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在功率電路基板中使用較大的電子部件。這樣的電子部件的形狀及尺寸各不相同,因此,一般利用手安裝來進行電子部件向基板的安裝。近年來,對于使用機械臂等將這樣的電子部件自動地安裝到基板上的技術有越來越多的需求。但是,在捆扎或輸送上述電子部件時,部件彼此之間容易發(fā)生纏繞,在用機械臂進行拾取之前,需要預先使部件彼此之間充分分離。具有較長的引線的電子部件或形狀復雜的電子部件尤其容易發(fā)生纏繞。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139525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發(fā)明人們經過認真研究,發(fā)現(xiàn)出一種將彼此纏繞的電子部件之間分離的新技術。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將電子部件分離的新的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的一方面的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具有:圓形托盤,其具有底板和環(huán)狀的側壁,所述底板具有圓形的外緣,在該底板上配置有電子部件,所述環(huán)狀的側壁被設置成從該底板的外緣向上側延伸且圍住底板的外緣;驅動部,其對圓形托盤以繞側壁的中心軸的方式進行旋轉驅動;以及旋轉分離單元,其具有旋轉片,所述旋轉片在圓形托盤的底板上旋轉并與配置在圓形托盤的底板上的電子部件接觸。
根據本發(fā)明,能夠提供將電子部件分離的新穎的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的概要結構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旋轉臺的俯視圖。
圖3是圖1、2所示的托盤組裝體的概略立體圖。
圖4是示出圖3的托盤組裝體的托盤的概略立體圖。
圖5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電子部件的圖。
圖6是圖3所示的托盤組裝體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7是圖3所示的托盤組裝體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8是圖3所示的托盤組裝體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并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對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標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圖1所示的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從裝置外部將電子部件的集合體收進,將電子部件的集合體拆開分離成一個個的電子部件,以便易于在下一工序中利用。在以下內容中,作為下一工序,以用機械臂拾取被分離開的電子部件并安裝到規(guī)定的基板上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具有:支承臺10;旋轉臺20,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載置于支承臺10上;以及多個托盤組裝體30,它們配置在旋轉臺20上。
支承臺10從下方穩(wěn)定地支承旋轉臺20,并且,在其內部配置有對旋轉臺20進行旋轉驅動的馬達(未圖示)及各種線纜等。
旋轉臺20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圓板狀的工作臺,在水平面內利用馬達進行旋轉驅動。旋轉臺20被旋轉控制成:例如,在規(guī)定的時刻,繞沿鉛直方向延伸的旋轉軸線R0每規(guī)定角度(例如45度)地進行旋轉。此外,如圖2的箭頭所示,旋轉臺20能夠向兩個方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
在圖1、2所示的方式中,多個托盤組裝體30為8個,在以下的說明中,也稱作托盤組裝體30A~30H。
如圖2所示,配置在旋轉臺20上的8個托盤組裝體30針對旋轉臺20的旋轉軸線R0以45度的角度間隔規(guī)則地進行配置。因此,當旋轉臺20旋轉45度時,旋轉前的托盤組裝體30(例如托盤組裝體30A)的相鄰的托盤組裝體30(例如托盤組裝體30B)就會被配置在旋轉前的托盤組裝體30(例如托盤組裝體30A)的位置上。因此,通過使旋轉臺20向一個方向每45度地進行旋轉,使得8個托盤組裝體30A~30H的位置依次變化。
以下,參照圖3對托盤組裝體30的結構進行說明。另外,由于8個托盤組裝體30的結構相同,因此,僅對一個托盤組裝體30的結構進行說明而省略其余的托盤組裝體30的說明。
如圖3所示,托盤組裝體30具有:圓形托盤31、對圓形托盤31進行旋轉驅動的馬達(驅動部)M、以及2個旋轉分離單元40、50。
圓形托盤31具有作為供電子部件放入的容器的功能,具有圓板狀的底板32以及包圍底板32的外緣的環(huán)狀的側壁33。底板32具有圓形的外緣,環(huán)狀的側壁33從底板32的圓形外緣向上側延伸,與底板32之間形成大致直角的角部C。
馬達M從圓形托盤31的下側驅動圓形托盤31繞著沿鉛直方向延伸的旋轉軸線R1旋轉。馬達M的旋轉軸線R1是通過圓板狀的底板的中心的軸線,并且,是環(huán)狀的側壁33的中心軸線。在托盤組裝體30設有臂部34,臂部34具有臂34a,臂34a在圓形托盤31的上方與圓形托盤31平行地延伸,馬達M的驅動軸35軸支承于臂34a的末端部。
圓形托盤31的旋轉速度以及旋轉加速度可以適當進行設定,圓形托盤31的旋轉速度以及旋轉加速度被設定成對被放入圓形托盤31中的電子部件產生離心力而使得電子部件朝向側壁33側移動的程度。
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上的區(qū)域中的圓形托盤31的旋轉軸線R1附近,以包圍旋轉軸線R1的方式設有圓環(huán)狀的傾斜部36。傾斜部36的上表面以下述方式傾斜:隨著從旋轉軸線R1離開,傾斜部36的上表面距底板32的上表面的高度逐漸變低。因此,當電子部件存在于傾斜部36的上表面時,電子部件由于傾斜而滑落或滾落,由此使得該電子部件易于向從旋轉軸線R1離開的方向移動。
因此,通過設置上述的傾斜部36,使得電子部件易于朝向側壁33側移動,促進了通過上述離心力實現(xiàn)的電子部件向側壁33側的移動。
如圖4所示,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的上表面設有按鈕狀的多個凸部38。雖然被放入圓形托盤31內的電子部件有時會以滾動或滑動的方式移動,但是,通過設置上述凸部38,能夠調節(jié)電子部件的移動量。具體而言,通過使電子部件與凸部接觸,從而限制了電子部件的移動量。以使電子部件達到期望的移動量的方式來設計凸部38的尺寸、形狀及設置密度等。凸部38的配置可以是規(guī)則的,也可以是隨機的(不規(guī)則的)。另外,作為限制電子部件的移動量的方法,除了在底板32的上表面設置凸部38的方式外,還可以考慮將底板32的上表面形成為人造草坪那樣的刷狀的方式。
在此,參照圖5對被放入圓形托盤31內的電子部件P進行說明。圖5中示出帶引線的4種電子部件P1~P4(所謂的徑向引線型電子部件)作為電子部件P的示例。
電子部件P1具有下述結構:一對較長的引線從具有圓柱狀的外形的主體部的一個端面伸出。這種電子部件P1為容易滾動的形狀,因此,優(yōu)選利用上述凸部38等來限制其移動量(滾動量)。
電子部件P2具有下述結構:較短的4個引線從具有矩形板狀的外形的主體部的一個端面伸出。這種電子部件P2與上述電子部件P1相反,為不易滾動的形狀,因此,如果設置上述凸部38的話,則無法獲得足夠的移動量。因此,優(yōu)選不在放入電子部件P2那樣的電子部件的圓形托盤31上設置凸部38。為了提高電子部件P2的移動量(滑動量),優(yōu)選預先將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的上表面形成得平滑。
電子部件P3具有下述結構:較長的引線和較短的引線從具有長方體狀的外形的主體部的一個端面伸出。這種電子部件P3與上述電子部件P2相同,為不易滾動的形狀,無需利用凸部38等來限制移動量,優(yōu)選采用提高移動量(滑動量)那樣的底板32的圓形托盤31。
電子部件P4具有下述結構:一對較長的引線從具有圓板狀的外形的主體部伸出。這種電子部件P4與上述電子部件P2、P3相同,為不易滾動的形狀,無需利用凸部38等來限制移動量,優(yōu)選采用提高移動量(滑動量)那樣的底板32的圓形托盤31。
上述電子部件P1~P4都具有引線,因此,各部件的引線之間互相纏繞,容易形成電子部件的集合體。尤其在以輸送的便利性等為目的而將多個電子部件雜亂地裝在袋子里的情況下,電子部件多是在袋子中形成集合體,即使從袋子中取出時,也還保持著集合體的狀態(tài)。電子部件保持著集合體的狀態(tài)的話,難以用機械臂的夾頭進行拾取,因此,需要事先分離成一個個的電子部件。
2個旋轉分離單元40、50由第1旋轉分離單元40和第2旋轉分離單元50構成。
首先,參照圖6對第1旋轉分離單元40進行說明。第1旋轉分離單元40具有旋轉片(第1旋轉片)42,旋轉片(第1旋轉片)42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上繞與鉛直軸方向平行的旋轉軸線R2旋轉。
旋轉片42由彈性材料(例如,橡膠)構成,具有矩形薄板狀的形狀。旋轉片42沿著鉛直方向延伸,其下端被調節(jié)在與底板32相接的高度位置或從底板32稍稍分離的高度位置上。因此,當圓形托盤31旋轉,圓形托盤31內的電子部件P來到旋轉片42的位置時,旋轉片42能夠與電子部件P接觸。
此外,旋轉片42配置在接近由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和側壁33形成的角部C的位置上,旋轉片42與側壁33相接或從側壁33稍稍分離。因此,旋轉片42能夠以貼在圓形托盤31的側壁33上的方式接觸到與圓形托盤31一同移動的電子部件P。
旋轉片42的軸44被馬達M1旋轉驅動。旋轉片42的軸44經由一對齒輪(正齒輪)46、48而與馬達M1旋轉連接,馬達M1具有與旋轉片42的旋轉軸線R2平行的驅動軸線R3。
旋轉片42的旋轉方向為與圓形托盤31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圖6所示的方式中,從鉛直上方觀察,圓形托盤31是向左(逆時針)旋轉,與此相對,從鉛直上方觀察,旋轉片42是向右(順時針)旋轉。旋轉片42向與圓形托盤31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由此,利用旋轉片42,能夠將因離心力而移動到側壁33附近的電子部件P沿著底板32的上表面的面方向向內側(旋轉軸線R0側)彈開。另一方面,當旋轉片42向與圓形托盤31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轉時,會由于旋轉片42導致側壁33附近的電子部件P朝向側壁33的一側,其結果會發(fā)生將電子部件P卷入旋轉片42與側壁33之間的情況,因此不是優(yōu)選的。
根據上述第1旋轉分離單元40,利用旋轉片42能夠將被放入圓形托盤31中的電子部件P彈開。尤其是能夠將由于伴隨圓形托盤31的旋轉產生的離心力而移動到側壁33附近的電子部件P向圓形托盤31的內側彈開。此時,如果旋轉片42所彈開的對象是多個電子部件P集合而成的集合體,則能夠使該集合體散開而分離成一個個電子部件P。
接下來,參照圖7對第2旋轉分離單元50進行說明。第2旋轉分離單元50具有旋轉片(第2旋轉片)52,旋轉片(第2旋轉片)52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上繞與水平軸方向平行的旋轉軸線R4旋轉。
旋轉片52具有矩形薄板狀的形狀。旋轉片52的構成材料優(yōu)選為彈性較高的材料(例如,橡膠),但是,也可以使用彈性較低的材料。旋轉片52從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軸54的側面向與旋轉軸線R4垂直的方向延伸,對旋轉片52進行位置調節(jié)而使得當旋轉片52位于最接近底板32的位置時,旋轉片52的下端至底板32的距離(間隔距離)d低于電子部件P的高度(最大高度)D(即,0<D<D)。因此,當圓形托盤31旋轉,圓形托盤31內的電子部件P來到旋轉片52的位置時,旋轉片52能夠與電子部件P的上端部接觸。其結果是,利用旋轉片42,能夠將電子部件P向內側(旋轉軸線R0側)的方向推壓或撥開。
如圖3所示,借助保持板37將第2旋轉分離單元50安裝于上述臂34a,由此能夠將第2旋轉分離單元50配置在從圓形托盤31向上方離開的位置。在圖3中,示出了將第2旋轉分離單元50安裝于保持板37的下側的方式,但是,也可以是安裝于保持板37的上側的方式。在將第2旋轉分離單元50安裝于保持板37的下側的情況下,旋轉片52的下端至底板32的距離d相對較短,因此,適合低矮部件(例如圖5所示的電子部件P3、P4)的分離。另一方面,在將第2旋轉分離單元50安裝于保持板37的上側的情況下,上述距離d相對較長,因此,適合高大部件(例如圖5所示的電子部件P1)的分離。
根據上述第2旋轉分離單元50,能夠利用旋轉片52推壓被放入圓形托盤31中的電子部件P。此時,如果旋轉片52所推壓的對象是多個電子部件P集合而成的集合體,則能夠使該集合體散開而分離成一個個電子部件P。此外,如果旋轉片52所按壓的對象是圖7所示的直立姿態(tài)的電子部件P1,則通過推壓其上端部而使電子部件P1向內側倒下。
這樣,在各托盤組裝體30中,以2個旋轉分離單元40、50分別單獨地、或2個旋轉分離單元40、50協(xié)作的方式,能夠實現(xiàn)被放入圓形托盤31中的電子部件P的集合體的分離。
托盤組裝體30還具有推出分離單元60。以下,參照圖8對推出分離單元60進行說明。
推出分離單元60具有推出面部62,推出面部62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上移動。推出面部62由彈性板64以及保持彈性板64的保持部66構成。
彈性板64由彈性材料(例如,橡膠)構成,具有矩形薄板狀的形狀。彈性板64沿著側壁33的內表面33a延伸,其下端與底板32相接。保持部66保持彈性板64并被安裝于未圖示的氣缸M3的桿上。通過使氣缸M3動作,從而經由桿使推出面部62的彈性板64和保持部66相對于圓形托盤31的內側(旋轉軸線R0側)進退。
因此,根據上述推出分離單元60,能夠利用推出面部62將被放入圓形托盤31中的電子部件P向圓形托盤31的內側推出。尤其是能夠將由于伴隨圓形托盤31的旋轉產生的離心力而移動到側壁33附近的電子部件P向圓形托盤31的內側推出。此時,如果推出面部62所推出的對象是多個電子部件P集合而成的集合體,則能夠使該集合體散開而分離成一個個電子部件P。
彈性板64并不一定需要與底板32相接,只要是與底板32接近到能夠推出電子部件P的程度的高度位置,也可以是從底板32稍稍分離的高度位置。
另外,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的上表面的推出分離單元60的內側形成有夾頭區(qū)域S。在該夾頭區(qū)域S中,機械臂的夾頭逐個拾取電子部件P,將該電子部件P安裝在規(guī)定的基板上。
推出分離單元60除了具有將電子部件的集合體分離成一個個電子部件P的功能外,還具有將電子部件P從側壁33附近運送到上述夾頭區(qū)域S的功能。
在夾頭區(qū)域S中,在機械臂的夾頭拾取電子部件P時,停止圓形托盤31的旋轉,此外,使推出分離單元60的推出面部62后退到側壁33附近。通過使推出分離單元60的推出面部62預先后退到側壁33附近,能夠避免推出面部62與夾頭接觸的情況。
利用機械臂的夾頭進行的電子部件P的拾取例如僅在圖2所示的托盤組裝體30A的位置上進行。該情況下,在托盤組裝體30A的位置,使圓形托盤31的旋轉停止。
在托盤組裝體30A以外的托盤組裝體30B~30H的位置,圓形托盤31旋轉,利用上述分離單元40、50、60進行電子部件P的分離。也可以對于借助旋轉臺20的旋轉而接著要來到托盤組裝體30A的位置上的托盤組裝體30B,使電子部件P的分離結束。
例如在電子部件P的拾取結束而圓形托盤內變空之后的托盤組裝體30H的位置,使圓形托盤31的旋轉停止并進行作為分離對象的電子部件P的集合體的放入。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具有:圓形托盤31;馬達M,其對圓形托盤31以繞側壁33的中心軸(旋轉軸線R0)的方式進行旋轉驅動;以及旋轉分離單元40、50,它們具有旋轉片42、52,旋轉片42、52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上旋轉并與配置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上的電子部件P接觸。以往不存在具有這種結構的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這種結構的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是新穎的裝置。
此外,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具有第1旋轉分離單元40和第2旋轉分離單元50,第1旋轉分離單元40的旋轉片42與第2旋轉分離單元50的旋轉片52處于旋轉軸線R2、R4的方向彼此扭轉的位置關系。在上述旋轉軸線R2、R4的方向互相平行的位置關系的情況下,由于旋轉片的旋轉而對電子部件作用相同方向的力,與此相對,在上述旋轉軸方向彼此扭轉的位置關系的情況下,由于旋轉片的旋轉而使彼此不同方向的力作用于電子部件。該情況下,多種的力作用于電子部件P,電子部件P的分離效率提高。并且,旋轉片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不限于與圓形托盤的旋轉軸線平行的方向(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方向。旋轉分離單元的數量不限于2個,也可以是3個以上。優(yōu)選的是,在使用3個以上的旋轉分離單元的情況下,也使該旋轉片形成為彼此扭轉的位置關系。
而且,在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中,第1旋轉分離單元40的旋轉片42被配置在接近由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和側壁33形成的角部C的位置,并且繞與旋轉軸線R1(即,側壁33的中心軸)平行的旋轉軸線R2旋轉。因此,能夠將被放入圓形托盤31中的電子部件P中、尤其是由于離心力而移動到側壁33附近的電子部件P彈開并分離。
此外,在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中,第2旋轉分離單元50的旋轉片52配置在底板32的上方,并被設計成:繞與旋轉軸線R1垂直的旋轉軸線R4旋轉,并且第2旋轉片52與底板32之間的間隔距離d短于配置在圓形托盤31的底板32上的電子部件P的最大高度D。因此,圓形托盤31內的電子部件P能夠在第2旋轉片52的位置上推壓或撥開電子部件P的上端部,從而使電子部件P倒下。
而且,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還具有推出分離單元,該推出分離單元具有推出面部62,推出面部62能夠在接近底板32的高度位置上,從圓形托盤31的角部C朝向旋轉軸線R1移動。因此,利用推出面部62能夠將被放入圓形托盤31中的電子部件P中、尤其是由于離心力而移動到側壁33附近的電子部件P向圓形托盤31的內側推出。
此外,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還具有傾斜部(環(huán)狀傾斜部)36,傾斜部(環(huán)狀傾斜部)36在底板32上的區(qū)域的旋轉軸線R1的附近被設置成環(huán)狀,并以隨著遠離旋轉軸線R1而變低的方式傾斜。因此,電子部件P易于在底板32上朝向側壁33側移動。
而且,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1還具有旋轉臺20,旋轉臺20具有多個圓形托盤31,并且,多個圓形托盤31以等角度間隔規(guī)則地進行配置,在多個圓形托盤31中的各個圓形托盤上安裝有旋轉分離單元40、50。因此,通過使旋轉臺20旋轉規(guī)定角度的量,能夠依次改變各托盤組裝體30的圓形托盤31的位置。由此,能夠實現(xiàn)在一部分的圓形托盤處進行電子部件的分離并在其它圓形托盤處進行機械臂的拾取等分離處理的效率化。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適當變形進行應用。
例如,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可以適當增減托盤組裝體的數量,例如僅以一個托盤組裝體也能夠進行電子部件的分離。此外,并不一定需要利用旋轉臺等來移動托盤組裝體,也可以將托盤組裝體固定在固定位置上來進行電子部件的分離。
而且,關于托盤組裝體,無需始終將圓形托盤、驅動部和旋轉分離單元進行組合,也可以是這樣的方式:僅在需要分離圓形托盤內的電子部件時,將圓形托盤、驅動部和旋轉分離單元進行組合。例如,可以考慮這樣的方式:在規(guī)定的分離作業(yè)區(qū)內僅預先設置好驅動部和旋轉分離單元,從多個圓形托盤中僅將需要分離電子部件的圓形托盤轉移到分離作業(yè)區(qū)內,將驅動部與旋轉分離單元進行組合。相對于圓形托盤的數量而減少驅動部的數量和旋轉分離單元的數量,由此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并降低成本。該情況下,也可以采用在圓形托盤的側壁的外側與側壁相接的驅動輥等來代替上述馬達M作為驅動部。
標號說明
1:電子部件的分離裝置;20:旋轉臺;30、30A~30H:托盤組裝體;31:圓形托盤;32:底板;33:側壁;36:傾斜部;40:第1旋轉分離單元;42:旋轉片;50:第2旋轉分離單元;52:旋轉片;60:推出分離單元;62:推出面部;R0~R4:旋轉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