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胎肩形成有散熱槽的汽車用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輪胎,特別是涉及通過在與胎面連接的胎肩部改進形 成散熱單元,能夠降低胎面的異常磨損的汽車用輪胎。
背景技術:
在汽車用輪胎的胎面設置有多層帶束,例如,觀察如圖3所示的以往 的輪胎時,i殳置于胎面(101)的內(nèi)部底部的多個帶束層(104),通過使其 末端的位置不同來^t剪切應力,其中,第2帶束(104a)和第3帶束 (104b ),其末端延伸到胎肩(109 )側(cè)的附近,在輪胎行駛中,該帶束(104 ) 的末端的運動活躍,特別是產(chǎn)生了很多的熱。
即,由于連接上述胎面(101)和胎側(cè)(102)的胎肩(109)的厚度較 厚,因此i^il地向外部放出由第2帶束(104a )和第3帶束(104b )產(chǎn)生 的熱是有限的,上述胎面(101)會因與胎側(cè)(102) —起連動變動的力偶 (Couple)運動,而使異常磨損的產(chǎn)生幾率提高。
另一方面,以往,為了放出從上述那樣的胎肩(109)所產(chǎn)生的熱,提 出有如圖4所示的輪胎,這是,在連接胎面(101)和胎側(cè)(102)的胎肩 (109)上形成散熱孔(110),或形成去耦槽(Decoupling Groove ),從而 將從帶束的末端傳來的熱,經(jīng)胎肩(109)而向外部發(fā)散,然而在這樣的散 熱構造中,胎肩的散熱效果不充分,另外,無法有效地隔斷胎面(101)和 胎側(cè)(102)的連動,因而缺乏防止上述胎面(101)的異常磨損的功能。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胎肩的散熱效果,進而隔斷 胎面部和胎側(cè)的連動,從而能夠減少胎面部的異常磨損現(xiàn)象的汽車用輪 胎。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具有如下構造的輪胎,即,在離開 帶束的邊緣部(Edge)的胎肩部上,沿圓周方向形成槽,并在該槽內(nèi)的底面部進一步等間隔地形成散熱孔,在上述散熱孔與相鄰的散熱孔之間,在 與胎面連接的胎肩的上段部和槽的下部,分別形成有上段散熱槽和下段連 結散熱槽.
圖l是表示本發(fā)明涉及的輪胎的胎肩部的輪胎局部剖開立體圖。
圖2是圖1的I-I線剖視圖。
圖3是以往的汽車用輪胎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以往的汽車用輪胎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例示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地說明。
圖l是表示本發(fā)明涉及的在胎肩形成有散熱槽的汽車用輪胎的圖,表 示與輪胎中的胎面(1)和胎側(cè)(2)連接的胎肩(9)的局部的輪胎局部剖 開立體圖,圖2是圖1的I-I的線剖視圖。
本發(fā)明的汽車用輪胎,由胎面(1)、胎側(cè)(2)以及胎圍部構成,在該 胎面(1)的內(nèi)部底部,設置有由多個帶束(42、 43 )積層而成的帶束層(4 ), 其中,在離開上述帶束層(4)邊緣部的胎肩(9),沿圓周方向形成槽(5), 且在該槽(5 )的底面部內(nèi)進一步等間隔地形成多個散熱孔(6 ),在上述散 熱孔(6)與相鄰的散熱孔(6)之間,且在與胎面(1)連接的胎肩(9) 的上^L部和槽(5)的下部上,分別形成有上段散熱槽(7)和下段連結散 熱槽(8)。
在此,優(yōu)選地,在上述槽(5)和該槽(5)的底面部上所形成的散熱 孔(6)的深度形成方向為,朝向帶束層(4)中的第二帶束(43)和第三 帶束(42)的邊緣方向,且沿上述胎肩(9)的圓周方向所形成的槽(5) 的深度(D)為3 5mm,在該槽(5)的底面部等間隔地形成的多個散熱 孔(6)的5果度(d)為l一2mm。
這樣的本發(fā)明,通過在胎肩部沿圓周方向形成的槽,來進*熱作用, 并且通過胎肩的上段部和槽的下部的散熱槽以及在槽內(nèi)所形成的散熱孔,來提高散熱的效果,此外,上述槽發(fā)揮去耦槽的作用,并隔斷帶束和胎側(cè)
的連動(Couplingmovement),從而防止胎面的異常磨損,此外還具有使 施加于胎團部的應力減少的效果。
權利要求
1. 一種在胎肩形成有散熱槽的汽車用輪胎,其由胎面、胎側(cè)以及胎圈部構成,在該胎面的內(nèi)部底部,設置有由多個帶束積層而成的帶束層,其特征在于,在離開上述帶束層的邊緣部的胎肩部,沿圓周方向形成槽,且在該槽的底面部進一步等間隔地形成多個散熱孔,在上述散熱孔與相鄰的散熱孔之間,且在與胎面連接的胎肩的上段部和槽的下部,分別形成有上段散熱槽和下段連結散熱槽。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在胎肩形成有散熱槽的汽車用輪胎,其 特征在于,上述槽和散熱孔的深度形成方向形成為,朝向帶束層中的第二及第 三帶束的邊緣方向。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在胎肩形成有散熱槽的汽車用輪胎, 其特征在于,上述槽的深度(D )為3 ~ 5mm,散熱孔的深度(d)為1 ~ 2mm。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輪胎,特別是對設置在胎面的胎肩部的散熱單元進行改進,來防止胎面的異常磨損的汽車用輪胎。以往在行駛中的輪胎中,為了放出帶束邊緣(Edge)的熱,提出有在胎肩部形成散熱孔,或者形成去耦槽等的單元,然而僅僅如此則散熱效果不充分,另外,缺乏防止因胎面和胎側(cè)的連動所引起的異常磨損的功能。因此,本發(fā)明,在離開帶束層邊緣部的胎肩部,沿圓周方向形成槽,且在該槽內(nèi)設置散熱孔,在散熱孔與相鄰的散熱孔之間,且在胎肩的上段部和槽的下部,分別形成散熱槽,由此能夠提高散熱效果,并隔斷胎面和胎側(cè)的連動,從而防止胎面的異常磨損。
文檔編號B60C11/01GK101439647SQ20081014962
公開日2009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19日
發(fā)明者金賢根 申請人:韓國輪胎株式會社