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配件。
背景技術(shù):
摩托車腳蹬是供駕駛員和乘客在騎行過程中放置雙腳的地方,通常來講,將供駕駛員使用的稱為主擱腳,供乘客使用的稱為副擱腳。摩托車腳蹬總成被固定安裝在摩托車上,將摩托車腳蹬總成的安裝梁直接緊固在摩托車發(fā)動機部位,或安裝在摩托車的車架上,無論是安裝在發(fā)動機部位還是安裝在車架上,均是屬于硬性接觸。由于路面情況的復雜性,決定了摩托車在行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較大的振動,摩托車本身的振動傳至腳蹬,不但會降低駕駛者和乘坐者的舒適度,影響駕駛者和乘坐者的平衡,進而可能帶來行車安全隱患。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摩托車腳蹬,能夠有效緩沖腳蹬,提高駕駛者和乘坐者的舒適度,利于駕駛者和乘坐者保持平衡,從而有效消除行車安全隱患,最大限度的保證摩托車的行駛安全性。
本方案中的摩托車腳蹬,包括安裝梁和踏板,所述安裝梁連接在摩托車的車架上,所述踏板的兩側(cè)各設有通孔,所述安裝梁上對應的連接有兩個豎直布置的立柱,踏板通過該通孔外套在立柱上,立柱的頂端設有大于通孔的限位塊;所述立柱外套有彈簧,彈簧夾于踏板和安裝梁之間;所述安裝梁上設有凸起,凸起位于踏板的下方。
有益效果:駕駛者的腳踩在踏板上,踏板克服彈簧的彈力向下滑動,當彈簧的彈力和駕駛者的下壓力達到平衡時,踏板的底部還未到達凸起位置,故而踏板處于浮動的狀態(tài)。摩托車上的振動能量在傳遞給改摩托車腳蹬時,大部分能量被彈簧給吸收,即彈簧的緩沖作用。限位塊的作用是防止踏板脫離立柱飛出,凸起的作用是防止踏板過于下移,損壞彈簧。
采用上述方案中的摩托車腳蹬,能夠有效緩沖摩托車上的振動,踏板的上下浮動,是駕駛者或是乘車人更加舒適,同時減輕的駕駛車腳部的振動力,便于駕駛者保持平衡,更利于駕駛的安全性。
進一步,所述凸起的數(shù)量為兩個并且分別位于安裝梁兩端。保證踏板在下壓時受力均勻,避免踏板偏轉(zhuǎn),便于駕駛者保證平衡。
進一步,所述安裝梁連接車架的一端設于“Z”字型的彎折部。將安裝梁上的在重力分攤到彎折部的兩端,有利于提高安裝梁連接端的強度。
進一步,所述彎折部上方連接有支撐梁,進一步提高安裝梁連接部位的強度。
進一步,所述踏板上外套有防滑套,有效防止駕駛者和乘車人腳部打滑,更加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摩托車腳蹬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安裝梁1、支撐梁11、凸起12、立柱13、限位塊131、踏板2、防滑套21。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
本方案中的摩托車腳蹬,包括安裝梁1和踏板2,安裝梁1連接在摩托車的車架上,踏板2的兩側(cè)各開有通孔,所述安裝梁1上對應的連接有兩個豎直布置的立柱13,踏板2通過該通孔外套在立柱13上,立柱13的頂端焊接有大于通孔的限位塊131。
立柱13外套有彈簧,彈簧夾于踏板2和安裝梁1之間;所述安裝梁1上焊接有金屬的凸起12,凸起12位于踏板2的下方。凸起12的數(shù)量為兩個并且分別位于安裝梁1兩端。保證踏板2在下壓時受力均勻,避免踏板2偏轉(zhuǎn),便于駕駛者保證平衡。
安裝梁1連接車架的一端設于“Z”字型的彎折部。將安裝梁1上的在重力分攤到彎折部的兩端,有利于提高安裝梁1連接端的強度。彎折部上方連接有支撐梁11,進一步提高安裝梁1連接部位的強度。踏板2上外套有防滑套21,有效防止駕駛者和乘車人腳部打滑,更加安全。
工作原理:駕駛者的腳踩在踏板2上,踏板2克服彈簧的彈力向下滑動,當彈簧的彈力和駕駛者的下壓力達到平衡時,踏板2的底部還未到達凸起12位置,故而踏板2處于浮動的狀態(tài)。摩托車上的振動能量在傳遞給改摩托車腳蹬時,大部分能量被彈簧給吸收,即彈簧的緩沖作用。限位塊131的作用是防止踏板2脫離立柱13飛出,凸起12的作用是防止踏板2過于下移,損壞彈簧。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jié)構(gòu)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quán)利要求的內(nèi)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quán)利要求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