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動車車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動車車架。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機動車,包括三輪車及四輪車,其車身與車架是兩個獨立的構件,其間采用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該結構的機動車的車身制造工藝復雜,制作周期長,成本高,車身重,并且與車架之間的安裝工藝復雜,安全性差。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車身與車架之間安裝簡單,整車安全性能高的機動車車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車架底盤及與車架底盤連為一體的后尾托架,其結構特點是在車架底盤兩側的前門柱處設有前立柱,在車架底盤兩側的后門柱處設有中立柱,在后尾托架的后部兩側設有后立柱,中立柱與后立柱的頂部設有上橫梁。
在前立柱與中立柱的下部之間設有下橫梁。
在車架底盤及后尾托架的兩側對稱地設有側架,所述的前立柱、中立柱及后立柱的底部均焊接在側架上。
在后尾托架的后部設有后尾桿,在后尾桿的端部與上橫梁后端部之間設有支撐桿。
采用上述結構后,駕駛室安裝在前立柱及中立柱上,后貨廂通過中立柱及后立柱安裝在后尾托架上,構成廂式機動車,或者將整個車身安裝在前立柱、中立柱及后立柱上,構成面包式機動車,其車身與車架之間安裝過程簡單,節(jié)約工時,車身輕,整車安全性能提高。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圖2為
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該機動車車架包括車架底盤1及與車架底盤1連為一體的后尾托架14,在車架底盤1及后尾托架14上均設有加強梁,在車架底盤1的側梁底面上設有與車軸連接的支撐部件2,在車架底盤1前門柱的兩側設有側架3,后門柱的兩側亦設有側架3,后尾托架14的后部兩側對稱地設有側架3,在車架底盤1及后尾托架14兩側的側架3上焊接有前立柱4、中立柱5及后立柱6,在前立柱4與中立柱5的下部之間連接有下橫梁8,中立柱5與后立柱6的頂部設有上橫梁7。在后尾托架14的后部設有后尾桿13,在后尾桿13的端部與上橫梁7后端部之間設有支撐桿9。上述各部件之間均采用焊接方式連接在一起,當然,所述的前立柱4、中立柱5及后立柱6也可以直接焊接在車架底盤1及后尾托架14側梁的相應部位上,在前立柱4上設有用于安裝車前門的合頁10,在中立柱5上設有用于安裝車后門的合頁11。在車架底盤1前部的加強梁上安裝上前叉座管12,則該車架可作為機動三輪車車架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機動車車架,包括車架底盤(1)及與車架底盤(1)連為一體的后尾托架(14),其特征是在車架底盤(1)兩側的前門柱處設有前立柱(4),在車架底盤(1)兩側的后門柱處設有中立柱(5),在后尾托架(14)的后部兩側設有后立柱(6),中立柱(5)與后立柱(6)的頂部設有上橫梁(7)。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車架,其特征是在前立柱(4)與中立柱(5)的下部之間設有下橫梁(8)。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車架,其特征是在車架底盤(1)及后尾托架(14)的兩側對稱地設有側架(3),所述的前立柱(4)、中立柱(5)及后立柱(6)的底部均焊接在側架(3)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機動車車架,其特征是在后尾托架(14)的后部設有后尾桿(13),在后尾桿(13)的端部與上橫梁(7)后端部之間設有支撐桿(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機動車車架,包括車架底盤及與車架底盤連為一體的后尾托架,在車架底盤兩側的前門柱處設有前立柱,在車架底盤兩側的后門柱處設有中立柱,在后尾托架的后部兩側設有后立柱,中立柱與后立柱的頂部設有上橫梁,在前立柱與中立柱的下部之間設有下橫梁。本實用新型的駕駛室安裝在前立柱及中立柱上,后貨廂通過中立柱及后立柱安裝在后尾托架上,構成廂式機動車,或者將整個車身安裝在前立柱、中立柱及后立柱上,構成面包式機動車,其車身與車架之間安裝過程簡單,節(jié)約工時,車身輕,整車安全性能提高。
文檔編號B62K5/06GK2774890SQ200520080518
公開日2006年4月26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2月22日
發(fā)明者王韻棠, 王軍華 申請人:王韻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