧106的回復力時,錐面E打開,高壓燃油通過出油道9流入出油 閥緊座104,然后供入油軌,直到高壓腔A內燃油壓力下降到小于出油閥彈簧106的回復力 時,錐面E關閉,結束供油。
權利要求
一種雙出油閥副總成,其特征在于它由單向閥座(1)、密封鋼球(2)、彈簧座(3)、彈簧(4)、出油閥副(5)、定位銷(6)組成;單向閥座(1)中部有軸向貫穿單向閥座(1)的中心孔(C);單向閥座(1)上中心孔(C)的兩側對稱地布置有兩條軸向貫穿單向閥座(1)的油道(YD1),油道(YD1)中部有一密封錐面(7),密封錐面(7)上部的油道直徑大于密封錐面(7)下部的油道直徑;密封鋼球(2)置于油道(YD1)內密封錐面(7)之上,密封錐面(7)與密封鋼球(2)匹配;彈簧座(3)置于密封鋼球(2)之上,彈簧座(3)下端面設置有與密封鋼球(2)相匹配的球窩;出油閥副(5)中部設置有軸向貫穿出油閥副(5)的出油道(9),出油道(9)內設置有出油閥閥芯(108),出油閥閥芯(108)上的錐面落座于出油道(9)開口處的錐面(E)上;出油閥副(5)下部設置有兩個彈簧腔(8),兩個彈簧腔(8)與油道(YD1)一一對應;彈簧(4)上端坐在彈簧腔(8)底部,彈簧(4)下端坐在彈簧座(3)的座面上,彈簧(4)處于預壓縮狀態(tài);兩個彈簧腔(8)通過兩條油道(YD2)與出油道(9)連通,出油道(9)與中心孔(C)連通;單向閥座(1)上端面與出油閥副(5)下端面貼合并通過定位銷(6)固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雙出油閥副總成,單向閥座、出油閥副、防回油機構和定位銷;單向閥座上端面與出油閥副下端面貼合并通過定位銷固定,防回油機構卡在單向閥座和出油閥副之間的油道YD1和彈簧腔內;本發(fā)明的有益技術效果是提供了一種可改善供油量、防止燃油回流的雙出油閥副總成。
文檔編號F16K11/056GK101713361SQ20091019101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王亞會, 賴學軍, 邱龍彬 申請人:中國重汽集團重慶燃油噴射系統(tǒng)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