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座椅以及適用于車輛的支承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至少 一個支承體的車輛座椅,該支承體包含至少 一個可變形元件。
本發(fā)明進一 步涉及適于在車輛中使用的支承體。
背景技術:
在由DE-A1-198.40.728號專利文獻已知的這種車輛座椅中,支承 體是在其內設置有風箱形元件的頭枕,當坐在車輛座椅中的人的頭部
以較大的力撞擊頭枕時,該風箱形元件能夠變形以吸收沖擊時產生的
臺匕備 犯里。
風箱形元件呈截頭錐形并包含多個臺階。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當使用這種 可變形元件時,對變形的抵抗力隨著該元件的進一步變形而增加。另 外,該已知的頭枕僅包含一個可變形元件,從而使得在可變形元件上 施加力是通過頭部的相對較小部分而發(fā)生的,這樣在頭部的這個部分 的位置上,會有相對較大的力施加在頭部上。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座椅,其設置有包含至少一個可變 形元件的支承體,在力施加于該元件上時,該可變性元件將以逐漸的 方式變形,從而致使施加在其上的力更好地分散并逐漸吸收。
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實現(xiàn)該目的,其中,支承體設置有鄰近 于彼此排列的多個可變形元件,每個可變形元件均包含壁部和從壁部 以一定角度延伸的至少兩個可變形肋部,并且肋部遠離壁部的端部由 平行于壁部延伸的條形部連接。
由于支承體設置有鄰近于彼此排列的多個可變形元件,所以在碰 撞時作用在支承體上的力將分散在各個可變形元件上。這樣,就實現(xiàn)了力的平均分配。另外,至少兩個可變形肋部確保了力將以逐漸的方 式被吸收。優(yōu)選地,可變形元件包含至少三個肋部,以實現(xiàn)無轉動和 平移的穩(wěn)定壓縮。
該條形部以筒單的方式將肋部的端部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當相對較大 的力在朝向肋部的方向上、垂直于壁部作用在壁部上時,肋部將變形 至至少部分地位于壁部之下的位置。
由于變形時肋部至少部分地(優(yōu)選為完全地)在壁部之下移動, 所以肋部不會妨礙相鄰元件的變形的肋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另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條形部在 網格中排列,網格由第一數(shù)量的條形部和第二數(shù)量的條形部構成,第 一數(shù)量的條形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二數(shù)量的條形部垂直于所述第一 數(shù)量的條形部延伸。
這種網格易于實現(xiàn)。在這種網格中排列的結果是,條形部形成了 用于支承肋部和與其相連的壁部的穩(wěn)固的基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條形部之 間的間距大于所述條形部之間的壁部的尺寸。
這樣,肋部易于變形至條形部之間的位置,并因此變形至至少部 分地處于壁部之下的位置,從而使得肋部不會妨礙鄰近的元件,并且 不會被所述鄰近的元件妨礙。
另外,通過采用例如注模工藝,這種支承體易于生產,并且能夠 以簡單的方式將支承體從用于該注模工藝的模具取下。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從肋部到 壁部和/或條形部的過渡沿著比較平緩的線延伸。
該過渡的曲率半徑例如最小為2mm。
這種逐漸的過渡的結果是,可以說當在肋部的縱向方向上施加力 時,肋部將滾過(rollover)該過渡,并且曲率半徑將逐漸地增加。依 賴于力的大小、方向和速度,肋部還會彎曲變形。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肋部與壁 部成4屯角。采用這種鈍角設計使得易于通過塑料注模工藝制造肋部,并且能 以簡單的方式將肋部從模具中取出。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鈍角大
于90.5度。
這樣的角度使得在采用注模工藝時易于從支承體取下模具。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肋部的長 度小于兩個相對的肋部之間的間距。
這樣,可以說,當肋部被對折在壁部下時,相對于彼此定位的肋 部不會彼此接觸和彼此妨礙。優(yōu)選地,壁部相對較硬,,人而使壁部將 力傳遞到可變形的肋部,而不^f吏壁部變形。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壁部是矩 形,并設置有寬度小于或近似等于與肋部相連的壁部的邊的尺寸的一 半的兩個肋部,還設置有寬度近似等于與所述一個肋部相連的邊的尺 寸的肋部,肋部以一定的距離隔開?,F(xiàn)已發(fā)現(xiàn),這樣配置的元件確保了充分和逐漸地傳遞力,同時不 會發(fā)生壁部在其平面內的平移或者壁部的轉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另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寬度 小于或近似等于與該肋部相連的壁部的邊的尺寸的一半的兩個肋部相 對于^f皮此定位。
相對較小的肋部位于未設置有肋部的壁部的邊附近。
優(yōu)選地,相鄰元件的較寬肋部相對于4皮此定位,或者位于元件4皮 此相背的側面上。從而在所述較寬肋部變形時,較寬肋部和較窄肋部 之間幾乎不會有任何接觸。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可變形元 件包含尺寸彼此不同的壁部,其中較小的壁部具有較短的肋部,且較 大的壁部具有較長的肋部。
這樣,能夠將該支承體制成所需的實踐中的任何形狀,同時可以 在支承體的整個區(qū)域上設置可變形元件。優(yōu)選地,可變形元件的長度、 高度和寬度比大致是1:1: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車輛座椅包含靠背和位于所述靠背任一側上的側壁,側壁至少部分地設置有包 含可變形元件的支岸義體。
優(yōu)選地,這種車輛座椅配置為能夠可拆除地安裝在車輛中的兒童 車輛座椅。對于較小的兒童來說,在碰撞時是很重要的,當兒童的頭 部與側壁中的一個4妄觸時,作用在兒童頭部上的力^皮逐漸地吸收,并 在頭部和側壁之間的整個接觸區(qū)域上分散?,F(xiàn)已發(fā)現(xiàn),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支承體非常適于并入兒童車輛座椅的側壁中,該側壁通常具有不規(guī)則 的形狀。
當然,還可在成人用車輛座椅中使用該支承體,在這種情況下, 該支承體可置于例如車輛的壁部中,在發(fā)生碰撞時,乘客的頭部或其 它身體部位會發(fā)生接觸。
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加詳細地說明,其中
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兒童車輛座椅的立體圖2是如圖1所示的兒童車輛座椅的支承體的立體圖3是本發(fā)明所述另一種支承體的立體圖4A-4D是可變形元件的變形過程的立體圖;以及
圖5是另一種可變形元件的立體圖。
附圖中相似部件采用相同的標記。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所述的兒童車輛座椅1,其包含椅座部2、與椅 座部2相連的靠背3以及位于靠背3任一側的側壁4。通常,這種兒 童車輛座椅1還設置有攜帶支架(未示出)和通過安全帶系統(tǒng)將兒童 固定在兒童車輛座椅1中的安全帶系統(tǒng)。至此,對該兒童車輛座椅1 本身已經進行了描述,這里不再對其做更詳細地說明。
本發(fā)明所述的兒童車輛座椅1設置有在兩個側壁4中的支承體5, 該支承體包含鄰近于彼此排列的多個可變形元件6。每個可變形元件6 均包含壁部7和/人壁部7以一定角度延伸的兩個肋部8和9。圖2清楚地顯示了支承體5。支承體5設置有立方體元件61, 6", 6111, 61¥和6V,其中每個立方體元件均小于其前一個元件。元件6I包 含具有寬度Bl和高度Ll的正方形壁部7。元件61¥是最小的元件, 并具有寬度B5和高度L5。
每個元件6均設置有寬度和與之相連的壁部71、 7V的寬度相等的 肋部81、 8V。每個元件6均進一步設置有寬度等于與之相連的壁部71、 7V寬度的一半的兩個相對的肋部91。
用遠離壁7的端部將所有的肋部8、 9連4妻于條形部10、 11,條 形部IO平行于肋部8延伸,條形部11平行于肋部9延伸。條形部10 和11 一起形成網才各12。
肋部與壁部7呈約90.5度的鈍角。壁部7和肋部8和9之間的過 渡比較尖銳。另一方面,肋部8、 9與條形部11和12之間的過渡是逐 漸的,并且該過渡沿曲率半徑例如為2-4mm的曲線延伸。
如圖2所示,每個壁部7均有一側未i殳置有肋部。成行的元件6 相對于彼此排列,使得未設置有肋部的壁部7的側面彼此面對,或者 設置有肋部8的壁部7的側面彼此面對。這樣,較寬的肋部8既不會 妨礙較窄的肋部9向壁部之下的位置變形,也不會妨礙其向壁部旁邊 的位置變形。
在圖3所示支承體的實施方案中,所有元件6的尺寸相同。 如前所述,兒童車輛座椅1設置有并入側壁4中的支承體5。優(yōu) 選地,支承體5在元件之間填充有諸如聚苯乙烯的塑料泡沫,并用襯 墊覆蓋支承體5。在條形部10和11之上,在元件6之間的空間中設 置塑料泡沫。這樣就使得該兒童車輛座椅的外部平滑、柔軟且觸感舒 適。這樣,兒童車輛座椅1能夠具有任何需要的形狀,且其外觀不會 受到支承體5的不利影響。由于支承體5位于襯墊下相對較近的位置, 所以在碰撞發(fā)生時,支承體5能夠充分地吸收由兒童頭部作用在支承 體5上的力。
圖4A-4D更詳細地說明了對施加在可變形元件6上的力F的吸收。 圖4A示出了在圖2所示的支承體5中設置的可變形元件6,其中在某 位置,力F施加在元件6上。所述力F使肋部8和9產生變形,以導致肋部8和9位于壁部7和條形部10、 11之間的部分在箭頭Pl、 P2 和P3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動,經過圖4B和4C所示的位置,到達圖4D 所示的位置。肋部8和9的變形使得壁部7在朝向條形部10和11的 方向上移動。已經發(fā)現(xiàn),在壁部7的所述移動過程中,使肋部8和9 變形所需的力基本上保持恒定。這種恒定的力導致了能量的充分且逐 漸的吸收。
圖5示出了可變形元件16的另一個實施方案,其設置有六邊形壁 部17。壁部17具有兩個相對較長的邊18和位于其間的兩個較短的邊 19。肋部20從相對較短的邊19延伸,肋部在遠離壁部17—側上寬于 靠近壁部17—側。在遠離壁部17側,肋部20通過條形部與鄰近的元 件16的肋部20相連。這種元件16具有旋轉穩(wěn)定性。
優(yōu)選地,支承體由具有相對高的斷裂伸長(elongation at break ) 值的材料制成,比如聚丙烯。
壁部還可具有不同的形狀,比如矩形。所述元件也可設置有兩個 或超過三個的肋部。
權利要求
1. 一種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承體的車輛座椅,所述支承體包含至少一個可變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體設置有鄰近于彼此排列的多個可變形元件,每個所述元件均包含壁部和從所述壁部以一定角度延伸的至少兩個可變形肋部,并且所述肋部遠離所述壁部的端部由平行于所述壁部延伸的條形部連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當相對較大的力 在朝向所述肋部的方向上、垂直于所述壁部作用在所述壁部上時,所 述肋部將變形至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迷壁部之下的位置。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條形部 在網格中排列,所述網格由第 一數(shù)量的條形部和第二數(shù)量的條形部構 成,所述第一數(shù)量的條形部彼此平行地延伸,所述第二數(shù)量的條形部 垂直于所述第一數(shù)量的條形部延伸。
4.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 述條形部之間的間距大于所述條形部之間的所述壁部的尺寸。
5. 如權利要求3到5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從 所述肋部到所述壁部和/或所述條形部的過渡沿較平緩的線延伸。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的曲率 半徑最小為2 mm。
7.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 肋部與所述壁部呈鈍角。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鈍角大于度。
9.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 肋部的長度小于兩個相對的肋部之間的間3巨。
10.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 述壁部為矩形,并設置有兩個肋部,所述兩個肋部的寬度小于或近似 等于與所述肋部相連的所述壁部的邊的尺寸的一半,還設置有一個肋 部,所述一個肋部的寬度近似等于與所述一個肋部相連的邊的尺寸, 所述肋部以 一定的距離隔開。
11. 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寬度小于或近 似等于與所述肋部相連的所述壁部的所述邊的尺寸的一半的所述兩個 肋部相對于彼此設置。
12.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 述壁部是正方形。
13.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 述可變形元件包含尺寸彼此不同的壁部,相對較小的壁部具有相對較 短的肋部,相對較大的壁部具有相對較長的肋部。
14.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 述車輛座椅包含靠背和位于所述靠背任一側的側壁,所述側壁至少部 分地設置有包含所述可變形元件的所述支承體。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座椅 是兒童車輛座椅,其能夠可拆除地安裝在車輛中。
16.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至少在相鄰元件之間的空間中填充有塑料泡沫。
17. —種適用于車輛的支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體設置有 鄰近于彼此排列的多個可變形元件,每個所述元件均包含壁部和從所 述壁部以 一定角度延伸的至少兩個可變形肋部,并且所述肋部的遠離 所述壁部的端部連接于相鄰元件的肋部的遠離壁部的端部。
全文摘要
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承體的車輛座椅,該支承體包含至少一個可變形元件。該支承體設置有鄰近于彼此排列的多個可變形元件,每個元件均包含壁部和從壁部以一定角度延伸的至少兩個可變形肋部。該肋部遠離壁部的端部由平行于壁部延伸的條形部連接。
文檔編號B60N2/26GK101434208SQ20081017645
公開日2009年5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13日
發(fā)明者埃德溫·萬哈塞爾, 文森特·阿諾德·烏特茲, 納利茲·魯特杰斯, 馬克·斯科魯騰 申請人:馬克西米利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