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車輛座椅滑動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943032閱讀:10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車輛座椅滑動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車輛座椅滑動設備。
背景技術
通常,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包括:下導軌,該下導軌將固定于車輛的地板;上導軌,座椅固定于該上導軌并且該上導軌設置成可以相對于下導軌滑動;以及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構造成能夠限制上導軌相對于下導軌的相對運動。座椅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進行調節(jié):通過鎖定機構解除限制并且使上導軌和下導軌進入解鎖狀態(tài),在該解鎖狀態(tài),允許上導軌相對于下導軌的相對運動。在相關領域中,存在包括稱作翻移特征的座椅滑動設備,其構造成通過椅背的向前折疊操作使鎖定機構進入解鎖狀態(tài)并且保持該解鎖狀態(tài)。例如,在JP2004-122798A (參考文獻I)中描述的座椅滑動設備包括:解鎖桿,該解鎖桿構造成通過與向前折疊操作相結合地被旋轉而使鎖定機構執(zhí)行解鎖操作;以及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該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構造成與解鎖桿接合并且限制解鎖桿的旋轉。換言之,通過將解鎖桿的旋轉限制在使鎖定機構執(zhí)行解鎖操作的位置處,能夠保持解鎖狀態(tài)。在該座椅滑動設備中,在下導軌上設置有傳感器托架,并且在翻移時,通過上導軌相對于下導軌的相對移動,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與傳感器托架的一個端部接觸。通過該接觸,釋放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與解鎖桿之間的接合,并且因此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此處,在該相關領域中,傳感器托架沿下導軌的縱向方向延伸。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構造成通過受推壓旋轉而在除了車輛前側上的部分之外的大部分座椅位置處以其遠側端部與傳感器托架的上表面抵接。那么,在翻移時,在車輛前部的座椅位置處,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移動離開傳感器托架的上表面,并且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旋轉并與解鎖桿接合,從而保持解鎖狀態(tài)。`換言之,在通常的翻移動作中,從車輛的后側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座椅。因此,通過將傳感器托架形成為在下導軌的縱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如上所述使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遠側端部處于傳感器托架的上表面上,要防止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在座椅向車輛前方移動的狀態(tài)中間與傳感器托架卡住。通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與遠離傳感器托架的移動相關聯(lián)的旋轉,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遠側端部相對于傳感器托架的上表面布置在下側上。換言之,當再次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座椅時,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遠側端部與傳感器托架的一個端部接觸。然后,通過該接觸,釋放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和解鎖桿之間的接合并且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從而能夠在預定位置(固定點)處限制座椅的移動。然而,在如上所描述的傳感器托架在下導軌的縱向方向上延伸的情況下,降低了座椅的設計靈活性。于是,特別是在具有多排座椅的車輛或具有長的下導軌等的車輛中,存在傳感器托架的長度會成為設計上的很大限制的問題。就這一點而言,仍存在改善的空間。因此需要一種構造成能夠確保較高的設計靈活性同時確保翻移特征的車輛座椅滑動設備。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車輛座椅滑動設備,所述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包括:下導軌,所述下導軌固定于車輛的地板;上導軌,座椅固定于所述上導軌,并且所述上導軌設置成允許相對于所述下導軌的相對運動;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構造成能夠限制所述上導軌的相對于所述下導軌的相對運動;解鎖裝置,所述解鎖裝置構造成使所述鎖定機構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進行解鎖操作;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構造成通過與所述解鎖裝置關聯(lián)地運動至保持位置而與所述解鎖裝置協(xié)作將所述鎖定機構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以及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構造成解除對所述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其中,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包括:旋轉操作部,所述旋轉操作部構造成與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動的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關聯(lián)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并且所述旋轉操作部構造成能夠通過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旋轉而沿所述上導軌的所述相對運動的方向與操作構件進行接觸,并且,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構造成通過基于所述旋轉操作部與所述操作構件之間的接觸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轉而沿解除對所述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的方向按壓和移動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并且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構造成能夠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轉至不能進行基于與所述操作構件的接觸的旋轉操作的位置而不會使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移動離開所述保持位置。在上述構造中,通過借助于上導軌相對于下導軌的相對移動一即,借助于座椅的滑動操作——使該構造的操作構件與旋轉操作部接觸,可以在操作構件與旋轉操作部接觸的位置處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于是,通過使操作構件除了在借助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操作保持解鎖狀態(tài)時之外不能夠與旋轉操作部接觸,避免了兩者之間的干涉。當操作構件由于在與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的情況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座椅滑動操作而與旋轉操作部接觸時,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旋轉至不能在與操作構件接觸時進行旋轉操作的位置。相應地,可以在保持解鎖狀態(tài)的通過翻移特征進行座椅滑動操作的過程中避免操作構件阻拌旋轉操作部。因此,能夠在不依賴于操作構件的形狀的情況下,確保翻移特征。相應地,能夠確保較高的設 計靈活性,包括基于操作構件的安置從解鎖狀態(tài)恢復(解除保持)的模式。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第二方面,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設置成能夠在與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相交的位置處借助于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的旋轉而進行旋轉,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由于受到彈性構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推壓而與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抵接。在上述構造中,能夠基于彈性構件的彈性力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關聯(lián)地旋轉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那么,當存在關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的旋轉操作部的對抗彈性力的外力輸入(操作構件的接觸)時,可以在不操作已經(jīng)處于保持位置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情況下,在第一方向上旋轉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第三方面,所述特定的座椅操作是椅背的向前折疊操作。在上述構造中,可以通過與許多座椅滑動設備相同的操作來使用翻移特征。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第四方面,以如下方式構造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當與構造成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動的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關聯(lián)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旋轉時,使所述旋轉操作部向所述座椅的側向突出。在上述構造中,可將操作構件安置于能夠與座椅側部上的旋轉操作部接觸的給定的位置。在座椅的側部上存在旋轉操作部的情況下,可以由車輛的乘客手動地操作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例如,近年來,允許各種座椅位置改變(座椅布置)的車輛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在這種車輛中,根據(jù)座椅的位置,可能出現(xiàn)不能夠將座椅移動至操作構件所安置的位置的情形。然而,在上述構造中,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通過手動操作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之后固定座椅。因此,提聞了使用者的便利。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第五方面,所述操作構件安置到布置于所述座椅側旁的相鄰座椅上。在上述構造中,在與相鄰座椅對齊的位置處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并且座椅可以固定。因此,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第六方面,所述操作構件安置于所述車輛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相對于所述上導軌的位置由于所述上導軌的所述相對運動而改變。在上述構造中,在作為固定點的安置操作構件的位置處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并且座椅可以固定。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第七方面,所述旋轉操作部構造成不暴露于所述座椅的外表面。在上述構造中,可以避免乘客與旋轉操作部的接觸。因此,實現(xiàn)了例如可以限制誤動作發(fā)生的效果。根據(jù)本公開, 可以提供能夠確保較高的設計靈活性同時確保翻移特征的座椅滑動設備。


從以下參考附圖考慮的詳細說明中,本公開的前述以及附加特征和特性將變得更加清楚,附圖中:圖1是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立體圖;圖2是座椅的側視圖;圖3是座椅滑動設備和座椅傾斜設備;圖4是鎖定機構的立體圖;圖5是圖示座椅滑動設備的示意性構造的剖視圖(沿線V-V截取的剖視圖);圖6是圖示鎖定機構的示意性構造的剖視圖(在鎖定操作時,沿線V1-VI截取的剖視圖);圖7是圖示鎖定機構的示意性構造的剖視圖(在解鎖操作時,沿線V1-VI截取的剖視圖);圖8是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的立體圖;圖9是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的側視圖;圖1OA和IOB是圖示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操作的說明圖;圖11是圖示座椅的側表面的立體圖12是圖示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的操作的說明圖;圖13是圖示相鄰座椅的側表面的立體圖;圖14A和14B是圖示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的操作的說明圖;以及圖15是圖示另一示例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的示意性構造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對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進行解釋。如圖1所示 ,車輛座椅I包括椅墊2以及安裝在椅墊2的后端部上而能夠傾斜的椅背3。座椅I構造成后部座椅(第二排座椅),該后部座椅能夠被分成一對對稱的水平座椅11和12。各個座椅11和12允許獨立地進行椅背3的傾斜角度的調節(jié)以及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調節(jié)。具體地,成對的兩個下導軌5并排地在對應于相應的座椅11和12的位置處布置在車輛的地板F上。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通過由相應的下導軌5為各個座椅11和12提供的座椅滑動設備20的功能使得能夠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進行座椅的位置調節(jié)。對于各個座椅11和12來說,稍后所描述的座椅滑動設備20的基本構造以及座椅傾斜設備35的基本構造大致相同。因此,為了方便起見,關于共同的部分,僅對座椅11側進行描述并且省略對座椅12側的描述。如圖2和圖3所不,座椅滑動設備20包括上導軌21,該上導軌21設置成可以相對于相應的下導軌5移動。座椅11構造成通過固定于上導軌21而可以與上導軌21 —起在下導軌5上移動。具體地,如圖4和圖5所不,下導軌5各自包括在車輛的前后方向(圖5中垂直于紙平面的方向)上延伸的底壁部5c。外壁部5d設置在底壁部5c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處而從底壁部5c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處直立地延伸,并且在各個外壁部5d的上端部處設置有分別地在寬度方向上向內彎折的凸緣形上壁部5e。那么,通過分別在各個上壁部5e的遠端處向下彎折而形成在寬度方向上以預定間距對置的內壁部5f。相反地,每個上導軌21包括本體部21a以及一對突伸部21b,該本體部21a通過形成為向上突出的有角的U形形狀而布置在下導軌5側上的內壁部5f之間,該對突伸部21b從本體部21a的下端部沿寬度方向向外彎折成凸緣形狀。上導軌21還包括鉤形部21c,鉤形部21c通過從各個突伸部21b的遠端向上彎曲而分別布置在由下導軌5側上的外壁部5d、上壁部5e和內壁部5f圍繞的空間中。鉤形部21c設置有多個(在此處公開的實施方式中,每個鉤形部21c設置有兩個)輪子22,輪子22分別抵接設置在下導軌5的底壁部5c上的軌道部5g而進行旋轉。換言之,允許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上導軌21通過各個輪子22的旋轉而以在軌道部5g上行進的方式沿下導軌5的延伸方向移動。通過將突伸部21b和鉤形部21c分別布置在由下導軌側上的外壁部5d、上壁部5e和內壁部5f所圍繞的空間中,限制上導軌21在向上的方向以及寬度方向上的相對于下導軌5的相對移動。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能夠保持上導軌21和下導軌5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穩(wěn)定性。如圖2和圖3所示,分別地形成為板形形狀的側框架23和24設置成在相應的上導軌21上直立延伸。如圖2所示,一個側框架23設置有從其后端部(該圖左側的端部)向上突出的聯(lián)接部25。此外,如圖3所示,兩個管件26和27設置在其中兩個側框架23和24之間,從而橫跨在它們之間。此外,副框架28設置在另一側框架24的側部上而通過固定于管件26和27的遠端布置成與該另一側框架24大致平行。類似于側框架23的聯(lián)接部的聯(lián)接部25設置在副框架28的后端部處。如圖1所示,設置了側防護罩31和32,用于遮蓋側框架23、側框架24以及副框架28的外側。中央防護罩33也以相同的方式安裝,以便遮蓋橫跨在側框架24和副框架28之間的管件26和27的外側。通過將椅墊構件(未示出)固定在中央防護罩33上形成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椅墊2。如圖2和圖3所不,座椅傾斜設備35分別設置在側框架23和副框架28的后端部處。具體地,座椅傾斜設備35共軸地設置在側框架23和副框架28的相應的聯(lián)接部25處,桿件36作為座椅傾斜設備35的旋轉中心橫跨于座椅傾斜設備35之間。然后,經(jīng)由座椅傾斜設備35將椅背3聯(lián)接至椅墊2。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各個座椅傾斜設備35具有限制椅背3相對于椅墊2的相對旋轉并且能夠允許它們的相對旋轉的已知的構造。具體地,如圖1和圖3所示,副框架28包括向遮蓋副框架28外側的側防護罩32側旁突出的手動操作桿37以及向椅墊2的后方突出的足部按壓桿38。如圖3所示,副框架28設置有螺旋彈簧39,并且根據(jù)螺旋彈簧39的彈性力,在使椅背3向車輛的前方傾斜(向前折疊)的方向(參見圖2,右側)上推動椅背3。座椅11相應地能夠通過操作桿37的操作調解椅背3的傾斜角度,并且通過足部按壓桿38的操作向前折疊椅背3。座椅滑動設備20包括鎖定機構40,該鎖定機構40能夠如上所述地限制上導軌21相對于下導軌5的相對移動。具體地,如圖2和圖4所示,上導軌21設置有鎖定桿41,每個鎖定桿41具有多個接合爪41a。下導軌5沿其縱向方向形成有對應于鎖定桿41的各個接合爪41a的多個接合孔42。于是,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鎖定機構40能夠通過鎖定桿41的各個接合爪41a與下導軌5側上的各個接合孔42的接合而限制上導軌21相對于下導軌5的相對移動。更具體地,如圖6和圖7所示,鎖定桿41設置有具有彎曲板形狀的輪廓的本體部41b。而且,上導軌21的本體部21a形成有在寬度方向上(相應圖中的水平方向)貫穿本體部21a (構成本體部21a的板構件)的通孔43。在將本體部41b插入通孔43中的狀態(tài)下,將鎖定桿41聯(lián)接于上導軌21。具體地,每個鎖定桿41具有沿上導軌21的縱向方向(相應圖中垂直于紙平面的方向,未示出)延伸的旋轉軸線并且以可旋轉的方式聯(lián)接于上導軌21。在上導軌21的本體部21a中在通孔43的下面(相應圖中的下側)和在鉤形部21c中分別形成有允許鎖定桿41的各個接合爪41a插入的多個通孔44。上導軌21分別設置有彈簧構件45,該彈簧構件45構造成推動鎖定桿41在將各個接合爪41a插入通孔44中的方向(相應圖中為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換言之,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鎖定機構40通常處于鎖定狀態(tài),在該鎖定狀態(tài)下,基于彈簧構件45彈性力通過鎖定桿41的旋轉,使插入相應通孔44中的各個接合爪41a經(jīng)由通孔44與下導軌5側上的相應的接合孔42接合,如圖6所示。此處所公開的 實施方式的鎖定桿41各自包括在相應接合爪41a的相反側上的端部處的桿部41c,并且構造成通過向下按壓桿部41c而克服彈簧構件45的彈性力在解鎖方向(相應圖中的逆時針方向)上旋轉。此時,將使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鎖定構件40進入各個接合爪41a被從相應的通孔44中拉出的狀態(tài),即,當通過向下按壓桿部41c使鎖定桿41旋轉時進入如圖7所示的、釋放在下導軌5側上的各個接合孔42與相應的接合爪41a之間的接合的解鎖狀態(tài)。更具體地,如圖4所示,每個上導軌21沿其縱向方向設置有兩個鎖定桿41A和41B。而且,如圖3和圖4所示,在各個鎖定桿41A和41B上方設置橫跨在側框架23和副框架28之間的一對旋轉軸46和47。此外,副框架28設置有向側防護罩32的側向突出的手動操作桿48、以及連桿機構49,該連桿機構49構造成以與用于座椅的傾斜的操作桿37相同的方式將相對于操作桿48的操作輸入轉換成上述各個旋轉軸46和47的旋轉。旋轉軸46和47分別設置有解鎖桿50,解鎖桿50與相應的旋轉軸46和47成整體地旋轉并且分別向下按壓相應的鎖定桿41A和41B (的桿部41c)。換言之,通過由使用者操作(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向上拉動)操作桿48,使各個旋轉軸46和47旋轉。然后,通過由設置在各個旋轉軸46和47上的解鎖桿50向下按壓相應的解鎖桿41A和41B,使鎖定機構40進入解鎖狀態(tài)。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分別地基于螺旋彈簧51 (圖中部分地省略)的彈性力在與向下按壓各個鎖定桿41A和41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驅動各個解鎖桿50。以相同的方式,同樣基于螺旋彈簧52的彈性力在所述移動方向上驅動操作桿48至該操作之前的位置。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通過使用者停止關于操作桿48的操作輸入可以使鎖定機構40再次進入鎖定狀態(tài)。(翻移特征)隨后,將描述設置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座椅滑動設備上的翻移特征。

如圖2所示,座椅11的側框架23設置有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該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構造成能夠使鎖定機構40與椅背3的向前折疊操作關聯(lián)地執(zhí)行解鎖操作并且將鎖定機構40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具體地,如圖8和圖9所示,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設置有第二解鎖桿61,該第二解鎖桿61與解鎖桿50具有共用的旋轉中心L并且布置成與解鎖桿50平行。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第二解鎖桿61布置成平行于解鎖桿50A且與其共軸,該解鎖桿50A對應于布置在側框架23側上的上導軌21上的、在車輛前側的解鎖桿41A。第二解鎖桿61包括:按壓桿部61a,該按壓桿部61a從作為第二解鎖桿61的近端的旋轉中心L開始沿解鎖桿50A的縱向方向(水平方向,參見圖9)延伸;和連接桿部61b,該連接桿部61b也從作為近端的旋轉中心L開始向上延伸(上側,參見圖9)。按壓桿部6IA的遠端形成有按壓凸緣62,該按壓凸緣62構造成通過朝向解鎖桿50A彎曲而能夠與解鎖桿50A的上端部50a抵接。而且,如圖2所示,設置在側框架23的聯(lián)接部25上的座椅傾斜設備35形成有拉拽部64,該拉拽部64構造成通過向前折疊椅背3而旋轉和向上拉動連接于拉拽部64的遠端的纜線63。于是,如圖9所示,在構成上文中所描述的第二解鎖桿61的連接桿部61b的遠端處設置有連接于纜線63的另一端的連接部65。
換言之,基于通過向前折疊椅背3產生的對纜線63的拉力,使第二解鎖桿61在向后(該圖的左側)牽引其連接桿部61b的方向上(該圖的逆時針方向上)旋轉。此外,設置在按壓桿部61a處的按壓凸緣62通過第二解鎖桿61的旋轉按壓解鎖桿50A的上端部50a。然后,基于該按壓力,解鎖桿50A與第二解鎖桿61 —起旋轉。此處,如圖4所示,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經(jīng)由固定解鎖桿50A的旋轉軸46、連桿機構49、和旋轉軸47將解鎖桿50A的旋轉傳遞至另一解鎖桿50。于是,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能夠通過由各個解鎖桿50向下按壓相應的鎖定桿41(41A和41B)而使由鎖定桿41構成的鎖定機構40執(zhí)行解鎖操作。如圖2、圖8和圖9所示,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設置有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該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設置成能夠在與第二解鎖桿61的外圍抵接的狀態(tài)下旋轉。于是,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和第二解鎖桿61構造成在已經(jīng)通過第二解鎖桿61的旋轉使得鎖定機構40執(zhí)行解鎖操作之后進行配合以便將鎖定機構40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 具體地,如圖8和圖9所示,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具有旋轉軸67,該旋轉軸67布置在第二解鎖桿61的上方(相應圖中的上側)且與第二解鎖桿61的旋轉中心L (旋轉軸46)大致平行。于是,通過由配裝到旋轉軸67上的扭力螺旋彈簧68驅動(在圖9中沿逆時針方向驅動)使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在其遠端部66a處與第二解鎖桿61的外圍抵接。此處,如圖1OA和IOB所示,構成第二解鎖桿61的連接桿部61b形成有鉤形彎曲部(鉤形部69)。于是,使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遠端部66a與鉤形部69附近的部位抵接。具體地,如圖1OA所示,在基于纜線63的拉力使第二解鎖桿61旋轉之前的狀態(tài)下,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遠端部66a與相對于鉤形部69的遠端側(連接部65側)抵接。而如圖1OB所示,在旋轉第二解鎖桿61 —直旋轉至使得鎖定機構40執(zhí)行解鎖操作的位置的狀態(tài)下,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遠側端部66a與相對于鉤形部69的近端側(旋轉中心L側)抵接。

換言之,通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第二解鎖桿61相關聯(lián)的旋轉,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第二解鎖桿61的抵接點明顯地從連接桿部61b的外圍上的遠端側移向近端側。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通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第二解鎖桿61之間的抵接點以這種方式向關于鉤形部69的近端側移動,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遠端部66a與鉤形部69接合。于是,以這種方式,通過限制第二解鎖桿61的旋轉,可使鎖定機構40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設置有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該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構造成用于通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如圖8和圖9所示,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包括旋轉軸72,該旋轉軸72在相對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旋轉軸67扭轉的位置處在豎直方向上(相應圖中的豎直方向上)延伸。而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包括作用桿件71a和操作桿件71b,該作用桿件71a和操作桿件71b在大致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從作為近端的旋轉軸72開始直線地延伸。具體地,作用桿件71a和操作桿件71b每個都形成大致細長板的形狀。扭力螺旋彈簧73配裝在旋轉軸72上。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構造成通過被扭力螺旋彈簧73驅動而使得其作用桿件71a從車輛的前側(圖9中的右側)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遠端部66a抵接。相反,形成為立方體形的樹脂制造的旋轉操作部74安裝在操作桿件71b的遠端上。而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構造成能夠在操作構件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時在對應于接觸方向的方向上旋轉。如圖11所示,在圍繞側框架23和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的外側的側防護罩31上設置有收容蓋75,該收容蓋75構造成能夠收容設置在操作桿件71b的遠端處的旋轉操作部74而無損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旋轉。收容蓋75包括側防護罩31的側表面31a上的開口 75a。而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設置在操作桿件71b的遠端處的旋轉操作部74構造成在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旋轉時,該旋轉操作部74從收容蓋75的開口 75a向側防護罩31的側向突出。具體地,如圖12所示,由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旋轉,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 (的作用桿件71a)之間的抵接點在車輛的前后方向(該圖中的水平方向)上移動。換言之,如上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第二解鎖桿61的旋轉相關聯(lián)地旋轉(參見圖1OA和10B),從而使與第二解鎖桿61抵接的遠端部66a向車輛的前方(圖12中的左側)移動。而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構造成通過被扭力螺旋彈簧73驅動而使得其作用桿件71a從車輛的前側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遠側端部66a抵接。因此,在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遠側端部66a向車輛前方移動的情況下,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在作為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抵接點的作用桿件71a向車輛前方移動的方向(圖中的逆時針方向)上旋轉。換言之,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旋轉方向稱為“第一方向”,作用桿件71a以這種方式在該第一方向上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并且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稱為“第二方向”。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以如下方式構造:在以這種方式在第一方向上進行旋轉之前的狀態(tài)下,即,在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第二解鎖桿61關聯(lián)地移動至保持位置之前的旋轉位置Pl處,設置在操作桿件71b上的旋轉操作部74整個地收容在收容蓋75中。而旋轉操作部74構造成通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與其所抵接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關聯(lián)地進行旋轉,旋轉操作部74從收容蓋75的開口 75a向側防護罩31側旁突出。換言之,以如下方式構造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在鎖定機構40借助于翻移特征基于椅背3的向前的折疊操作而執(zhí)行解鎖操作之前的狀態(tài)下,操作構件不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然而,通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與移向保持位置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關聯(lián)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轉,旋轉操作部74從收容蓋75的外表面露出。于是相應地,以如下方式構造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操作構件可以在座椅11移動的車輛前后方向——即,上導軌21相對于下導軌5的相對移動的方向——上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具體地,在第一方向上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旋轉至旋轉位置P2,該旋轉位置P2對應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通過翻移特征進行的解鎖操作相關聯(lián)地移動至保持位置的狀態(tài)。(參見圖10B)。而且,當操作構件從車輛的后側(該圖中的右側)與從收容蓋75的開口 75a突出的旋轉操作部74接觸時,在作用桿件71a向車輛的后方移動的方向上——即,沿第二方向——旋轉解鎖狀態(tài)解 除桿71。于是,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具有如下構造:當使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沿第二方向旋轉時,解除通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換言之,通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轉,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抵接的作用桿件71a向車輛的后方按壓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于是,通過基于該按壓力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旋轉以及遠端部66a與第二解鎖桿61的鉤形部69之間的接合的釋放,將鎖定機構40恢復至鎖定狀態(tài)。此外,當存在關于旋轉操作部74的對抗扭力螺旋彈簧73的彈性力的外力輸入(即,存在操作構件與旋轉操作部74的接觸)時,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能夠進一步沿第一方向旋轉超過旋轉位置P2,該旋轉位置P2對應于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移動至保持位置的狀態(tài)。具體地,在設置于操作桿件71b的遠端處的旋轉操作部74沒入收容蓋75中的模式下,沿第一方向旋轉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此時,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作用桿件71a移動離開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換言之,同樣處于該狀態(tài)下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處在保持位置,在保持位置處,能夠基于遠端部66a和第二解鎖桿61的鉤形部69之間的接合保持解鎖狀態(tài)(參見圖10B)。于是,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構造成使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沿第一方向旋轉直至旋轉位置P3,在旋轉位置P3處,不允許基于操作構件與旋轉操作部74的接觸的旋轉操作,同時將鎖定機構40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如圖1和圖13所示,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在緊鄰座椅11的座椅12的側防護罩77上設置有從座椅11上的側表面77a朝向側防護罩31突出的操作突出部78。具體地,操作突出部78設置在對應于如上所述設置在側防護罩31的側表面31a上的收容蓋75的開頭75a的位置處。具體地,操作突出部78安置成處于在座椅的高度方向(圖2中的豎直方向)上與開口 75a的位置等同的位置處。因而,操作突出部78設置成:當其中兩個座椅11和12并排布置在 車輛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處時,操作突出部78布置在座椅11側上的開口 75a的略靠車輛前側的位置處(參見圖1)。換言之,以如下方式構造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當座椅11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移動時,作為操作構件的操作突出部78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相應地,通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轉,能夠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隨后,將描述如上所述地構造的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的動作。如圖14A所示,向車輛的前方(該圖中向左)移動通過翻移特征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的座椅11。此后,在許多情況下,使座椅11返回至與相鄰座椅12對齊的位置(兩個座椅的遠端沿該視圖中通過虛線M示出的車輛的前后方向對齊的位置)。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通過座椅滑動操作向座椅11的側旁突出的旋轉操作部74此時與設置在相鄰座椅12上的操作突起部78接觸。換言之,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座椅11時,旋轉操作部74與座椅12側上的操作突出部78接觸。因此,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操作成在第二方向上相對旋轉(參見圖12,該視圖中由實線箭頭所示的旋轉操作)。于是,通過該旋轉操作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并且因此將座椅11固定于與相鄰座椅12對齊的位置。如圖14B所示,假定如下情況:當使用翻移特征時,與鄰近的座椅12相比座椅11處于車輛的后側(該視圖中的右側)。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向車輛的前方的座椅滑動操作,向座椅11的側旁突出的旋轉操作部74從車輛的后側與設置在相鄰座椅12上的操作突出部78接觸。然而,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該接觸使得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進一步在第一方向(該視圖中的順時針方向)上旋轉(參見圖12,由該視圖中虛線箭頭所示的旋轉操作)。那么,通過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旋轉至不能夠進行基于該接觸的旋轉操作的位置(參見圖12,旋轉位置P3),座椅11能夠向車輛的前方平滑地移動,而不會在旋轉操作部74處被座椅12側上的操作突出部78阻絆。如上所述,根據(jù)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實現(xiàn)了如下效果。(I)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與移向保持位置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關聯(lián)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并且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包括旋轉操作部74,該旋轉操作部74構造成:通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轉允許操作構件在上導軌相對移動的方向上與該旋轉操作部74接觸。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還構造成能夠基于旋轉操作部74和操作構件之間的接觸,通過在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旋轉而沿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的方向按壓和移動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而且,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構造成:能夠進一步在第一方向上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旋轉至不能基于與操作構件的接觸進行旋轉操作的位置,而不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移離保持位置。在上述構造中·,通過借助于上導軌21相對于下導軌5的相對移動一即,借助于
座椅的滑動操作-使該構造的操作構件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可以在操作構件與旋轉操
作部74接觸的位置處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于是,通過使操作構件除了在借助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操作保持解鎖狀態(tài)時之外不能夠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避免了兩者之間的干涉。當操作構件由于在與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的情況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座椅滑動操作而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時,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旋轉至不能在與操作構件接觸時進行旋轉操作的位置,而不會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移離保持位置。于是相應地,可以在通過翻移特征進行座椅滑動操作的過程中避免操作構件阻拌旋轉操作部74。因此,能夠在不依賴于操作構件的形狀的情況下,確保翻移特征。相應地,確保了較高的設計靈活性,包括基于操作構件的安置從解鎖狀態(tài)恢復(解除保持)的模式。(2)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設置成能夠在其遠端部66a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作用桿件71a相交的位置下進行旋轉。扭力螺旋彈簧73還在第二方向上驅動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
71。相應地,作用桿件71a抵接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在上述構造中,能夠基于扭力螺旋彈簧73的彈性力與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關聯(lián)地旋轉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那么,當存在關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旋轉操作部74的對抗扭力螺旋彈簧73的彈性力的外力輸入(操作構件的接觸)時,可以在不操作已經(jīng)處于保持位置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情況下,在第一方向上旋轉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3 )當向前折疊椅背3時,第二解鎖桿61使得鎖定機構40執(zhí)行解鎖操作。因此,可以通過與許多座椅滑動設備相同的操作來使用該翻移特征。(4)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構造成使得當與向保持位置移動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關聯(lián)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轉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時,設置在操作桿件71b的遠端處的旋轉操作部74向側防護罩31側向突出。
在上述構造中,可將操作構件安置于能夠與座椅11側部上的旋轉操作部74接觸的給定的位置。在座椅11的側部上存在旋轉操作部74的情況下,可以由車輛的乘客手動地操作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例如,近年來,允許各種座椅位置改變(座椅布置)的車輛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在這種車輛中,根據(jù)座椅的位置,可能出現(xiàn)不能夠將座椅11移動至操作構件所安置的位置的情形。然而,在上述構造中,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通過手動操作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之后固定座椅11。因此,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5)布置在座椅11的旁邊的相鄰座椅12 (的側防護罩77)設置有作為操作構件的操作突出部78。在上述構造中,解除在與相鄰座椅12對齊的位置處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并且能夠將座椅11固定在該位置。因此,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可以對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進行如下改型。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被描述為:座椅I構造成后部座椅(第二排座椅),該后部座椅能夠被分成一對對稱的左座椅11和右座椅12。然而,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不限制于此,而是可應用于駕駛員座椅或前部乘客座椅,或者可應用于從第三排往前的后部座椅。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鎖定機構40包括每個上導軌21的兩個鎖定桿41A和41B,該兩個鎖定桿41A和41B沿相應的上導軌21的縱向方向設置在該上導軌21上。然而,本公開不限制于此,并且例如,可根據(jù)需要改變鎖定桿41的數(shù)量,例如每個相應的上導軌21上一個鎖定桿41。可根據(jù)需要改變鎖定桿41的形狀或移動。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基于由椅背3的向前折疊產生的纜線63的張力,使第二解鎖桿61旋轉。然后,解鎖桿50 (50A)隨著第二解鎖桿61旋轉,并且此外向下按壓與解鎖桿50 (50A)對應的相應鎖定桿41 (41A),從而使鎖定機構40執(zhí)行解鎖操作。然而,解鎖裝置的構造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改變。具體地,鎖定機構40可構造成根據(jù)特定的座椅操作而不是椅背3的向前的折疊操作來執(zhí)行解鎖操作。例如, 如下構造也是適用的:在該構造中,設置了允許乘客操作的輸入裝置(操作桿或開關等),用以使鎖定機構40執(zhí)行解鎖操作并且保持解鎖狀態(tài),并且使鎖定機構40基于對鎖定機構40的操作輸入執(zhí)行解鎖操作。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無需如通常的翻移特征的情況下那樣使椅背3必須處于向前折疊的狀態(tài)。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設置成使得其遠端部66a可在與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作用桿件71a相交的位置處通過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旋轉而旋轉。然而,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構造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改變,只要鎖定機構40能夠與解鎖裝置關聯(lián)地通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與解鎖裝置關聯(lián)地到保持位置的移動而被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并且還可以通過被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按壓而在解除其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的方向上移動即可。例如,在移動至保持位置時的操作不一定必須是旋轉,而是可以是諸如擺動之類的其它動作。還可以任意改變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形狀。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用作第二解鎖桿61的旋轉中心L的旋轉軸46在大致垂直于兩個上導軌21的方向上延伸。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具有布置成大致平行于旋轉中心L的旋轉軸67。而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包括旋轉軸72,該旋轉軸72在相對于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旋轉軸67扭轉的位置處在豎直方向上延伸。然而,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不限制于此,并且例如可以通過改變解鎖狀態(tài)保持機構60的布置,改變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旋轉軸67的)和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的(旋轉軸72的)延伸方向。
換言之,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作用桿件71a向車輛的前方移動的旋轉方向稱為“第一方向”,并且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稱為“第二方向”。然而,在本示例中的“第一方向”的方向不限制于此。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構造成使得通過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轉,旋轉操作部74向收容蓋75的座椅11 (側防護罩31)側向突出。布置在座椅11 一側上的相鄰座椅12 (的側防護罩77)設置有作為操作構件的操作突出部78。然而,本公開不限制于此,并且例如,如下構造也是適用的:在該構造中,將操作構件安置于車輛的固定部,該固定部與上導軌21的相對位置由于上導軌21相對于諸如地板F、車輛的下導軌5或車廂內壁等的下導軌5的相對移動而改變。例如,如圖15所示,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布置成操作桿件71b和旋轉操作部74向座椅的內部(該視圖中的下側,參見圖1,側防護罩31的內側)延伸。作為操作構件的操作突出部79設置在作為固定部分的車輛的地板F上。那么,操作突出部79可構造成通過座椅的滑動操作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作為使該兩者彼此接觸的結構,如下布置是可行的:例如,操作突出部79布置在與上導軌21的相對移動相關聯(lián)的旋轉操作部74的軌道上,或者可替代地,通過彎曲操作桿件71b將旋轉操作部74布置靠近地板F的位置。那么,操作構件僅必須能夠通過與向保持位置移動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關聯(lián)的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轉,在上導軌的相對移動的方向上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在上述構造中,在操作突出部79與旋轉操作部74彼此接觸的位置為固定點的情況下,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保持,使得可以將座椅11固定在該位置。按照與如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一樣的方式,通過使作為操作構件的操作突出部79除了在保持解鎖狀態(tài)時之外不能夠與旋轉操作部74接觸,能夠避免兩者之間的干涉。因此,通過確保在不移動已處于保持位置的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66的情況下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轉,可避免旋轉操作部74在借助于翻移特征的座椅滑動操作的過程中被操作構件阻拌。因此,能夠確保較高的設計靈活性,同 時確保翻移特征。此外,在該改型中,防止旋轉操作部74暴露于座椅11的外表面(包括座椅11的側防護罩31的側表面31a和上表面部分等,未示出)。相應地,通過避免乘客與旋轉操作部74的接觸,例如,能夠實現(xiàn)限制誤動作發(fā)生的效果。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由作為彈性構件的配裝在旋轉軸72上的扭力螺旋彈簧73在第二方向上驅動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71。然而,彈性構件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采用不同于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構件,諸如板簧。在此處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各個座椅11和12分別設置有成套的兩個下導軌5(和上導軌21)。然而,導軌的數(shù)量不限制于此,并且對于每個座椅來說可以是一個或三個或更多個。已經(jīng)在前述說明書中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原理、優(yōu)選實施方式和操作模式。然而,旨在被保護的本發(fā)明不應當被解釋為局限于所公開的特定實施方式。此外,此處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應當被視作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的情況下,其他人可以進行變型和改進并且可以采用等同物。因此,落入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的所有這種變型、改進和等同物顯然要被本發(fā)明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包括: 下導軌,所述下導軌固定于車輛的地板; 上導軌,座椅固定于所述上導軌,并且所述上導軌設置成允許相對于所述下導軌的相對運動; 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構造成能夠限制所述上導軌的相對于所述下導軌的相對運動; 解鎖裝置,所述解鎖裝置構造成使所述鎖定機構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進行解鎖操作; 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構造成通過與所述解鎖裝置關聯(lián)地運動至保持位置而與所述解鎖裝置協(xié)作將所述鎖定機構保持在解鎖狀態(tài);以及 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構造成解除對所述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 其中, 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包括: 旋轉操作部,所述旋轉操作部構造成與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動的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關聯(lián)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并且所述旋轉操作部構造成能夠通過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旋轉而沿所述上導軌的所述相對運動的方向與操作構件進行接觸,并且 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構造成通過基于所述旋轉操作部與所述操作構件之間的接觸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轉而沿解除對所述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的方向按壓和移動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并且所述解 鎖狀態(tài)解除桿構造成能夠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轉至不能進行基于與所述操作構件的接觸的旋轉操作的位置而不會使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移動離開所述保持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其中,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設置成能夠在與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相交的位置處借助于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的旋轉而進行旋轉,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由于受到彈性構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推壓而與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抵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其中,所述特定的座椅操作是椅背的向前折疊操作。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其中,以如下方式構造所述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當與構造成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動的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關聯(lián)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旋轉時,使所述旋轉操作部向所述座椅的側向突出。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其中,所述操作構件安置到布置于所述座椅側旁的相鄰座椅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其中,所述操作構件安置于所述車輛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相對于所述上導軌的相對位置由所述上導軌的所述相對運動而改變。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其中,所述旋轉操作部不暴露于所述座椅的外表面。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車輛座椅滑動設備,該車輛座椅滑動設備包括下導軌、與下導軌相對的上導軌、鎖定機構、解鎖裝置、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以及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其中,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包括旋轉操作部,該旋轉操作部構造成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并且能夠沿上導軌的相對運動的方向與操作構件進行接觸,并且,解鎖狀態(tài)解除桿構造成在解除對解鎖狀態(tài)的保持的方向上按壓和移動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并且能夠在不從所述保持位置移開所述解鎖狀態(tài)保持桿的情況下在第一方向上旋轉。
文檔編號B60N2/06GK103241140SQ20131004951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4日
發(fā)明者名倉干人, 星原直明, 磯部晉也, 佐佐俊彰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闽清县| 文安县| 吉林市| 长武县| 察雅县| 通榆县| 资阳市| 富民县| 方山县| 滦南县| 光山县| 临夏市| 富蕴县| 隆回县| 河东区| 如东县| 泌阳县| 讷河市| 广灵县| 那坡县| 桐梓县| 榆社县| 泸西县| 彰化县| 翁源县| 潍坊市| 隆化县| 六枝特区| 云南省| 巴林右旗| 南木林县| 陆丰市| 梁平县| 吴川市| 华池县| 巫山县| 辉南县| 曲麻莱县| 宜兰县| 临桂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