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旋轉式壓縮機,具體是ー種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I所示,滑片3設置在旋轉式壓縮機的吸氣ロ與排氣ロ之間,將氣缸I和活塞2組成的空腔分割成吸氣腔和壓縮腔。通常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3如圖2所示為垂直四邊形,滑片U、V面(即上、下端面)兩側在單缸壓縮機內與軸承平面接觸;在雙缸壓縮機內與中隔板和軸承平面接觸。后續(xù)都是以單缸壓縮機為例作說明?;?在運動過程中受到自身重力、彈簧カ(豎直方向)、與活塞2的接觸力(豎直方向)、與軸承形成的摩擦力,和與滑片槽之間的摩擦力(豎直方向),并在油膜的作用下形成平衡。對于旋轉式壓縮機來說,滑片3與軸承及滑片槽之間的接觸面積越大,摩擦カ越大,導致耗功増大。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專利文獻號CN201021665Y于2008年2月13號公開了ー種旋轉活塞式壓縮機用上下端面非平面型葉片,葉片為立體四邊形,所述葉片的長度比同類型壓縮機的現(xiàn)有葉片長度加長,并且在所述葉片的尾部構成相對側壁的上下端面加工成下凹的切面。該滑片為立體四邊形,且該滑片的長度相比同類型壓縮機的現(xiàn)有技術長度加長。該實用新型專利雖然一定程度上能產(chǎn)生楔形油膜,但與現(xiàn)有滑片相比,滑片上下端面與軸承平面間的接觸面積并沒有減小,同時滑片加長也使得滑片槽退刀孔后移,生產(chǎn)成本増加。又如中國專利文獻號CN201891607U于2011年7月6號公開了ー種旋轉式壓縮機用梯形葉片,設置在旋轉式壓縮機中的吸氣口和排氣ロ之間,將氣缸和活塞組成的空腔分成兩個獨立的空腔,所述的梯形葉片包括后端部和前端部,所述梯形葉片前端部端面與活塞接觸,所述梯形葉片后端部始終保持在葉片槽內,所述梯形葉片的側面與中間板或缸蓋平面接觸,所述梯形葉片的前端部兩側面由前往后向內傾斜形成ー傾斜角a,所述梯形葉片的后端部兩側面由前往后向內傾斜形成ー傾斜角P。該專利通過將滑片的側面做成由前往后向內傾斜一定角度的梯形狀,以減小滑片U、V面與軸承平面的接觸面積,改善潤滑性,但此專利由于滑片U、V面與軸承平面的接觸由面接觸變成了線接觸,容易產(chǎn)生泄漏。而且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滑片受重力,以滑片前端為支點,產(chǎn)生カ矩作用,使得滑片傾斜段往副軸承平面轉動,最終產(chǎn)生面接觸,導致摩擦損失反而增大,并進一步增大滑片與主軸承間的高度間隙,泄漏增加。因此,有必要對滑片結構作進ー步的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g在提供ー種結構簡單合理、可減少滑片與壓縮機軸承或中隔板之間的摩擦面積,降低因摩擦ニ損耗的功率,提高壓縮機性能的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包括設置在壓縮機吸氣ロ與排氣ロ之間的滑片,滑片的上、下端面分別與壓縮機軸承或中隔板的平面接觸,其結構特征是滑片包括前端平坦部和后端段差部,所述前端平坦部的端面與壓縮機活塞的外徑接觸,所述后端段差部始終保持在壓縮機滑片槽內,所述前端平坦部的長度為L,其中L大于或等于2倍壓縮機的曲軸偏心距e。所述后端段差部設置在滑片上、下端面的至少一端面,所述后端段差部的高度為Hl,滑片的總高度為H,其中,Hl <H。所述后端段差部呈平直沉槽狀,其深度為H2,其中0 < H2彡H/3。所述后端段差部由一段以上傾斜角度不相同的傾斜段連接而成,且傾斜段的傾斜角度由前往后依次增大。所述后端段差部由一段傾斜段構成,其與前端平坦部形成一傾斜角度為a,其中0° 彡 a 彡 45°。所述后端段差部由兩段傾斜段連接構成,兩段傾斜段分別與前端平坦部形成的傾斜角度為a '和@ ',其中0°彡a '彡@ '彡45°。所述后端段差部的各傾斜段之間設有圓弧過渡,其曲率半徑為R1,其中Omm ^ Rl ^ 10mnin所述前端平坦部與后端段差部之間設有圓弧過渡,其曲率半徑為R,其中0. 02mm < R < 2mm。本實用新型通過改變滑片的后端段差部形狀,既減輕了滑片的重量,又減少滑片與壓縮機軸承或中隔板之間的接觸面積,可降低因摩擦而損失的功率。同時,滑片與壓縮機軸承之間更有效地形成楔形油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滑片腔的儲油容積,提高潤滑性能,進一步提聞壓縮機的性能。
圖I為現(xiàn)有技術中旋轉式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技術中旋轉式壓縮機滑片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滑片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第二實施例滑片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第三實施例滑片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第四實施例滑片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為氣缸,2為活塞,3為滑片,30為滑片,3a為前端平坦部,3b為后端段差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第一實施例參見圖3,本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旋轉式壓縮機組件包括氣缸,氣缸上設置有活塞和滑片槽,滑片槽內設置有段差式滑片,滑片30設置在壓縮機吸氣口與排氣口之間,滑片30的上、下端面分別與壓縮機軸承或中隔板的平面接觸,其滑片30包括前端平坦部3a和后端段差部3b,前端平坦部3a的端面與壓縮機活塞2的外徑接觸,后端段差部3b始終保持在壓縮機滑片槽內,前端平坦部3a的長度為L,其中L > 2e,其中e為壓縮機的曲軸偏心距。后端段差部3b設置在滑片30上、下端面的至少一端面,本實施例為兩端面均設置后端段差部3b,后端段差部3b的高度為H1,滑片30的總高度為H,其中,Hl < H。為了減少滑片3與壓縮機軸承間的接觸面積,從而達到減小摩擦損失的目的,本實施例中,滑片30的后端段差部3b呈平直沉槽狀,其深度為H2,其中0 < H2彡H/3。第二實施例參見圖4,本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與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為了改善滑片30與壓縮機軸承間的潤滑情況,進一步減少此處的摩擦損失,后端段差部3b設計成由一段以上傾斜角度不相同的傾斜段連接而成,且傾斜角度由前往后依次增大。本實施例中滑片30的后端段差部3b為一段式,其由一段傾斜段構成,其與前端平坦部3a形成一傾斜角度為a,其中0° < a <45°。該設計使滑片3與壓縮機軸承之間可有效地形成楔形油膜,增大儲油面積,提高潤滑性能。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不再重復。 第三實施例參見圖5,本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在第二實施例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改進,該后端段差部3b由兩段傾斜段連接構成,兩段傾斜段分別與前端平坦部3a形成的傾斜角度為a '和0 ',其中0° < a' ^ & '彡45°,并且后端段差部3b的各傾斜段(本實施例為兩段)之間設有圓弧過渡,其曲率半徑為R1,其中Omm彡Rl彡10mm。該設計進一步地減小了滑片30在運動過程中與滑片腔油液的撞擊面積,更好的降低滑片30的運動損失。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不再重復。第四實施例參見圖6,本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在第二實施例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改進,由于在實際加工過程中,容易在前端平坦部3a與后端段差部3b之間形成毛刺,為了解決該問題,本實施例中在前端平坦部3a與后端段差部3b之間設有圓弧過渡,其曲率半徑為R,其中 0. 02mm < R < 2mm。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不再重復。上述各實施例均可采用該設計,其所達到的技術效果一致,不再一一贅述。
權利要求1.一種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包括設置在壓縮機吸氣口與排氣口之間的滑片(30),滑片(30)的上、下端面分別與壓縮機軸承或中隔板的平面接觸,其特征是滑片(30)包括前端平坦部(3a)和后端段差部(3b),所述前端平坦部(3a)的端面與壓縮機活塞(2)的外徑接觸,所述后端段差部(3b)始終保持在壓縮機滑片槽內,所述前端平坦部(3a)的長度為L,其中L大于或等于2倍壓縮機的曲軸偏心距e。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端段差部(3b)設置在滑片(30)上、下端面的至少一端面,所述后端段差部(3b)的高度為H1,滑片(30)的總高度為H,其中,Hl <H。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端段差部(3b)呈平直沉槽狀,其深度為H2,其中0 < H2 < H/3。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端段差部(3b)由一段以上傾斜角度不相同的傾斜段連接而成,且傾斜段的傾斜角度由前往后依次增大。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端段差部(3b)由一段傾斜段構成,其與前端平坦部(3a)形成一傾斜角度為a,其中0° < a < 45°。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端段差部(3b)由兩段傾斜段連接構成,兩段傾斜段分別與前端平坦部(3a)形成的傾斜角度為a '和P ',其中O。彡a '彡@ '彡45°。
7.根據(jù)權利要求4-6任一項所述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端段差部(3b)的各傾斜段之間設有圓弧過渡,其曲率半徑為R1,其中Omm彡Rl彡10mm。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前端平坦部(3a)與后端段差部(3b)之間設有圓弧過渡,其曲率半徑為R,其中0. 02mm彡R彡2mm。
專利摘要一種旋轉式壓縮機的滑片結構,包括設置在壓縮機吸氣口與排氣口之間的滑片,滑片的上、下端面分別與壓縮機軸承或中隔板的平面接觸,其滑片包括前端平坦部和后端段差部,所述前端平坦部的端面與壓縮機活塞的外徑接觸,所述后端段差部始終保持在壓縮機滑片槽內。后端段差部設置在滑片上、下端面的至少一端面。后端段差部呈平直沉槽狀,或者后端段差部由一段以上傾斜角度不相同的傾斜段連接而成。本實用新型通過改變滑片的后端段差部形狀,既減輕了滑片的重量,又減少滑片與壓縮機軸承或中隔板之間的接觸面積,可降低因摩擦而損失的功率。同時,滑片與壓縮機軸承之間更有效地形成楔形油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滑片腔的儲油容積,提高潤滑性能,進一步提高壓縮機的性能。
文檔編號F04C29/00GK202520558SQ20122011637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3日
發(fā)明者謝婉 申請人:廣東美芝制冷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