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起導向作用、實現(xiàn)二次霧化的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屬于發(fā)動機混合氣形成和燃燒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柴油機的過量空氣系數(shù)較大卻易冒黑煙,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多孔噴霧在圓周方向上的不均勻,以及在噴霧的落點處產(chǎn)生過濃區(q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傘狀噴霧雖霧化性能好,圓周方向分布均勻,但是貫穿力不強。因此,在中低工況下性能較好,在高工況下因燃燒室外圍空氣利用不了,黑煙增加較多。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多孔噴霧的落點處混合氣過濃和周向分布不均勻,以及傘狀噴霧貫穿距短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該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能夠提供霧化性能好、周向分布均勻、貫穿距可控的噴霧。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氣缸蓋、活塞和氣缸套組成的燃燒室中,在多孔噴油嘴的正上方設置一個內錐式導向錐體,并使油束夾角β大于導向錐體的內錐角α,以保證油束能噴到導向錐體的內錐面上。內錐式導向錐體設置在安裝于氣缸蓋內套管的下端,也可以把內錐式導向錐體與氣缸蓋設置為一體,位于噴油嘴周邊的氣缸蓋下平面處。當從噴油嘴噴出來的油束碰到導向錐體的內錐面時,實現(xiàn)二次霧化,油束沿著錐面展開,呈扇形噴出。這樣可以保證噴霧的周向分布均勻,又因為可以通過改變油束與導向錐面的夾角,來調整貫穿距大小,以避免油束碰壁,從而獲得霧化性能好,周向分布均勻,貫穿距可控的噴霧目的。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導向錐體的內錐面使油束沿著錐面展開,呈現(xiàn)扇形噴出,霧化性能好,周向分布均勻,貫穿距可控,實現(xiàn)二次霧化,極大地改善了發(fā)動機可燃混合氣的質量,使燃燒迅速和完善。在標定工況下,加導向錐體后,煙度下降1個波許值,油耗下降5%以上,發(fā)動機的其他排放指標也有明顯改善;若保持煙度為不加導向錐體時的值,功率可以提高約10%。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第一個實施例的縱剖面構造圖。
圖2是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第二個實施例的縱剖面構造圖。
圖中1、氣缸蓋,1a、內錐面,2、氣缸套,3、活塞,4、燃燒室,4、噴油嘴,5、套管,5a、內錐面,6、一次油束,7、二次油束,8、噴油嘴。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所示實施例中,氣缸蓋(1)、氣缸套(2)和活塞(3)組成一個ω型燃燒室(4),氣缸蓋(1)的中部安裝有噴油嘴(8),噴油嘴(8)的外側為套管(5),套管(5)下端設有內錐式導向錐體。當噴油嘴(8)向導向錐體的內錐面(5a)噴出一次油束(6)時,一次油束(6)在內錐面的引導下擴展為周向更為均布的二次油束(7),二次油束(7)在燃燒室(4)中的氣流運動作用下,形成更為均質的可燃混合氣。
在圖2中表明了內錐式導向錐體直接與氣缸蓋(1)設置為一體,并位于噴油嘴(8)周邊的氣缸蓋(1)的下平面處。
在上述二個實施例中,相同的是噴油嘴(8)的一次油束(6)的夾角β應大于導向錐體的內錐角α,并保證一次油束(6)落在導向內錐面上,以利形成質優(yōu)的二次油束(7)。
權利要求
1.一種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噴油嘴(8)以多油束方式把高壓燃油以霧狀噴入氣缸蓋(1)、氣缸套(2)和活塞(3)組成的燃燒室中,其特征是噴油嘴(8)噴出的油束(6)正上方設置一個內錐式導向錐體,油束夾角β大于導向錐體的內錐角α,使油束能噴到導向錐體的內錐面(5a)上。
2.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其特征是內錐式導向錐體設置在安裝于氣缸蓋(1)內套管(5)的下端。
3.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其特征是上述的內錐式導向錐體與氣缸蓋(1)設置為一體,位于噴油嘴(8)周邊的氣缸蓋(1)的下平面處。
全文摘要
一種起導向作用、實現(xiàn)二次霧化的內燃機內錐式霧化系統(tǒng),屬于發(fā)動機混合氣形成和燃燒領域。它是在噴油嘴正上方設有一個內錐式導向錐體,多孔式噴油嘴噴出的油束在碰上導向錐體時,在內錐面的引導下,形成周向均勻分布、霧化好、貫穿距可控的噴霧,極有利于可燃混合氣的形成,加快了燃燒速度,使發(fā)動機的動力性、經(jīng)濟性和排放指標得到明顯改善。
文檔編號F02M61/00GK1482352SQ0314391
公開日2004年3月17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7月29日
發(fā)明者隆武強 申請人: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