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分隔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特別涉及客貨兩用型(notchkick type)車輛的分隔梁(partition side member)的結構。
背景技術:
在車輛中,在車身的后部設置隔板(partition panel),以將車身分隔成車廂 (vehicle interior)和后備箱(行李空間或行李廂空間)。該隔板位于車身后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間位置,并且具有增強后部的車身剛性、特別是扭轉剛性的部件的作用。換句話說,隔板剛性的提高使得能夠提高車輛的駕駛穩(wěn)定性并且降低車廂內的噪音。因此,需要本身具有更高剛性并且在與隔板的左右兩側接合的車身側四分之一面板(quarter panel)等處具有更高接合剛性的隔板。而且,重要的是確保隔板的左右兩端與側板的接合剛性。這是因為,當用于聯(lián)接座椅安全帶引導件的聯(lián)接螺栓在限制乘客身體用的座椅安全帶施加載荷的作用下被傾斜地拉,g卩,朝向車身的前下方拉時,隔板具有防止側板變形的效果。通過確保該接合剛性,可以減輕車身的局部變形并且將載荷分散到周邊面板。因此,在傳統(tǒng)的車身結構當中,存在一種如專利文獻1中所公開的結構,在該結構中,與隔板分開的分隔側板(partition side panel)被接合到隔板的左右兩端側以在避免增加重量的同時增強隔板的左右兩側的剛性。而且,為了實現(xiàn)剛性的進一步增強,該車身結構采用如下結構分隔加強件被聯(lián)接到分隔側板的背側(車輛后側)以在分隔加強件的兩端側形成當在車輛寬度方向和車輛上下方向上觀察時的閉合截面。另外,專利文獻2公開了如下結構分隔側板被分割(divide)為位于該分隔側板的車輛前側的直立壁部和位于該分隔側板的車輛后側的水平部,并且在直立壁部和隔板之間設置加強構件。以該方式,可以增強隔板的左右兩側的剛性,并且可以增強直立壁部與被設置在隔板前側的閉合截面部的接合剛性。此外,專利文獻3公開了以如下方式增強剛性的結構通過將具有“ <形 (dogleg) ”截面形狀的面板安裝到分隔側板的車輛前側而形成閉合截面。[專利文獻 1] JP2009-101975A[專利文獻 2] JP2006-256351A[專利文獻 3] JP8-276865A然而,上述傳統(tǒng)的車身結構不能實現(xiàn)閉合截面的剛性的增強,除非形成閉合截面的面板被牢固地接合在一起。因此,在上述傳統(tǒng)的車身結構中,用于形成閉合截面的面板需要通過無間隙的點焊或通過其它類似加工被接合在一起。然而,具有位于車輛后部的行李廂的客貨兩用型車輛一般采用如下結構通過利用鉸鏈的轉動操作來開閉行李廂的門,并且行李廂的行李廂鉸鏈托架被聯(lián)接到隔板的左右兩側(或者,在設置了分隔側板的情況下聯(lián)接到分隔側板)。該鉸鏈的臂的布局影響行李廂門的開閉操作的轉動軌跡。當行李廂鉸鏈托架的聯(lián)接位置和行李廂門的相對位置適當時,可以容易地設定布局。然而,如果這些位置不適當,則行李廂門的轉動軌跡有問題,因此需要采用復雜的連桿機構作為解決辦法。因此,需要在行李廂鉸鏈托架的聯(lián)接位置和行李廂門的相對位置之間提供一定的距離,并且確保鉸鏈的聯(lián)接位置的設計靈活性很重要。另外, 行李廂鉸鏈托架受到行李廂門在開閉操作中的載荷以及用于打開行李廂門的支撐件(彈簧)的載荷。因此,要求行李廂鉸鏈托架確保足夠的聯(lián)接剛性。例如,在圖7所示的傳統(tǒng)的分隔加強件的閉合截面的結構中,分隔側板51和分隔加強件52的接合點密集地(thickly)設置。因此,行李廂鉸鏈托架53需要被設置在避開接合點的位置。在該情況下,行李廂鉸鏈托架53需要被設置在分隔加強件52的接合凸緣 52a的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因此,行李廂鉸鏈托架53的聯(lián)接位置和行李廂門(未示出)之間的距離趨于變得較短。因此,行李廂鉸鏈托架可能不能實現(xiàn)足夠的聯(lián)接剛性。
發(fā)明內容
考慮到前述情況完成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與傳統(tǒng)的結構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的分隔梁的結構。具體地,本發(fā)明的結構能夠通過允許隔板的平坦部被設置成比以往靠近車輛前側,而在確保分隔加強件的接合剛性的同時增加鉸鏈布局的靈活性;在避免過多增重的同時提高了閉合截面周圍的剛性;以及以具有較大板厚的分隔側板的車輛前側被接合到四分之一面板從而將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構件牢固地接合到車身側部構件的方式來增強車身整體的剛性。為了解決傳統(tǒng)技術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分隔梁結構,其包括隔板,該隔板被設置成分隔出車廂和后備箱;分隔側板,所述分隔側板分別被接合到所述隔板的左右兩側; 以及分隔加強件,該分隔加強件被接合到所述隔板的背側和所述分隔側板的背側,其中,所述分隔側板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均被分割線分割為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這兩個分隔側板,所述分割線在由所述前分隔側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所形成的大致水平面中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所述分隔加強件的上部被接合到所述后分隔側板的向下彎曲的前部,所述分隔加強件的下部被接合到所述前分隔側板的向下彎曲的下部。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所述隔板和所述前分隔側板在所述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所述隔板和所述前分隔側板的相鄰部分處被接合在一起,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在所述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的相鄰部分處被接合在一起,所述隔板和所述分隔加強件在所述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被接合在一起。而且,在本發(fā)明中,用于安裝鉸鏈托架(hinge bracket)的孔被設置成跨過所述前分隔側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所述分割線。此外,在本發(fā)明中,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前分隔側板與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此外,在本發(fā)明中,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另一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的分隔梁的結構包括隔板,該隔板被設置成分隔出車廂和后備箱;分隔側板,所述分隔側板分別被接合到所述隔板的左右兩側;以及分隔加強件,該分隔加強件被接合到所述隔板的背側和所述分隔側板的背側,其中,所述分隔側板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均被分割線分割為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這兩個分隔側板,所述分割線在由所述前分隔側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所形成的大致水平面中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所述分隔加強件的上部被接合到所述后分隔側板的向下彎曲的前部,所述分隔加強件的下部被接合到所述前分隔側板的向下彎曲的下部。因此,分隔加強件的接合部不與將被安裝到分隔側板的鉸鏈托架干涉。這樣,鉸鏈托架能夠在較靠近車輛前側的位置被定位在分隔側板的平坦表面部,由此能夠在確保分隔加強件的接合剛性的同時增大鉸鏈布局的靈活性。這里,根據本發(fā)明的結構,用于安裝鉸鏈托架的部分未接合到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的接合部。然而,因為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均被接合到分隔加強件,所以確保了車身整體的接合剛性。而且,根據本發(fā)明的結構,通過僅增大前分隔側板的板厚,能夠提高閉合截面周圍的剛性。因此,能夠避免過大地增大重量,通過將具有大板厚的前分隔側板接合到側部車身的四分之一面板而將車身的寬度方向上的構件牢固地接合到側部車身的構件,由此能夠增強車身的剛性。這里,鉸鏈托架是被構造成借助于行李廂門鉸鏈等能轉動地支撐行李廂門的構件。另外,在本發(fā)明中,隔板和前分隔側板在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隔板和前分隔側板的相鄰部位被接合在一起,隔板和后分隔側板在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隔板和后分隔側板的相鄰部位被接合在一起,隔板和分隔加強件在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被接合在一起。因此,四個部件,即隔板、前分隔側板、后分隔側板以及分隔加強件中的每一方被接合到其它三方。因此,在確保了鉸鏈托架的設計靈活性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增強接合剛性。而且,在本發(fā)明中,用于安裝鉸鏈托架的孔被設置成跨過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之間的分割線。因此,鉸鏈托架能被安裝得更靠近車輛前側,由此,能確保鉸鏈的設計靈活性。這里,如上所述,通過將分隔加強件接合到前分隔側板或后分隔側板而確保閉合截面的構造的接合剛性。因此,即使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剛性下降時,也能沒有任何問題地實現(xiàn)上述安裝。此外,在本發(fā)明中,用于鉸鏈托架的安裝部被設置在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處。因此,可以通過利用位于兩層接合部的孔來螺栓聯(lián)接(或焊接)鉸鏈托架的凸緣而螺栓聯(lián)接(或焊接)三個構件。因此,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強度增大。因此,可以提高閉合截面周圍的構件的接合剛性并且可以確保例如螺栓的承載面的剛性以及鉸鏈托架的聯(lián)接剛性。此外,在本發(fā)明中,用于鉸鏈托架的另一安裝部被設置在隔板和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處。因此,可以確保鉸鏈托架的在車輛后側和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的聯(lián)接剛性, 以及可以確保鉸鏈托架的在車輛前側和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的聯(lián)接剛性。以該方式,可以利用鉸鏈托架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聯(lián)接剛性接收在對行李廂門進行開閉操作時的載荷。 因此,可以有效地吸收載荷。
圖1是示出采用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分隔梁的結構的車輛的部分后側車身的從車廂內觀察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圖1中的區(qū)域X的放大立體圖。圖3是與圖2有關的立體圖,示出聯(lián)接行李廂鉸鏈托架之前的狀態(tài)。圖4是與圖3有關的從車身后方觀察的立體圖,示出在聯(lián)接分隔加強件的狀態(tài)下隔板和分隔側板的背側。圖5是沿圖2中的A-A線截取的截面圖。圖6是與圖3有關的放大立體圖,示出行李廂鉸鏈托架的安裝部。圖7是示出傳統(tǒng)結構的分隔梁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將基于圖示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圖1至圖6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分隔梁的結構。如圖1至圖6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是配備有被構造成將乘客保持在后座上的座椅安全帶裝置1的四門轎車型汽車。該類型車輛的側部車身結構包括四分之一內面板(quarter inner panel)2、四分之一夕卜面板(quarter outer panel) 3、后柱面板 4 以及輪罩內面板5,這些面板通過在車輛前后方向和車輛上下方向上延伸而形成車輛的側部車身。座椅安全帶裝置1包括被構造成重繞(rewind)后座椅安全帶6的卷收器7,以及被構造成引導和支撐將要從卷收器7向上展開的后座椅安全帶6的中間位置的座椅安全帶引導件8。卷收器7和座椅安全帶引導件8被設置于車廂內的側部車身,以利用后座椅安全帶6保持乘客的身體。將在車輛的寬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展開和彎曲的四分之一內加強件9被接合和布置在四分之一內面板2的車輛后側位置的外側。用于聯(lián)接螺栓10的螺栓安裝部(懸架部)11在四分之一內加強件9所在的位置處被設置于四分之一內面板2,該聯(lián)接螺栓10被構造成聯(lián)接座椅安全帶引導件8。本實施方式的分隔梁12位于四分之一內加強件9的下方。如圖2至圖6所示, 分隔梁12包括被設置成分隔位于行李廂(后備箱)T和車身后部的車廂R之間的開口 (opening)的隔板13 ;將被接合到隔板13的左右兩側(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 ;以及將被接合到隔板13的背側(車輛的后側)和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 的背側(車輛的后側)的分隔加強件16。隔板13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以車輛前后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向上突出的方式被形成為“<形狀”的彎曲形狀。如圖2至圖6所示,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被分割成兩件,并且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的形狀在車輛前后方向上沿著隔板13布置。這些側板的重疊部分彼此接合。在這些側板中,前分隔側板14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中間部分被向下傾斜地彎曲, 從而前分隔側板14的朝向車輛的后部水平延伸的后部的后端被形成為后接合凸緣14a,而前分隔側板14的相對于車輛向下傾斜的前部的下端被形成為前接合凸緣14b。另一方面,后分隔側板15的前部被形成為相對于車輛向前水平延伸的前接合凸緣15a,而后分隔側板15的從前接合凸緣15a的前端相對于車輛向下傾斜的傾斜部的下端被形成為下接合凸緣15b。因此,前分隔側板14的后接合凸緣14a被疊置于并接合到后分隔側板15的前接合凸緣15a的上表面。具體地,用于分割前分隔側板14與后分隔側板15的分割線S在構成側板14的接合部的后接合凸緣Ha和構成側板15的接合部的前接合凸緣1 之間的大致水平面中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這里,后分隔側板15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接合到四分之一內面板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同時,四分之一內加強件9的位于前側的下端被接合到前分隔側板14 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部和后分隔側板15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部。此外,四分之一內加強件9的后端延伸到四分之一內面板2和四分之一外面板3的接合部。四分之一內加強件 9的后端、四分之一內面板2以及四分之一外面板3處于三層疊加的狀態(tài)并且利用點焊彼此接合。如圖3至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分隔加強件16基本上被彎曲成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曲柄狀(crank-like)截面形狀。分隔加強件16的從中間的水平部的后端向上傾斜延伸的上端被形成為后接合凸緣16a,而分隔加強件16的從中間的水平部的前端向下傾斜的前部的下端被形成為前接合凸緣16b。而且,后接合凸緣16a和下接合凸緣1 被點焊到分隔加強件16的上部,該上部被接合到后分隔側板15的前部。同時,前接合凸緣16b和前接合凸緣14b被點焊到分隔加強件16的下部,該下部被接合到前分隔側板14的前下部。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分隔梁12中,隔板13和前分隔側板14在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左右兩側的彼此相鄰的部位相互接合,隔板13和后分隔側板15在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左右兩側的彼此相鄰的部位相互接合。另外,隔板13和分隔加強件16在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左右兩側的彼此相鄰的部位相互接合。此外,如圖2至圖6所示,用于定位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貫通孔18被設置成跨過 (across)前分隔側板14和后分隔側板15之間的分割線S。通過在前分隔側板14的后側的一部分朝向車輛的前側形成淺缺口(notch),通過在后分隔側板15的前側的一部分朝向車輛的后側形成深缺口,并且通過使這些缺口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相互抵接,而將貫通孔18 形成為在俯視圖中呈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具有較大長度的矩形。注意,行李廂鉸鏈托架17被設置在分隔梁12的左右兩側。各行李廂鉸鏈托架17 均包括一對直立的相面對的壁17a。行李廂鉸鏈托架17被構造成通過將行李廂門鉸鏈19 的末端聯(lián)接到被布置在相面對的壁17a之間的鉸鏈銷(未示出)而能轉動地支撐行李廂門 (未示出)。同時,用作行李廂鉸鏈托架17用的安裝部的螺栓孔20被設置在前分隔側板14的位于貫通孔18的周邊部并且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的接合部與后分隔側板15的位于貫通孔18的周邊部并且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的接合部的重疊部分。另外,用作行李廂鉸鏈托架17用的另一安裝部的另一螺栓孔20被設置在隔板13的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外側的接合部與后分隔側板15的在貫通孔18的周邊部且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的接合部的重疊部分。因此,行李廂鉸鏈托架17被構造成通過將下部凸緣定位在貫通孔18的周邊部并且通過將固緊螺栓(未示出)插入并且緊固到形成于三層面板的螺栓孔20中而被固定到分隔梁12。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分隔梁12的結構包括被構造成分隔位于行李廂T和車身后部的車廂R之間的空間的隔板13 ;被接合到隔板I3的左右兩側并且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被分割成兩件的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 ;以及將被接合到隔板13的背側以及CN 102381363 A
說明書
6/7頁
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的背側的分隔加強件16。這里,前分隔側板14與后分隔側板15之間的分割線S在構成前分隔側板14的接合部的后接合凸緣Ha和構成后分隔側板15的接合部的前接合凸緣1 之間的大致水平面中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通過對重疊的后接合凸緣16a和下接合凸緣1 進行點焊而將分隔加強件16的上部接合到后分隔側板15的前部。同時,通過對重疊的前接合凸緣16b和前接合凸緣14b進行點焊而將分隔加強件16的下部接合到前分隔側板14的下部。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分隔加強件16的接合部不與安裝于前后分隔側板 14和15的行李廂鉸鏈托架17干涉,并且可以確保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的接合部所在的大致水平面的距離(distance)b(參見圖5)比傳統(tǒng)結構中的距離a(參見圖7)大。因此, 由實線表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結構的行李廂鉸鏈托架17能夠在比虛線所示的傳統(tǒng)結構靠近車輛前側的位置被安裝于分隔側板14和15之間的水平面。由此,能夠極大增加鉸鏈布局的靈活性,同時確保分隔加強件16的接合剛性。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通過僅將前分隔側板14的板厚設定為大的值而提高閉合截面周圍的剛性。因此,與增大閉合截面周圍的整個板的板厚的情況相比可以避免重量增加,并且通過將具有大板厚的前分隔側板14接合到側部車身處的四分之一內面板2 而可以將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構件牢固接合到車輛側部構件。因此,能夠提高車身的剛性。而且,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分隔梁12的結構,隔板13與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彼此相鄰的部位相互接合。同時,隔板13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被接合到分隔加強件16。因此,四個部件,即隔板13、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以及分隔加強件16中的每一方均被接合到其它三方。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可以在確保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設計靈活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接合剛性。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分隔梁12的結構,用于安裝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貫通孔 18被設置成跨過前分隔側板14和后分隔側板15之間的分割線S。因此,通過將分隔加強件16接合到前分隔側板14或后分隔側板15而確保閉合截面的構造的接合剛性。因此,即使當前分隔側板14和后分隔側板15之間的接合剛性減小時,也能將行李廂鉸鏈托架17安裝成離車輛前側更近而不發(fā)生任何問題。因此,能夠提高鉸鏈的設計靈活性。同時,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分隔梁12的結構,用于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安裝部被設置在前分隔側板14的后接合凸緣1 與后分隔側板15的前接合凸緣15a的重疊部分處。 因此,通過利用設置于兩層接合部的貫通孔18用螺栓固定而以三層的狀態(tài)固定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凸緣。因此,前分隔側板14和后分隔側板15之間的接合強度增大。因此,可以提高閉合截面周圍的構件的接合剛性并且可以確保螺栓的承載面的剛性以及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聯(lián)接剛性。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分隔梁12的結構,用于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安裝部被設置在隔板13和后分隔側板15之間的接合部。因此,可以加強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的聯(lián)接剛性,同時確保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的聯(lián)接剛性。這樣,可以利用鉸鏈托架 17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聯(lián)接剛性接收在對行李廂門進行開閉操作時的載荷。因此,能夠有效吸收在對門進行開閉操作時的載荷。
8
盡管上文已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這里所述的實施方式,基于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能夠進行各種變型和修改。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貫通孔18的形狀被形成為在車輛前后方向上長的矩形。然而,也可根據行李廂鉸鏈托架17的形狀等選擇其它適當的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分隔梁結構,其包括隔板,該隔板被設置成分隔出車廂和后備箱; 分隔側板,所述分隔側板分別被接合到所述隔板的左右兩側;以及分隔加強件,該分隔加強件被接合到所述隔板的背側和所述分隔側板的背側, 其中,所述分隔側板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均被分割線分割為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這兩個分隔側板,所述分割線在由所述前分隔側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所形成的大致水平面中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所述分隔加強件的上部被接合到所述后分隔側板的向下彎曲的前部,所述分隔加強件的下部被接合到所述前分隔側板的向下彎曲的下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和所述前分隔側板在所述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所述隔板和所述前分隔側板的相鄰部分處被接合在一起,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在所述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的相鄰部分處被接合在一起,所述隔板和所述分隔加強件在所述隔板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被接合在一起。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裝鉸鏈托架的孔被設置成跨過所述前分隔側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所述分割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 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前分隔側板與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前分隔側板與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另一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分隔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鉸鏈托架的另一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隔板和所述后分隔側板之間的接合部。
全文摘要
車輛分隔梁結構,即分隔梁結構(12),其包括隔板(13)、接合到隔板(13)的左右兩側的分隔側板(14、15)以及接合到隔板(13)的背側和分隔側板(14、15)的背側的分隔加強件(16)。分隔側板(14、15)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被分割線(S)分割成前分隔側板和后分隔側板這兩個分隔側板,該分隔線(S)在由該前后分隔側板(14)和(15)之間的接合部所形成的大致水平面中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分隔加強件(16)的上部被接合到后分隔側板(15)的向下彎曲的前部,分隔加強件(16)的下部被接合到前分隔側板(14)的向下彎曲的下部。
文檔編號B62D25/08GK102381363SQ20111026196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30日
發(fā)明者堺直樹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