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部件,特別是針對兩輪摩托車的車架。
背景技術:
摩托車車架是摩托車的重要安全部件,具有承重、防撞和擔負及固定摩托車附屬部件的功能,因此摩托車車架在剛度和強度上的要求較高。現(xiàn)有的摩托車車架,其左右兩側的腳蹬上、下支撐桿管件軸線方向基本都處于一個接近水平狀態(tài),但是當人踩著摩托車腳蹬登上摩托車時,腳蹬所受到的負載將達到最大,而且其所受的負載力主要為人體垂直向下的重力,由此可以看出最大負載力的方向與腳蹬支撐桿的軸線方向存在一個較大的角度,這將使桿件的根部焊接位置產(chǎn)生很大的彎矩,嚴重時可能導致腳蹬支撐桿件出現(xiàn)根部出現(xiàn)裂紋或脫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整體結構簡單,剛度高、安全性能好的摩托車車架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摩托車車架結構,車頭管的下部與前斜管的上端焊接,車頭管的上部與前梁管的前端固定,左、右前支撐管上端焊接在所述前梁管后部,所述左、右前支撐管的上半部還分別焊接有左、右后梁管,所述左、右后梁管后端通過尾管相連,左、右后支撐管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中部,所述左、右后支撐管下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前支撐管下端拐角處,所述左、右前支撐管之間還焊接有發(fā)動機上支撐桿和發(fā)動機下支撐桿,所述左、右前支撐管下端分別焊接有左、右腳蹬下支撐桿,左、右腳蹬上支撐桿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撐管上且下端焊接在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后部末端,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的軸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在0°至15°的范圍之間,所述左、右腳蹬上支撐桿的軸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在0°至15°的范圍之間。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與所述左、右前支撐管之間的夾角處焊接有第一加強板,所述左、右腳蹬上支撐桿與所述左、右后支撐管之間的夾角處設置有第二加強板。
進一步,還包括有上加強管,所述上加強管兩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前半部分。
進一步,還包括有左、右中支撐管,所述左、右中支撐管下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撐管中部且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前半部分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左、右腳蹬上支撐桿軸線方向與垂直方向的夾角調(diào)整至0°至15°的范圍內(nèi)的方式,可以有效平衡人在登上摩托車時所受的豎直方向的負載力,改善了腳蹬支撐機構的受力情況,減小支撐桿件根部產(chǎn)生的彎矩,防止桿件根部出現(xiàn)裂紋或脫落問題的發(fā)生;同時通過將左、右腳蹬下支撐桿軸線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調(diào)整至0°至15°的范圍內(nèi)的方式,可以保證左右兩側上、下兩根腳蹬支撐桿之間具有較大的交叉角度,有益于提高腳蹬支撐機構的整體剛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摩托車車架結構,車頭管1的下部與前斜管3的上端焊接,車頭管1的上部與前梁管2的前端固定,左、右前支撐管4、5上端焊接在所述前梁管2后部,所述左、右前支撐管4、5的上半段部還分別焊接有左、右后梁管6、7,所述左、右后梁管6、7后端通過尾管8相連,左、右后支撐管9、10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中部,所述左、右后支撐管9、10下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前支撐管4、5下端拐角處,所述左、右前支撐管4、5之間還焊接有發(fā)動機上支撐桿11和發(fā)動機下支撐桿12,所述左、右前支撐管4、5下端分別焊接有左、右腳蹬下支撐桿13、14,左、右腳蹬上支撐桿15、16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撐管9、10上且下端焊接在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13、14后部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13、14的軸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a在0°至15°的范圍之間,所述左、右腳蹬上支撐桿15、16的軸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b在0°至15°的范圍之間。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所述左、右腳蹬上支撐桿15、16的軸線方向與垂直方向的夾角b調(diào)整至0°至15°的范圍內(nèi)的方式,可以有效平衡人在登上摩托車時所受的豎直方向的負載力,改善了腳蹬支撐機構的受力情況,減小支撐桿件根部產(chǎn)生的彎矩,防止桿件根部出現(xiàn)裂紋或脫落問題的發(fā)生;同時通過將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13、14的軸線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a調(diào)整至0°至15°的范圍內(nèi)的方式,可以保證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13、14與左、右腳蹬上支撐桿15、16之間具有較大的交叉角度,有益于提高腳蹬支撐機構的整體剛度。
為了進一步加強腳蹬支撐機構的結構強度,防止焊接位置開裂,所述左、右腳蹬下支撐桿13、14與所述左、右前支撐管4、5之間的夾角處焊接有第一加強板20,所述左、右腳蹬上支撐桿15、16與所述左、右后支撐管9、10之間的夾角處設置有第二加強板21。
為了加強整車的橫向剛度,所述車架還包括有上加強管17,所述上加強管17兩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中部。
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左、右后梁管6、7的剛度和承載能力,所述車架還包括有左、右中支撐管18、19,所述左、右中支撐管18、19下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撐管9、10中部且上端分別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前半部分上。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