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潤滑油生產(chǎn)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潤滑油混合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潤滑油是用在各種類型機械上以減少摩擦,保護機械及加工件的液體潤滑劑,主要起潤滑、冷卻、防銹、清潔、密封和緩沖等作用。潤滑油一般由基礎油和添加劑經(jīng)過過濾和調和后形成的,基礎油是潤滑油的主要成分,決定著潤滑油的基本性質,添加劑則可彌補和改善基礎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賦予某些新的性能,是潤滑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向基礎油中添加添加劑之后,需要攪拌基礎油與添加劑,以使兩者混合均勻,使其在工作時性能更優(yōu)越,更穩(wěn)定。但是,采用現(xiàn)有的混合罐對基礎油與添加劑進行混合時,兩者的混合均勻度較差且均勻度無法精準把握,影響潤滑油的性能和質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種種不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xiàn)提出一種潤滑油混合系統(tǒng)。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潤滑油混合系統(tǒng),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預混罐和二次混合罐,所述管道上設有輸入泵,基礎油和添加劑的混合液通過輸入泵泵入預混罐中,所述預混罐位于二次混合罐的上方,所述預混罐內部設有2級混合器,所述混合器由多個平行設置的支管路組成,所述支管路的一端與管道連通,其另一端封閉,位于上級混合器的支管路上設有開口向下的下出油孔,位于下級混合器的支管路上設有開口向上的上出油孔,所述上、下出油孔對應設置;
所述二次混合罐的內腔中設有主軸和位于主軸上的4級混合單元,所述混合單元由位于同一圓周上的多個混合槳間隔排列組成,上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的數(shù)量比下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的數(shù)量多2-4個,位于單數(shù)級混合單元中的混合槳數(shù)量相等,所述二次混合罐的底部設有與其內腔連通的凸出腔,所述凸出腔內設有齒輪和齒輪軸,所述齒輪軸貫穿齒輪,且齒輪軸的兩端均與二次混合罐的罐壁轉動連接,所述主軸底部設有撥桿,所述撥桿的端部與齒輪的齒窩相抵,所述齒輪外徑的1/3位于二次混合罐的內腔中,所述二次混合罐的罐壁上對應凸出腔處設有視窗,所述齒輪的齒面與視窗間留有間隙。
進一步,所述混合器由4個平行設置的支管路組成,所述4個支管路等間距分布。
進一步,所述上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的數(shù)量比下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的數(shù)量多3個。
進一步,所述二次混合罐的上方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與主軸連接。
進一步,所述預混罐底部設有第一出料口,所述二次混合罐的頂部設有進料口,其底部設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所在位置高于進料口所在位置。
進一步,所述撥桿設為2個,且2個撥桿對稱的設于主軸上。
進一步,所述預混罐下方設有支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將預混罐與二次混合罐結合,提高基礎油和添加劑的混合均勻度,在輸入泵作用下,基礎油和添加劑的混合液經(jīng)管道泵入預混罐中,混合液分別經(jīng)上出油孔和下出油孔排出,由于上、下出油孔相對設置,促使混合液發(fā)生對流,提高混合均勻度,節(jié)省動力資源,降低生產(chǎn)成本,同時,在主軸的帶動下,混合槳推動二次混合罐內的混合液旋轉產(chǎn)生漩渦,由于上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的數(shù)量與下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的數(shù)量不同,促使上、下混合單元產(chǎn)生的漩渦不同,因此,在相鄰的漩渦界面上產(chǎn)生高剪切力,提高混合均勻度。
2、撥桿伴隨主軸旋轉的過程中,既能對混合液產(chǎn)生攪拌作用,又能間斷的與齒輪接觸,推動齒輪轉動,進而帶動少量混合液進入凸出腔中,通過視窗便于清楚的觀察混合液的均勻度,利于均勻度的精準把控,提高潤滑油的質量,結構新穎。
3、第一出料口所在位置高于進料口所在位置,利用混合液自身重力,混合液能夠自主的注入二次混合罐中,節(jié)省動力資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下出油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上出油孔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預混罐、2-二次混合罐、201-二次混合罐的內腔、202-二次混合罐的罐壁、3-管道、4-輸入泵、5-支管路、501-下出油孔、502-上出油孔、6-支架、7-第一出料口、8-主軸、9-混合槳、10-電機、11-撥桿、12-凸出腔、13-齒輪、14-齒輪軸、15-視窗、16-間隙、17-第二出料口、18-進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它類同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此外,以下實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詞,例如“上”“下”“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詞是用來說明而非限制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
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一種潤滑油混合系統(tǒng),包括通過管道3連通的預混罐1和二次混合罐2,所述管道3上設有輸入泵4,基礎油和添加劑的混合液通過輸入泵4泵入預混罐1中,進行初次混合,所述預混罐1位于二次混合罐2的上方,所述預混罐1底部設有第一出料口7,所述二次混合罐2的頂部設有進料口18,其底部設有第二出料口17,所述第一出料口7所在位置高于進料口18所在位置,利用混合液自身重力,混合液能夠自主的注入二次混合罐2中,節(jié)省動力資源,所述預混罐1下方設有支架6。
如圖1-3所示,所述預混罐1內部設有2級混合器,所述混合器由4個平行設置的支管路5組成,所述4個支管路5等間距分布,所述支管路5的一端與管道3連通,其另一端封閉,位于上級混合器的支管路5上設有開口向下的下出油孔501,位于下級混合器的支管路5上設有開口向上的上出油孔502,混合液分別經(jīng)上出油孔502和下出油孔501排出,由于上出油孔502、下出油孔501對應設置,促使混合液發(fā)生對流,提高混合均勻度,節(jié)省動力資源,降低生產(chǎn)成本。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根據(jù)預混罐1內部容量,所述混合器可以設置為多級,所述支管路可以平行設置為多個。
如圖1所示,所述二次混合罐2的上方設有電機10,所述二次混合罐的內腔201中設有主軸8和位于主軸8上的4級混合單元,所述電機10的輸出端與主軸8連接,所述混合單元由位于同一圓周上的多個混合槳9間隔排列組成,電機10帶動主軸3旋轉,進而帶動混合槳9推動混合液旋轉產(chǎn)生漩渦,上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9的數(shù)量比下級混合單元中混合槳9的數(shù)量多2-4個,優(yōu)選為3個,促使上、下混合單元產(chǎn)生的漩渦不同,因此,在相鄰的漩渦界面上產(chǎn)生高剪切力,提高混合均勻度,位于單數(shù)級混合單元中的混合槳9數(shù)量相等,也就是說,位于1級和3級混合單元中的混合槳9數(shù)量相等。
所述二次混合罐2的底部設有與其內腔201連通的凸出腔12,所述凸出腔12內設有齒輪13和齒輪軸14,所述齒輪軸14貫穿齒輪13,且兩者通過鍵連接,所述齒輪軸14的兩端均與二次混合罐的罐壁202轉動連接,所述主軸8底部設有撥桿11,所述撥桿11設為2個,且2個撥桿11對稱的設于主軸8上,所述撥桿11的端部與齒輪13的齒窩相抵,撥桿11伴隨主軸8旋轉的過程中,既能對混合液產(chǎn)生攪拌作用,又能間斷的與齒輪13接觸,推動齒輪13轉動,由于二次混合罐的罐壁202上對應凸出腔12處設有視窗15,所述齒輪13的齒面與視窗15間留有間隙16,齒輪13轉動過程中,齒窩能夠帶動二次混合罐的內腔201中的少量混合液進入凸出腔12中,通過視窗15便于清楚的觀察混合液的均勻度,利于均勻度的精準把控,提高潤滑油的質量,結構新穎,所述齒輪13外徑的1/3位于二次混合罐的內腔201中,也就是說,部分齒輪13位于凸出腔12外,避免撥桿11的端部與二次混合罐的罐壁202的內側相抵,減少阻力,混合液經(jīng)二次混合后,經(jīng)第二出料口17排出。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即凡依本申請范圍所作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