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載物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小型自動二輪車等的載物架(carrier)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載物架,有另外設置后把手或側把手的。另外,將載物架、側把手設為一體的也已屬公知技術。
專利文獻1特公平7-41850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2-68044號公報分別設置載物架和后把手等的方式,部件數目增多,組裝工時增加。另外,將載物架、后把手設為一體的方式,在車體罩板和載物架之間設有空間,期望提高外觀性。并且,由于需要側把手,所以需要側把手用間隙。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載物架裝置,具有朝向車體車架的座席后方配置并由車體側支撐的載物架;在座席后端部附近朝向上方突出設置的后把手;配置在座席的后部左右的側把手,使這些載物架、后把手、側把手形成為一體,同時具有覆蓋座席下方的后部車體的車體罩板,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載物架、后把手及側把手和它們的車體安裝部形成為一體,在載物架下部和車體罩板之間設置護罩部件,使該護罩部件的寬度小于載物架寬度。
根據上述結構,不增加部件數目,即可使包括車體安裝部在內的載物架、后把手、側把手形成為一體,并且利用護罩部件(cover部材)填埋載物架和車體罩板之間的間隙,所以提高外觀性。
另外,不必重新設置側把手,把護罩部件設置為提高外觀性部件,同時使護罩部件的寬度小于載物架寬度,所以可以把載物架的側部活用為側把手,可以進一步削減部件數目。
圖1是適用本發(fā)明的小型自動二輪車的整體側視圖。
圖2是其俯視圖。
圖3表示車體后部的放大側視圖。
圖4是和圖3相同部位的俯視圖。
圖5是沿圖3的5-5線的剖面圖。
圖6是從車體的斜后方表示尾部罩板的安裝狀態(tài)的圖。
符號說明1前輪;8后半部;10后輪;12雙人座席;23后部罩板;24載物架;25尾部罩板;26后把手;28燃料箱;50撐條;51支架;52螺栓;58螺栓;60焊接螺母;55撐條;56橫板(cross plate)。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
實施方式。
首先,根據圖1~圖2說明適用本發(fā)明的小型自動二輪車的概況。圖1是其整體側視圖,使支撐前輪1的前輪叉2連接由頭管3支撐著自由轉動的車把軸4,并與設在車把軸4上端的車把桿5的轉動聯動。
吊管6從頭管3斜向下地向后方延伸,從其下端部分成左右的后車架7向后方延伸,在后車架7的車架后半部8支撐著擺動式動力單元9自由搖動,以驅動支撐在其后端上的后輪10。
在車架后半部8上支撐著儲物箱11,雙人座席12自由開閉地覆蓋著在儲物箱11上方打開的開口部。在雙人座席12的后部側和擺動式動力單元9之間設置后緩沖器13。
頭管3和吊管6的周圍被前罩板14從前方覆蓋著并被護腿板15從后方覆蓋著。
前罩板14從前方下部兼作前整流罩(front cowl),同時在前面中央設置頭燈16。在護腿板15及頭管3的后方部分設置物品箱(trunk)17,使箱蓋18形成為自由開閉狀態(tài)。
車把桿5部分由車把罩20覆蓋著,在其前面?zhèn)茸笥以O置前轉向燈21。在后車架7的前半部上設置前部連接的底板罩板22,后部與后罩板23的前端相連續(xù)。
后罩板23是覆蓋包括儲物箱11在內的雙人座席12下方的車體后部的部件,設有從雙人座席12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載物架24,在該載物架24和后罩板23的后方上部之間設置尾部罩板25。
載物架24與后把手26及側把手27形成為一體。在雙人座席12的后部下方,在車架后半部8的后部支撐著燃料箱28,在其下方配置著空氣濾清器29。從空氣濾清器29的后端部通過上面朝向前方設置進氣配管30,在其前端前方的后罩板23設置進氣口31。
并且,設置在底板罩板22和后罩板23的內側朝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冷卻風配管32,其前端朝向前輪1的后方開口,后端朝向擺動式動力單元9的曲柄箱前部附近開口。
符號33表示側支架,符號34表示主支架,支撐著后車架7。
圖2是俯視圖,頭燈16設在前罩板14的寬度方向中央。35表示設在車把罩20上面的儀表。物品箱17形成為跨越護腿板15的大致整個車寬方向。36表示腳制動踏板。進氣口31是在底板罩板22的后端和后罩板23的前端的連接部朝向前方開口的切槽,接近進氣口31的前端開口。
后把手26沿著雙人座席12的后端部形成,側把手27沿著雙人座席12的后部側面,分別可以用握持。37表示后轉向燈,38表示尾燈。圖3表示車體后部的放大側視圖,載物架24是鋁等輕合金通過鑄造形成的,在雙人座席12的后端部朝向左右大致形成半圓形而設置的后把手26、和在雙人座席12的后部左右配置在前后方向的側把手27是一體設置的。
在載物架24的中央部還一體形成朝向斜前方向下方突出的撐條50,并用螺栓52安裝在支架51上,其下端被焊接在車架后半部8的后端并向上方突出。53表示設在支架51的焊接螺母。
朝向左右載物架24的各自前方下部一體設置的安裝腳54用螺栓重疊固定在撐條55上。撐條55焊接在橫板56的左右兩側部表面上。橫板56在燃料箱28上彎曲,連接左右車架后半部8。
后罩板23的上端部中截止到側把手27的部分沿著雙人座席12的下部進入側把手27的內側,從安裝腳54附近斜向下地向后方延伸,在圖示的側視觀看時,在側把手27和載物架24和后罩板23的后部之間形成大致三角形的空間。
該空間由側視大致呈三角形的尾部罩板25覆蓋著。設有設置在尾部罩板25的后端部中央的安裝孔57,尾部罩板25在此處利用螺栓58安裝在撐條59上。撐條59大致在車體中心上被焊接在支架51的上方后部,后方側斜向上地向后方延伸,螺栓58被固定在設于后端的焊接螺母(weldnut)60上。尾部罩板25的前端部位于側把手27的前部側安裝部附近。尾部罩板25的下端部連接后罩板23的上端并且在外觀上處于一個平面上,在連接部的適當部位通過爪25a相互接合著。
符號61表示與載物架24一體設置的從緣部下面向斜下方突出的掛鉤,符號62表示設在后罩板23的后端部的尾燈。符號63表示用于將設在燃料箱28的法蘭64的后部夾在其與橫板56之間并用螺栓65安裝的撐條。并且,在該撐條63的前側側面,橫板56的下方延長部重疊在外側上并用螺栓56a從側方固定著。
符號66表示連接左右車架后半部8之間的設在交叉管67(圖3)的寬度方向中間部的撐條,在其上支撐著法蘭64的前部及座席支撐用撐條68。
圖4是和圖3相同的部位的俯視圖,左右車架后半部8在后端部相互連接著,俯視時整體上大致形成U字狀,在其前方通過橫板56和交叉管67連接著。
在橫板56的左右,在車架后半部8的大致上方位置設置撐條55。在橫板56的中間部設置支撐雙人座席12后部的座部71。
尾部罩板25俯視時大致呈V字狀乃至大致U字狀,是覆蓋車體后部的空間的部件,用樹脂等合適的材料形成。載物架24通過用撐條50支撐中央部,用安裝腳54安裝左右側把手27,從而被車體上的三點支撐著。
符號70表示載物架24的減輕重量孔,載物架24的后端位置和后罩板23大致相同。
圖5是沿圖3的5-5線的剖面圖,安裝腳54從側把手27的內側下端部朝向車體內方向斜下方延伸,形成朝向車寬方向大致水平地彎曲延伸的安裝部72,在此處設置安裝孔73。
另一方面,撐條55形成上端部朝向外方的安裝座74,在此處設置焊接螺母75。安裝腳54的安裝部72放置在安裝座74上,形成通過從其安裝孔73插入的螺栓76的安裝孔77。
因此,使安裝部72重疊在安裝座74上,使各安裝孔73、安裝孔77一致地從上方通過螺栓76并固定在焊接螺母75上,從而把側把手27固定在撐條55上。
相對側把手27的下端,撐條55的外側部分向車體內方僅進入尺寸D。因此,在尾部罩板25的外表面和側把手27之間形成手進入并握持側把手27下端的充足的間隙80。該間隙80位于避開安裝腳54部分并且可以握持的位置。
圖6是從車體的斜后方表示尾部罩板25的安裝的圖,形成于安裝腳54的安裝部52的安裝孔73形成為長圓孔,以吸收安裝誤差。并且,尾部罩板25的寬度比側把手27小,在側把手27的下端和尾部罩板25之間形成可以容易握持側把手27的下端的間隙80。
尾部罩板25的后端部朝向前方中間變細,以便接近撐條50側和支架51,形成和后罩板23具有一體感的設計效果。并且,尾部罩板25的下部和后罩板23的上部大致一致,使表面形成為一個平面。在安裝腳54附近,后罩板23的上端部位于側把手27的下端附近,通過覆蓋安裝腳54和尾部罩板25的螺栓固定部分,提高外觀性。
下面,說明本實施例的作用。如圖3所示,安裝尾部罩板25,覆蓋形成于側把手27和載物架24和后罩板23的上端之間的空間。因此,可以覆蓋存在于該空間內的燃料箱28和各種支架及撐條(50、51、55、56、59等),使在外觀上看不到。
并且,使尾部罩板25的上端在側視時重疊在側把手27和載物架24的內側,并且將尾部罩板25的下端和后罩板23連接成一個平面,所以可以與后罩板23在設計上形成一體感。因此,可以提高外觀性。
而且,如圖5、圖6所示,使尾部罩板25的上部寬度小于側把手27的寬度,所以不必在后罩板23和尾部罩板25側形成特殊的凹部,即可把側把手27的下端用作把手。
并且,由于在后罩板23和尾部罩板25側沒有形成局部的凹凸變形部,所以容易在保持良好的外觀狀態(tài)下形成側把手。而且,間隙80形成為跨越側把手27的大致整體長度,所以把手部位形成自由狀態(tài),增加把手的自由度。
這樣,包括車體安裝部(50、54)在內使載物架24、側把手27、后把手26形成為一體,可以形成一個整體載物架,不會增加部件數目,并且利用尾部罩板25填埋載物架24和車體罩板23的間隙,所以也提高外觀性。
另外,不重新設置側把手27,把尾部罩板25設置為提高外觀性的部件,并且使尾部罩板25的寬度小于側把手27的寬度,所以能夠把整體上的載物架側部活用為側把手27,可以進一步削減部件數目。
權利要求
1.一種載物架裝置,具有朝向車體車架的座席后方配置并由車體側支撐的載物架;在座席后端部附近朝向上方突出設置的后把手;配置在座席的后部左右的側把手,使所述載物架、后把手、側把手形成為一體,同時具有覆蓋座席下方的后部車體的車體罩板,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載物架、后把手及側把手和它們的車體安裝部形成為一體,在載物架下部和車體罩板之間設置護罩部件,使該護罩部件的寬度小于載物架寬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載物架裝置,其使后把手和側把手與載物架形成為一體,在覆蓋車體的護罩部件側不形成側把手用凹凸部。使載物架(24)和后把手(26)及側把手(27)形成為一體,使側把手位于雙人座席(12)的后部左右。安裝覆蓋形成于側把手及載物架的下方和后罩板(23)的上端之間的空間,并且側視呈大致三角形的尾部罩板(25)。尾部罩板的后端部通過螺栓(58)安裝在撐條(59)上。撐條安裝在車架后半部(8)上,并被焊接在支撐載物架的支架(51)上。尾部罩板的前端部位于側把手的前部側安裝部附近。尾部罩板的左右寬度小于側把手,在尾部罩板的上端部和側把手的下端之間形成把手用空間。
文檔編號B62J1/28GK1597423SQ20041007851
公開日2005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9月18日
發(fā)明者小田桐大, 坂本和宏, 友松利晴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